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历史性的影响

  不能不说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壮大和分裂与斯大林是分不开的。

  一是从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看,继列宁之后,斯大林作为权力角逐的胜利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特殊国内外形势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将关注的重心从革命夺权转移到一国建设,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进程,形成了系统而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在中国,毛泽东在落后的农业大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斯大林思想对毛泽东的实践探索产生过重大影响,毛泽东在特殊国情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社会主义思想在东方国家演进到了新阶段。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使社会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到了新阶段。20世纪的社会主义思想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变迁,在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中激荡勇进。

  纵观20世纪社会主义思想演进史,斯大林思想在这一进程中居于重要地位。它承前启后,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回答了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和具体国情下对社会主义的认知水平。斯大林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既有一脉相承的历史关联,又在诸多理论观点上存在显著区别,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探索对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在社会主义力量中实力最强,世界社会主义的左翼基本上是以斯大林所理解和发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悟程度、认知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制约并影响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毋庸置疑,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思想演进的图谱上刻有斯大林思想的深刻烙印。

  苏联在斯大林思想指导下工业化和现代化成就巨大,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也功绩赫赫,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这使社会主义制度在前无古人的实践中初步显示出比较优势。二战后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积极学习借鉴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多数国家以其指导本国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复杂形势下起步并发展。无论后来发展状况怎样、命运如何,可以说,没有斯大林思想的启发就没有20世纪苏联以外各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创新,斯大林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东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实践探索。许多同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家、社会活动家在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中深受斯大林思想启迪,其社会主义观和最初的实践探索也带有斯大林思想的印记。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初期受此影响甚为明显,毛泽东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朝鲜金日成的思想都受到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深刻影响。

  二是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进上看,从1920年代中后期开始,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左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很大程度上是在斯大林思想的引领下推进的。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思想的理解和发挥贯穿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影响着整个运动的进展。20世纪中叶前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到高潮时,斯大林思想正是当时左右运动发展的主导思想。

  后列宁时代,共产国际的活动构成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内容,对这一时期及其后的世界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而这一以推动世界革命、保卫苏联、促进实现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己任的世界性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财政上都处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的严密控制之下。从20年代末掌握苏联实权到1943年6月共产国际解散,斯大林一直是共产国际的实际掌舵人。共产国际的绝大多数重大决策、人事安排基本都由斯大林最后拍板,他的思想倾向、理论观点直接左右着这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司令部”的活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世界反法西斯运动趋于合流,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力量中心和大本营取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奠定基础。斯大林及其思想在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统领作用和指导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尽管在战争初期出现过严重失误,而最终的胜利证明了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

  二战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及其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都是与斯大林主政下的苏联的干预分不开的。正如毛泽东所言,东欧这块土地是苏联的犁犁开的。绝大多数东欧国家(南斯拉夫除外)是在二战后期由苏联红军解放的,新建人民民主国家的许多领导人的国家建构设想也在斯大林的压力或干预下改变,最终迅速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照搬了斯大林的国家建构模式。在斯大林思想统领下,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快速起步。斯大林去世后,东欧国家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运动,改革的目标也直指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严重弊端。

  1947年9月由苏联主导创建的战后欧洲共产党国际组织--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以及50年代形成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无疑也受斯大林思想深刻影响。莫斯科成立情报局的最初构想主要是基于一种隶属关系,即苏联在欧洲势力范围内的各国共产党的利益必须绝对服从联共(布)利益。从1947年9月到1950年,苏联一直在实质上掌控着情报局,情报局的活动凸显出斯大林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倾向。苏联积极推动建立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的社会主义阵营,也是以斯大林基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思想为依据。

  此外,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内部的矛盾纷争也与斯大林思想联系密切。这些矛盾纷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世界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共产国际与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相互敌对;二是共产党与托派共产主义者的对立敌视;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争论及阵营的分裂,主要表现为苏南冲突和中苏大论战。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的紧张敌视关系虽源于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观点、路线分歧,但在斯大林主政时期这也与其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思想密切相关。托洛茨基是斯大林登上权力巅峰的主要政敌之一,政治权力斗争的失败已经注定托派的最终归宿,作为政治上的胜利者,斯大林亦成为思想理论上的终极权威,他对托洛茨基派的敌视态度深刻地影响了共产党人与托派共产主义者的关系。1948年发生的苏南冲突表现出斯大林思想与铁托思想的矛盾与斗争,冲突背后隐藏着斯大林思想中深刻的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情结;在如何评价斯大林问题上引发的意识形态分歧也成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发生的以中苏两党为主要代表、几乎席卷所有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大论战的起源之一,而在大论战最初,意识形态问题比起边界问题要更为重要。

  三是从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上看,斯大林思想对建立和完善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展现制度优越性等方面有重要贡献。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模式。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到现实实践的飞跃,由于过早离世,未领导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一个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是斯大林。他把马恩零散的关于未来社会的探讨性论断、自己对列宁主义的认识和领悟与苏联具体国情结合,对确立基本制度进行初步探索,这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实验。就斯大林将零散论述变成具体的系统实践这一点来说,不论正确与否,他是世界上第一位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伟大探索者,功不可没。在斯大林思想引领下,苏联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成就重大,形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个实践模式--苏联模式。从科学理论诞生到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巩固,再到完整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里程碑。

  首创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新型社会制度,较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制度创新。这一社会制度直指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弊病,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阶级,实行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坚持工人及其政党的领导,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无计划性,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化管理,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实行公费医疗、公费教育,实现了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等。从理论上说,这是人类社会制度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变革,是人类政治制度文明发展的新成果。与资本主义制度比较,社会主义制度更具合理性、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在当时历史时段表现出三大优越性:首先,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的比较性优势。资本主义制度应对危机力不从心,初创的社会主义制度却在世界经济惨淡的年代风景独好。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也为资本主义克服危机、走出低谷提供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启迪下,加强国家宏观计划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有效缓解了危机。其次,二战中反法西斯斗争的贡献。苏联作为反法西斯的主导力量,制度的优越性在关乎人类命运的战争中再次显现,无论是战前军事工业的积累筹备,战争中最广泛的社会动员、机动的全局部署,还是战后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社会主义制度都为此提供了重要保证。最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制度比较优势。苏联开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新的路经选择,是一条崎岖之路,它表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是现代化的唯一道路。许多落后国家在“西化”影响下推行现代化,结果却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社会主义的制度性优势确保落后国家开辟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受斯大林的影响也直接导致了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探索中的诸多弊端。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体制上深受斯大林思想中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历史上,俄罗斯帝国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斯大林思想中也有浓厚的专制主义遗毒。在列宁尚未去世但已不能主持工作时,斯大林运用手中掌握的“无限权力”,特别是分配干部的权力,创立了官僚等级名录制。在其领导下逐步建立的有严重弊病的具体政治体制主要有十种: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等级授职制,官僚特权制,消灭异己制,监控干群制,一党专政制,以党代政制,控制选举制。他首次开创的政治体制严重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过度集权,严重缺少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由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带头实行的领袖终身制、个人集权制、指定接班人制使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带有君主专制的鲜明特点。

  东欧东亚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斯大林式的政治体制很快国际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抄照搬,也建立起过度集权、党政一体的政治制度。有的国家虽一开始没有照搬(如中国),但随着社会主义过渡的迅速完成,也基本上斯大林化,与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异曲同工。首批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一开始就蒙有过度集权的专制色彩。这也与社会主义首先在一批落后国家实现大有关系--各国普遍存在封建专制主义土壤。而随着制度实践的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便尖锐地摆在各国面前。在20世纪下半叶掀起的社会主义改革大潮中,许多国家在改革中不恰当地触碰政治体制,发生制度灭亡的后果。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仍面临着同样的改革困境。如何革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封建专制遗毒,消除斯大林式政治体制后遗症的影响,实现制度创新,对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仍任重而道远。

  二是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体制上深受斯大林指令性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1929年,斯大林领导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体制由此逐步形成。1932年,苏联经济管理方式完全转向行政指令性调节。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又建立起集体农庄制度。1930年,在斯大林经济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完全排斥市场作用、以部门计划管理为主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它是斯大林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违背列宁晚年经济思想,在复杂形势下形成的。二战后,随着斯大林模式的国际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大都照搬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战后初期经济凋敝情况下,也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在艰难中起步。但此后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主要通过经常性群众动员、劳动竞赛和价值观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物质激励机制,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不到体现。而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战后新科技革命成果,实行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政府有限调控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主义各国大都已意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但却囿于僵化的传统体制、保守的思想认识以及大国霸权而难以启动或仅是昙花一现,光突破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传统观念就耗费了20多年时间。制度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效率的竞争,一种效率低下的经济体制,又不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改革创新,只能在制度竞争中失败。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内经济长期没搞好,在与西方竞争中被逐步拖垮。以中国、越南为代表的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本上摆脱了斯大林经济思想的束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有的现存社会主义国家受各种因素制约,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迈出大步。变革传统僵化体制、进行经济制度的革新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改革的潮流。

  三是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体制上受到斯大林过度集权文化管制思想影响。斯大林在文化领域的集权化表现遍布苏联文化各界,大到对各类科学研究的严密控制,小到对一本书、一部电影是非的评论,背后大都有政治领导人的参与或包办。对客观中立的学术研究频繁进行行政干预,乱扣政治帽子,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倾向进行批判,把学术争论意识形态化。社会主义文化成了政治领导人钦定的“节目”。在斯大林文化集权思想影响下,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文化制度上保守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各国政治领导人既是党的领袖,也是“引领”思想文化方向的“舵手”。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革命胜利、进行制度建构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广泛吸纳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品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疑为思想文化的大发展提供了舞台,但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却从一开始就显现出僵化、保守的特征,社会主义文化内在的先进性得不到体现,在自我诠释和人为束缚下,有的甚至游离出人类主流文化、普遍价值的轨道。

  四是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在对外政策上深受斯大林外交思想中的封闭性和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影响。斯大林在特殊环境中违背列宁晚年两制关系思想,关起门来搞建设,与资本主义全面对抗,开创了一国独立建设并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二战后,共同敌人消失,两制关系骤然紧张,斯大林推动建立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冷战对峙。他还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理论,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只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而与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封锁。这些封闭性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导致各国一致排斥资本主义制度文明,未能充分借鉴资本主义先进制度的成果,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和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上,各国也深受斯大林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影响。中苏两党大论战、中苏两国关系恶化也在很大程度上缘起于苏共、苏联大党主义、大国主义的传统倾向;1978年越南出兵柬埔寨也带有深刻的大国主义色彩。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处理两制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至关重要,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社会主义国家逐步推行对外开放,吸取历史教训,突破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影响,党际关系及国家间关系得到显著改善。

  §§第五章 斯大林与中国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