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挺进大别山

  一、战略进攻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蒋介石反动政府利令智昏,对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的呼声置若罔闻。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公然推翻政协决议,撕毁停战协议。于1946年6月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掀起空前规模的内战。

  解放区军民正确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制定“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的正确战略方针,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取得了歼敌112万人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到1947年6月,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降到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降到150万人。我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127万人上升到195万人。这一年我军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并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奠定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全部歼灭敌人的基础。

  党中央早已预见到革命战争的进程,人民解放军必将转入战略进攻。当时的战场形势是:在北线,国民党已经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南线,国民党还在对我陕北、山东两地实行重点进攻,其主力已深深地陷入这两个战场。而连接这两个战场的中间地带,即晋冀鲁豫战场,国民党的防御力量大为削弱。因此,国民党指望以所谓能代替40万大军的黄河天险来阻挡我军的进攻。国民党在中原地区,则兵力薄弱,只有13万兵力,守备空虚。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及时把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进攻矛头指向敌人军事薄弱的地方大别山。

  为了实现千里跃进大别山,夺取中原的战略计划,中共中央作出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三军配合是这样安排的: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首先突破黄河天险,而后挺进大别山;以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第九纵队和第三十八军挺进豫西,在豫、陕、鄂边实施战略展开;以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六个纵队组成一个兵团,并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在豫皖苏边区实施战略展开。三军形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机动歼敌。两翼牵制为:以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出击榆林,调动进攻陕北的敌人北上;以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四个纵队组成的东线兵团在胶东发动攻势,把进犯山东的敌人引向渤海边。

  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一领导,中共中央于1947年5月16日决定成立中原局,邓小平兼书记,郑位三、李先念、李雪峰为副书记。

  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主力采取声东击西突然袭击的方式,在山东东阿至淮县30余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了黄河天险,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二、大别山里的故事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时,对大军造成威胁的是急需南下的国民党军十九个旅,既要开辟根据地,又要牵制敌人。刘、邓命令一、二纵在大别山北部牵制尾追的敌人;三、六纵向南出击,抢占南线。当刘邓部署战略时,蒋介石急令三十三个旅急攻大别山区。敌军武器精良,人多势众,气焰嚣张;我军远道而来,缺弹少药,十分疲惫。尽管如此,刘、邓还是决定在大别山北部拉开战场。

  一个月打了三仗,一直没有全歼敌军五十八师,仗仗不理想,再加上这一地区曾为红军根据地,红军走后,国民党对当地群众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我军到后,反动势力威胁群众、断我军粮,使部队吃不上饭、找不到向导。其二,我军由北方到南方,由平原到山地,吃不惯大米,走不惯小路,穿不惯草鞋,加上言语不通,使部队面临敌人的重兵,我军为牵制敌人连续急行军、夜行军,战士因极度疲劳而产生了畏难情绪。面对困难,部队开始士气低落。更有一部分人开始逃跑,甚至整班的逃跑。环境恶劣,纪律松懈,军心动摇,摆在面前最大的问题是,部队能否在大别山生根?

  1947年9月27日,20多位纵队和旅指挥员挤在光山王家大湾一间破旧的祠堂里,刘伯承和邓小平神情凝重地走进屋,20多人齐刷刷站起,门边几个人迎上去,习惯性敬礼,伸出了双手。邓小平还礼的手在空中一摆:“仗没打好,不握手了。”他径直走到桌前,请刘伯承坐下,然后用灼人的目光扫视会场,又说了一遍:“仗没打好,不握手了。”会场里鸦雀无声,20多人谁也不敢吭声。

  过了许久,邓小平说到:“同志们,对于我们所执行的战略任务,过去曾强调了多次。就是我们已经到了大别山下,下一步就要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地创建大别山根据地。对此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动摇。在座的都是高级干部,高级干部就应该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以身作则,鼓励部队勇敢地战胜困难,消灭敌人。否则,你这个干部高级在哪里?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困难,但更重要更迫切的是必须增强斗志,反对右倾思想,克服纪律松弛等不良倾向。而这一切,首先我们领导干部要带好头。请大家想一想,这个头你带好了没有?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将一溃千里,只好退回黄河北,把到手的胜利再还给蒋介石。”

  “邓政委讲,这是‘不握手’会议,让我说,这也是一次‘安卵子的会议’。有些干部缺乏勇气,没有卵子,不像个男子汉。没办法,只好开个会,安上一副!”一向儒雅的刘伯承生起气来,粗话也十分惊人,简短几句话,令这些血性男儿躁动不安。

  邓小平接着说:“创建大别山根据地是毛主席制定的战略方针,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政治任务。我们编的那首歌唱的好,‘大别山好比一把剑,直插到蒋介石的心里面’。只要提高信心,增强斗志,就一定能在大别山站稳脚!一定能把蒋介石彻底粉碎!”这次不握手的会议,坚定了全体指战员的信心,鼓舞了全体指战员的士气。

  1947年的寒冬,刘邓大军的主力长驱直入,逼近长江,大有挥师渡江之势。蒋介石一面急令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坐镇九江,指挥军舰封锁江面,一面督促第四十师和八十二旅不惜一切代价向长江边开进,阻击刘邓大军过江。国民党在大别山的兵力,大都被牵制在湘南和皖西,只有整编四十师一直尾随刘邓大军。在蒋介石驱使下,孤军前进。在高山铺峡谷地段,刘邓诱其钻入口袋。该师成为瓮中之鳖,全军覆没。高山铺大捷的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主席悬着的心轻松了许多。他对周恩来说:“高山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消灭敌人一万多人,也不仅仅因为这一仗打得漂亮,它的全部意义在于我军已经能够在大别山进行大兵团作战,刘邓在那里站住了阵脚,倘若十万人的冬衣能够解决,就是天王老子也赶不走他们了。”

  十万人的寒衣怎么解决呢?周恩来亲自拍来电报,说党中央和解放区人民正在筹集棉衣,准备调部队护送去。关山阻隔,封锁重重,党中央用骡马送寒衣,敌人能不前堵后截吗?这该花多大代价,用多大的牺牲,才能护送到目的地?为了减轻中央的负担,节约人力、物力,邓小平和刘伯承研究就地解决冬装的困难。邓小平亲自与后勤部研究自制棉衣问题说:“在筹集原料时,一定要注意工商政策。就是地主、资产阶级开的店铺,买布买棉花,也一定要按价付款。人已逃亡者,可以留下借条。刘伯承、邓小平和普通战士一样,亲自动手染布、弹棉花、缝衣服并下到部队做指导。不久,全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带领下,都穿起了新棉衣。”

  邓小平说:“我们这个军队有一个最大的长处,只要自己动手,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对刘邓亲自解决了十万冬装,毛泽东深受感动,连连说:“刘邓不简单。”

  1947年12月,刘邓大军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豫陕鄂,调动山东、陕北两重点战场敌军主力回援的战略目标,并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根据战略需要,军队指挥部一分为二:后方指挥所率第一纵队北渡淮河,转出大别山,会同陈粟、陈谢部队牵制敌人,开辟中原战场。前方指挥所则留守大别山,指挥二纵、三纵、六纵进行游击战争,巩固根据地。对于如何分工,邓小平对刘伯承讲:“‘后指’移向淮西,有利于指挥全局作战;‘前指’留在大别山与敌周旋,多拖住一些敌人,也利于全局的展开,两副担子哪个也不轻。我到底比你年轻,身体比你好,适合留在大别山。你到淮西指挥全局,这也是从实际出发嘛。”刘伯承知道,一旦敌人发现有部队转到外线去,邓小平的形势更加险恶,于是坚持把警卫团给邓小平留下了。

  1948年2月,奉中央之命,邓小平率大别山前方指挥所北渡淮河,转出大别山区,与刘伯承领导的后方指挥所在安徽临泉地区会合。自此,邓小平走出了大别山,到更广阔的战场上,去进行更大规模的战斗。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犹如一把利剑插入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它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是蒋介石的20年统治由发展到衰亡的转折点。伟大的政治军事家邓小平在这次改变中国命运的战略进攻中所表现出来的运筹帷幄、从严治军、大智大勇亦将永载史册,铭记人心。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