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难产的“泡沫软件”

  公平不是总存在的,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总有一些不能如意的地方。但只要适应它,并坚持到底,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比尔·盖茨

  小孩子都玩吹泡泡的游戏,有的自己搅拌肥皂水,用一个小吸管蘸一下,轻轻吹口气,五颜六色的泡泡就被吹出来了。现在世界上肥皂泡爱好者很多,还有专门的肥皂泡节,让这些爱好者恣意狂欢。因为肥皂泡美丽而易碎的特点,人们会把那些说得好听难以实现的事情比喻成肥皂泡,有讽刺的意思,也有遗憾的意味。微软公司的“视窗计划”就曾经给很多人“肥皂泡”的感觉,比尔·盖茨为此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你想当比尔·盖茨那样的亿万富翁,只需吹一个又一个像气球那样大的泡泡就行。”“微软公司在上演一出肥皂剧,充满悬念,总也演不完。”这些话就是“微软视窗”出生前比尔·盖茨与微软公司得到的公众评价。也许你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只能慨叹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软件行业也是一个开放的领域,不仅微软公司看到了软件的未来趋势,其他公司的人也同样看得很清楚。就在“微软视窗”研发的时期,有很多公司都相继推出了多功能软件,大有冲击第一的势头。

  1983年1月,比尔·盖茨向新闻界暗示微软公司正在开发视窗软件,但是到11月的时候他在纽约开了一个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微软视窗”将在年底推出,而且断言一年以后90%以上使用MS-DOS的计算机都能使用视窗软件。也就是说,微软视窗本身不包含任何程序,它只是创造一个让用户更舒服的计算机环境。此言一出,一片哗然。

  其实,在新闻发布会那一刻比尔·盖茨心里也没底,他只是虚张声势,因为在过去的10个月里,太多的新软件冲进市场了,微软如果再不发出一些声音就要被人遗忘了。为了让公众想起微软,也给自己再施加一些压力,一向以行事稳健著称的比尔·盖茨竟然铤而走险,把一件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当作事实说了出来。

  “我们出售的是承诺!”这是微软公司的宣言,如果到时候微软公司交了白卷,那么他们失去的就不仅是金钱,还有名誉,可是比尔·盖茨顾不了那么多了。在人们的期待中,微软公司在1983年底发布了一个消息:视窗软件推迟到次年的第一季度推出!这种失信于人的事情真是不体面,比尔·盖茨觉得非常难堪,可是“视窗”的确是块硬骨头,即便微软高手如云,也进展缓慢。1984年2月,让全体微软公司的员工脸红的事情发生了。

  微软第二次承诺的时间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计算机公司的代表和媒体人士齐聚西雅图,参加微软公司举办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研讨会,想一睹“微软视窗”的风采,可是他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微软公司不仅没拿出什么像样的资料,而且还宣布“视窗”软件将推迟到5月份才能与公众见面。

  不知道时间怎么过得那么快,5月份来了。人们等来了微软的销售经理,可是他们两手空空。“请诸位再等一等,最迟8月份吧,我们一定给你们的机器装上视窗软件。”销售经理们满脸通红地说。一再的言而无信使原本市场口碑极好的微软公司成了大家的笑柄。果不其然,8月份到了,人们等来了微软的笑话,微软真的“软绵绵”了。不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总有峰回路转的时候。

  当时有一家公司叫可视公司,投资了上千万元改进他的Vision软件,希望取代微软视窗,但是花了3年的时间也没能成功,更不幸的是可视公司竟以破产告终,可见软件开发是一个有极大风险的事业。与此同时,IBM公司与数字研究公司都推出了相应的新品,他们也希望在微软崛起之前把这个可畏的“后生”压下去,可惜的是他们的实力不足,都没能成功。于是,人们又对微软重新燃起了希望。8月份,微软公司给新闻媒体的回答是:无可奉告。

  于是,传媒给“微软视窗”起了一个难听的名字“泡沫软件”,所以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就成了“肥皂泡”的代名词。比尔·盖茨知道自己理亏,再说他也不能把精力放在别人怎么议论他上面,他要做的是真正解决问题。微软公司在人事上面做了重要调整,比尔·盖茨把总裁的位置让给了刚聘任不久的琼·谢利,他觉得自己不太擅长管理,只要对公司发展有利,他宁愿到幕后当个董事长。比尔·盖茨再一次做对了。

  琼·谢利上台以后,他发现比尔·盖茨是一个好老板,员工也很尽心尽力,可是在管理上还是太混乱,导致软件开发进度迟缓。琼·谢利快刀斩乱麻,他安排比尔·盖茨集中精力在最抽象的层面上考虑软件的总体构架和发展方向,把视窗研发人员分成了几个部门,交给几个老资格的人分别负责,各司其职。年轻的设计高手尼尔·孔森被调进视窗研发小组,负责图形界面的设计工作。琼·谢利的一番改革过后,日历上的8月早已过去,可是微软仍觉得10月份推出软件是有可能的,他们再度失望了。这回他们宣布视窗问世的时间是1985年6月份,这与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时间相差了两年半。

  这一次新闻界又有了可写的内容。有人说微软公司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尽管这是第一次,但也是致命的。

  “也许这个‘视窗’根本就没有用。”“也许这个软件根本就不存在。”“这是一个‘泡沫软件’。”《信息杂志》给“微软视窗”新命了个名。比尔·盖茨已经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他对此视而不见,因为他深知,改变自己形象的事情只能自己来完成。“微软视窗”成了一个难产的孩子,它决定着微软的命运,微软公司视其为头等大事,投入的人力物力更加多了。设计人员和调试人员的数量已经增至30人,程序员们几近疯狂。

  “我们全力以赴,开足马力,不分昼夜地工作。”孔森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们不惜一切,只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一个负责测试工作的程序员把睡袋搬进了实验室,整整一个月足不出户,只为了第一时间完成测试工作,因此得到了一个“疯子”的光荣称号。

  比尔·盖茨的风度也变成了“疯”度。“鲍默尔,鲍默尔在哪儿?”当比尔·盖茨审核已经编写完的软件时,他竟看到了一个错误。当时是个早晨,鲍默尔正端着盘子吃早饭。“你还能吃下去饭?”比尔·盖茨拍着桌子,“怎么会有差错?我得警告你,年底之前交不出货来,你们就统统滚蛋!”鲍默尔从没见过比尔·盖茨发这么大的火,他慌忙把早餐放一边,叫醒刚刚睡下的程序员:“必须万无一失,再出一点差错,我们都会被比尔炒鱿鱼!”

  冲刺的阶段太紧张了,为了缓解巨大的压力,微软的程序员们的行为都几近疯狂。他们时而用砂糖和硝石制造小型炸弹和火箭向窗外投掷,时而制造重磅炸弹把办公楼里的厨房弄得烟雾弥漫,时而在宁静的屋里高声演奏爵士乐,有时候警察都会被他们招来。“真像回到了大学时代!”虽然紧张疲惫,但孔森仍旧非常高兴。为了修一条路要凿穿几座山,等到路修好的时候人们会发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1985年5月,在春季计算机展销会上,比尔·盖茨揭开了“微软视窗”的神秘面纱,成千上万的用户看到了用鼠标和键盘打开和关闭“窗口”的神奇效果,现场热闹极了,微软公司真正兑现了开发一款最实用的软件的承诺,尽管时间拖得久了点。

  “这款视窗1.0标价为95美元。”比尔·盖茨说。经过用户和新闻界的测试和评估,1985年11月,“微软视窗”正式上市,微软的时代来临了!“微软视窗”让屏幕内容简洁有序,好像一个神奇的档案馆,各种文件都被安放得整整齐齐。而且它还模仿“苹果”计算机,带有书写器和画笔程序,有日历、计算器、名片管理等常用小工具,功能近乎“完美无缺”,微软公司从此成了行业的新标准。

  1985年11月21日,微软公司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庆功会,庆祝“微软视窗”这个历史性的软件开发获得成功,许多曾经挖苦过微软公司和比尔·盖茨的媒体人也在受邀之列。会场气氛热烈,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比尔·盖茨快乐地接受了《信息世界》杂志记者向他颁发的“金泡沫软件奖”。史蒂夫·鲍默尔幽默地向大家介绍了“微软视窗”诞生过程中的苦与乐,包括他被破天荒的大骂。

  每个与会者都免费得到了微软花费3年多的时间开发的一套软件——“微软视窗1.0”,这一次他们乘兴而来,兴尽而去。而视窗软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它的升级版不断,把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微软视窗。

  植物世界有很多奇妙的现象,有的开花不结果,有的不开花也结果,有的开出花来却没有果实。这种只开花却不结果的花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谎花”。“谎花”就是植株的雄性花,比如南瓜、丝瓜、黄瓜等经常会有“谎花”,也许花开得很多,花落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在外行人眼里,“谎花”的真面目直到花落才能被识破。后来微软公司统计开发“微软视窗”的时间,他们共花费了11万个工时,这么长的时间过去后,还好,我们发现,原来“微软视窗”不是“谎花”。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