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踞龙盘,金陵春梦,六朝古都,黄金水道,南京有太多太多的荣耀和辉煌。我从小就很向往。南京与我所居住的城市南昌有一字相同,相同的还有都是南方的“火炉”。不同的是,“昌”可延伸到“繁荣昌盛”,一般指经济。而“京”就可联想到“京城”、“京华”,是政治文化的中心,明显高一个层次。
最初看到南京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旅行结婚从上海坐东方红号轮船到九江,途经南京。因轮船要停半个小时,我和妻子上到码头外照相,是以大船和江岸为背景,没有把南京的建筑物拍进来,所以对这座城市还是没印象。真正进入她的怀抱是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参加在南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文化艺术节,而且一呆竟是近半个月。现在回想起来,心头还荡漾着点点飘逸的温馨。
文化节安排活动很多很丰富。白天参观,看展览、看演出,晚上游秦淮河,逛夜市,吃夜宵。充裕的时间,尽情地浏览,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深刻的印象。这座城市有高山、有绿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大都市都难觅如此佳境。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宝地,也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废墟中重现繁华。还有,有名人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认为“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以我对南京的景点、街巷、古迹、文物的观察,深有同感。在南京,我是第一次坐双层大巴,让我高视野把中华门、秦淮河、夫子庙、玄武湖饱览;我是第一次品尝“京苏大菜”,甜香鲜嫩爽脆,就是没有辣,时间长了受不了。我还发现,南京和南昌当时还有相同的地方,就是有的马路两边都有硕大的法国梧桐树,那敞开的臂膀是城市欢迎的手势,那笼罩的绿阴则是送给游人的美丽。当我站在高高的中山陵的台阶上,向前眺望,那波澜气势、那宽广视野、那缤纷色彩、那深厚底蕴,直达我的心灵深处,引我振奋,给我启迪。
南京,有两处是必须要去看一看的。一处是雨花台,名字很雅,但有点腥风血雨,是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一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边的玻璃柜罩着当年被日军屠杀的我军战士的尸骸,这是日本人犯罪的现场证据。历史是不容篡改,也是不容否定的,而且是后人应该牢记的。南京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大事记,是中华民族的荣辱史,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南京很有特点。全国56个民族,南京就有51个民族。据2006年人口数据,南京人口最多的10个姓氏依次是王、张、陈、李、刘、杨、周、徐、朱、吴。全部姓氏都是中国首20个姓氏之内。南京是中国评出的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是个开放性的城市。我们下榻的金陵宾馆,当时就能看到外国的中文电视台节目,而且是时事访谈,很锋芒毕露,让我们有点诧异。还有,南京对新闻工作者特别的青睐,许多景点只要一亮出记者证,就畅通无阻,这在其他城市是做不到的。这说明南京对文化人的尊重,也是他们重视宣传的态度。文化是积淀而来的,友好也是素质的表达。作为文化古郡、现代都市,城市细节,不经意的流露和展示,就是她的风度和气质。
这个细节可不是南京所特有的,纯属偶然,因生动而录入。我在南京多日劳累有点感冒咳嗽,本想拖几日回家再说,可严重得拖不下去,只好到附近的医院去看门诊。那天正好是星期天,不分科室,门诊只挂一个号:综合门诊。因病人多耗时不少,好不容易轮到我了。我进入到医生看病室,医生是个帅哥,他周边围着四五个病人。我前面的病人是一对夫妻,女的30多岁,有江南女子的那种秀丽典雅,颈脖上还系着一条花色红丝巾,男的是个老外,看上去比女的大十来岁,红光满面。他们怎么看也不像病人呀。只见那男的坐上看病席,很尴尬的样子,半天不知怎么说,还涨得脸通红,在男医生的提示下,才吞吞吐吐用中文说了一句:“我有点力不从心,我想--”医生追问一句:“你到底哪不舒服?我听不明白。”这一急,那老外更不会说话了。这时,在老外身边的那女子用手推了推他肩膀说:“你就直说吗!”那男的才结结巴巴地说出:“我想开点伟哥。”原来那时伟哥是处方药,外面药店买不到,要到医院开。医生笑了,说:“是吗,中国人都敢说,你老外本因更开放,还扭扭捏捏。”说得老外低下了头,在场的病人都笑了。
离开南京的那天,我去超市买了两只南京特产盐水鸭。神了,喜欢吃鸭子的习惯,这一点南京人又和南昌人相同。不过,南昌人喜欢鸭子炖汤,而南京人爱好用盐水来调理鸭子。盐是调味的,也许是因为我们生活太平淡,加点盐,生活会更有滋有味。南京这座城市有品位,南京人对生活更会品味。
--杭州
杭州和我相识最早,1967年我就进入了她的怀抱。杭州历史源远流长,自秦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赞美了西湖之美。我那时只有十来岁,并不知道这么多,是因为小学毕业,碰上“文革”中学又进不去,流浪在外,所以就去杭州走亲戚。
我叔叔的工作单位就在西湖边上。西湖在杭州市中心,它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西湖的美在于晴天水潋滟,雨天山空蒙。无论雨雪晴阴,无论早霞夕晖,都能变幻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态。湖区以苏堤、白堤两个景段的优美风光著称。我还常常跑到保俶塔的山上,俯瞰西湖的美景。
时间长了,西湖边的平湖秋月、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南屏晚钟等景点,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还去了灵隐寺、玉皇山、六和塔,在钱塘江大桥边等火车经过的一刹那和自己合影。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坐免费专车,沿西湖一路游玩,可到了我要下的站台,因人多拥挤下不去,让我走了很久的回头路。
玩是一方面,吃是忘不了的,什么西湖藕粉、杭白菊、龙井茶,那都是以后才熟悉。我那时只记得一毛三分钱的阳春面好吃,马路边上摊点的辣酱冻豆腐好吃,还有一种小核桃,香香的、酥酥的,难剥但好吃。记忆中,杭州居民平常有出外吃饭的习惯,街头巷尾小饭馆很多,很方便且不贵。不像我们江西人三餐都喜欢守在家里自己弄,这也是两地旅居环境、饮食文化不同的具体表现。
当然,著名景点就是著名文化景区,就是历史文化名人集中的地方。杭州古今名人有:苏轼、白居易、岳飞、夏衍、梁实秋、郁达夫、钱学森、盖叫天……西湖边上有许多名人故居和纪念馆,那年代开放的很少。岳王庙我倒是去了很多次,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画面是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看到秦桧的跪像十分好笑,只是不敢多停留,因有一股冲鼻的尿臊味。要说文化印象,我在玉皇山半山腰的一个山洞里,听说这里与拍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影片有联系,就很快联想到孙悟空打妖怪的故事,在洞里边转悠了很久,真希望孙悟空立马出来,当我的面用金箍棒把白骨精打倒在地,看到她化为一股白烟散去。
少年的记忆碎片,在中年以后总是呈立体再现的,经久而深刻。我记得,那时,杭州的小马路边上,有水井,周围的居民在井边淘米、洗菜,谈家常时事,其乐融融。杭州的马路不宽,中间还有许多有跨坡的小桥,桥下面是人工河,也就是大运河的支流。河水浑浊,还有点淡淡的腥臭,这与当地人有早起刷马桶的习惯有关。还有叫绝的是当地人洗衣服,竟先在自己平时吃饭的饭桌上,把衣服铺开,涂上肥皂,用刷子用力刷,再拿下去放脚盆里洗。我见我婶子借邻家的桌子洗衣服,边洗还边和别人拉家常,愉快而轻松,现在想来,那就是和谐幸福的日子吧。
再说说最重要的人。杭州女人漂亮,是那种雅致的、娇媚的漂亮。加上吴侬软语的包装,形成了美丽的风景。我婶婶的邻居有一个女子,二十五六岁,长得真是漂亮,高挑的个头,白皙的皮肤,两只水汪汪的眼睛,一笑起来,仿佛会溢出水来流进两面颊的酒窝里。她嫁给了一个当时很吃相的公交司机,胖乎乎的,人很和善。漂亮女子一般在星期天回来看父母,一到家门口就有邻居上来打招呼,我婶子就会赶紧叫我出去,说,去看看漂亮妮子。漂亮女子进了家门就不出来,就像古代闺秀省亲一样深藏不露。我只有在晚饭后,站在她家门口等她回去出门,才能再看上一眼。只见她脸上红扑扑的,像喝了酒,更娇艳了;一条碎花丝巾围在脖子上,她的手,不时把丝巾的“尾巴”拉直,并高高扬起来,向送她的亲人挥手告别:“再会、再会。”那娇柔的声音,我至今还能感受到那种迷人的听觉。
以后,杭州我还去了多次,可最近一次印象就不太好。杭州的确是变得更美丽、更发达了。我从下榻的宾馆去我叔叔家,有快速公交、普通公交,有的士,可就是上不去,打不到,人太多,我只有打“摩的”。晚上回来在市中心的商场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也打不到的士,每辆的士上都有人,只好打“黑车”回宾馆。就是追求清静的灵隐寺,也是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太拥挤,许多游人都找不到出口。
杭州,如今太闹了,这与您的“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赞誉不相吻合。人静才能思考,景静才会美丽。
--赣州
我之所以把设区市赣州城列为我的《城市初恋》的系列之中,是我对这座昔日江南宋城印象实在太好。
赣州境内主要有三条江河,一条章江,一条贡江,章、贡两江在赣州老城区的北端汇合成为赣江。赣江作为江西的母亲河,江西省的简称“赣”字由此而来,作为“千里赣江第一城”的赣州也因这两江汇合而得名。
我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带着探秘的心情第一次进入这个“改革开放试验区”的。早上5点钟发车,“赣港”合资公司开的班次,大巴车上有电视录像片看,这算是很豪华的车了。中午在吉安吃快餐,下午4点多钟就到达赣州,在当时就算快捷,那年头没有高速公路。
最初的印象是干净。赣州那时城区不大,很紧凑,有不少清末民初的老房子,还有南国特色的骑楼。街道整洁,没什么灰尘,街面打理得整齐有序,就像一个清清爽爽的女子,干净利落。
这座城市的气候好,四周大山包围了她,成了屏障,让她少受急风暴雨的侵袭,多承和风丽日的沐浴。走在这座城市的街道上,不会感觉到有四面来风的“透心凉”。还有,赣南是与闽西、粤东相提并论的全国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客家人的菜很有特色,仿佛是家庭作坊生产的,什么小炒鱼、酿豆腐、三杯鸡、四星望月等等,味道特好。难怪出生南昌本人在赣州工作的文化干部熊某对我说,我喜欢赣州这座城市,多好啊,我不愿离开她。
作为有建城历史悠久的赣州,文化遗址和景点很多。有保存完整的赣州宋代古城墙,“铭文砖”字迹清晰的厚实城砖,见证了一千多年来几百次的战争风云;巍然壮观的八境台,斗拱飞檐,凭栏遥望,两江汇合,美不胜收;完整壮观的文庙,是江西省现存的形制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学校址,又叫孔庙;艺术宝库通天岩,我国南方古艺术宝库之一,共有石龛279座,石刻造像359尊,多属唐宋时期作品,这里也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先生讲学之处。
最有诗意的是郁孤台、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是城区的制高点,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登上郁孤台,可远眺秀丽的水光山色和赣州全景。郁孤台创建年代史籍未详,但距今最少有1200多年的历史。沧海桑田,郁孤台屡经废兴。1983年在原址大致按清代格局重建,3层,高17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甚多,苏东坡写下了《过虔州登郁孤台》:其中有:“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文天祥吟成《郁孤台》一诗:其中有:“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倚栏时北顾,空翠湿朝曦。”
在题咏郁孤台的众多诗词中,尤以南宋爱国大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最为著名,传诵千古。辛弃疾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赣州就任江西提点刑狱。同年写下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当我站在新落成的郁孤台上,看苍茫章、贡合流滔滔而去,念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名句,一种苍劲、悠远、凝重的热流在胸中涌荡,百感交集,思绪万千。郁孤台下,清江水长,历史在延续,国民当奋强。
赣州,还有一位名人在这里有影响,那就是蒋经国先生。1939年,年轻的蒋经国就任赣州行政督察专员,试验他推行的赣南新政,赣州人口由不足10万扩增至50万,赣南经验后来成为台湾社会发展的借鉴。蒋经国还结合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新生活运动的主旨思想,模仿《朱子家训》,制定了《新赣南家训》,要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遵守。
记下这段闪光的文字吧:赣州城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留下了一串串永载史册的地域文化符号,这些史诗一般的独特符号散敛如玉,串珠成链,连景成片,永远珍藏在城市的记忆里,并将引领我们去创造今天城市文明和明天的城市品质。
在赣州,我有一批文友。有的还是弃商从文、弃教从文,他们在这片红土地上执著耕耘,不断有精品力作问世。和他们在一起雅聚,谈今说古,品诗议文,那是一种艺术享受、一种激情绽放。我总有一种预感,这个人文鼎盛、名流高士汇集的地方,一定会“红翻天”,一定会有闻名遐迩的鸿篇巨著出现。让一个城市的千年传奇不朽存世,一曲万古绝唱天地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