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章 呵护孩子的“第一次”

  史蒂芬教授任教于耶鲁大学,讲授教育专业。他不仅是一位渊博的学者,也是一位善于为大家排忧解难的智者。

  史蒂芬提倡父母应多关爱孩子,特别是要精心呵护孩子的“第一次”:第一次进步、第一次尝试、第一次发现、第一次提问以及第一次成功与失败等等。走好第一步,才能更好、更坚实地走下去。

  鼓励孩子的第一次尝试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是一所坐落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私立大学,创于1701年,是美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三所大学。

  耶鲁大学教育专业的史蒂芬教授闻名业内,不仅因为他的专业知识,还因为他的一个特质:家长之友。史蒂芬经常帮助那些苦恼的家长们来管教他们的孩子,他分析孩子的性格,为家长们提出可行的参考意见。

  有一次,史蒂芬去看望一位朋友。刚一进门,就听到朋友惊恐地对儿子麦克大叫:“麦克!小心点!不要弄伤了手!”

  原来,四岁的麦克正打算帮妈妈收拾桌子,他刚拿起桌子上的一只玻璃杯,就遭到了妈妈“善意”的提醒。

  “宝贝,你会把杯子摔破的,要是割到你的手指,会很疼的。”朋友一边说,一边夺下麦克手中的杯子。麦克悻悻地走出了房间。

  “你这样可不好,这会伤孩子自尊心的!”史蒂芬提醒朋友。

  “什么?自尊心?小孩子有什么自尊心?”朋友疑惑地问道。

  “你的做法明显是不相信麦克的能力,他一定会认为你是在小看他,觉得他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史蒂芬继续说道。

  “哦,你也太多心了。我不是小看他,而是想要保护他,不希望他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朋友解释道。

  “但是,麦克肯定会觉得沮丧。”

  “这怎么可能呢?”朋友根本不相信史蒂芬说的话。

  史蒂芬看了朋友一眼,轻轻地敲开麦克的房门。麦克正低头坐在床上,神情沮丧。

  “麦克,你这是怎么了?”朋友问道。

  “妈妈,我是不是很没用,一点小事都做不好。”麦克抬起头,小声说道。

  朋友愣住了,她很惊奇地看了史蒂芬一眼,好像很奇怪他为什么会知道小麦克的感受。史蒂芬轻轻地拍了拍朋友的肩膀,示意她好好与孩子谈一下。

  事实上,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必然要尝试许多事情。在不断的尝试中,他才会获得成功的欢乐与生活的体验。如果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而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权利,那么,孩子就永远无法获得成功、取得进步,他就会越来越没有自信。

  在孩子尝试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父母首先要用赏识的眼光欣赏孩子,然后不断鼓励孩子勇敢地迈出尝试的第一步,去获取成功的经验。

  有时候,父母甚至需要引导孩子尝试新鲜事物。

  一对夫妻带着儿子去游乐场玩。当男孩对秋千产生好奇,爸爸就把他抱到了秋千上。男孩刚刚坐上秋千,秋千就摇晃起来。男孩吓得大叫:“爸爸,我害怕,我会摔下去的!”

  男孩的妈妈一阵紧张,赶紧上前说:“多危险呀,你赶紧抱他下来吧!”

  但是,这位爸爸却没有这样做,他对男孩说:“你抓住两边的绳子,就不会掉下来的。”

  “不,我害怕!”男孩缩起身子,一动也不敢动。

  “那好吧,我抱你下来。但是,我可要先玩一会了!”说着,爸爸把男孩抱了下来,自己却坐上去。只见他抓住绳子,来回晃动几下,秋千就开始摇荡起来,不一会儿,就荡得很高很高。

  “爸爸,你真厉害!”男孩看到爸爸荡得这么高,高兴地欢呼起来,并露出了羡慕的神情。

  爸爸见儿子心动了,于是说:“要不,你再来试试?”

  男孩高兴地同意了。

  这一次,男孩尽管有点害怕,但是,仍然坐在坐板上不住地扭着身体,希望把秋千荡起来。他的动作十分难看,秋千也没有荡起来。

  一旁的妈妈看着男孩滑稽的动作,哈哈大笑起来:“宝贝,你这是在荡秋千吗?简直是身上长虱子了!”

  男孩一听这话,似乎有点泄气。

  这时,爸爸连忙说道:“不是的,刚开始要想秋千荡起来,都要这样做的。我们的儿子做得很好,一会儿就会荡起来的。”

  妈妈听出了爸爸的意思,连忙说道:“哦,我想起来了,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

  “是吗?”男孩听到妈妈这么说,一下子就来劲了,“那我再用力荡几下!”

  “是这样的,”爸爸及时鼓励道,“每个人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都很害怕,总是害怕会摔下来。实际上,只要你紧紧抓住绳子,是不会摔下来的。”

  男孩的秋千开始荡起来了,爸爸微笑地看着他说:“爸爸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也是害怕得要命,一动也不敢动。你比爸爸强多了,我相信你一定能荡得很好的。”

  “真的吗?我现在荡得好不好?”男孩明显很高兴,秋千已经随着他的动作摇荡了起来。小男孩的欢笑声回荡在天空中。

  每个孩子在尝试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有恐惧的心理,害怕自己做不好。这时,如果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说:“算了,多危险,不要做了。”“小心点,你会伤到自己的!”“你不能做这个,太危险了!”这样,孩子想要尝试一下的微弱的愿望一下子就会被父母的呵斥赶跑。

  如果父母对孩子说:“没事,来试试吧,但是要注意……”鼓励孩子尝试,同时教给孩子必要的防护方法和知识,就可以防止孩子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如果表现出缺乏自信,父母可以拿自己与孩子相比,尽管父母会比孩子强,但是,善意地对孩子说:“孩子,你比我强多了!”这又会对父母有什么伤害呢?而实际上,对孩子来说,这会给他极大的信心。他会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只要再努力一些,甚至会做得更好。

  当孩子表现出想尝试某件事情的时候,你应该说:“真棒!许多孩子都不会做这件事呢!”

  你还可以说:“做得不错,爸爸第一次做的时候可没你做得好,你比爸爸强多了!”相信孩子这时能够极大地鼓起信心和勇气。

  尽管孩子做得并不好,作为父母,你应该对孩子说:“真行,第一次就可以做得这么好!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显示自己的重要性”。一旦自己的重要性得到别人的肯定,就有了积极向上的动力,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探索陌生的世界,要学会很多原本不会的东西,需要战胜无数的困难;而能够支持他们不断前进的,只有家长的肯定和鼓励。鼓励能增强孩子的自信,激励孩子不断尝试,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开创自己成功的人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段的探索学习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导,总是充满了不满和指责。一些家长在孩子学习新事物时,看不到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总是心急火燎地希望孩子一学就会,还要求做得完美无缺。

  六岁的女孩儿芳芳正在学习洗自己的袜子。

  “天呐!你哪里是在洗袜子,根本就是在玩水嘛!”妈妈心急地把水龙头拧紧,“你知道吗?水费又涨了,还这么浪费水。”

  芳芳噘起了嘴,本来以为帮妈妈洗袜子会得到表扬,现在没戏了。

  “你看看你,洗什么嘛!洗了老半天,袜子还这么脏。多用一点肥皂粉,全部重新洗过。”芳芳不情愿地挤了一堆肥皂粉,弄得脸盆里都是泡沫。

  “你在搞什么鬼呀!弄得全是泡泡,这样很难洗干净的。”

  “我不洗了啦!”芳芳生气地大哭着,狠狠地把袜子摔回脸盆里。

  六岁的芳芳第一次开始学做家务,她的本意是想帮妈妈的忙,显示自己的能力,当然也想得到妈妈的表扬。而妈妈的苛求与指责,却挫败了孩子学习做家务的积极性;同时也在传递着让孩子沮丧、受挫的信息。如此做的结果,可能使芳芳以后再也没兴趣去尝试做家务,再也不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新的事物,长此以往,甚至可能造就孩子自卑的人格。

  反之,如果妈妈先肯定她主动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动机,再耐心细致地教她洗袜子的方法,即使她一时做不好也积极鼓励;她从中就不仅学到了做家务的本领,也在家中得到了归属感,培养了她对家庭的责任心。以后她就会更积极主动地为家庭出力,锻炼出许多的能力,也培养了主动、积极、乐观、自信、负责、坚定等优秀的个人品质。

  赞美孩子的每一次进步

  蒂娜是一名钢琴老师,这段时间,她正在教一批新学生学钢琴。在这批孩子中,有一个叫鲁恩的小男孩,他学钢琴非常刻苦,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入门比较慢,但后来慢慢地进入了状态,弹得越来越好,她觉得这个孩子很有潜力。

  可是,蒂娜发现鲁恩已经两个周末没有来学琴了。她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她拨通了鲁明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正是鲁恩。

  “鲁恩,这两个周末怎么没有来学琴呢?”

  “妈妈不让我去了。”鲁恩小声地说。

  “为什么不让你来了呢?家里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事,因为妈妈认为我学不好,再学下去也是耽误时间。”

  “怎么会呢,你学得很努力,进步也很快,妈妈为什么会这么说?”

  “我每次学完琴回家,妈妈总让我弹给她听。每次弹完,她都说弹得不好,一点进步都没有,就不让我学了。”

  挂上电话,蒂娜为鲁恩的妈妈感到悲哀。

  无视孩子的进步,仅仅因为孩子没有达到“最佳”或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标准,就全盘抹煞孩子的成绩,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也许在无意中,会因为父母过高的期望而葬送掉一个科学家或艺术家。

  孩子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让父母不满意的地方,譬如成绩没有别人好,做事没有别人快,脑筋没有别人聪明,但是,孩子一直都在进步,这才是最重要的。

  史蒂芬教授认为,父母应该珍视孩子的进步。在孩子看来,只要自己取得一点点进步,父母就应该是高兴的,就应该表扬自己。可是有的父母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总是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因而孩子很多时候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这样一来,孩子就很难看见自己的进步,就会产生自己没有用的想法,从而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因此,随时都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尤其是在孩子表现不好或者成效不明显的时候,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和积极性,而是应该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对孩子的表现给予宽容,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赏识,这将会让孩子建立或者重新建立做好事情的勇气和信心。

  期末考试的成绩下来了,达达只考了第二十名,而他的同桌考了第一名。

  回到家,他问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同桌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考第二十名,而她考第一名?”

  妈妈抚摸着达达的头,温柔地说:“你已经比以前进步了,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达达考了第十五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达达还是想不通,又向妈妈问了同样的问题。妈妈还是说:“你比上学期又进步了,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达达小学毕业了,虽然他还是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但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已经进入前十名了。

  暑假里,妈妈带达达去看大海。母子俩坐在海滩上,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海鸟。他们发现,越是体型比较小的鸟越能迅速地起飞;而那些体型比较大的鸟,如海鸥却显得非常笨拙,起飞很慢。这时,妈妈对达达说:“儿子,海鸥虽然起飞慢,但是真正能飞越大海、横穿大洋的还是它们。”

  初中的时候,达达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了。到了高中,他成了全校著名的尖子生,最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名牌大学。

  这个故事是耐人寻味的。

  发现并赏识孩子的进步,不仅影响到孩子学习和做事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对学习和做事的态度。我们发现,孩子喜欢某一门课程,很多时候是因为放学回家后有人愿意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肯定他们的进步。有的孩子说:“我喜欢音乐课,因为回家后可以唱歌给爸爸妈妈听,他们可喜欢听了。”也有的说:“我喜欢数学课,因为回家后算数经常得到妈妈的赞扬。”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进步不听、不看、不肯定、不赞扬,孩子的学习态度肯定会受到打击。

  有这样一段很精彩的话: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那就让他做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吧,他一样可以给你带来春天的美丽;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片汪洋,那就让他做一朵最小的浪花吧,他同样可以带给你跳动的喜悦;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位名人,那就让他做一个平凡的人,无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或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也无论是一名军人还是一位商人,只要他诚实、正直、善良、上进,为父母者都应感到骄傲,因为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足够了。

  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作为父母,你都应该说:“孩子,你比以前进步多了,继续努力,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当孩子做事的成效不明显时,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要对他说:“你每天都在进步,别着急,会好起来的!”

  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却又很吝啬赞美自己的孩子。他们常常摆出一副长者的面孔责备孩子,以为这样才是教育,其实却忽视了赞美所带来的奇妙的教育效果。适宜的赞美能产生多方面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儿童道德品质形成的最初阶段,是非观念模糊、自制力差。因此成人的引导、奖励与赞美至关重要。赞美儿童,能激发他正确的外在动机,产生好的行为,并能强化儿童所完成的这一行为,以后当他碰到类似事情时,便知道该怎么去做,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定势。

  史蒂芬在观察过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之后发现,那些对孩子的“第一次成长”表现出高兴、赞美、鼓励的家长往往更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细心发现孩子的成长,呵护他的第一次发现,赞美他的进步与成就,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意义重大。那么究竟该如何赞美你的孩子呢?

  小孩的成长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成功要一点一点地实现,而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对于孩子在跋涉的过程中出现的每一点进步,家长都应格外敏感并及时地给予赞美。

  戴尔?卡耐基曾说过:“当我们想改变别人的时候,为什么不用赞美代替责备呢?纵使只有一点点进步,我们也应该赞美他,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他,不断地改进他。”

  一、鼓励孩子点滴的进步

  有一部电影开头,男孩的旁白是这样的:我叫杰瑞,今年8岁,我一点也不笨,我每科成绩都拿甲等,但是我的妈妈却很少称赞我,还常常骂我为什么不再拿更高一点的分数。

  很多孩子都是处在这种尴尬中,无论他们做得多好,在家长那里都得不到认可,家长总是告诉他们“不断进步,不断进步,不断进步”,可是每一次孩子取得进步他们却没有给予赞美。

  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天生向上的本能和把事情做好的自信。赞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会让孩子更充满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小军是班级里有名的小书法家。小时候,妈妈给小军买来字帖,但从来不强迫小军练习,小军高兴了就拿出来写两页。但只要小军一写,妈妈就会立即走过来,显示出欣赏的表情:“这字是怎么写的?很好啊!你什么时候学的呀?怎么比上次提高得这么快?”不管写得好不好,小军总能得到妈妈这样的赞美。

  写完后,妈妈还总要在小军写的字上画圆圈,帮助小军修改指正。她常对儿子说:“只要今天比昨天强就好。”在小军感觉到每一次的进步时,就有了更加努力练习书法的劲头。

  妈妈还喜欢收藏小军的作品。从小军刚开始学用毛笔写字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收藏”,无论是那些写在废包装纸上,或是写在废信封上的歪歪扭扭的字,还是现在很规整的书法作品,妈妈都像“宝贝”一样收藏起来。

  这更让小军有了被珍视和关注的感觉,后来慢慢地真的爱上了书法。就这样妈妈把小军拉到了书法这个门里。

  赞美也是从一点一滴开始,今天孩子的考试成绩从40分提高到了50分,学会了自己缝补衣服,自己找到了一个错别字……这些看起来芝麻绿豆的小事,如果家长能够重视起来,并及时地给孩子赞美,那么明天孩子的成绩可能就是从50分提高到了60分,学会了做更多家务,错别字慢慢就消失了。“你今天把脱下的袜子自己洗干净了。”就这一句赞美,会提醒孩子记住自己洗好袜子。

  其实赞美能给孩子以他所需要的价值感、信任感和自信心。成人对儿童小小的成功表示赞美,可以强化儿童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欲,并能使孩子自我感觉良好,激发他继续尝试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努力维持这种赞美或希望再度获此“殊荣”。

  另外,赞美可以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

  经常奚落或责备孩子的父母很难赢得孩子的信任。父母对孩子的言行作出正确的评价,并经常予以赞美,家庭里会产生一种新的气氛,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使彼此之间更接近,并产生信任感。孩子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赞美说明了孩子生活中重要人物对他的尊重与爱护。

  坚持原则。由于溺爱,有些父母无原则地对孩子的种种行为加以赞美,造成孩子是非不清、骄横跋扈的坏习惯。孩子按大人的要求去做了,并做得很好,就应该及时赞美,做了不对的事情,即使孩子哭闹,耍赖皮也千万不要迁就他、说好话。否则,赞美就会失去原有的积极意义。

  及时赞美。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就给以适当的赞美和鼓励,效果很好。如果一时忘记了,应该设法补上去。如:孩子在老师的说服下,吃饭时终于肯吃蔬菜了,父母应立即予以赞美。

  就事论事。不要直接赞美孩子整个人,而应该赞美孩子的具体行为。也不要夸大其词,这样会使孩子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如:孩子对七巧板十分感兴趣,常常拼出一些新颖的图案,“这孩子真聪明。”这种赞美就显然不恰当,而应当就事论事,可以这样说:“这个图案真不错。”否则,言过其实的赞美会给孩子播下虚荣的种子。

  当众赞美。孩子应当得到赞美时,应当着别人的面前得到。孩子的成绩当众传播了,这就是双重的奖励。如,孩子的妈妈说:“孩子很懂礼貌。”以后孩子总是十分小心地维持这种赞美,并且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每次将客人送到门外,都会说:“再见,请以后再来玩。”

  掌握分寸。孩子经过努力做出了成绩,或者他做完了他理所应当做的事情,他都应该得到赞美。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要重复赞某件事情,当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就可以适当减少对孩子这一方面的赞美。赞美孩子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或是亲吻或是搂抱,都会给孩子以奇妙的力量。

  “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年轻的父母们,学会赞美你的孩子吧!

  包容孩子的第一次失败

  呵护孩子的第一次,不仅仅是赞美他的进步,鼓励他的尝试,也包括容忍、宽容他的第一次失败。史蒂芬认为孩子的第一次失败可能成为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这种失败的经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这种财富的获得关键在于父母的态度。

  在与众多的家长交谈中,史蒂芬发现大多数家长谈得最多的是孩子的不足之处:学习成绩如何的不长进,做事情如何的毛手毛脚等。

  有一个孩子曾经说,她想帮妈妈做点事,于是主动去洗碗,可不小心把碗摔到了地上,结果遭妈妈一顿痛骂,还说以后家里的事不准她插手。她说自己很伤心,摔破碗自己也不是故意的啊!自己洗了袜子,妈妈也总是嫌她洗不干净,每次都重新拿去洗一次。另一个孩子说:“我妈妈每次都叮嘱我:‘这次考试一定要考好,再考砸了,你就别回家吃饭!’我听后心里一直忐忑不安,谁不想考好啊?可谁又能保证每次都考好呢?她越这样说,我的压力就越重,压力越重,我越紧张,紧张了就很难正常发挥,结果还是考砸了……唉!”还有一个孩子也说:“我妈妈天天在我耳边念叨:‘你一定要好好学习,成绩一定要考好,不能掉队啊!’我每次参加任何比赛,她总是要求我获奖,一定要给他们争气……弄得我每次都很紧张,老怕令他们失望。”

  家长们如此要求孩子,一味地要求孩子成功,而不允许失败,这是很不现实也很不理智的做法。不是有“失败是成功之母”之说吗?犯过错或经历过失败之后的心情一般都很难受,也特别惧怕父母的责备和批评。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不想获取好成绩、不想得到荣誉的人是极少数的。孩子年少,做事情很难专一,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又缺乏耐心和吃苦精神,学习不用功,考试成绩不理想,做事患得患失等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做大人的怎样去引导、帮助、指点、教育。父母们要鼓励孩子不断地去尝试,使他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多给他们锻炼意志力和增加阅历的机会,使他们慢慢走向成功,才是上策。

  当然,做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可以理解。但过分的对孩子求全责备,反而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挥,有害无益。所以我还是真诚地奉劝父母们:孩子有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失去自信心。

  孩子好奇心强,常常看见大人们做什么,就吵着要做什么。男孩子看见哥哥或父亲骑自行车,就会哭着要骑自行车。虽然他的脚还踢不着踏板,却总是跃跃欲试。女孩子看见母亲洗衣,有时也哭着要洗衣。这既是孩子的一种好奇心,但同时也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表现,表现他们和大人一样也能够做。因此,在他们要求这样做时,不要随便对他们泼冷水:“你人才比车子高一点,就想骑车子,别把车子摔坏了。”或者:“人小小的,就想洗衣,反而把衣服洗脏了!”

  这样泼冷水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妨碍他们的成长。虽然孩子确实是大小了,还不可能做这些事,但孩子有了这种独立意识,有自己尝试的意愿,作父母的就应该尽力从旁协助,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而且当他们尝试时,没有做好,也不应苛责。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学习和熟悉的过程。因此,对孩子给予协助和适当的鼓励是最可取的方法。这样,孩子的上进心才会愈来愈强,进一步向自己的能力挑战。

  那天,学校组织一场学生才艺表演比赛。有一个小女孩,看得出表演很用心,但还是不幸被淘汰出局了。小女孩在台上哭得很伤心,尽管主持人想尽了一切鼓励的话语来安慰她,小女孩还是不停地哽咽着,然后非常不情愿地转身下台了。

  在后台那个小女孩的母亲情绪很激动,一把抓住小女孩瘦弱的肩,大声地斥责,责怪女儿表演不成功,没有发挥水平,而且当着那么多人痛哭流泪,太丢人。小女孩耷拉着脑袋,眼里闪着泪花。

  做父母的,往往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处处对孩子严要求,事事要孩子成功,不许失败。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他没有生活的阅历和经验,还处在最初的摸索阶段,不可能做什么事都有一帆风顺。试问,哪个做父母的不是在磕磕绊绊中走过来的。可以说,失败是每个孩子必须面临的人生课题。

  当孩子失败的时候,自己会感到沮丧、自责和后悔,如果家长再一味批评,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心,而且有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反抗的情绪,甚至会自暴自弃。

  父母不允许孩子失败,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失败带来痛苦的一面,却忽略了失败的价值和意义。当我们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要求而生气指责的时候,别忘了孩子还在成长,他有权失败。尊重孩子失败的权利,就是对孩子终将成功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将是孩子战胜失败的勇气和动力。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1.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2.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3.兴趣永远第一

  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

  “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兴趣,还是兴趣。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听课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史蒂芬告诫家长们,永远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尝试包容孩子的第一次失败,并鼓励他继续前进。

  1.不要做孩子生命中的“巫婆”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他的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来保护主人的信念是对的。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2.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3.不要过早的知识传授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最后,让我们思考国际21世纪委员会对“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欣赏孩子的第一次发现

  耶鲁大学的史蒂芬教授认为,及时地对孩子的新奇发现做出积极反应能够增加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对孩子是一种刺激进步的动力。反之则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十分不可取。

  一天,瑞恩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当他看到8岁的高斯竟然发现了著名的数学定理时,不禁有些吃惊。这时,恰巧自己刚上二年级的儿子走过来。他喊住儿子,说:“爸爸考你一个问题好不好?”“什么问题?”儿子歪着脑袋问。“1到100这100个数相加等于多少?你算算看。”

  儿子拿起纸和笔,算了起来,一边算还一边说:“这个算起来太麻烦了。”

  过了很长时间,儿子终于大功告成:“我算出来了,结果是5050!”

  “嗯,不错,你算得对,不过时间太长了一点。你想不想学习一个更快的算法?”瑞恩问儿子。

  “想!什么办法啊?”儿子好奇地问。

  “你来看看,这样有没有什么特别?”瑞恩一边说,一边在纸上写“l+100,2+99,3+98……”

  儿子拿过纸,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一会,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然后惊喜地喊道:“我知道了,从1加到100有50个101!”

  “对,你看这样是不是简单多了!”瑞恩对儿子说。

  “是啊!这真是个好方法。”儿子说。

  “其实这是德国一个8岁的孩子发现的,他的名字叫高斯。不过现在你也发现了,爸爸相信你以后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瑞恩继续说道。

  “嗯,我要向他学习!”儿子坚定地对爸爸说。

  当孩子主动向你展示他的新发现时,不要因为发现的幼稚而嘲笑他们,应该对孩子说:“你发现了一个大秘密!真棒!”

  “小鸟用草和泥做窝!”

  “小猫、小狗都喜欢晒太阳!”

  “小鹅和小鸭都穿着同样的'黄衣服',而长大了就不是了!”。

  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会兴奋地向父母报告他们的新发现。这些发现是如此珍贵,它不仅表明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而且表示他们在观察和思考。但是,孩子的发现对于成年人来说,并不新奇,因此,我们往往会以自己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发现,认为孩子就是孩子,玩性十足,更令人痛心的是,父母往往把孩子的发现当做幼稚可笑的游戏而忽略了。其实,孩子的新奇发现是他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且,其中不乏很有价值的发现。

  赏识孩子的发现,就要善于观察孩子,及时看到孩子的新发现。当孩子向父母报告新发现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像对待重大的发现一样满怀热情,分享孩子的快乐,同时给予积极的赏识,激励孩子发现更多的新事物、探究世界的奥秘。

  “是吗?让我来看看,哇,真的是这样啊!”

  “你真是细心,居然能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每个孩子都有一双慧眼,只要父母去赏识孩子、引导孩子、激励孩子,他们总会给我们一些令人惊喜的发现。

  儿子上幼儿园了,妈妈每天都要去接他放学。回家的路上,妈妈经常会问:“儿子,今天幼儿园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这时,儿子就把今天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讲给妈妈听。

  讲完了,妈妈会再问他:“对这件事情你有什么看法呢?还有没有什么其他发现?”

  于是,儿子又把对事情的意见和想法说给妈妈听,还经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听完孩子的话,妈妈总会夸奖孩子:“真不错,观察得很仔细!”“嗯,这个发现很好!”在妈妈不断地引导和赏识下,儿子逐渐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孩子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有一些发现,而如果不加以提醒,就会很快抛诸脑后而忘记。尤其是上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孩子,他们与社会的接触逐渐增多,可能会碰到越来越多新奇的事物和问题。所以父母应该时常提醒和询问孩子,让孩子竭力回忆并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意识。

  很多情况下,父母要善于给孩子提问题,然后通过适当指导,鼓励孩子得到最后的结论。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学到许多新知识,而且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思考意识和能力。

  在生活中,经常问问孩子遇到的事情和新的发现。比如“孩子,今天又有什么新发现?”阿要注意引导和激励孩子去发现,经常问孩子:“这里面有个秘密,你能看出来吗?”

  “妈妈,我发现牵牛花晚上都合拢了花朵,第二天再打开哦。”乐乐高兴地对妈妈说。

  “这是真的吗?”妈妈淡淡地问了一句。

  “今天早上我发现牵牛花开得特别漂亮,可傍晚的时候就收拢了呢。”乐乐的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

  “哦,知道了。今天有作业吗?快去做作业吧!”妈妈好像没有听到乐乐说的话。

  听到妈妈这么说,乐乐非常失望,闷闷不乐地躲进了自己的房间。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有了这么“重大”的发现,妈妈却一点都不高兴,更没有夸奖他。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常常在孩子不需要关心的时候,给了孩子过分的呵护,而当孩子需要父母赞扬和鼓励的时候,却因为怕孩子骄傲而故作冷淡。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孩子更是如此,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肯定。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或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这是多么值得父母赏识的事情!这时候,父母应该为孩子感到高兴,应该及时给予热情的赏识和赞扬。

  事实证明,及时赏识和赞扬孩子,比事后再给予赞扬所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

  某小学的校长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期末考试之后,他分别在不同时间内对两个班级考试成绩差不多的两组孩子做出评价。

  对第一组孩子,校长在考试成绩出来的当天就表扬了他们:“成绩真不错,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继续努力吧。”

  对第二组孩子,校长一直等到下一个学期开始之后,才对他们说:“你们上学期考试成绩不错!”

  一个学期以后,第一组孩子因为受到了校长及时的赞扬和鼓励,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一致认为是校长的赞扬让自己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学习劲头也更足了。而第二组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没有明显进步。虽然校长赞扬了他们,但时间已经相隔太久,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察觉到这种表扬,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个实验证明,孩子是需要赏识和赞扬的,并且家长要正确把握赞扬的时机。一般来说,在孩子取得成就以后,及时给予赏识和赞扬的效果最好,这时候,最能激发出孩子的潜能,孩子最容易从父母的赞扬和鼓励中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如果不是及时赞扬,而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再赞扬,效果则会相差很多。那时候,孩子已经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扬而失望,即使后来再补也无济于事了。

  尽管案例中的妈妈没有意识到应该及时赞扬孩子取得的成绩,但是,孩子的爸爸意识到了。

  正当乐乐不理解妈妈的行为时,爸爸回来了。爸爸发现乐乐很不高兴,就问他:“怎么了孩子,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

  “爸爸,我发现牵牛花早上开花,下午合拢,这是多么有趣啊,我都观察了一天了才发现,但是妈妈好像不在乎,一点都不鼓励我。”乐乐很委屈地对爸爸说。

  “是吗?乐乐自己发现的啊,真厉害!和爸爸说说,你是怎么发现的呢?”爸爸很高兴地问。

  “家里的牵牛花早上开了,很漂亮啊!我就好奇它什么时候会凋谢,就观察了一天,结果发现它没有凋谢,而是收拢了花瓣。”

  “真是好样的,等会儿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多吃点,这样才能让身体更强壮,以后继续观察,好吗?”

  “嗯,我以后还要当植物学家。”乐乐高兴地跑到饭桌旁边,等待吃饭了。

  作为父母,适时对孩子的成绩给予积极评价,告诉孩子你因他的成绩而自豪,这将是对孩子极大的鼓舞,促使孩子乘势而上,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因此,当孩子第一次有了发现时,父母一定要把握机会,及时由衷地赞扬孩子;同时表现出你的喜悦心情,让孩子感受到是他的良好行为表现使父母感到高兴。这是简单而又能产生显著效果的一招,只要坚持去做,必有喜人的收获。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父母一句赞扬的话,他们也需要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心。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的成绩表示出及时的关注,会让孩子感到失望,而这种失望很可能会让他们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及时赞赏孩子的成绩,表现出家长对孩子的真心赏识和热切期望,这能传递给孩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加努力和自信,而且会促进孩子智能发展和身心健康,大大增强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激励孩子奋发向上,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赏识孩子,不仅仅表现在毫不吝惜地把自己的赞扬送给孩子,更要在第一时间把这种赞扬和肯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发自内心的赏识和期望,从而满怀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取得哪怕一点微小的成绩时,都不要置之不理,也不要等事后再赞扬孩子,而应该及时赞扬孩子所取得的进步。你可以说:“这次干得真不错,我真为你高兴,下次继续努力!”

  当孩子主动向父母展示自己取得的成绩时,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孩子关注,停下手中的工作,真诚地给孩子一些赞美和鼓励:“让我来看看,嗯,了不起的发现呢!”

  重视孩子的第一次提问

  史蒂夫喜欢研究孩子,也喜欢跟孩子在一起。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力量,促使他们不断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从身边的花花草草,到遥远的太阳和月亮,都会激发他们的疑问和想象。

  “妈妈,为什么会下雪呀?”

  “爸爸,你为什么会长胡子呀?”

  “为什么人每天要吃饭呢?”

  ……

  生活中,孩子总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大人们看起来很平常的事,孩子也会问个不停。这时,父母千万不要感到厌烦,孩子好问是好事,说明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思考意识。

  尊重孩子的问题,给孩子一个认真的答复,不仅可以让孩子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密切亲子关系,让孩子更加信赖父母。

  如果不能马上回答孩子的问题,应该把问题记下来,并尽快把答案告诉孩子,以此鼓励孩子的好问。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问题太过幼稚而嘲笑或者敷衍孩子,这样会使孩子渐渐失去提问的兴趣。

  史蒂芬发现,现实生活中,孩子的问题经常被家长忽视。可能是由于家长工作繁忙,也可能是认为孩子的问题太过幼稚,但不论如何,忽视孩子的提问,对孩子的兴趣培养已经特长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两个做客的小朋友抢着看一个节目,而小主人却想看另外的节目,抢不过来就去找爸爸:“他们两个不让我看电视。”爸爸说:“他们是两个,少数要服从多数。”孩子委屈地问:“为什么?难道两个人自私就比一个人自私好吗?”爸爸忙工作,不再理会孩子。

  彤彤看到一辆冒着烟的摩托车,好奇地问妈妈:“妈妈,妈妈,那辆摩托车是锅做的吗?它和锅一样冒烟呢。”她又捧着一捧草问爸爸:“爸爸,什么是草?”父亲说:“草,就是草嘛。”

  默默有问不完的问题:“草为什么是绿色的,它怎么不长成花的颜色?”他会问:“为什么我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早上起床,他会问:“月亮姐姐为什么不见了呢?太阳为什么那么热?太阳要是掉下来了怎么办?”父母一开始还会耐心回答,后来就让他自己去想了。

  昊昊拿着一本书跑到爸爸身边问:“爸爸,这个狐狸老跟在鸡后面干啥?”“问你妈去。”……过了一会,昊昊又拿着书跑过来问:“母鸡为什么没发现狐狸?”爸爸:“一边去,没看我在忙吗?”

  孩子的问题中蕴含着智慧和探索

  孩子们看似司空见惯或者毫无意义的问题,却容不得家长小看。这些问题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些甚至切中人类发展中最本初的、重大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即是智慧

  雅斯贝尔斯说:“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老子也认为,最具智慧的圣人恰恰就是复归于婴孩。也有人认为孩子的问题甚至比那些哲学博士更深刻。如上文提到的,两个做客的小朋友与小主人抢看节目,孩子反问爸爸:“难道两个人自私就比一个人自私好吗?”再如,捧着一捧草的彤彤问:“爸爸,什么是草?”孩子的这些发问是否更具哲学的意味?是否比大多数家长的认识还要深刻呢?可以说,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本身就是智慧。这些智慧需要我们家长向孩子们不断地学习,甚至不断地反问我们自己。

  孩子的问题显现着积极的思维

  孩子有问题恰恰说明了孩子的思维在积极地运转,他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他的发现,以及他是怎样用他的思维加工他的发现的。如上文中彤彤看到一辆冒着烟的摩托车,她就问:“摩托车是不是锅做的?”在她的经验中锅会冒烟,看到摩托车冒烟,她就将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

  摩托车是锅做的吗?从孩子的问题里可以发现她敏锐的观察、活跃的思维。孩子的问题说明了他正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生活中的发现建立起联系。杜威说教育即经验的不断重组,而这个孩子不正是在完成自己生活经验的不断重组吗?同时,通过孩子的问题,家长还可以发现,孩子的思维水平正处在复合思维的阶段。他通过联想将各个具体成分和复合物连接起来的特征扩散了,形成了直观到具体的形象或者物品连接的复合体,它们所连接的联系的广泛多样是惊人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时期孩子的问题特别多,同时又充满了发散性、创造性。

  孩子的问题显示着孩子向未知领域的努力

  幼儿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还未成熟,其操控外界的能力相对较弱。对于他来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未知的、神奇的,而孩子天生有一种力量,他是天生的学习者。孩子试图控制他周围的环境,他以无穷尽的问题,向未知领域做出不断的努力,以求得安全的欲念。

  这样一种向未知领域的努力,转换到现实生活中即孩子可以从身边的花花草草、猫狗虫鱼开始,一直问到遥远的太空。正如上文默默的那些问题,正是他向未知领域的努力。他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问:“为什么我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早上起床,他看不到月亮就问:“月亮姐姐为什么不见了呢?”这些都表明他不断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而孩子们向未知领域的努力也正是人类能够不断获取知识,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前进的重要力量。

  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本身就是智慧,它也蕴藏着孩子向未知领域的努力,所以家长不能小瞧了孩子的问题。家长需要,孩子们也需要家长耐心地、认真地对待他们的提问,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正视孩子的提问

  理解了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孩子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满意的回答对于孩子成长的长远影响,就需要我们家长谨慎地、正确地面对“十万个为什么”。孩子有时可能会提出一些十分滑稽、甚至无法回答的问题,这时候一笑了之、敷衍或者粗暴制止,都会影响孩子,甚至导致其智慧停滞不前。而当家长正视孩子的问题,对他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回应时,不仅能促进其认知的发展,而且能激发他对外界探索的兴趣,继而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给予孩子积极回应

  对于能直接回应孩子的问题,如“这个狐狸老跟在鸡后面干啥?”家长可以直接回答孩子“狐狸喜欢吃鸡,跟在鸡后面是为了捉住它”。有些问题则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进一步观察,全面了解,如“母鸡为什么没发现狐狸”,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观察狐狸走路的姿势等,让孩子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相反,如果家长敷衍,甚至嘲笑他的话,则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甚至没有问题了。

  提高孩子的提问水平

  孩子提问的水平与其自身经验,认识的广度、深度,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学习的兴趣呈正相关。家长要利用日常生活资源,让孩子发现问题。对于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孩子,可以适当地提供反问的机会,激发孩子的思考。如彤彤捧着一捧草问爸爸什么是草,家长可以回答:“我觉得绿色的,矮矮的就是草,你觉得呢?”这样使孩子不仅仅停留在某一个问题上,还可以引发对事物的整体思考和认识。甚至可以结合孩子思维发展的水平,有意创设适合其思维水平的环境,给予其机会发现问题,通过进一步引导,提高孩子的提问水平。如默默问:“太阳为什么那么热?太阳要是掉下来了怎么办?”这说明默默将生活中某些经验迁移到太阳身上,但他不像“摩托车是锅做的吗”问题一样,可以清晰地看出彤彤的经验的重组。这时家长可以通过进一步引导,或者反问:“你为什么担心太阳会掉下来?”聚焦到默默最初的经验上,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根据孩子最初的经验,提供合适的帮助与支持。

  孩子的问题是不可小觑的,家长不但不能忽视孩子提出的问题,还应该鼓励孩子提问,并在回答问题上下功夫。

  4岁的果果坐在客厅地板上在玩布娃娃。忽然,她抬头对妈妈说:“妈妈,我是怎么来的?”

  “小孩子问这种问题做什么?”妈妈呵斥道。

  果果看着生气的妈妈,不敢再问了。但是,她确实很想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果果遇到每一位大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你知道我是怎么来的吗?”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也许会问一些父母都不好回答的问题,这时候,不要回避更不要责怪孩子,而应该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咨询专家,尽量给孩子一个合理的回答。

  回避问题或责怪孩子,只会让孩子更加疑惑,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担心,甚至产生错误的联想。因此,面对孩子的新问题,父母应该通过科学渠道,认真给予回答,从而化解孩子的担心和疑惑,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创造条件。

  果果的妈妈如果能够这样回答孩子,孩子肯定会感到父母的尊重与关爱。

  “妈妈真高兴,我的宝贝长大了。现在让妈妈来告诉你,你是怎么来的。4年前,爸爸和妈妈非常相爱,生活得很幸福,我们希望有一个可爱的小宝贝来分享我们的快乐。于是,爸爸把他的精子跟妈妈的卵子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胚胎,并在妈妈的肚子里孕育。”

  “这就是我吗?”

  “对极了,这个胚胎就是后来的你。你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十个月,十个月后,你长得很大了,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不下了,于是,在医生的帮助下,你就从妈妈的产道里出来了。”

  “哦,原来我以前是住在妈妈的肚子里的。”

  回答孩子的问题时,父母一定要耐心,只有耐心回答才可以解除困扰他们的疑惑,从而使孩子快乐的成长。

  前一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雪。早上起床,莎莎望着窗外白茫茫的一片,兴奋地大叫:“妈妈,下雪了,你看多漂亮啊!”

  妈妈说:“嗯,很漂亮,下雪了,明年咱们的麦子又要丰收了!”

  “下雪和麦子丰收有什么关系啊?”莎莎不解地问。

  “你的问题真好。妈妈来告诉你:厚厚的雪就好像给小麦铺上的棉被,小麦躺在里面,又温暖又舒服,可以很安全地度过冬天。雪化了以后,还能给小麦提供充足的水分,让小麦喝得饱饱的,等春天来了,就能旺盛地生长了。”

  吃完早饭,妈妈给莎莎穿上厚厚的棉服,准备去幼儿园。“为什么下雪了要穿棉衣?”莎莎边穿衣服边问妈妈。妈妈笑了:“因为雪花落到地上,还要化成水,这个过程需要吸收地面的热气。这样,我们就会感到很冷,所以只有多穿衣服,防止身上的热气散发出去,我们才会感到暖和。不信,你伸手到窗外试试冷不冷。”

  妈妈打开窗户,让莎莎把小手伸到窗外,莎莎冻得一哆嗦,赶紧把手缩回来。

  你也许认为孩子的问题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是很大的困惑。尊重孩子的问题,认真对待并解释清楚,从而消除孩子的困惑,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

  当孩子问你问题时,不要因为问题幼稚、简单而不屑回答,应该给予尊重,你可以说:“你的问题真好,问到点子上了。”

  当孩子问你有关成长中需要面对、但是父母又不太好回答的问题时,不要回避和责怪孩子,而应该说:“给妈妈一点时间,我会尽快告诉你答案。”

  表扬孩子也有奥秘

  提到表扬孩子,大家都很熟悉,有的人可能会说,表扬有什么好讲的,不就是夸奖孩子、鼓励、肯定,赞美孩子、赏识孩子吗?表扬难道还分着正确表扬和不正确的表扬?夸奖孩子几句,就是夸错了,也不大紧,难道夸错了,还回长孩子身上吗?下面我举两个案例,大家就会明白了。

  有一位妈妈说,我家女儿8岁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接触了赏识教育,所以经常表扬她。比如,把桌子擦干净,我会夸她“你好棒”;作文写得好,我会夸她“你太了不起了”。总之,只要是值得表扬的我都表扬了,经常也可以看到女儿得意的神情。可是我现在渐渐发现她接受不了批评。她的字写歪了,我帮她指正,她马上不高兴了,说我不写了;她和一个同学吵架,我批评她不该脾气这么暴烈,她马上向我发脾气;她同学在我们家做作业,我夸她的同学作业写得好,她把眼睛一斜,轻蔑地说:“哼,哪有我写得好!有什么了不起的。”说着在同学的作业本上用笔狠狠地戳了一下,戳了个洞。现在我好困惑,为什么给她指出错误,批评了一下,就承受不了?难道我从小一直表扬错了吗?

  还有一个妈妈说:自己的女儿溪溪,5岁了,也被夸奖包围了整整五年。可最近发现,女儿对表扬特别在意,谁要是说一句哪个小朋友真听话或对人有礼貌一类的话,溪溪就迫不及待地大声嚷嚷:我比他好!如果溪溪做了什么事,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取得了芝麻大点的成绩,我们没有及时表扬,或表扬得不到位,她就非常不高兴,情绪一下子从山峰跌落到谷底,以后再做类似的事情绝对提不起精神来。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知道了用不正确的表扬对待孩子,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用正确的表扬,避免用错误的表扬。

  1.表扬孩子不要太多,注意要掌握适度的量。

  注意要表扬还要有适当的批评,不能只表扬不批评。教育专家孙云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教育不但需要表扬、赏识,同样少不了批评、惩罚。它们是教育的两翼,少了一方都不能托起孩子的成长。

  2.表扬孩子要表扬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表扬孩子本人。

  一位中国人去拜访外国学者,带了点礼物送给他的小女儿。见了面,小女孩主动问好,并对友人赠送礼物表示感谢。友人见她满头金发,极其美丽可爱,随口夸道:“你真漂亮!”等小女孩走后,学者严肃地对他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请你向她道歉。”友人大惊。学者说:“因为你的赞美是不恰当的。你可以夸她懂礼貌,那是她通过努力应得到的表扬。而容貌的美是先天的,不需要通过努力就能获得。你夸她漂亮,这就会使她错误地认为:要得到别人的赞赏,并不需要努力,而是先天决定的。这对她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最后学者向小女孩真诚地道了歉,并夸奖了她的礼貌。

  其实,很多父母也常常会犯这位学者所犯的这种错误。如当你下班回来感觉很累,女儿过来给你捶背,这时,你夸女儿“你真是个好孩子”,就不如这样表扬孩子:“女儿捶得轻重正好,妈妈现在舒服多了,有你这么孝顺的孩子,妈妈觉得很幸福。”这会让女孩明白,孝敬父母是一个人的美德,她也会为自己拥有这样的美德而自豪。

  3.表扬孩子要具体。

  很多父母在表扬女儿的过程中,往往会用“你真棒”一句带过,并不对孩子的具体行为做出表扬。其实,这是不正确而且是没有效的表扬方式。特别对于一些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父母更应特别强调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表扬的越具体,孩子对哪些是好行为就越清楚。

  比如,两个小孩在一起玩,一个不小心摔倒了,另一个赶紧跑过去把她扶起来,帮她打净身上的土。这时,父母就应表扬得具体一些:“你今天把小朋友扶起来,你做得真好,妈妈很高兴。以后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就要像这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这种更具体的表扬方法,既赞赏了孩子,又培养了孩子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良好行为。孩子以后再遇到相同的情况,也就更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

  4.表扬孩子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吝啬。

  小东所在的学校开运动会,小东100米短跑得了个冠军,他妈妈看着儿子拿回去的奖品小本子,高兴得合不拢嘴说,儿子你太厉害了,现在你都跑这么快,将来你一定会成为世界冠军的。这个妈妈的表扬显然是过分了,不实际,没有指引孩子继续努力的方向。有的妈妈却很吝啬自己的表扬,新新跟同伴们出去吃饭回来,买了两杯奶茶,非常好喝的奶茶,她想给妈妈一杯,自己喝一杯。到家后,妈妈说自己不吃冰箱里的,太凉不敢吃,还有埋怨孩子乱花钱的意思。其实,以前孩子并不常给妈妈买东西,这一次好的表现,应该得到妈妈的表扬的,妈妈却吝啬了自己的表扬,浪费了一次培养孩子爱心、孝心的机会。

  5.表扬孩子要真诚,要发自内心。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信服赏识教育,并经常用表扬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但他们试过几次后都摇着头说:“我家的孩子特殊,这种方法在她身上不管用。”真的是这样吗?这些家长都是怎样表扬自己孩的呢?

  一位妈妈听说“赏识教育”后,便决定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回家后,女儿每做一件事,无论做得怎么样,她都说:“女儿,太好了,你太棒了!”

  整整一个晚上下来,女儿被他夸得莫名其妙。最后,这个小女孩摸摸妈妈的额头说:“妈妈,你没事吧?”

  表扬是讲究技巧的,如果妈妈不分场合、不分事情地一味表扬孩子,孩子往往就会被夸得莫明其妙。有时,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她们会认为父母太“虚伪”。

  此外,有些父母认为鼓励就是说好听的,或者是简单地戴高帽。而这样做,也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爸妈不在家的时候,乔乔一个人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把家具摆得整整齐齐的,她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妈妈一回来,高声说:“我太爱你了,你很自觉嘛!”

  一听这话,乔乔觉得扫兴极了,马上说了一句:“真没劲!”

  孩子为什么觉得扫兴呢?因为她得到的只是诸如“自觉”这样干巴
更多

编辑推荐

1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2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
3影响孩子一生的44个...
4影响孩子一生的58个...
5影响孩子一生的56个...
6影响孩子一生的42个...
7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儿子
9学前儿童游戏
10教子从此不累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不要让孩子输在心态上

    作者:龙柒编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本书为家庭教育类读物。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别从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独立自主、宽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态,详细、全面讲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态是如何被培养起来的。第九章“帮助...

  • 平凡的家庭 杰出的孩子

    作者:石岩编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教育孩子是件苦恼的事,许多中国家长为此费尽心力,本书结集古今中外各种名人的故事启发家长换种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 教子圣经

    作者:西西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从生活习惯、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乐天性,父母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本书分为“宝贝的生活习惯”、“宝贝的沟通能力”、“宝贝的学习能力”、“宝贝的协调能...

  • 原谅这世上没童话

    作者:安小漠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女孩在艰辛的家庭中独立自强的青春伤感小说。无法忍受赌徒父亲的欺侮,林向南逃离南方小镇,投靠多年前离家的母亲,并多了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景昔。因为景昔对林向南的关心和照顾引起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