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创办《新青年》

  一、创办《青年杂志》

  陈独秀回国后,正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高潮期。社会上尊古、复古思潮和政治上的帝制、复辟丑剧沆瀣一气。面对残酷的现实,陈独秀更加坚定了思想革命的主张,他认为要对抗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就必须仿欧洲文艺复兴,在思想界发起一个反封建的启蒙运动。而要使启蒙运动真正产生较大的影响,最好的形式莫过于办杂志。于是,陈独秀自日本回到上海后就立即着手筹办《青年杂志》。

  他找到汪孟邹谈创办新杂志之事,但是当时亚东图书馆已经担负了几家杂志的发行任务,无力再接受新杂志发行的任务。于是提议由他的两位朋友,陈子沛、陈子寿开办的群益书社承接。陈氏兄弟表示愿意承担新杂志的发行工作,但提出每期编辑费、稿费只能定在200元。此时的陈独秀一心只想办一份能启迪人们思想的新杂志,对于稿费等事根本没有放在心上,所以二者一拍即合。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为主要撰写人的《青年杂志》创刊,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发端。

  《青年杂志》编辑部设在上海,1917年随陈独秀迁到北京,这是一个综合性学术刊物,6号为1卷,每号约100页左右。由于上海有一个基督教青年会办的《上海青年》杂志,两者名字有雷同之处,所以基督教青年会要求《青年杂志》改名,陈独秀一开始不同意改名,但是汪孟邹、陈子寿等都主张改名。经过商议,决定将其改名为《新青年》。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出完1卷6号后,正式改名为《新青年》出版发行。此时,杂志由陈独秀一人主撰,改为同人刊物,陈独秀仍负主要责任。从第7卷第1号(1919年12月)起又由陈独秀主撰。此后不久陈独秀南下返沪,编辑部又迁回上海。在1920年陈独秀等创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后,《新青年》从第8卷开始成为中共发起组的机关刊物。至1922年7月1日出版了第9卷第6号后休刊。1923年《新青年》季刊在广州创刊,瞿秋白担任主编,成为中共中央理论性刊物。

  二、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举起了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为避免文字狱,陈独秀提出办杂志的宗旨为: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陈独秀进而向青年提出了六点希望: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陈独秀认为:“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陈独秀认为,“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世界“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此法兰西当代大哲柏格森之‘创造进化论’所以风靡一世也”,而中国“故步自封,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无一不相形丑拙。而可与当世争衡?”“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陈独秀指出:“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以善意解之,退隐为高人出世之行;以恶意解之,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斯其一矣。”因此,他希望“青年之为孔、墨,而不愿其为巢、由;吾愿青年之为托尔斯泰与达噶尔,不若其为哥伦布与安重根!”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陈独秀认为,“举凡一国之经济政治状态有所变更,其影响率被于世界,不啻牵一发而动全身也。立国于今之世,其兴废存亡,视其国之内政者半,影响于国外者恒亦半焉”,“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语云:‘闭户造车,出门未必合辙’。今之造车者,不但闭户,且欲以周礼、考工之制,行之欧美康庄,其患将不止不合辙已也!”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陈独秀认为,欧美国家“崇实际而薄虚玄”,而中国则“崇尚虚文”,特别是“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祀天神而拯水旱,诵《孝经》以退黄巾,人非童昏,知其妄也。物之不切于实用者,虽金玉圭璋,不如布粟粪土。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诳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认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士不知科学,故袭阴阳家符瑞五行之说,惑世诬民,地气风水之谈,乞灵枯骨。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战斗生事之所需”。

  由陈独秀提出的六点希望中可见,科学与民主贯穿了《敬告青年》全文,由此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青年杂志》的创刊,掀起了辛亥革命失败后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最为壮丽的一次精神日出。《青年杂志》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梁启超《新民丛报》以及陈独秀以前参与编辑的诸种报刊,但是其思想高度则远远超越了这些“先辈”们。

  三、壮大《新青年》队伍

  《青年杂志》创刊后,汪孟邹向陈独秀推荐自己的同乡,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哲学的胡适。陈独秀一听,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在日本协办《甲寅》杂志时,陈独秀就曾收到一位留美青年的信,提出输入外国文明,要有明达君子的赞助。这个人给陈独秀极深的印象,没想到却是汪孟邹的同乡。于是,陈独秀催促汪孟邹给胡适写信,向胡适约稿。此后,每出一期杂志,陈独秀都要问汪孟邹有没有胡适的回信。于是,汪孟邹一再写信给胡适,催他尽快给《青年杂志》写些文章。1916年2月,胡适第一次给陈独秀写了回信,说自己看了《青年杂志》上陈独秀的文章觉得和自己有不少相同之处,并提出了文学改良的思想与陈独秀交流。陈独秀收到胡适的回信后,兴奋异常。从此,《青年杂志》经常刊登胡适的来信。

  1916年9月改名后的《新青年》杂志出版后,作者的队伍有了很大的扩展,很多进步人士都加入到写作之中。除胡适、李光升、张绍南、程宗泗(演生)为安徽人外,其他非皖籍的有李大钊、吴稚晖、刘半农、马君武、苏曼殊、杨昌济、陶履恭、吴虞等。这些作者大多曾留学日本(除胡适等少数人),与陈独秀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

  《新青年》刚出版时,销路很少,连赠送交换在内,每期约印1000余份。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日益开展,《新青年》杂志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销路也剧增,最高时每期可达一万五六千份,成为青年们的抢手货。

  1917年初,陈独秀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也被带到北京。第3卷(1917年3月-8月)的新进作者有蔡元培、钱玄同、章士钊、恽代英、毛泽东(二十八画生)、常乃德、凌霜、刘延睦、方孝岳等。《新青年》第4卷(1915年l月-1918年6月)复刊时,又吸引了大批北大的新派文人和进步学生成为其作者,如周作人、鲁迅、沈尹默、沈兼士、陈大齐、林损、张祖荫、王星拱、俞平伯、傅斯年、罗家伦、袁振英、林语堂等。

  在众多作者中,陈独秀最为着力争取的就是鲁迅。《新青年》自创刊以来,发表了许多开创新风的文艺作品,曾给国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却没有上乘之作。真正能创作出使民众振聋发聩久传不衰的精品之作的,是鲁迅。

  鲁迅原在教育部供事,目睹现实政治的黑暗昏昧,对于官场衙门的狗苟蝇营失望至极。为了麻醉自己,他在公暇之际唯有抄写古碑,打发无聊的时光。陈独秀曾读过鲁迅的文章,知道北大教授钱玄同是鲁迅的朋友,便让钱玄同拜访鲁迅,希望鲁迅也能为《新青年》做些事情。

  钱玄同告诉鲁迅,陈独秀和他正在编辑的《新青年》,需要朋友的支持,如果鲁迅能做点文章,那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鲁迅受到启发和鼓舞,决意拿起笔投入战斗。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愤怒控诉绵延数千年的旧礼教是“吃人的礼教”。《狂人日记》是应时代精神的召唤而诞生的,是篇讨伐封建礼教的战斗檄文。此后,鲁迅在《新青年》上陆陆续续发表了50多篇文章,其中有小说、随感录、政论文、新诗和译文等。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