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独秀的家世
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五年己卯八月廿四日),安徽省安庆府怀宁县渌水乡广圩陈家剖屋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个婴儿就是后来影响了中国革命的陈独秀。关于陈独秀的家世,他本人在其自传性的文字中未曾提及。但据其家谱《江州义门陈氏宗谱》介绍:“陈氏受姓,始于胡公(即虞舜之裔),至南北朝时,子孙衍于全国,但隋朝建立后,似仅在荆门之谷(今湖北宜昌附近)保留了宗支,延至初唐,荆门一支中的陈兼后代又避迁于泉州(今福建泉州)仙游乡,稍后,作为胡公的七十一世孙陈阔访友于江州(今江西九江),因爱庐山名胜而定居于此,时在盛唐,‘江州义门陈氏’之称由此而定。”到第八十三世时,义门陈氏聚族而居者已经达到3700余人,引起了政府的注意,所以在北宋庆历年间,地方当局令其分庄,陈氏家族开始分化。到南宋淳熙年间时,陈汝心率一分支从江州迁往怀宁,所以陈汝心就成为怀宁陈氏的始祖。陈汝心有四子,依次名为崇本、崇志、崇德、崇义,其二子崇志一支的怀宁第十六世(大纶公支)陈天植便是陈独秀的曾祖父。
在陈独秀出生时,其曾祖父已经作古。决定陈独秀家庭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是陈独秀的祖辈和父辈。祖父陈章旭,生于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以私塾教师为业,生有四子,分别为衍藩、衍藻、衍中、衍庶。陈章旭为人精明强干,学问深厚,是陈氏家族的中坚人物,也是安庆城里有名的士绅。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陈章旭与长子衍藩(陈独秀的大伯)投笔从戎,佐助官府,所以在清军收复安庆后,陈章旭获得了候补知县的空缺。陈独秀生父陈衍中,生于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在考取秀才后,虽曾做过几年小官,但是最后也不得不以塾师为职业,直到1881年客死于苏州,当时陈独秀年仅3岁。
二、当官的叔父
陈独秀出生时,陈家家境并不富裕,改变了这一情况的是他的四叔陈衍庶。陈衍庶,字昔凡,生于1851年(清咸丰元年),1875年(清光绪元年)中举,初任知县,因治河有功,由知州、知府一路升到府级以上省级以下的道员。衍庶在东北怀德、柳河、辽阳、新民等地做官的时候日俄战争爆发了,日本和沙皇俄国为重新分割东北和朝鲜,在中国的领土上打起仗来。由于战争双方都需要马匹,于是中国商人乘机贩运马匹以获取暴利。当马匹经过衍庶的管辖地,他便抽牲口税。由于这是临时性的税收,不用上缴国库,谁收谁得,所以大部分税收都落入了陈衍庶的腰包。大约到了1908年,陈衍庶的腰包里有了数以万计的银两,面对着乱哄哄的世道,他“相时而动”辞官回家,陈衍庶在辽宁省彰武县买了200余亩地,在安徽贵池县买了800亩地,在北京开设了崇古斋古玩铺,在奉天也设了分店。陈衍庶在安庆还有10家市房(铺面),在城里南水关还有一处自建住房,那是当时安庆有名的陈家大洋房子。洋房的门楼有一丈多宽,俨然是一派官僚地主的气势。陈独秀说他原出生在一个小户人家,平时绅士们向来瞧不起。但当他的叔父发达了以后,这个小户人家就一跃而为安庆的名门望族,为邻里所另眼看待了。陈独秀丧父后,过继给叔父陈衍庶,但是,事实上他后来没有继承嗣父的遗产,所以富裕的家庭经济情况与陈独秀的思想发展和生活道路似乎没有多少联系。
三、一生的名号
陈独秀一生有很多名号。他原名为庆同,学名是乾生,字仲甫。在留学日本时,陈独秀改名“由己”,意在自己决定事情。在办《安徽俗话报》时,他署名为“三爱”。“独秀”之名最早出现于《甲寅》杂志。该刊第1卷第4期发表了由陈独秀写的《双秤记叙》一文,其署名就是“独秀山民”。这是他第一次用“独秀”的名字发表文章。据他自己介绍,之所以取“独秀”之名是因为家乡安庆有座独秀山,他取此名是想表明自己是独秀山下的居民而已。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主办《每周评论》,开始使用“只眼”的笔名,此外还有“顽石”、“撒翁”、“雪衣”、“实庵”和“DS”等。在上述各个名号中,DS最有趣,此名看起来既是独秀两字英译的缩写,同时也是英语民主(Democracy)和科学(Science)的缩写。这或许纯粹属于巧合,但从后来陈独秀革命历程来看,这似乎又有一些象征意义的,因为陈独秀一生所为之奋斗和努力的正是“民主与科学”,这也伴随了他一生的思想演变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