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制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在1933年至1937年开始实施,其主要发展目标是由农业转为重工业,斯大林为煤、铁、钢等工业生产定下高额生产目标,下令兴建发电站、矿井及油田,又改进运输设施。结果在短短几年间工业产量有大幅度提升,以钢产量为例,1938年的钢产量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增加近3倍、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100多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比英国和法国的产量总和还高;同年苏联在世界制造业产量的占有率仅次于美国、德国及英国,位列世界第四;工业产量的提升带动能源耗用量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增加3倍有余,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12倍,同样仅次于美国、德国及英国。而乌拉尔及西伯利亚地带则建设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推动了区域性城市化的发展。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其间,苏联工业的消费品生产又比1932年增长99%,年均增长高达14.7%。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工业消费品产量为100,1932年苏联为187,英国为101.3,德国为79.4;1937年苏联为373,相对西方国家,苏联工业消费品生产以无与伦比的高速度发展。1938年-1940年这战前三年,苏联工业消费品的生产仍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战后1946年-1950年间,则更以高达年均15.7%的速度增长。“二五”结束后的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在实践中已取得了彻底胜利,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了苏联社会的经济基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迅速,大幅度超过同期闹经济危机的西方;利用西方大萧条,大量吸引西方先进技术和技术人才,为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
面对德国、日本及意大利的扩军及随后国际局势的升温,1938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事工业。斯大林通过发展一些和军工业近似的民用工业,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充分的准备,如扩大农用履带拖拉机的生产,以便在战时可于短时间内利用其生产线来生产轻型坦克,同时扩大飞机生产为生产战机做准备。从1938年开始,苏联的飞机生产较上年度增加1倍有余,达7500架,翌年开始更保持在10000架以上。到了1940年,苏联的武器生产额仅次于德国,达50亿美元,已等同于英美两国武器生产额的总和,当时苏联并没有战争,而英德正在开战。第三个五年计划在1941年因德军入侵而中断。
斯大林模式的五年计划存在着对经济系统的高度控制,在产业所有权及管理方面,1936年国有制单位占有全国工业产值的97%,农业产值的76%(集体农庄占有另外的20%);中央对国有企业占有90%;地方则只占有10%,存在着高度集中化。另外在实际生产上,中央的指令也贯彻整个生产过程,企业主管由中央委派、国有企业的财政预算及年度计划由中央审批、国家指令代替市场原则、按政府需要生产及分配资源,譬如以重工业优先,指令性经济计划完全体现其中。这个模式对社会主义阵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尤为明显。
§§第三章 铁血大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