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不想这一天早日到来,但大多数人都能理智地对待这一天。中国工薪阶层人员男性在60岁要告老回家,这是法律的规定。
今年我是59岁,离退休年龄真正只有一步之遥。除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外,我在这个时间关口会想到什么?会做点什么?
60年一个花甲,大半辈子过去了。我自18岁高中毕业走向社会,19岁参加工作,21岁上大学,24岁进省报,除两年下派挂职外,在报社已经工作33年。我的人生履历并不复杂,内容却是丰富多彩。
工作着是美丽的。在工作中,虽然有劳累、有烦恼,可更多的是愉快、是收获。当我在基层采访到需要的鲜活的新闻素材,有种激动;当看到自己编发的稿件变成铅字在报纸版面上,有种喜悦。多少次上完晚班走出办公大楼,迎来广播里《东方红》的悠扬乐曲;多少回跋山涉水走进乡村大院,紧紧握住老农激动的双手。我为完成约稿曾冒着酷暑在抗洪大堤上奔走,几乎晕倒在地;我曾作为专家在千人大礼堂讲副刊写作,得到掌声喝彩。用过的笔不知有多少支,留下的采访本不知有多少本。如今,一切都成了人生的记忆,美好的也好,遗憾的也好,终究是难忘的。人的一生,不就是在路上、在车上、在椅上、在台上、在床上吗?有过经历,就是财富,收获无价,记忆永远。
感谢工作。它让我生活有了自立、有了自信、有了自豪、有了自我。参加工作后,我有了工资,并且是逐年增长。于是,我可以自食其力、养家糊口;可以结婚生子、孝敬父母。因为工作,我上到有关部门参加会议,有时还坐在主席台;下到基层单位有人安排,有茶有酒热情接待。因为工作,我还有了福利房,打了大书桌,可以舒心地看书写作,做自己想做的事,施展自己的才华。还是因为工作,我有了今天的地位,职称冠以“高级”,名片也标明有多个头衔,受人尊敬,得到关照。现在想来,我没有失业之忧,没有漂泊之苦。我在党的机关工作,我是体制内的人,生老病死有依靠。所以,还有一句话要说:感谢党,感谢单位。
如今,我就要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了,是真正的离开自己的办公桌,不是像去年那样离职,手中还握着“枪”。我身体还行,还能跑得动;我脑子还好使,可以想点事。我多么想在工作岗位上多做出点成绩来报答党和人民。如今,让我就退出战场,我--
当我接到单位的“光荣退休”的通知书,我会默读许久,在离开办公室前,我可能会打一通电话,告知平时接触多的在宣传口的朋友:我退休了,以后打电话就打到家里,或打手机,不要忘了老朋友。我还要告诉在文学界的省内外文友:我退休了,以后到省城来就来我家里做客,我们永远是朋友。对了,还有一个电话必须打,那就是单位的收发室,告知我的报纸信件以后转到我的宿舍区,别忘了。
我可能在离开办公室的时候,会把房间钥匙交给物业部门的同志,待他们走后,我会再一次打量办公室熟悉的桌椅电脑、书柜花盆。这些物体同样是有生命的,与我相处太久,有了感情,此刻分别,恐难再见,这时就“让我再看一眼”,感慨万千。我会不会和其他退休的同志一样,情绪激动,眼泪夺眶而出,关门低头而去。
我可能会和所在部门的同志告别时,微笑着一一握手表示感谢,感谢我在部门工作时大家对我的关心和支持。一个人和别人在一个群体几年相处,是种缘分,需珍惜啊!如我在工作中,对别人进步有所帮助,那我感到高兴,这是应该的;如我在工作中,出于公心,批评了某人,也请原谅,我要检讨我的工作方法。我们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共同办好党报。
我可能会绕着办公大楼转一圈,抚摸着周边的花草,驻足沉思。我几十年的新闻生涯,见证了新闻改革的历程,见证了党报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个新闻人,融入新闻记者这支大队伍中,冲锋陷阵,摇旗呐喊,我感到自豪和欣慰,无怨无悔。我甚至可能会对着办公大楼的窗口,轻轻地张大嘴巴喊出:再见了,同事们,我会想着你们!
以上这一切“可能”,都是设想的“可能”。真正的“可能”就是退休这一天来临,我提着一个平时随手带的蓝色文件袋,默默地走出办公大楼,微笑着对着每一个人,挺着胸,不回头,来到大楼不远的公交站台,乘224路、或245路,经联发广场-春晖路口-红谷中大道北口,从窗口纵览八一大桥外的景色后,在北京银行站下车。从站台下来,只要跨几步,就进了我宿舍大门,上个台阶走半分钟,就到了我的安乐窝。
至于退休后的打算,我记住了两位名人的话。
德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英国著名思想家罗素在《论老之将至》一文中指出:“老年需防止两种危险。一是过分沉湎于往事。人不能生活在回忆当中,不能生活在对美好的往昔的怀念或对去世的友人的哀念之中。一个人应当把心思放在未来,放在需要自己去做点什么的事情上。另一件应当避免的事是依恋年轻人……”
我还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回家,就是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