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丽娜
拥抱
从前的从前,有个小小的世界。
这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走来走去,互相拥抱:山和山拥抱、树和树拥抱、河和河拥抱、花和花拥抱、草和草拥抱……
要是一座山感到孤独了,它就会迈着笨重的步子,走向另一座山,笨拙、缓慢地拥抱对方,直到它的孤独烟消云散。
树和树的拥抱更加热情、奔放一些。它们会把纠结的树根从土里拔出来,飞快地奔向对方,深深地互相拥抱,很久才分开,这也是因为它们的枝杈往往会在拥抱的时候缠绕在一起的缘故。
河流之间的拥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克服更多的障碍,所以一条河一旦和另一条河拥抱,就不再分开,而是汇成一条更大的河。
更多的拥抱发生在花和花、草和草之间。与山和树相比,它们是那么渺小和软弱,所以大部分时间里它们都喜欢抱成一团,哪怕有许多的叶子和花瓣因此被挤掉,哪怕它们身上的刺把彼此弄得很疼。不过有的时候它们还是不得不四散奔逃,躲避山们和树们可怕的大脚,躲避奔腾着流过的河水。
日子一天一天飞快地流逝,古老的太阳升起又落下,这个小小的世界一直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直到有一天,一个小姑娘来了,大叫一声:“停!”
小姑娘说:
从现在开始,
山不光要和山拥抱,
还要和树拥抱,和花拥抱,和草拥抱,和河拥抱……
树也一样,不光和树拥抱,
还要和山拥抱,和河拥抱,和花拥抱,和草拥抱……
总之谁都不要只拥抱同类,
而是要互相拥抱!
刹那间,这小小世界里的一切都呆住了。拥抱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生命?这样的事情,它们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
这一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需要花许多时间去学习的事。
不过,这也一定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值得花时间去尝试和学习的事。
从这一天起,这个小小的世界每天都发生着神奇的变化……
后来,小小的世界长大了,安静了,所有的东西不再能够走来走去,互相拥抱。不过这也没有关系,因为现在每一座山都被花、草和树木覆盖着、依偎着,清清的河流在山间活泼地流淌;花草树木之间更是亲密无比,它们共同组成了许多美丽的森林;河岸上开始有花草和树木生长,有一些花草还学会了在水里生长;为了和花草树木亲近,很多河还为自己做了可爱的小岛。
再后来,这里开始有了野兽和昆虫、飞鸟和游鱼,也渐渐有人类来到这里定居。
在这里,所有的生命都不会孤单,因为他们懂得怎样彼此拥抱。
谈话
从前的从前,有一个小小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讲话:山可以讲话,树可以讲话,河可以讲话,花和草也可以讲话……
山讲话瓮声瓮气的。它们很喜欢谈论过去的事情:“这件事发生在一千年前吧……”它们的谈话常常是这样开头的。
树讲话的声音清亮悦耳。它们喜欢像哲学家似的讨论一些重大的问题。它们把根深深地扎入土地,把枝叶高高地伸向云天,这种方式大概对思考很有帮助,所以它们都是一些了不起的思想家。
河讲话时用的是一种唱歌般的调子,不过它们的话没有什么内容,琐碎、重复、絮絮不止,有些像哄孩子入睡时的母亲。
花和草讲话的声音嘁嘁喳喳的,它们像饶舌的小女生一样最喜欢说悄悄话了。每天天一亮,它们就开始说东说西,芝麻大点的小事也说得津津有味,没完没了。
……
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都那么喜欢讲话,它们的声音就难免会互相干扰。为了让自己的声音能被清楚地听到,它们只好越来越大声地讲话。日子一天天地流逝,古老的太阳升起又落下,这个小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吵……
直到有一天,一个小姑娘来了,大叫一声:“停!”
小姑娘说:“从现在开始,请你们换一种方式来表达你们的意思!”
刹那间,这小小世界里的一切呆住了。换一种方式表达?这样的事情,它们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
不过,这也一定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值得花时间去尝试和学习的事。
从这一天起,这个小小的世界每天都发生着神奇的变化……
先是花学会了用香气谈话。在此之前花是没有香气的,因为它们不知道香气有什么用。而现在,每种花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香气。它们开始习惯用香气互致问候、传情达意,最后,它们爱上了这种表达方式。
青草学会了一种更为奇妙的表达方式:它们把想说的话凝结成晶莹的露珠。从那时起,清晨的草叶上便开始有露珠闪闪烁烁。初升的太阳会带走这些露珠,也带走青草们的欢乐和忧伤,带走它们对这个世界全部的好意。
而河开始无休无止地制造浪花。这些大大小小的浪花,每一朵都是独特的,每一朵都是河的骄傲。
树则学会了用叶子的脉络表达它们的思想。那些纵横交错的叶脉有一种神秘的美丽,因为它们包含着树的思想。如果有谁能解读叶脉的秘密,他一定会拥有全世界的智慧,因为树都是些了不起的思想家。
只有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于是它们选择了长久的沉默。随着岁月流逝,有一些东西开始在它们的心里沉淀下来,其中特别美丽的一部分,就变成了珍贵的宝石。山默默地怀抱这些宝石,感觉它们的沉默充满了力量。
……
后来,小小的世界长大了,开始有了野兽和昆虫、飞鸟和游鱼,也渐渐有人类来到这里定居。
在这里,所有的生命和谐相处,因为它们都懂得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
选自《读友》2009年3月(上)
§§第三章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