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章 读书的三种姿势

  孙绍振

  (一)

  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并不一定真正实行的办法。大多数业余爱好者就是这样读的。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的,正所谓博览群书,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谓。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精神生活,领悟人生的意义,但是,除了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以外,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靠这种姿势轻松地达到目的的。

  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古人讲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那就是求知的态度。通常我们说求学问,为什么要说“求”呢?那是意味着追求的意思。要追求就得十分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地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读书方法。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上下左右联系,古今中外贯通,力求全面、准确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虔敬地刻苦,不满足停留在表面上。一般说文字的表面是很完整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你没有刻苦虔敬的精神,即使坐着,也可能东倒西歪,精神涣散,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义。古人说的虚怀若谷,大致可以形容这种心灵状态。

  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所读的书本当然是绝对正确的,不包含任何错误的。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绝无仅有的,一般地说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的和个人的局限。一个大人物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对于书,也可以这样说。坐着读是完全必要的,不好好学习就不可能提高自己。但是坐着钻研的时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动的。读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人生,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因而你要主动地用你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去检验它,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说,“批判”它,用解构主义的话说“解构”它,这时候,你就用不着虚怀若谷了。人的思想并不像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设想的那样是一块白板。如果真的是一块白板,可能也就是白痴了。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你的心眼里总是存在着一点准则,这种准则是你整个生命的积累;也可以说是一种“先见”,“先见”,并不一定意味着“先见之明”,有了这种“先见”,你就有了与书本交流的本钱。

  这种交流式的读书,是读书的更高的层次,我把它叫做“对话式的读书”。也许你的“先见”在对话中,战胜了对方,这时先见也就成了“先见之明”,而且得到了丰富。也许你的先见,在对话中被动摇了、瓦解了。这时,你的“先见之明”就变成了“先见之暗”。这就意味着你有了进步。因为你已经突破了自己的局限。“先见”或者本文哲学家的“预结构”,是自己获得自由思考的前提,没有任何先见,就没有自由思考的本钱。凭着它你就不用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当做天条,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不需要任何的自卑感。

  真正要进入对话式的层次,得改变一下读书的姿势,绝对不能躺着读,也不能满足于坐着读,你得站起来,俯视它;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让实际情况去批判它、分析它。当你发现书中所说哪怕是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又有了提高,你已经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你已经比之书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点,这时你当然还要反复思考,但是千万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要有任何的谦虚,这时候用得上孔夫子的一句话,叫做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机遇,你和权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也许你当时还意识不到,但是当你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脸上会出现无声的微笑的。

  以读《荷塘月色》为例。粗粗地读,可以躺着,觉得朱自清的语言挺美的。有些人会喜欢他那一连串的排比句,留下了好印象。如果进一步钻研,就不能躺着,得坐起来。仔细玩味全文,反复读几遍,你就会觉得并不是每一句、每一段都同样地好,而是有些段较好,有些段就不那么好。如文章快结束时,有没有必要引用那么长一段质量并不见佳的宫体骈文呢?当然最好的是那把荷叶和荷花的香气用声音来形容的句子了,淡淡的香味像远处高楼上缥缈的歌声似的。还有在月光下,将光和影的效果用小提琴的名曲来形容的句子。懂得一点文艺理论的人会想起钱钟书先生所阐明的“通感”。至于一个人在月光下,享受那“独处的妙处”,是不是也同样地好呢?这时光是坐着,就不够了,你得站起来。有人说(例如余光中)这一段把话说得这么白,是败笔。你同意不同意呢?我是不同意的。我觉得整篇文章就这一段最深刻,最漂亮。在当时的散文中还没有一个作家把孤独写成是一种自由,一种白天里群居时不可能有的自由。经过仔细的思考以后,你就坚定地相信余光中不一定对,而比起那一段骈文引文来说这一段要独创得多了。

  当然余光中先生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也不是没有根据,他的理念出发点是英美的新批评,那是非常强调暗喻的重要的一个流派:余先生作了统计,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一连用十几个排比,可是大都是明喻,只有极少数是暗喻。这种流派的观念,是不是有道理?这可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你在读完了《荷塘月色》以后,什么问题也没有留下,即使有收获,也是有限的。如果你读完了以后,老是有些问题,在脑子里盘旋,逼迫你作出新的概括论,那样的收获就可观了。

  (二)

  朱苏进是一个颇为活跃的军旅作家,早在80年代,他的小说《射天狼》就获得了全国的中篇小说大奖。他本来是福州军区的创作人员,后来福州军区并入南京军区,他就去了南京,他的创作一直以思想上甚为警策而著称。他有一篇小说,写一个连队驻守在临近国民党军队驻地的小岛上。他写的不仅仅是双方在目力所能及的距离中的特殊对峙,而且还有一个更为严肃的主题:他把这个岛上的战士和军官分为三类,一类是从来没有见过什么坏事情的,一味天真,这种人一见到坏事情就大惊小怪起来,甚至丧失了信念;第二类人,只看到生活中的坏事情,从来就对人抱着阴暗看法;第三类是明明知道生活中有黑暗的东西,同班的战友有不少的精神上的缺陷,但是仍然对生活对人性充满了信心。他的思想力度在中年作家中,堪称一流,每有所作,都有比较深的思考。但是他在全国读者中的影响与他作品深度远远不能相称。一些比他在思想上肤浅得多的作家,比如霍达、张抗抗等等都有着比她们的作品的水平高得多的声誉。也许是朱苏进的深邃思考在艺术上还没有找到恰当的表现形式。

  在几年的不通音讯之后,突然发现了他一本书,《面对无限的寂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这并不是他所擅长的小说,而是一本谈读书的随笔。我不过是随便翻翻,其中的警句便纷至沓来,令我颇为震动。他有那么多的独特的、带着挑战性格言式的句子,闻所未闻,在无情地向我们这些天天以读书为业的人,发动着冲击。

  读书是为了求知,从培根以来就是这样说的,“开卷有益”,更是成了我国民间的成语,我们在这样现成的话语面前,思维的触角像裹上了塑料一样丧失了一切思考力。但他却对此生发出勇敢的挑战,他提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他非常机警而形象地表述了他这样的主张:“一个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什么?学生的回答是:读书。教授又问,明天你做什么?学生的回答仍然是,读书。后天呢?回答还是:读书。教授不但没有表扬他,反而愤怒起来:那么你还有什么时间思索呢?”

  这种发人深思的看法,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应该说,很有启发性。现代城市人,是那么忙碌,读书的时间是那么少,可是即使抽出了宝贵的时间,往往又为读书而读书。这不过是往自己的记忆仓库里装货,而不是利用书本中的信息来发展自己的智慧,开拓自己的创造力。在这一点上,他说得特别精彩:“如果读书的目的仅仅是增长知识,那么你即使终生读书,其知识储量,也不一定比得上电脑里的一块硅片。更可怕的是,你的大脑只是他人的跑马场,将心灵沦为盛满知识的容器。我们吃饭,不是为了变成饭粒,我们喝水,不是为了变成水珠。”

  他对读书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真正的读书不能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更重要的是在接受以后要对书本有所超越,能升华到主动地创造的境界。他对所读的书,选择的标准是很严格的。他毫不掩饰地藐视市场上许多“拙劣的书”,就是杰出的书,他不仅不无限崇拜,而且常常怀疑其权威。在这一点上,他很有一点符合中国的古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他说:“在读书以前,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意外。然而在读之后,才知道每一本书都值得怀疑。”这并不是狂妄。因为一切文明和进步都不能不是从对于天经地义的成规的怀疑开始。对于权威的无限崇拜只能窒息人类固有的智慧。出于这种自觉,朱苏进以为:即使读杰出的书,也不能不是和作者对话,这种对话不是一味顺从的,而是充满了思索和挑战的。他反对没有思索地读书。在说到这一点的时候,他的语言之犀利实在令人振奋:“读书最重要的是在于思索。读书是花朵,思索才是果实。思索不但能使你与别的人拉开距离,而且也使你与书本拉开距离。没有思索地阅读,就好像一个人没有胃脏而只有一张巨大的口腔。整个人便是一条孜孜不倦的过道。这种过道,将所有的美好的书贬值为垃圾。”这种艺术家的语言,无论如何是一些学究式的书评家所讲不出来的。你可以说他说得太尖刻,也可以说他说得太偏激,但是你不能不佩服他说出了我们感觉到但却被世俗之见所窒息的宝贵的思绪。

  他的思想的好处不仅在于尖锐,而且在于深刻。他不满足于思索,而把问题提到要害上,关键在于,在思索中,向作者挑战:“如果一本书不能引起我的激情,也不能引起我的反抗,那么不管别人怎样称赞它,也不管它果真多么卓越,对我仍然是一本废纸。”

  他之所以这么强调挑战(反抗),这是因为,他所渴望的不是当一个继承总结传统文化的学者,而是做一个有突破性、创造新的文化水平的作家。一个作家的潜在能量,不是浮在其心理表层的,而是深深埋藏在作家潜意识的底层的,好书有一种刺激性,能把这种潜在的心理能量激发出来。“一部好书能使人产生巨大的冲动,恨不得立刻写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无法再读其他的书。”他的创造欲望是如此强烈,就是读了有创造力的好书,他也警惕太好的书,让他产生自卑感,堵住了你本来可以创造、突破的许多潜能。因此他提出一个非常奇特的说法,叫做“抵抗”好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坏书,写得差劲的书,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增强他的自信。他以格言式的句子来表达这样精彩的思想:“大作品使我们变矮,小作品使我们升高。”

  拿这种读书的态度来要求一般读者,好像有点要求太高,但是从读书的根本目的来说,难道不是为了创造书上没有的东西,而是为了重复书上已经有的东西吗?但是,历史积淀的惰性是如此之沉重,眼下绝大多数的读者,都不敢想象自己读书,是为超越它。其实,正因为不断地超越,人类社会的文明才能持续地进步。如果满足于在前辈的水平上滑行,世界还有什么希望呢?人们忘了这一点,这不是因为人们太愚蠢,而是因为,创造太难,所以就产生了一种现象:把自知之明和自卑感混为一谈了。正是因为这样,朱苏进式的读书方法才具有启蒙的意义。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才能充分地理解他这样的话:“永远有一本只读了一半的书,后一半用自己的猜想去完成它。”这不是要求太高了吗?不,这是一种呼唤,一种启示。对每一个读书人来说,都有警示的作用。尤其是当我们读到这样的句子:“有些人是句号,他虽然读完整本书,但是他说不出比书本更多的东西,因为书的终点就是他的终点。有些人是省略号,书读完后,他却停不下来,他沉默地、不可扼制地飞行到比书的尽头更远得多的天际,始终一言不发。”

  朱苏进的这本书是以语录式、格言式的章法写成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文采。他的文采并不因为思想的犀利而完全消失,有时候,他的思想隐蔽在寓言式的形式中。比如关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价值,他这样说:“伟大的《资本论》出版时,读者寥寥。一位枪械商用它做靶子,检验子弹的穿透力。这确实是极富有灵感的妙用,枪械商可以准确地说:弹道深达750页……尽管《资本论》击穿过整个社会,但作为书,它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何况其他的书呢?”这样的文字,在有关读书的文章中实在是太难得一见了。

  我读过许多谈如何读书的文章,但是却没有这样一本书给我这样巨大的神经震动,这主要是因为,通常我们读书,尤其是读比较好的书,都不由自主地有自卑感,可以说,在精神上我们是跪着读的,但是真正的读书法,应该先是坐起来,和作者平起平坐,然后,是站起来,俯视他。这样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在灵魂上提高自己的过程。

  选自孙绍振《挑剔文坛》一书,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