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巴金,可以用“文坛泰斗”来形容,这不仅因为他的作品多,层次高,影响大,而且他经历丰富,德高望重,敢于直言。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为我们留下了千万字的作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及《萌芽》《寒夜》《随想录》……他留下的文学艺术瑰宝,影响了好几代人的成长,而他高尚的人生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则是长存世间的精神财富。仁爱、忠诚、正义、人道相伴巴金的一生。“我的灵魂为着世间的不平而哭泣着。”这就是他内心的写照。
我走进巴金的作品世界是在“文革”下放期间,在那名家文学作品被横扫的日子里,我意外地在乡村的一位老先生家里寻到了一本《现代创作小说选》,是本没有封面纸页发黄的残本。我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书里收集了郁达夫、郭沫若、鲁迅、王统照等人的作品,其中巴金的有两篇:《爱的十字架》《哑了的三弦琴》。那清新的文字,流畅的叙述,飘逸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深入心灵深处的感染力,让我久久不能放下那本已快散架的书。因为反反复复地看,有的精彩段落和描写都能默诵出来。以后在上大学时,我又通读了巴金的一些名著,当时是工农兵学员时代,巴金的书是专门给中文系开放的,属于参考书之类。因借巴金的书的人太多,常要找熟人,或从借到巴金作品的同学那里抢过来开夜车读。好像在上文学评论课时,老师还专门提到巴金的作品“影响甚大,流毒甚广”。在小组讨论中,同学们都窃窃私语:巴金不愧为大师啊!就是爱看他的作品。
电影《英雄儿女》是我喜欢看的电影之一,此片除了革命英雄主义主题外,就是片中表现了热情洋溢的阶级情、战友情,父子、父女、兄妹情,十分感人,成为一个时期电影艺术的范本,一个学习英雄的榜样。这部电影就是根据巴金创作的小说《团圆》改编的,这也可以看出巴金作品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创作这种深入生活紧贴时代现在叫主旋律的好作品,在出身上世纪初老一辈作家里是值得称道的。就是在八九十岁的晚年,巴金仍笔耕不辍,写出了《随想录》这样的鸿篇力作。“讲真话”成为他晚年创作的主导思想。“我和别人一样,也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开花。但是我不可能再活一次。过去我浪费了不少的光阴,现在我快要走到的尽头,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十分珍惜这有限的一分一秒。”正是这种只争朝夕倾心中国文学创作事业的精神,所以赢得了“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意深情。大智大悟,大作大家”的赞誉。
有青年作家提到:巴金的作品欧化的痕迹比较明显,不如钱钟书、沈从文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浓厚。这个现象要怎么看。巴金到过欧洲、苏联等国家,并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存在决定意识,所以,他的作品肯定会有自己生活的故事、影子和语言。但他的文学之根还是立足于中国大地上,像《家》《寒夜》《随想录》等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精品,表现形式和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我感觉巴金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处理上是上乘的,他用西洋抒情的文字把中国本土的故事演绎得传神入画,生动感人,是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在文学创作中的典范。“她底少女的美丽的脸在月光里伴着那坚定而凄哀的表情,显得更是圣洁了。我痴立在她底面前如瞻仰一座女神底石像。”用这样的文字来描写一位乡村姑娘,有什么不妥,不是更有美感吗?
2003年巴金获选《感动中国》的人物。颁奖词为:“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这是他的不朽名言。
巴金给我们带来什么?那就是“人民作家”的典范。文化强国,文学先行。传承中国文化强国的薪火,巴金是一名当之无愧的领头人。他用自己燃烧的灵魂和生命照亮了无数中外学子,也照亮了中华文明通向未来的时光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