一
前面的文字是我2011年底从职务岗位上退下来后,一年多时间断断续续写就的,有的在报刊上发表过。照片也是自己多年拍摄的积累。这本书是我的第三本个人作品自选集,书名一直未定。我考虑,这本书要和已出版的我的人生三部曲前面两本《绿色遥看》《秋花漫放》相连贯,包括色彩象征意义:绿色(青年)-黄色(中年)-红色(老年)成系列。问题是在完成这本书写作的时候,我的年龄还在“耳顺”之年边上,还未真正达到“红色”。想了半天,只有“丹”最接近“红”了。取《丹霞初映》之书名,意思就是自己接近“红色”的年轮,得到阳光(可泛指时代、真理等)的映照。“丹霞”映照了自己的人生,映照了自己的思想,也映照了自己的心灵。不知我的本意表达清楚了没有?
书名重要吗?可能很重要,那是对畅销书而言。书名和人生一样,关键是不能有名无实。我的名字“伟大”又“明亮”,能兑现一半,我就心满意足了。
二
文字是心灵的写照。梳理自己走过的从前,我一直感到很卑微、很怅然,没有做到眉飞色舞,更没有趾高气扬。平时埋头工作,闲时记点笔记;衣食不忧,亲情常牵;日复一日,庸常人生。少有站在高处振臂高呼,多为沉默不语俯视窗外;甚至唱卡拉OK,也喜欢点童安格《让生命等候》这样深沉的歌曲。这不仅仅是出于性格方面的原因,更不是出于谦虚心态。脸上的表情是心扉的外露,个人形象是生活状态的展示。所以,我的文字就是记录这些日常生活,从我走过的路,去折射一点时代的印痕,去表达一点人生的感受,仅此而已。
三
这个集子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新闻工作的回顾,有游走四方的见闻,有读人观影的笔录,有散文随笔的实践。体裁也是五花八门,有散记、随感、评论、语录等。我也想清一色,这样别人就好对你有个正规评价,包括人和作品。可我做不到这点。我说过,我一辈子常年奔波在新闻-文学这两座山峰之间,存在决定技能,所以,我写的东西就是这两种体裁杂交的作品。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在写新闻特写时,文中会跳出几句文学语言;在写散文作品时,文中又会夹杂几句新闻评述。这是职业化带来的后果,没药可救。好在自己写的东西大多是写给自己看的,公开发表的不多。现代社会又是多样化的趋势,我这样的文章就是读者也是可以宽容的吧。
四
其实我想写的东西包括样式很多。从体裁来说,我写过小说、诗歌、评论、报告文学、小戏等,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没有哪一类为强项。最终习惯写作的样式还是散文,准确地说,是写随笔。我感觉,“随笔”最直率,能直抵心灵深处,是新闻真实和文学真实的最佳结合。随笔能讲述知识,发表观点,评析世态,给人启迪。不要华丽的辞藻,结构自由而不受限制,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从题材上说,我写过自己的农村生活、从文感受、挂职经历等,但还没有系统地写过从事新闻职业的历程、大学的生活、我所接触的基层人员的生存状态。这些文学资源等待我去开垦,在以后的写作中,培育出灿烂的艺术之花。我坚信,我的笔不会搁下来,我的思考不会停下来。不写作,毋宁死。
五
完成一本书稿,最后要说的话,就如同一台戏结束时的谢幕。
要感谢的人很多。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母亲,是她当年在家里下放时,没听乡亲“读书没用,不如在家挣工分”的劝说,步行十里送我到农村中学报到。如果我当时不读书,我将是另一种人生。她离开我已经19年了,愿她在天国永远微笑地注视着我。我要感谢我的父亲,他今年94岁高龄,尽管平时思维有时不清楚,但总体的思路是清晰的,亲情是牢记的。他执著的生命信念,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是我迎接人生挑战的精神支柱。父亲是山,我如今对此有深刻的体验。
家是港湾,文是舟帆。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她对我出书在日记中写道:“平实的文字,仁厚的情怀。我们携手《绿色遥看》的青春岁月,品味《秋花漫放》的平凡日子,朝着《丹霞初映》的时光迈进。阅读与写作是我们共同的热爱和追求;有书相伴,我们生活得充实和幸福。”
我要感谢21世纪出版社张秋林社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姚雪雪社长对此书出版的支持;感谢我诸多文友对此书写作的关心。
六
我想对每一位阅读此书的人表达我最真挚地祝福:快乐、顺利、健康!
2013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