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章 潮流、媒体与我们-在香港电台的演讲

  张炜

  与利益结成一体

  今天讨论传媒和艺术思潮、社会状况这一类题目,实在是太大了。有朋友希望谈谈《你在高原》-它刚刚出版,那就从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起吧。

  《人的杂志》(《你在高原》第七部)里面有这样一个人,他夜间睡不着,就胡思乱想,写下了很多思想笔记。后来这些笔记流传到一个城市的文化圈里,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有一位书商从中看出了商机,就把它打印了多份,因为他觉得一个人夜里睡不着觉,写出的很多奇谈怪论,读起来很有噱头。但是他不愿就这样出版,这其中各种各样的议论,有的实在是很尖锐很敏感的。书商的思路总是这样:一本书既要顺利面市,又要卖得好。机灵的书商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各个阶层的人去阅读它批判它,然后再把原文与批判文字同时出版。

  这本小册子是一位夜猫子写的,又加上了各种批驳,所以就取名为《驳夤夜书》。

  这本小册子思考的许多问题与媒体有关、或直接就是批评媒体的。这个怪人耿耿难眠,思维如野马狂奔收不住缰绳,内容斑杂,对爱情、中外关系、宗教、移民,甚至是养猫的问题,都思考了很多,有出人预料的大胆议论和建议。他对国民生产总值评估、经济发展、环境、体育、国外奖赏,都有一些特别的看法,不无偏激,也鞭辟入里。在谈到媒体的时候,花费笔墨最多也最引人深思。他对这方面非常忧虑。当然他的观点有一些我会同意,有一些显然不能苟同。因为是小说里面的人物,对他大可宽宥一些。总之都是一家之言,或直接就是疯迷之言,完全不足为训。

  但是可以过一下脑子,想一想,尽管不必闻者足诫。他里面有这么几条-因为书写出来太久了,我也记得不很清了,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他认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是非常危险的。这个危险是非理性带来的,欲望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粗暴地控制了这个世界。人类就像被劫持了一样,正处于危难之中。他说东方国家对虚假的理想主义非常痛恨、有非常强烈的抗击,那是因为人们觉得狂热、虚假的理想主义对社会的破坏极大,使国家和民族饱受蹂躏-而今天的商业主义唯物质利益是从的倾向发展下去,带来的损害可能要比虚假的理想主义还要大,起码是同样大。接着他就谈到了这期间媒体扮演的角色、它的责任。他认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媒体人员无可逃避地负有非常重要的责任,好的方面、坏的方面都要负责。媒体已经无可逃避地与这种最强、也是最粗暴的物质力量结合起来了,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他们都是一块儿的。比如商业主义、物质主义,与媒体权力结合成了一体。在这里,他涉及到的“理想主义”是个稍稍复杂的话题;其实虚假的理想主义和商业主义物质主义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是极易转化的。

  他认为:这种结合是所谓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媒体与财阀、各种强势集团的结合,浑然天成般地紧密无间。媒体不要说直接传达利益集团的一些意志、体现他们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意图,还有更有效更隐蔽的做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媒体很愿意把人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往消费和娱乐的方向引导-这本身就会被任何时期的利益集团所喜欢;而且这种娱乐中哪怕饱含特别伤风败俗的东西,也绝不违背集团利益。因为这些集团正需要人们转移趣味,将民众从理性状态引开去,无暇或不愿面对一些很质朴、却是逼到眼前的重大现实问题。什么人的不平等问题、环境问题,更包括社会正义、个人权利的保护和表述,都统统不再思考。

  媒体人把业务运作纳入商业经营,更是与利润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电台,一份报纸,都有发行量收视率的问题,这关系到广告收益。与物质利益结成一体的媒体为谁说话?追求什么?答案也就非常清楚了。他的话尖锐而有见地,但我们想补充说明的是:在反对将消费和娱乐引导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要宽容和尊重差异。

  一个更大的圈套

  有媒体甚至提出了一个口号:“娱乐为王”。随着一些人对此大加赞扬,许多媒体也就跟风而进。其实即使不这样公然提出,许多媒体早已经在这样做了。有人觉得“娱乐为王”没有什么可谴责的,这总比为某个派别和集团的利益去服务好、总算保存了单纯的目的性和一定的独立性吧。这是一种狡辩,是自欺欺人的、虚伪的。《驳夤夜书》中那个午夜游思的人认为恰恰相反,“娱乐为王”从一个圈套里出来,跌入了另一个更大的圈套,对善和美的杀伤力将无与伦比-为了收视率等物质效益,想向善向美、想不低俗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打开电视机、也包括电台,收听收看某些节目,有自尊的人会觉得蛮受侮辱的。从一个频道换到最后一个频道,每个频道都难以停留,其中为数不少的内容,看了都觉得像是被一团很脏的东西往脸上扔过来。这个过程往往有躲闪不及之感,最后是带着满脸的污泥浊水、乱七八糟的东西逃开。关上电视打开收音机,有时会听到更吓人的内容。如果看报摊,那些花花绿绿的东西更加耸人听闻。

  在这种精神文化环境里面生活,人的尊严何在?有时候我们觉得,在一种很粗暴的强力干预下生活没有尊严,但是即便那种情况之下还会留有一点空挡,或许还“有处可逃”。但是现代媒体的笼罩之下,有电视广播网络等等这一切,无影无形的电波传播充斥到每一个角落,令人有无处可逃的恐惧。人活着没有希望,觉得这不是生活在文明社会里,这种痛苦太大了。古时候有义士绝世而生,他们的办法是逃到深山老林里;而今则不行,连这样做也不可能了,一方面所有的深山老林都被开发了,难得有那样原始的角落,另一方面所有地方莫非现代传媒覆盖之土。电波信号通过卫星天线遍布天涯。从历史上看,连最严酷的军事统治时期,特别时期,比如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大陆的极左时期,都不存在这种完全无处可逃、低俗恶俗乌七八糟铺陈到所有边边角角的现象。

  那个午夜游思的人对当代生存、对自身的环境极其痛苦,痛不欲生。电波、电子信号是没有国界的,没有民族的区隔,随便飞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那个家伙提出了很多幼稚可笑的办法,比如他主张我们是不是立一个法?做媒体的,无论是做电台还是做电视报纸的,无论被雇佣者有多高的学历、多好的知识背景,都需要附加一个硬性规定:不满四十五岁者不能从事这个工作。当然这个很机械很幼稚,我们是不会同意这个看法的。人在愤慨的时候会说一些偏激而简单的话。他对此解释说:人对事物需要判断力,不到一定的年龄,没有一定的阅历,判断事物就会有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选总统,无论一个人多么有水平、业绩多么显赫,不到四十多岁是没有参选资格的。因为个人的阅历真的至关重要,生命的成熟期有一定的规律,没有经历这样一个生命过程,就不足以信赖,难以担当那么重要的职务-这是领导一个民族,当面临最重大的事件时要稳住,要有充分而准确的判断力,不能慌。

  年轻人遇到一些东西往往会很冲动,不懂得后果的严重性。比如很时髦的一种东西、某个突来的信息,都会让他慌。因为他经历的事情少,对生活中的一些真正价值缺乏认识力。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遇事慌张,老年人就会评价说:“年轻啊,没经事啊!”经过了一些事情以后,他就有了经验,遇到问题就会拿来跟自己的经历做一番比较,从而知道事物常常在循环,真正的新东西并不多,起码不是想象的那样多。有些事物貌似簇新,实际上早就有了,只是变一下面目又转回来了。所以对时髦之物尤其不要慌。

  那个午夜游思的家伙说,人不到四十五岁不能让他做媒体,特别是不能到报道的第一线,顶多可以做一些技术工作。一个慌张的阅历粗浅的年轻人到第一线去采访,再写出来报出来,要经历多少判断的环节。而对广众送出个人的决断,这是一种权力,当然是不能随便许人的。

  他的这些话姑且听之。这当然不全是年龄问题。他说:我们某些地方的媒体为了快,为了高速运作,确实任用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简直是越年轻越好。年轻人冲动,干劲大,穿着牛仔裤,跑得飞快。从商业运营的角度,我们容易理解这些事儿。一个单位年轻人多,面貌会新,会有趣,会有生气,反应速度会快。所以我们现在的媒体上,报纸电视网络收音机频道,会一下子出现那么多稚嫩的声音。这其中就掺杂有大量庸俗不堪的内容:一个三四流的演员怀孕了也要登一大版;女明星掉了一颗牙也要反复演播。这不是荒唐之至的事情吗?如果不是一个时代的神经出了毛病,那个午夜游思者认为是绝对不会大面积发生这种现象的。

  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就会让人习惯于最荒唐的事情。这是一种可笑可悲的训练,要把广大读者和观众训练成这种水平,让其麻木和接受。从声音到图像不停止的、全方位的灌输,其强制力是非常之大的。这种可怕的精神虐待一定会有最不堪的后果。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小到一个社区大到一个民族,渐渐也就不再关心那些稍微严肃一点的东西了,什么信仰,什么创造力判断力,一定会完全丧失-生活糊糊涂涂、浑浑噩噩,哪里还有希望可言。

  科技、财富和伦理

  那个耿耿难眠的家伙觉得低俗的娱乐这样可怕,其实只是从一端进入问题。他的思考当然没有停留在这个简单的层面上。他认为,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发明,比如说核武器的出现,它的危害远不如现代传媒的危害大。他说核武器扔到长崎广岛,毁灭的是两座城市,杀死的是那些城里的人,留下的废墟至今还在那里,造成的大害人们都能看得见;但是现代传媒对人的杀伤力是更内在、更根本的,这种不留伤痕不留血迹的后果更大更残酷,可惜就是引不起人们的注意,更不会感到恐惧。《驳夤夜书》中有许多这方面的议论,当然还有其他各阶层的人从各个角度对他的严厉批驳。

  有人说毕竟作者是你,你在塑造这个人物时会将自己的理念施加到他的身上。这很自然;但一个作品中的人物活动在一种复杂的关系中,“他”的一些想法仍然要受诸多制约。“他”必然要从作品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出发,这里才是“他”的“生活现实”。“他”的一些思考是对的,另一些只可做以参考;还有一些是“他”在自己置身的那个特别的世界里才有可能发出的感慨。总之“他”从另一个很尖锐的角度把问题提出来,让我们警醒,思索我们面临的到底是什么,正视现代传媒的这种两面性。但我们又能怎样?只会像书中的那个人一样,大多数时候除了悲愤和绝望忧伤,不再有任何办法。这就像核武器发明以后,有时就得眼睁睁地看着它,由它在生活中存在和演化下去。现在全世界都想用理性扼制威力无比的核力量,但不知人类理性的力量大,还是疯狂的技术力量更大。这种技术当然要借助于非理性才疯狂起来。人们出于恐惧,一直要给核武器制作出一个锁定的笼子,但很难把它装进去。实际上从它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一个无比危险的存在了,人类只能生活在它的阴影下边,没有任何办法。

  网络的出现,预示了未来可能还要产生更强大的、超级的传播工具,这都是难以掌控的东西。越是先进的科技越是需要强大的理性来控制,需要很高的和它相匹配的伦理道德水准。这是一种平衡力,没有这种平衡力,未来肯定是一场灾难。

  比如说,世界各地常常透露出这样一些消息:不止一次发现了史前文明,几千年前的高科技,什么木乃伊中发现的人工心脏、矿石中的金属结晶体,甚至是原子爆炸的痕迹。这些信息得不到广泛传播,好像现代人不愿正视,因为这会削弱我们当代人生活的信心、削弱某些权威性。我们可以设想,在这无数的史前文明的发现中,哪怕其中只有万分之一是真实的,也能说明一个尖锐逼人的致命问题:人类文明早已达到或超越了今天的水平,并且已经循环了多次。这“多次”的实质内容,无非就是说灾难的无可避免。原来人类依靠自己的聪明和智慧,还有无数的汗水才积累起来的财富和科技,最终却难以保持和保存,最后总是被毁灭。是什么毁灭了这些积累?不可抵御的天灾?像核原子那样难以控制的科技成果?

  如果是后者,那该多么悲哀。

  科技、财富和伦理道德这之间有一种奇怪的关系,人类只要生存,就要解决它们的关系问题。比如财富,一个民族只要没有战乱和灾变,无论多么笨拙,只需几十年的和平环境,物质就会积累起来。无论是清代还是唐代、还是当代中国短短的三四十年,都莫不说明这个道理。原来人类追求物质财富是一种本能,所谓的“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任何时期任何民族都有这种能力和特征,给他们这样的劳动环境,不出几代甚至仅仅几十年的时间,他们就会将物质积累起来。可见最难的不是积累,而是长久地保存和拥有。这才是最大的难题:积累而不能保存。这是人类的一个特质、一个永远不能消除的伤痛。

  人类在积累起足够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会积累起许多矛盾,许多不平和怨怒,许多的恶,结果就一定要折腾-不是愿意与否的问题,而是一定要爆发争斗和冲突,内乱外乱也就起来了。人类的理性从来都没有恶的泛滥更强有力,人类道德伦理层面的东西生长得十分艰难和缓慢-而没有它,也就没有办法可以控制这种物欲和本能引起的混乱、这种无法控制的毁灭力。最后人类一定会把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东西-把一百年、几百年、上千年积累起来的所有美好,在极短的时间内全部毁掉。就此,人类又得在白茫茫的大地上从头开始。这就是人类历史的真相。

  再看科技。科技和财富的积累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方面。相似之处是: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方面,也有一种本能。而且这些发现和进步,其成果和经验是可以积累的。比如一项科学发现,后来的人不太可能把它忘掉,而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往前探索和发展。比如说电脑技术,开始是很简单的计算器具,到后来发展到代代升级,这就是一场科技接力,后人接续了前人的脚步。科技是不会被遗忘的,它会得到有效的积累-总是有后面的人接上前面的人,继续向前。科技和财富不同,它不存在不能保存的问题,历经折腾也能保存,除非是人类彻底灭绝,毁掉了最后的记忆。只要人类存在,科技是会得到有效积累和保存的。它和财富不一样,科技不仅能够得到有效的积累,而且还能够得到保存。

  而最困难的一定是伦理道德、思想成果的积累。它既不能得到有效的积累,又不能得到最终的保存。可见它与财富和科技都不一样。比如说苏格拉底、孔子、孟子,这些先贤提出了多少高超的思想,虽然不可能全对,但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发现,对于人类的文明,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贡献,是最大的思想财富。可是直到今天,直到现代社会,对他们还有无数的批判、严厉的唾弃。因为这个领域的东西不容易鉴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谁也说服不了谁。人们常常说争论出真理,可是有时争论也会发展到思想暴力、演变成文化专制,即用强力手段制止别人的思想。这就毁灭了真理。在无边无际的、一代又一代重复不息、循环往复的争论里面,什么东西都不能确定。以前总是说某些思想无比英明伟大,放之四海而皆准,可是这些年随着时势的演变,这些思想也受到了各种质疑。

  可见思想层面、道德伦理范畴的东西,既不能得到有效的积累,又不能得到有效的保存。它是最脆弱的。也正是因为这种脆弱性,导致了科技的无法控制,也造成了财富的无法保存。

  这就是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这三个东西摆在那里,再笨的人也会明白:原来我们人类应当全力以赴加紧去做的,不是发展科技,也不是积累财富,而是进行道德伦理、思想范畴的建设和积累。这才是最重要最艰难的任务-如果这个任务完成得好,科技发展的后果不成问题,财富的保存也不成问题。再简单的脑子也能算清这个账码,这并不是什么复杂的数学问题。

  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都在迫害智者。有智慧的人往往不得善终,所谓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摧之”。人类在做什么?只要有了机会,就一定会全力以赴地积累自己的财富,然后余下时间去享乐。这是一条多次重复的老路,看来也只得继续走下去-财富越来越多,科技越来越发展,到了一定的交汇点和临界点,也就是再一次的结束和重新开始。

  实际上人类就这样不停地循环。

  更可悲的是,即便我们都知道了这个结果,也没有多少用处。因为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无法遏制自己的物质欲望。不过有的民族和地区胆子更大一些,公然提出积累物质财富是自己的“中心事业”,这不能不令人愕然-为了达到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也就不择手段,走向极端的实用主义。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质疑“两大贡献”

  将一切娱乐化、商业化,那么无论多么高尚的事业都可以变质,这让人陷入最深的痛苦。《驳夤夜书》中以体育为例,谈到了其中的荒谬性。体育问题进入一个人的不眠之夜,这使我们想到它远远超出了体育本身。这不是肌肉与否、肢体健壮与否的问题,而是心的问题。

  前不久世界上某个对奥运很有影响的人物去世了,世界传媒对其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竭力赞扬,认为居功至伟。其中一件是把奥运会和商业运作结合,使其有了大量的资金,媒体介入,广告收入激增,可以赚取大量的钱;另一件就是把专业运动员纳入了奥运比赛,允许他们参加,使奥运会的整体竞技水平大大提高了。媒体评价认为,这是他对奥运会做出的两个“革命性的、开拓性的贡献”。

  那个午夜游思者却不以为然。谈到奥运,他忧思最多的恰恰就包括这两条。他认为现代体育事业由此进一步地、堂而皇之地变质了。他说体育运动本是为了健体,奥运会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可见很早以前人类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只有依靠强大的体魄才能生存。但是后来体育比赛的目的就和原来不一样了。锻炼身体是非常好的,很纯粹,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更健康。如果把商业机制引进去,也就产生了复杂的问题-体育的单纯性一旦被商业主义插上一手,结果会是相当糟糕的。一旦牵扯到钱、物质利益,内部立刻变得混浊和丑恶,什么激素,作假,你死我活的斗争都来了。体育运动变成了可怕的物质竞争,运动会变成了费尽心机的一场场牵连多方利益的战争,走向了反面。再看从事体育的人、投入竞技项目的人,有几个身体是健康的?不仅不健康,还留下了很多伤疾。

  人们从事体育是为了有一个好身体,从而更好地投入日常工作。所以体育必须保持这样的品质:业余锻炼。这是最基本的、必须坚持和维护的一个属性。这本来就是劳动之余活动一下身体的事情,是为了更健康;可是一旦有一部分特殊的人,他们把所有的工作都放下,只将锻炼身体变为一个专业,成了一个专门的竞技行当,其性质也就改变了。只为了比赛争夺第一,这有点太离谱。这完全走向了体育运动的反面,走向了本来意义的反面。这样做不仅没有益处,还有伤害。在这方面,世界第一流的比赛活动比如奥运会,更应坚持体育的本质属性和追求,因为它有更大的示范意义。让专业体育人士参加群众性的体育赛事,这是与体育活动的初衷相背离的、变质变味的鼓励。这只会为了追求目标而不遗余力、不择手段,一个国家和地区将会像训练特种兵一样,制造一批竞技机器-对一部分专门人士进行最严苛的训练,目的只为了夺取奖牌。

  在体育方面,媒体给予了全面娱乐化的宣传和推动。体育当然有可欣赏的价值,有力与美,但它变成与商业主义结合起来的一场狂欢,不仅会散布金钱至上的病菌,而且还会加剧对底层民众的剥夺。当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处心积虑、倾各方民众之力夺取金牌,怎么会是干净和诚实的东西?

  所以说将商业竞争机制和专业体育引入奥运活动,是令体育事业变质和腐败的可怕开始。它的严重后果,当然不会局限于体育本身。对这种有害的倾向、不问结果的操作没有一个理性的打量,而只是一味地人云亦云,正是一部分媒体人热衷的事情。因为事实上媒体集团和利益集团是一码事,他们是结合紧密的。媒体如果站在理性一边、民众一边,现代体育和利益集团都不会容许其存在。这说到底还是一个良知和勇气的问题。

  如上就是那个午夜游思的人对体育、对奥运会的思索,锐利偏激,但可能并无大错。皇帝的新衣不要指望老谋深算的成人去揭破,而必须是孩子来干。实际上,我们也有一部分媒体人特别了不起,他们当中也不乏童心未泯的人,利用一切机会和方便,做了大量的好事。他们每做一件好事,人们都会记住并心存感激,因为他们在非常困难的时期做了一些很有勇气的事情。媒体人做出了自己的牺牲,的确令人非常感动。他们冒着极大的危险也不改初衷。可惜这样的媒体人还是太少了。

  人的生活责任

  娱乐至上、商业狂欢的时期历史上很多,像害了一场热病似的,都没有什么好结果。讲到历史,可以提一下战国时代的齐国临淄。当时的临淄繁华得不得了,一个临淄城,仅仅妓院就有一万多家。糜烂的都市生活可算登峰造极。管事的是很能干的管仲,这个被一代代人称颂的富国良相,其实是最早播下了齐国灭亡种子的人。他把整个齐国搞得人心涣散,大家都一门心思搞钱,最后当然是不堪一击。他为了把天下最有钱的人吸引到临淄来,还规定来一辆车只要住宿费草料费,来两辆车就免去草料费;如果是三辆车以上的大商人,带来更多交易的货物,那就不仅不要草料费住宿费,还要派妓女陪睡。临淄城里的妓女制度比雅典还要早五六十年。当时真是极度繁荣,歌舞升平。

  我们今天的许多人,说白了就是想复制一下临淄梦,或远远超越它,再加上高科技。从根本上说人们的认识没有什么进步,没有吸取物质主义的巨大教训。从齐国被秦代统一之后,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多少朝代?直到了1949年,大陆好不容易才没有了妓院,没有了吸毒,这很不容易。但这些好现象出现的同时,又渐渐做到了另一个极端:连戏曲里的夫妻都不能同台,看看样板戏,主人公都是单身。舞台上如此,生活中当然更严厉,因“生活作风”获罪的人太多了。这个时期商业主义当然谈不上,所有的商贩都从大街上赶跑了。总之那时在许多方面都回归到狂热的、虚假的理想主义、不切实际的追求上面来了。再后来我们都知道,走到了今天-我们都熟悉的状态了。

  概括说,就是一会儿走向这个极端,一会儿走向那个极端。其实这两个极端是相通的,都是强烈欲望的作用,只是使用的方法不一样而已:严厉的方法和放纵的方法,这在古代都有过。比如商鞅和齐国的管仲使用的方法就正好相反。商鞅严禁农民经商,市民们连基本的娱乐都没有,他运用的是铁腕统治。史书上记载,商鞅变法时使用严刑峻法,把渭河的水都染红了。烧书,为了国家安定,不让民众读书识字。这种冷血的作法走到了极端,最后他本人的下场也很惨,算是得到了报应。中国整个极左时期的做法,很多就采用了商鞅那一套,比如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比如禁书。当时的“破四旧”,也差不多把书烧光了。商鞅变法,杀的人很多,只为了维护王权。

  商鞅用冷的办法,管仲用热的办法-两种办法看起来离得非常远,实际上两极相通,都是为了维护他们那个集团的利益,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他们的共同点是:没有信仰,只权且把人的低级欲望当成了信仰。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前途,最终只能寄托在整个民族的素质上。一个群体越来越有理性、有较高的文明程度,也就有了力量。这才是最可靠、最可信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文学艺术水准可以看作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素质如何的集中体现。媒体人在做极重要的事情,他们传达社会信息,广布人文精神,这是最具道德意义的职业。虽然看起来这些工作不能明显和迅速地改变一些东西,但是它在一点一点积累,这恰恰是最有效的:提高人的素质。不能指望一个指导思想、一个权力集团就可以改变局面,那是极不可靠的。快速达成的东西,要翻过来往往也很快。

  但是当一个民族的素质提高之后,要毁坏这种素质也不那么容易,因为生命的性质已经得到了改变。历史上有各种折腾,但层次仍然不一样。俄罗斯有丰厚的文化积累,经历了苏联时期思想和言论的专制和粗暴,竟然还能够让一批高水平的文学作品问世。看来要减少一个民族的苦难,还需一点一点做提高人类素质的工作,没有再比它更缓慢、也没有比它更有效的办法了。这是不能采用速成的办法的,没法办一个速成班。这是一种良性循环:靠越来越多的有良知的个体,慢慢做一些事情,既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他们不会劳而无功的;只要有机会,有这个可能,就做一点这样的事情。媒体人和作家相互配合,事半功倍。公务行政人员也做自己那一份,只要素质是高的,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不同的职业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好事。如果个体没有被物质欲望给消解和征服,还拥有一点公益心、一点理想的话,社会就会往前走。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此,除此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寄希望于权力的干预,在一个严厉的命令之下迅速改变什么,这是幻想,非但不管用,而且许多时候反作用会更大。

  大陆毕竟有十三亿人口,地广人众,蕴含了一种强大的地力。根脉深扎,地力强大,杰出的人物总会有。虽然大陆商业化市场化走了这么多年,但许多东西与香港日本等地仍然不同。这是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化,规范没有建立,问题更多。资本主义商业机制越持久越完善,就越是会有那种物质主义的特征,但走入了一种规范之后,还不至于无序混乱到令人瞠目的地步。完善的市场经济很有序,很规范也很刻板,它这种极其高效的行政管理运作中又会有许多盲点,掩盖了极大的能量浪费和其他的荒谬-这其中主要是物质主义无可比拟的强大力量,充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精神空间就很少了。这是一个老问题,人类对它没有什么良策。但是强化精神的主意一旦走火入魔,又会有另一种灾难,这方面人类也是经历过的。

  物质主义商业市场这种游戏规则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会所向披靡地解决一切问题。盲目地把这样一些规则看得无比完好,没有丝毫警醒,等于使精神处于昏睡状态。我们会明白,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滑向任何极端的倾向之后,最终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谓的民主社会中,个体比较有力量:就像一艘破船,需要不停地向外舀水,以防沉没。专制的船很漂亮,开得很快,但它是无测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撞到礁上,沉船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事物就是这样复杂,让人类的探索付出昂贵的代价。这中间有许多牺牲,思想者,诗人艺术家做出的贡献怎么估计都不过分。而媒体人,是一种多么光荣又是多么艰难的职业。

  一个群体中有各种存在。确实,像我们一直遗憾的媒体,比如电视,也有一些好的频道。问题是整个社会潮流和状态如何、需要怎样强大的力量才能做出稍稍的平衡,这才是逼到眼前的一个命题。这方面,媒体人、作家,各种思想者文化人,不会没有危机感和使命感。这仅仅是人的生活责任,而不是其他。(有删节)

  选自《天涯》2011年第6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