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章 无情未必不爱

  康奈尔大学建于1865年,是由艾兹拉康乃尔创建的。在所有“常春藤盟校”中,康奈尔是历史最短的一个,而同时它又是最大的一个。它拥有本科生13000多人,遥遥领先于其它“常春藤盟校”,让人想起“百川归海,有容乃大”的古话。

  康奈尔大学的尤瑟教授是儿童心理研究的专家,他提倡“狮子理论”,即父母对孩子“无情”一点,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就像小狮子一样,终究要自己学会捕猎。

  “无情”背后是大爱

  尤瑟教授从事儿童心理研究,后来供职于常青藤盟校之一的康奈尔大学。尤瑟教授主张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向狮子学习,向一些动物学习。这些动物家长们早早地就教会自己的孩子独立,迫使它们自己学会生存的本领。虽然过程中孩子会因父母的“无情”受到伤害,但这“无情”背后却是沉甸甸的大爱。

  尤瑟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是关于一个母亲和她的孩子的:

  孩子叫卡尔,刚刚七岁,他天生聪明,就是有些淘气过度。

  有一次,卡尔和小区里的小伙伴玩捉迷藏,一下撞倒了小区门口的一个水果摊。立刻,水果滚了一地,还摔坏了许多。小贩当然不乐意,于是找到卡尔的妈妈索菲,让她包赔损失。索菲十分干脆,让小贩算好多少钱,然后做出了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举动。她说,事情是卡尔引起的,所以责任得让卡尔自己来承担,让他每天放学后去给小贩帮忙,直到赚够赔偿的钱为止。

  结果,卡尔整整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小区门口帮助小贩卖水果,才赔上了小贩的损失。而在这一星期里,好多小伙伴走过小区门口时,都暗暗笑话卡尔是“超级小水果贩”;许多大人也对卡尔指指戳戳地议论,纷纷谴责这位“不近情理”的母亲。是呀,不就是几十元钱嘛,值得让孩子如此辛苦还丢人现眼吗?许多人议论纷纷,甚至有人私下打听:卡尔的母亲是不是后妈?

  这位母亲的行为貌似很不靠谱,很无情,但细细思忖,却不得不佩服这位母亲。她在教育孩子明白一个道理:自己做的事情,要自己负责。在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的同时,其实也让孩子体验了一下生活,让他明白做小生意的不容易。这就是这位母亲教育孩子的高明之处。看似残酷、不近情理,其实是一个做母亲的一番良苦用心。

  现在的许多孩子,大多生活在富足而温暖的家庭,家长给予他们所能给的一切,看似很幸福、很温暖、很富足,但其实,他们是最苍白的一代。他们缺乏锻炼,缺乏磨砺,更缺乏爱心。许多家长,都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许多家长只是片面地把优秀理解成为只要学习好,就能搞定一切。因此,为了这个目标,他们给孩子请家教,送孩子进补习班,甚至有些孩子在一个暑假里,竟然进了四五个补习班。这些孩子像走马灯一样去接受各种知识的教育,却从没有哪一个学习班是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进行一次“做人”的教育。

  看似是关爱孩子的一生,但却把孩子拴在一条永远也跑不到头的学习战车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把孩子从人生起步开始就搞得疲惫不堪,难道这是爱?索菲看似无情的举动,却是饱含对儿子的爱。

  像卡尔的母亲,在教育上应该算是一位智者,至少,她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什么是责任。这样的孩子,责任心会陪伴着他走过一生。而孩子从小没有被太多的宠爱包围,他就更容易看到别人的存在,不会那么自高自大地以自我为中心。

  那些生长在山上的小树,或者野外的丛林,它们没有被人为地专门培育,经常遭受风吹雨打,但它们的生命力却十分顽强,即使把根扎在没有土壤、没有水分的岩石缝中,也能顽强地生存下来。

  这些树木,生命力顽强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人照顾它们,没有人去关爱它们,一切都得靠自己。所以,它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反倒磨炼出了超出园林中其他同类的生存能力。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风吹雨打、雪打霜侵,其实是一种最厚重的爱。正是这种看似残酷的爱,才让它们的生命力格外顽强,才使它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这样的生命力?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坚强得能抗得住各种打击和折磨?但只给孩子温暖和富足,不让他们体验困难,感受残酷,那他们就永远像园林中的树木和花草。孩子就如一棵柔嫩的小苗,需要温暖的阳光、细柔的轻风,同样,他们也需要磨炼他们意志的困境和磨难。

  看一个孩子优秀与否,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报纸上经常有这样的报道:许多离家求学的大学生,在假期回到家里,带给父母的不是久别的思念,也不是用自己的零花钱给父母买一些父母喜欢吃的食品或者小礼物,他们带回来的是大包小包待洗的衣服。看到自己辛苦养育了那么多年的孩子这样对待自己,相信哪个父母的心里也不会有幸福、甜蜜的感觉,但这是谁的错?作为父母,是不是该好好地反思一下呢?

  一个孩子若没有优秀的素质,说重了其实就是一个不健康的、存在着某些缺陷的“病态人”。而造成孩子们病态的原因之一,正是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上疏忽了“挫折”教育。只有太过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而忽视了更重要的生存之本的东西,结果就本末倒置了。

  后来,卡尔和她的妈妈索菲一起,被邀请到电视台做一期儿童节目。参加这期节目的孩子很多,只有卡尔脱颖而出,各方面的才能都远远超出了其他小朋友。

  主持人问索菲是如何教育出这么一位优秀的儿子,索菲的母亲语出惊人:“在情感上,他是我最亲近的人,但在教育上,我从来没有把他当成一个孩子来对待!”

  此语一出,全场哗然。索菲接着说:“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缺‘爱’的孩子,父母给予得太多了,当爱成了泛滥时,其实是一种严重的欠缺。因为,父母不知道孩子们真正需要什么,只是一味地给予。可当被给予得太多的时候,孩子就只变成由别人摆布的木偶。我的孩子,在他没有能力挣钱养家的时候,我提供给他住、吃、穿。但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必须得他自己来做。”

  虽然人们对卡尔母亲的教育观点持有不同意见,但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位有着大智慧的母亲,因为在她看似残酷无情的教育后面,是一位母亲最深厚的温情和爱。

  无情未必无爱,有时候对待孩子无情一点,让孩子多接受一点风雨,去面对一些残酷与挫折,帮助孩子成长与进步,未尝不是一种大爱。

  做一头“无情的母狮”

  康奈尔大学的尤瑟教授在谈及家庭教育的时候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教育孩子就像是喂养一头小狮子,父母所能给予的永远无法满足它,而父母真正应该做的却是对它“残酷”,培养它自己猎食的本领。

  在这方面,美国的家庭教育是出众的。他们会平等地看待自己的孩子,要求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父母的付出,他们更喜欢“无情”地把孩子赶出屋檐经受风雨而好过他们在温暖的被窝里慢慢“腐烂”。

  对孩子“无情”,对孩子“残酷”,这个道理似乎简单易懂,但在中国,却很少有家长能够做到。

  如今的社会,竞争之激烈,让家长们从孩子没出生就开始怕。等孩子出生,就开始从早教到幼儿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学之后,普通的兴趣班已经发展到考级和获奖为目的,早已失去兴趣本身的魅力。然后,升学,找工作……如果孩子弱了,早就被那些“强者”吃掉!怎么办?

  要是孩子多,吃掉几个倒也无妨。在这个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的社会现实中,这一个,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全部。所以,谁家都输不起,谁家都不想输。都想把孩子培养成赢家--培养成动物界的狮子,最好还能当上狮子王。

  如果一头狮子从小丰衣足食,那么他可能永远学不会捕食的本领,为什么呢?因为他不需要发展捕食的能力就可以获得丰富的食物。如果这头狮子的母亲从狮子小时候一直到大都供给他足够的食物,那么这头狮子就基本上废了--他永远学不会捕食的本领,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同时他也不需要感谢他的狮子妈妈,因为他不知道捕食的辛苦和艰险,所以他不知道为什么要感谢。反而,当他的狮子妈妈老了不能供给他食物的时候,他可能因为没有办法在外面捕食而把自己的妈妈吃掉。

  上面的故事当然不是事实。因为狮子妈妈不会这样养育小狮子。不过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养育自己的孩子的。如今的啃老族,不正是真实的写照吗?

  如果你希望孩子丰衣足食,就不要提供丰富的食物给他而是“饿他冻他”,逼他发展“捕食”的本领,否则你就是在削弱甚至剥夺他让自己丰衣足食的能力;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就不要处处告诉他应该如何,而是让他在困惑中思考,去发展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否则你就是在培养孩子成为别人意识的附庸,人云亦云;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要事事帮他处理,而是让他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主动与人打交道,获得自己想要的目标,否则你就是培养孩子只与你一个人交往的能力。

  如果希望孩子勇敢自信,就要让他在困难的环境中独自面对,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突破困境。如果你在他困难的时候担心他受苦,把你“正面的爱和帮助”给他,那么,你帮他解决了一时的问题,却剥夺了他去发展可以让自己一世受用的能力--面对困难的勇气和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更多的父母依然陷在“只要孩子高兴就好”的谬论里。父母们有一句话常常挂在嘴边:只要孩子高兴就行。这句话言外之意,就是只要孩子高兴,我怎么着都行。把这句话泛化一下,就是“只要他高兴就行”。想想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对什么人有这样的想法呢?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态又是什么?

  奴才(仆人)对主人会有这种想法,当奴才说只要他高兴就行了,因为奴才目光短浅,无法对主人的行为负责任,而主人掌握着奴才的生杀大权,所以奴才会不顾一切地让主人高兴。什么是不顾一切呢?那就是只要保全自己眼下的身家性命,尊严、责任和荣誉都可以不顾。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以“只要你高兴就行”为目的,其实骨子里就是这种奴才思想在作怪。

  只要孩子高兴就好,可能会牺牲父母自己的高兴。关键是,父母的妥协并没有成就孩子内心真正的强大,而是喂养了孩子的小我,使孩子变得更加自以为是,飞扬跋扈--这样去让孩子高兴,等于是父母放弃对自己的尊重,如果父母不尊重自己,怎么会赢得孩子的尊重呢?所以,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对自己的父母比较嫌弃和反感,在行为语言上拒绝或排斥自己的父母。反之,那些能够尊重自己的内心,不顾孩子一时的不高兴,而把真正符合孩子灵魂成长的需要给予孩子的父母,更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亲近。

  只要孩子高兴就好,而永远让孩子处在“顺境”之中,是鼠目寸光的父母所为。眼前的高兴,将使孩子永远失去在逆境中成长的信心和能力。一旦面临逆境,自杀或杀人的孩子都是在逆境中找不到真正的出路才会出此下策。逆境出人才,严师出高徒。不忍心让孩子受苦,担心孩子吃亏,那么,将来孩子一定受苦一定吃亏。如果想让孩子真正具有创造顺境的本领,父母就要让孩子在逆境中学习走出逆境的本领。这才是符合孩子灵魂成长的要求,也是顺应孩子成长的“道”。

  如果只要孩子高兴就好,可能孩子一辈子只吃一种食物;可能孩子一辈子只会做一件事……因为一旦接触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就会有不适应或不舒服的感觉--孩子就不高兴了。这严重破坏孩子的成长规律。更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中国古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时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反映出对他今后待人处事的方式,但是在7岁之前还有机会调整。而7岁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将影响人的一生。对孩子负责任,就要在他小的时候,及时纠偏,以免养成习惯,耽误一生。但是这个纠偏的行为,可能是严厉的,可能是残酷的,孩子当时必定会不高兴,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心灵成长的需要,被假象迷惑,被那些不懂真教育的人不负责任的评价所迷惑(他们可能会说你对孩子太狠了,你太残酷了等等),那真正的爱将无法进入孩子的心灵,这对孩子来说是不负责任的。

  例如:当孩子出现逃避困难和责任的行为时,家长不能因为怕“孩子不高兴”而不去要求他。恰恰相反,家长要在这个时候对孩子提出要求,甚至动用惩罚的手段让孩子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关键是,家长在这么做的时候,不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要发展孩子的正面能量。这很微妙,但是孩子却知道得很清楚。当父母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孩子虽然做了他的心却会和你越来越远;当父母的动机是为了发展孩子的正面能量,孩子虽然当时不舒服,但之后却会和你越来越近。这是灵魂的选择,也是灵魂的欲望:认识并体验到自己有多好,并且经验到这种越来越好的无上光荣。

  当孩子表现出正面能量时,家长就要去肯定他,让孩子经验到属于自己的荣誉。这有助于让孩子觉察自己的行为,将正面能量巩固到生命中。家长的这种肯定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可能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奖励。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告诉过许多人,即使物质奖励也不要太多,以免孩子把关注点从自己内在的喜悦转移到外在的物质上。

  狮子的养成,是由于狮子的爸爸妈妈适时“残酷”的对待它的孩子,让狮子的本性得以发展。家长要想让孩子成为不被别人吃掉的狮子,就要觉察自己行为的后果,让孩子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哪怕这个责任会让孩子难受,哪怕这个责任看起来有点残酷。

  “无情”养出“小狮子”

  康奈尔大学的尤瑟教授在孩子教育方面有一则“狮子理论”,是说教育孩子就像母狮喂养小狮子,一味的爱护与满足只会让小狮子失去生存的能力,而无情地抛开不管,让小狮子自己学会捕食与狩猎,反而能使小狮子真正的强壮。

  很多为人父母者,对子女过分爱护和关心。现在的很多学生,从小到大,除了会读书以外一无所能,既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独立行动的能力,一旦被放到陌生的环境中就完全不知所措,变得茫然而无助。究其原因,多是因为从小被溺爱所致。很多父母完全不明白对于孩子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他们为孩子把一切都准备好:做饭、洗衣、打扫房间、接送上学,甚至帮着孩子把铅笔都削好了,就是忘了最重要的东西: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能力的人,把孩子锻炼成一个今后在社会上能够勇敢地打拼并取得成功的人。

  尤瑟教授认为,现在许多父母患上了“关怀强迫症”。所谓“关怀强迫症”,即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强行向别人提供他并不需要的关怀,从而使他不能独立,并使双方都进入特别痛苦的生活状态中。“关怀强迫症”是一种不健康的、对人际关系产生破坏作用的心理和行为,患上该症的家长必须及时加以矫正,否则会让孩子在精神上承受另类“棍棒”。

  这种“关怀强迫症”的父母在国内比比皆是:

  案例一:反感父母溺爱,初中生决意18岁后离家独立生活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最近对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了这样一个家庭教育失败的典型案例:一个13岁的小男孩从小就被父母过度溺爱,但他实在受不了父母把他当“宝贝”的做法,对这种溺爱非常反感,后来发展到蛮横地拒绝父母的一切关爱。但父母并没有考虑儿子的真实想法,而是一如既往地提供他并不需要的关怀和帮助。为摆脱父母的溺爱,小男孩从上小学起就开始瞒着父母积攒零花钱,并决意在18岁后离家独立生活。

  专家分析: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平时家长对孩子关怀备至,甚至总是提供孩子并不需要的关怀和帮助,使孩子反倒心生怨气甚至人格扭曲,让孩子成为和自己处处作对的“冤家”。这其中有孩子不懂事、不理解父母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家长忘记了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要关心孩子的发展需要,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合理意愿与要求。家长应该认识到,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要经常鼓励孩子独立与勇敢。

  案例二:父母包办一切,孩子长成“30岁儿童”

  今年情人节,在某婚姻登记处有这样一个场景:站在新婚登记队伍中的不是准新娘和准新郎,而是准新郎的母亲。这位母亲来这里排队是为了让孩子多睡一会儿,直到快排到时再打电话让孩子们过来。

  类似的现象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儿女结婚、装修房子等都由父母代为操办,就连新房的床头灯都得父母选定;儿女有了孩子后,当奶奶或外婆的从喂养到教育完全说了算……父母从小替孩子包办一切,使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怪人,人们称之为“30岁儿童”,指的就是人都长到30岁了还像个小孩子一样,凡事不能独立自主。

  专家分析:被喂饱的熊是死熊

  很多为人父母者出于对子女的过分爱护和关心,也正在把孩子当作喂饱的熊对待。现代心理、教育、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家长的“过度保护”恰恰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也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和自主发展的精神,由此培养出来的孩子依附性强,没有解决问题和迎接挑战的能力,在成年后甚至满了30岁后仍出现一些儿童时期才有的毛病,比如:娇生惯养、倔强、任性;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依赖性强,出现心理倒退现象;适应新环境能力差,等等。

  有个中国人在加拿大山区驾车旅游,经常看到路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意思是“被喂饱的熊是死熊”。他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伙伴告诉他:过去很多人在路边看到熊,都十分好奇,从车里扔食品给熊吃。熊尝到了甜头后,就老站在路边等人施舍食品,慢慢地失去了自己觅食的本领。到冬天没有人去喂它们食品时,有的熊就会被饿死。所以加拿大政府在路边竖了很多提醒人们的牌子,告诉大家把熊喂饱了,实际上是把熊喂死了。

  为人父母者,请不要把你们的孩子养成被喂得饱饱的熊或白鼠,这样做只会把他们送上人生失败的道路。让我们保留一点动物的本能,对孩子稍微“无情”一点,只有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自理,才能有日后他们更坚强的自立;而作为被“哺育”者,更是要主动地不眷恋“暖巢”,主动地成长。说到底,强壮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不断提高的生存能力,才是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而这些是“喂”不出来,也不能被给予的。

  一千只绵羊,也不是一只狮子的对手。当然,你不一定要你的孩子去当狮子,一定要去做“强者”;因为绵羊和狮子并无高下之分,他们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狮子吃羊,你的羊孩子,也可以去欺负草--吃草。相对于草,绵羊就是“强者”了。

  生孩子,养孩子,关照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爱孩子,绵羊妈妈也具有一样的本能。但是如何把孩子培养成狮子,就只有狮子爸妈才会做了。

  当然,最后如何选择,由您来决定。孩子的命运和前途,是家长赋予的!孩子将来是狮子还是绵羊,是家长选择的!

  有一个老板很为自己的儿子教育操心,他儿子的毕业申请被尤瑟拒绝后,这位老板专门找尤瑟探讨如何教育的问题,希望让尤瑟提些改进的意见,以便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毕业。

  这个老板有四个孩子,前面的三个都是女孩,这第四个是“盼望了很久后”生了一个男孩,自然看作是“宝”,特别这男孩又很聪明,自然就更讨大人的欢心了,从心底深处,家长把这男孩看作是“未来的家业继承人”。

  不过,尤瑟却发现,这个家长在学堂读书的女儿,要比备受期待的男孩成器懂事得多。这个儿子显然很享受在家里的“重要感”,内心拒绝成长;女儿正好相反,想要快速成长;因为女儿感受到自己相对被家长“忽略”和不受重视,反而更珍惜父母的爱,学习更用功和努力,也更懂事。与父亲说话的时候,他能够看到她的快乐,也看到她很在意父母的感受,并希望努力付出,以“讨父母的欢心”。

  尤瑟对这位老板说:你显然对这个儿子抱最大的期望,但是将来他让你失望的可能性很大,反而你心中相对比较“忽略”的女儿,可能会最成器。

  如果家长过于无知,过于放任,就会成为一个纨绔子弟,成为现在很多人看到的,飞扬跋扈骨子里却很无能,只会拿父母的钱财来装点自己门面的“富二代”。

  老板很关心: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局面呢?尤瑟的答案很简单:如果你认为这孩子是你的敌人,想要害死他,不流血地杀死他,希望他这辈子一事无成,窝囊无用,就现在好好地照顾他,关心他,呵护他,用假装的“爱心”施舍,来剥夺他的成长机会和各种能力,把他像是小宠物一样养大,将来就必定是废物。别人还拿你没办法说,这叫做“合法暗算”。

  如果你真的对他有爱,有期望,希望他成才,成器,就只能选择各种机会,对他无情一点、残酷一些,设法狠心地折磨他,让他提升自己,突破自己。而不必在意别人想装好人来对你的批评。因为这是你的孩子,只有你才愿意为他负责。

  教孩子,其实也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教育技术,只需要“心”到位就行了。孩子小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把“爱心”藏起来,只让孩子看见“狠心”和“无情”,至少也是“冷静理智之心”。让他发现只有靠自己才能成长。

  中国的家长,似乎实际行为都与这个标准相反:小的时候,家长明明该严格教育,偏偏却在哪里扮演“爱心无限,慈父慈母”的角色,孩子“集万千宠爱在一身”,养成一大堆的毛病。大了一点,特别是上中学以后,出现各种学习和行为问题,家长们开始着急,瞎忙一通,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成年以后,面对孩子行为有种种的不满,天天抱怨,甚至指责和谩骂。这样的家长,不是疯子吗?一辈子都在做南辕北辙的颠倒事情。

  当然,尤瑟也指出了任何事情都是有限度的,对孩子“无情”是为了让孩子成长,但孩子毕竟还小,家长应当“量力而为”。像日本和韩国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时候,在大冬天让孩子赤着上身去冰雪地里面训练,却是不值当所有家长去模仿的。

  真爱孩子,就对他“无情”一点

  最近尤瑟的小女儿就被他“无情收拾”了。这孩子在大家的眼里,是很乖巧,很懂事,聪明可爱的。可是她回家过中期假的时候,十天时间却天天被尤瑟“军训”,还被尤瑟用树枝打P股,被罚饿饭,一次还饿了一整天(因为她“选”了饿一天)……妈妈看不过去,很生气,强烈抗议尤瑟的“法西斯行为”,说孩子太可怜了,要把孩子“送给警察局”,让警察来警告尤瑟。如果孩子没有吃饭,妈妈也不吃,以此表示抗议等等。

  尤瑟做这些事情,并非孩子有很严重的问题,仅仅是因为孩子出现了“逃避行为”,她开始用“消极反应”来获得认同。如果被纵容的话,将来的问题就大了,她会不快乐,会难以进步,会难以承担责任。因此,尤瑟认为必须培养她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人一生中要面对很多自己必须克服的困难,而别人无法帮忙。她现在想要逃避的一些小困难,家长当然举手之劳就能够解决;但是一旦养成了依赖的习惯,就注定了她一生的平庸和无能。三岁看大,就是看到这些影响会“变大”,变成将来的行为惯性。

  因此,尤瑟很关注她出现的“逃避行为”,尽管她装出最可怜的样子,用很好的理由来逃避,尤瑟也绝对不批准。他的原则是:你可以做得不够好,但是必须努力去尝试一切,而不允许逃避。一旦她坚持逃避,语言命令得不到执行,就只好实施“强制性措施”了--打P股。必须让她体会到选择“逃避痛苦”,比去面对困难,更难以接受和更痛苦,她才会面对障碍,这是基本的人性原则。

  这种严格教育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尤瑟的女儿假后回学校,个性和行为出现了很大的转变:更快乐,更自信,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活动了,而且上课的时候,她学习的能力似乎突然提高了一截。一个长句子,在其他孩子都还没有学会的时候,她就举手表示已经学会了(原来就算会,也不愿意举手),而且的确能够完整地说出来。老师们以为尤瑟是不是补了什么课,其实整个假期尤瑟都在让她在体能上“挑战极限”,搞各种运动,在折腾她,根本就没有学习什么文化课程,因为尤瑟认为文化课程根本不重要。用运动来训练她的心理和个性品质更重要。这些过关了,学习会自动的上去,都不需要太操心。这些问题不过关,就算学习上去了,也是暂时的,假的。

  更特别的是:尤瑟对她很严厉,也不在乎女儿是否会“亲热友好”,但结果是女儿更亲近尤瑟了。在学堂里通过努力,“挣”到了好吃的东西,她说要留给爸爸。妈妈就很不理解:明明尤瑟对他最严厉,甚至很苛刻:打她P股的时候都一定要打疼才行。但是为什么孩子还最喜欢尤瑟呢?家里最宠孩子的人,为什么常常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这里面的道理就很深了。首先是孩子的灵魂(心灵深处)是渴望成长的,如果宠爱孩子的家长,用剥夺孩子成长机会来“付出爱心”,宠爱孩子,孩子的身体会很依赖和需要家长,但是心灵却会很反感和敌意。因此,宠爱孩子的人,基本上得不到什么好的回报的。这已经是多少代人一直观察到的因果事实了。

  相反,严格要求孩子的人,虽然孩子的身体表现是“感觉不好”,但是心灵的表现却相反,是“感觉很好”。他在心灵深处,或者说是灵魂深处感觉到你是真正的爱,因此他反而内心深处更感激,更喜欢你,你们的关系会更友好亲切。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你真心在教育孩子,帮助她提升;而不是乱打孩子,为了出气而发泄到孩子身上。

  因此,尤瑟给家长的建议是:孩子小的时候(12岁以前),对待孩子要尽可能严格,甚至可以苛刻一些,无情一些。如果处理一件事有两种方法,就一定选择较严厉的一种,宁严勿宽!

  不过,当孩子长大以后,态度就相反--宁宽勿严!其实,家长真正管教孩子的时间很有限,只有12岁之前很短的时间。12岁以后,进入青春期,就不能太严格了,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小时候怎么打都没事,这个时候,碰一指头都可能出大事。因此父母必须要“宽容和理解”,温和地对待她。特别是孩子18岁以后,家长还要再退一步,学会“装聋做哑”。面对孩子做的行为,你觉得再离谱,再无法认同,都不要去干预孩子的自由选择。不要去要求他服从你的意志,更不要去“教训他”。18岁以后,你已经没有任何资格来对孩子指手画脚了,除非他要求你帮助。

  如果孩子18岁以后有诸多的问题,源于家长12岁以前的教养不当;想管孩子,为什么不在12岁以前好好管呢?12岁以前管好了,18岁以后,乃至一生,都不需要家长太操心了,他会健康地成长。

  有些家长会存有疑问,如果要求太严格,会不会让孩子变得没主意?太“绵羊”了一点?

  尤瑟解释道,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比较聪明,点子多,想法多。而且孩子们基本上都有“领导力”:没看现在的三岁大孩子,都基本上把家里的家长们,老人们“管理”得服服帖帖的吗?他们天生会用各种方法来控制大人以及其他孩子。

  但是,如果家长过早丧失了权威,孩子们就无法成长了。孩子们必须通过服从权威来学会拥有和正确运用权威,战士必须通过服从将军,从而才有机会成为将军。现在除非你把他管成小绵羊,将来长大后才有可能成为狮子,一只外貌很温和,内在很有力量的狮子。

  相反,如果你现在就让他“当上了狮子”,将来长大后,最好的状态,只是一只外面披了狮子皮,骨子里面是个绵羊的内心脆弱的家伙,所谓的色厉内荏之徒。最惨的就是:内外都是小绵羊,无能平庸的富二代。

  因此,家长在幼儿阶段,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无情地教育孩子”;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尊重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

  为避免某些父母滥用“无情”,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尤瑟特别强调:“无情”是对孩子的身体而言的。对于孩子的心灵来说,必须是能够感受到爱和支持的,而且是强大和温暖的。

  细节注意:

  第一、对待孩子态度坚决,执行到位,切忌婆婆妈妈。孩子对一个柔弱多情的“领导者”是很不屑的。孩子永远崇拜强者,而不是多情者。要让孩子强,家长自己得强。不是身体的强,而是意志的强大。

  第二、所有“无情”严格的训练和对待,目的是促使孩子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不是相反!反对家长为了表演自己的强大身份而去压抑孩子的心理。

  第三、这种训练,是让孩子身体经受他认为“残酷无情”的磨练后,获得心灵更大的“成就感”。因为他挑战了自己,克服了自己。

  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最严重的失误,就是在身体上“无微不至”,在心灵上冷漠自私,缺乏关爱。甚至以“爱”和“为了你好”的名义,严重践踏孩子的心灵和尊严;不懂得“关心”,一味的“关身”。剥夺孩子心灵的快乐和追求,放纵孩子身体和欲望的满足,两极偏向完全违背基本的教育原则,导致教育的恶果(到处是弑父,杀母,灭亲,自杀,自伤,堕落,无能等等现象)。

  真爱孩子,就对他“无情”一点吧!

  无情有度

  康奈尔大学的尤瑟教授一方面鼓励家长对孩子“无情”,来磨炼孩子的身心,从而锻炼孩子的能力,但尤瑟教授也指出,作为家长,应该“无情”有度,切莫让“无情”变为“残忍”。

  一段4岁“裸跑弟”的视频被放到网上,迅速引来了网民关注:视频里,美国纽约-13℃的暴雪中,一名来自南京的4岁幼童,在“鹰爸”的要求下裸跑。“裸跑弟”一边跑,一边带着哭腔说“不想再跑了”。教师出身的“鹰爸”表示,孩子早产,曾被判可能痴呆,但经过自己三年的极限训练,孩子智商潜力已高达218.有医生指出,极端训练方法对智力发展没有作用。

  尤瑟教授指出,家长对孩子的“无情”,其实是为了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的教育都要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下,一是不能伤害孩子的健康,而是不能伤害孩子的心灵。所谓的虎妈狼爸式教育委实是“无情”的过头了。

  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

  但是,“狼爸”萧百佑在做客某教育电视台时,受到了现场众多专家、学者的尖锐质疑,不过“狼爸”毫不示弱,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

  “狼爸”的育儿经:“打”是家庭教育中最精彩的部分

  在“狼爸”萧百佑眼中,“打孩子”不仅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是“最精彩的一个部分”。在节目录制现场,萧百佑还带来了一个特殊的道具鸡毛掸,这是他管教孩子的重要工具。

  据萧百佑介绍,每当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必须要接受鸡毛掸子的“惩罚”。萧百佑当年参加高考,获得了广东省第八名的成绩,被暨南大学录取。他认为,自己学生阶段的成功主要受益于母亲“动辄就打”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他选择了延续家族传统。

  萧百佑表示,他并非是公众眼中的“野蛮父亲”,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打孩子不是像说得那么简单。根据他的经验,要打得科学,打出艺术并不容易。那什么是科学地打呢?他认为,是明家规、定尺度的家法。孩子们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错的是新错还是重犯。错了打哪里,打多少下,打的时候不能有不良的反应。打完之后要孩子表述受罚后的决心。萧百佑认为,孩子身上有三个特性:动物性、人性、社会性。在12周岁之前,孩子身上动物性的特征表现得比较强烈,必须用“打”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懂得是非道理。“所以在孩子12岁之前,我都是以打为主,”萧百佑说,“但孩子到了12岁,为人品行已经基本成型。此后,我就不会对孩子动手,而是完全依靠说教。”

  专家质疑1:是否在倡导“奴性教育”?

  萧百佑用“打”的体罚方式,让孩子懂得服从。本质上是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孩子,只会成为唯唯诺诺,没有独立思想的人。“狼爸”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羊子”、“羊女”,本质是一种“奴性教育”,孩子的性格会受到扭曲。萧百佑打孩子与孩子考上北大,这两者之间并非存在必然联系,所以不值得提倡推广。

  “狼爸”回应:孩子在年幼时,不需要独立的思考,只要学会服从家长就能成长。“在我看来,在0至12岁孩子的性格中,动物性占主要成分,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下进行的,所以要用鸡毛掸子给他立规矩。”根据萧百佑的家教“理论”,12岁至18岁,孩子的“人性”才渐渐开始占主导地位,懂得是非曲直。18岁之后,孩子才有社会性的表现,才有社交需求。所以,在萧百佑定的家规中,子女在上大学前,不能与其他孩子交朋友,生活中只能有“亲人”、“同学”两个概念。

  “我的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北大,事实证明,我的家教方式培养的并非没有独立思想的孩子。我只不过在孩子年幼时,帮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萧百佑说。

  专家质疑2:如此家教,孩子怎能快乐?

  “狼爸”萧百佑定下了“严苛”的家规:不允许看电视,除了新闻;不许随便喝可乐;不允许随便打开冰箱门;甚至不能开空调等。孩子们只要触犯任何一条,就要接受鸡毛掸子的惩罚。儿子萧尧也曾说过:“记忆里,只有一次,毫无顾忌地玩,让我感觉到童年的无忧无虑。真希望这样的生活能在童年里多出现几次。爸爸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失去了童年时该有的快乐。”在“狼爸”萧百佑的管理下,孩子不可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狼爸”回应:萧百佑认为孩子对于快乐或痛苦,并没有本质上的认识。萧百佑透露,他知道三女儿萧箫曾经在日记中写过“我没有快乐童年”,但他并没有理会女儿的想法。他认为,孩子对快乐或痛苦的认识是建立在与其他孩子对比的基础上:别人不能玩,自己能玩,就快乐;反之,则痛苦。所以,孩子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快乐。今后对童年的认识也是建立在回忆上的。“现在,他们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学生阶段取得了成功。所以,我相信以后他们在回忆童年时,肯定认为是快乐的。”

  专家质疑3:不要在意光鲜的表面,而要关注孩子内心

  “狼爸”的三个孩子考上北大,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不一定如外表那么光鲜靓丽,他们心里也许比较压抑、痛苦。无论怎么“打”,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一个成年人打一个孩子,在我看来,就是以强凌弱的表现。我希望“狼爸”萧百佑能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感情,避免悲剧重演。

  “狼爸”回应:萧百佑表示他并非像外界所描述的那么“冷血”,他之所以动手打孩子,完全是出于对子女的爱。萧百佑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为了教育年幼的孩子,几乎放弃了工作,始终没能提拔。“一个副科长,我就干了十年,”萧百佑说,“我敢说,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最负责任的父亲。”萧百佑还告诉记者,“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并非他的原话。据介绍,到现在,全国各地已有30多个孩子被父母送到萧百佑家中,利用寒暑假,接受“狼爸式”教育。萧百佑还希望在退休后,建一所私塾,为社会提供服务。

  其实虎妈狼爸教育的成功仅仅是个例,难以复制,也不值得提倡。

  一方面,在应试机制下,且不说清华北大的成材率有多少,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这种只看考进名牌大学的教育观本身就是狭隘的。另一方面,即使这是一种“成功”,“狼爸”家三个孩子进北大也是不可复制的极端个案。很多家长只看到了棍棒藤条,没有看到“狼爸”有四个孩子,兄弟姐妹之间形成的学习氛围和互相支持的心理环境,是目前大多数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所不具备的。如果缺乏良好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家庭支持,一些孩子在父母的棍棒下很可能出现自卑、愤怒、焦虑、抑郁,甚至做出自残自伤自杀的行为。

  因此,父母在选择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孩子之前,需要想一想,将来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让孩子首先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其次再考虑成功与否,还是就想把孩子塑造成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这个出发点将直接影响到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养方式。

  无论如何培养孩子,家长都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多问问他的想法,尊重他的意愿。否则,只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阴影。

  无情有度,一旦超过这个“度”,那么即使让孩子学会了生存的本领,但你终将失去一个完整、健康的孩子。

  
更多

编辑推荐

1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2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
3影响孩子一生的44个...
4影响孩子一生的58个...
5影响孩子一生的56个...
6影响孩子一生的42个...
7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儿子
9学前儿童游戏
10教子从此不累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不要让孩子输在心态上

    作者:龙柒编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本书为家庭教育类读物。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别从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独立自主、宽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态,详细、全面讲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态是如何被培养起来的。第九章“帮助...

  • 平凡的家庭 杰出的孩子

    作者:石岩编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教育孩子是件苦恼的事,许多中国家长为此费尽心力,本书结集古今中外各种名人的故事启发家长换种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 教子圣经

    作者:西西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从生活习惯、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乐天性,父母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本书分为“宝贝的生活习惯”、“宝贝的沟通能力”、“宝贝的学习能力”、“宝贝的协调能...

  • 原谅这世上没童话

    作者:安小漠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女孩在艰辛的家庭中独立自强的青春伤感小说。无法忍受赌徒父亲的欺侮,林向南逃离南方小镇,投靠多年前离家的母亲,并多了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景昔。因为景昔对林向南的关心和照顾引起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