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愿意做我今天原本应该做的事情吗?
——史蒂夫·乔布斯
在苹果公司刚成立时,乔布斯在公司的处境十分尴尬,虽然他担任着各种重要职位,却始终没能得到投资者和员工的认可,因为他当时只是一名电脑发烧友,对于技术方面的知识远远不如合作伙伴沃兹,很多人觉得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沃兹给予的,一旦失去了沃兹,乔布斯就没有了一切,这样的日子对他来说非常痛苦。正是因为这些偏见,乔布斯才积极组织由他自己负责的研发团队,在技术上努力攻克难题。
事实证明,乔布斯是一个渴望进步的奋斗者。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更为了能够保持一颗初学者的心态,他开始不断学习技术方面的知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后来,我们所熟悉的Lisa电脑(这是乔布斯和他的团队耗时多年研发的一款电脑,因为乔布斯特别重视这款电脑的研发,所以便用自己女儿——Lisa的名字为电脑命名),便是乔布斯的旷世杰作,这不但证明了他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技术研发天才,而且还赢得了大家的信赖,从那时起,他就爱上了自己这种保持初学者的心态。
有一次,苹果公司的设计师霍迪跟乔布斯讨论一个英特尔正在开发的最新芯片技术,为了弄清楚其中缘由,乔布斯第一时间给英特尔董事长——安迪·格鲁夫打了个电话,向他请教霍迪提到的新技术。谁知,就在那天的晚些时候,乔布斯竟然迅速堵住了即将下班的安迪·格鲁夫,在乔布斯的请求下,安迪·格鲁夫和乔布斯一起回到了安迪·格鲁夫的办公室,乔布斯在办公室里就他们之前在电话里讨论过的东西再次询问。勤奋好学的他为了获得理想答案,甚至不惜威胁霍迪道:“别想唬住一个随时可以拿起电话和安迪通话的人!”
不仅如此,乔布斯还有一个跟别人不太一样的习惯,那就是他会时常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愿意做我今天原本应该做的事情吗?”而且,当这句话第一次在他的脑海中出现时,他只有30多岁。在这个别人都不会想起死亡和告别的年纪,他却以这种方式来拷问自己!
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乔布斯带着一本电话簿走进一场设计会议,并把电话簿扔在桌子上说:“这是麦金塔电脑能够做的最大尺寸,绝对不能更大。如果再大,消费者会受不了。还有,我受够了所有这些方正、矮胖的类似箱子外观的电脑,为什么我们不能创造一台更高的而不是更宽的电脑呢?”
对于乔布斯对电脑外观的创新,房间里所有的设计人员都认为是天方夜谭:那本电话簿只是过去出现过的电脑的一半大小,大家都认为实现它是根本不可能的——电脑所需的诸多的配件绝对无法放进那么小的箱子里。但他们明白,乔布斯是绝对不会允许手下直接说“不”的。尽管不合理,设计团队仍然开始了积极的行动,以努力实现乔布斯具有革命性的目标。
追求完美,不断创新,乔布斯给自己的使命就是改变世界,而“苹果”正是他改变世界的工具。
在经营苹果公司的过程中,乔布斯那些激动人心的突破,往往源于他对司空见惯的现象总能以初学者的心态提出“为什么”和“如果我们这样会发生什么”。倘若他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笔记本计算机和智能手机之间,不能有一个中间类型的设备呢?如果我们来造一个怎么样?”那么,iPad也许根本不会产生,而最能体现他这种初学者心态的产品,便是Apple II。
当时,所有的计算机都安装了风扇,尽管这样噪音非常大,但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唯有乔布斯在想:如果计算机没有风扇,会发生什么?他认为风扇产生的噪音,会破坏计算机本身典雅的感觉。于是,他坚持Apple II的电源散热无须使用风扇。正是他的初学者心态,促使他打破常规,富有创意地设计了计算机的供电系统,从而在缩小了Apple II体积的同时,也使得计算机不再需要风扇。
乔布斯不管是在管理公司上,还是在产品的研发上,除了一直保持初学者的心态之外,创新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乔布斯的一生,有人说辉煌,有人说夸张,甚至有人诋毁过他的作品和为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创新的火种在乔布斯心中从未熄灭,无论是自己的设计风格屡次不被接受、曾经的朋友变成敌人、还是被自己亲手创立的苹果公司逐出门外,都没有阻挡乔布斯的创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