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出生在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家庭,他的童年也是在郁郁寡欢中度过的,是他的妈妈给了他伟大的母爱,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生活,关心他的前途,培养他成长。可是,最后他走的道路却是他妈妈万万没有想到的。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出生在俄罗斯帝国(简称俄国)第比利斯省哥里镇,民族为格鲁吉亚族,他的童年时代是在苦难中度过的,可以说毫无快乐。他的祖祖辈辈都是农奴出身,他的爸爸叫维萨里奥,农奴解放后,成为了一个自由的鞋匠,靠手艺吃饭。在1870年,他的爸爸来到哥里镇。当时,从首都第比利斯沿着库拉向西80多公里就能到哥里镇。1874年斯大林的爸爸与邻村一家农奴的女儿叶卡捷琳娜格奥尔吉耶夫娜格拉泽,也就是后来斯大林的妈妈结了婚。夫妇俩都是格鲁吉亚少数民族的下层劳动人民,从小都因家境贫困而失学,没有什么文化,可以说目不识丁。他们的家就安在哥里镇大教堂附近,房间非常狭窄,光线也很暗。就是在这个拥挤的小屋里,斯大林的妈妈先后生了三个孩子,但都不幸夭折了。1879年12月21日,夫妻俩的第四个孩子出生了,他就是斯大林。父母非常疼爱他,给他起的名字是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施维里。参加革命后,斯大林才把名字改为约瑟夫斯大林,这个名字在俄语里是“钢铁”的意思。斯大林的爸爸仅凭做鞋的低微收入养家,由于穷困,经常以酒解愁,把挣来的为数不多的钱都买酒喝了,后来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身亡。虽然爸爸平时对他很严厉,但这一不幸事件还是使斯大林痛苦了一段时间。作为一个穷鞋匠的儿子,小约瑟夫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童年快乐时光,整天都郁郁寡欢。由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童年时期的斯大林便形成了超强的意志和对权势的憎恨。
在斯大林的一生里,妈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她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儿子身上。为了抚养他,母亲给人家洗衣服,烤面包,收拾屋子,缝制衣服。夜以继日拼命干活,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由于他的妈妈叶卡捷琳娜是个虔诚的教徒,所以她希望让斯大林长大当一名传教士。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传教士可以结婚,可以掌管某个教区,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替上帝效力的同时,自己也能够享受到许多人梦想的安逸生活。他的妈妈为了完成这个心愿,无冬无夏地干活。后来,农奴制的废除使斯大林妈妈的心愿变成可能--神学院向农民的孩子敞开了大门。1888年秋,妈妈把9岁的斯大林送进哥里镇教会小学读书。为了方便照顾他,妈妈在这所学校里当清洁工,靠着这点微薄的收入,与她的儿子在学校度过了5年。
当时,斯大林只会说格鲁吉亚语,妈妈督促儿子学习俄语,因为这是作为一个传教士必须学会的语言。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一直到最后,妈妈的愿望也没有实现,如果后来斯大林遂了妈妈的心愿,他的一生和俄罗斯的历史可能又是另一种结果。不过,斯大林很爱自己的妈妈,称赞她精明能干、善良、正直。斯大林当上苏联最高领袖后,怕她晚年生活孤独,曾劝她搬到莫斯科和他一起居住,但妈妈在克里姆林宫住过一段时间后,觉得很不习惯这里的环境,于是又回到格鲁吉亚继续过那恬静而又熟悉的生活。1936年,斯大林的妈妈去世了,享年80岁。去世前不久,她还曾对守在病榻旁的儿子说:“你没有当上神父,真可惜!”
斯大林非常聪明,从小就记忆力非凡,而且争强好胜,在哥里教会学校里学习又很用功,因此学习成绩总是排在前面,显示出了超越其年龄的才华。斯大林个子不高,但身体强壮,胆量过人,是学校最优秀的摔跤手。斯大林在同学当中的威信很高,经常有一群同学跟在他后面听命于他,从小就显示出了领袖的潜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在哥里教会学校,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据当年他的同学说,他几乎读完了哥里图书馆里的所有藏书。在1895年,也就是他在哥里教会学校学习的最后一年,他就已经在格鲁吉亚一家主要刊物上发表了诗文。1894年6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校方保送到第比利斯神学院学习,当时他才14岁。这次保送标志着学校对他才能的肯定,预示着他前程远大,也恰恰是由于这次保送,为斯大林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