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是个孩童时我做了许多梦,如今很多梦都已成为现实。我曾有机会进行大量阅读,这给了我契机。
——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对事情的看法总是深入透彻。他认为市场的需求才是公司发展的指南针,不能因为某种技术相对先进就死守不放,也不能什么事情都靠自己解决。凭着这种观念,微软公司的发展速度必然飞快。
“标准常常出现在人们寻求兼容的时候。”比尔·盖茨说。比尔·盖茨的意思是客户需求量越大,产品的销售就越快,同时就会驱动更深层的需要,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里,一个成功会推动另一个成功,比尔·盖茨称这种现象为“正反馈”。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有一群饥饿的人,应该给他们足够的馒头,还是每人一只鲍鱼呢?答案不言自明。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子界发生了一场录像机制式大战。当时在技术上领先的是BETA制式,可是在使用过程中这种制式的录像机一盘录像带只能录制1个小时,连一场完整的电影或足球赛都录不下来,而用技术稍微落后一些的VHS格式,一盘磁带就可以录3个小时。一般的用户更关心磁带的容量而不是比较细微的录制的质量,所以JVC公司开发出了VHS的标准程序,可以广泛用在VHS制式的录像机里,除了他们自己公司的产品可以使用VHS程序,他们还以低廉的价格把VHS标准程序的使用权转让给其他VHS制式录像机生产厂家。这样,VHS制式的录像机的生产和销售量剧增,VHS制式的录像带也随之增加,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VHS才是标准,反而冷落了技高一筹的BETA制式。1983年,当VHS制式磁带逐渐被确认为标准的时候,在美国的销量比1982年增加了50%,达到950万盒,而1984年的年销量已经是2200万盒,到了1987年,数字已经攀升到1.1亿盒,这就成就了VHS制式录像机一统天下的大业。而最典型的不适应这个“正反馈”循环的日本SONY公司始终坚持使用BETA制式,结局当然很悲凉。“一种技术的接受水平在数量上是能引起质量的变化的。”比尔·盖茨这样总结。
比尔·盖茨还举出激光唱机取代机械唱机的例子,来说明配套软件对于新标准的建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激光唱片的大量生产,显示了激光唱机的优越性,这样才能真正取代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机械唱机,完成技术的更新换代。
在一个行业里,从业人员有很多,虽然说良莠不齐,但是在最高处的人们差别并不大,都很优秀。也就是说,当排序的时候,第一和第二、第三的差距根本不会有多大,只可能是一点点,但是状元与榜眼、探花的荣誉可不是一个级别的。再比如百米赛跑,2009年柏林田径世锦赛上,号称“闪电”的牙买加选手博尔特以9秒58的成绩获得冠军,美国名将盖伊获得亚军,成绩是9秒71,第三名的获得者也是牙买加人,成绩是9秒84.3名选手的成绩都不到10秒,差别分别只是0.13秒。有人测算过,人眨一下眼睛的时间是0.12秒到0.2秒之间,可见3位选手之间的差距有多么细微,可是最受瞩目的一定是第一名博尔特。
高科技的产品有一个特点,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工就可以实现兼容性,产品的成本却不一定增加多少。所以如果有了这个基础,就会事半功倍。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往往能看到其他软件的前景,因而把下一步的产品设计好,这样就很容易实现行业领先了。
1979年,市场对微软公司渐渐了解,微软的BASIC语言已销往世界各地,年销售额也有250万美元了。比尔·盖茨与自己的团队总是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分析市场需要,一旦看好哪个区域有发展就绝不放过。
当时在市场上最畅销的是苹果公司的苹果二号机。苹果公司沿用了自己的传统,软件都由自己开发。苹果二号机的芯片是6502,由苹果公司技术人员自主研发出操作系统,目的是保留自己固定的客户群。苹果二号机的客户群引起了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的关注,他们觉得这是一块上好的牛排,不能不吃上一口。可是当时微软公司的FORTRAN和COBOL等语言只对8080芯片和CP/M系统有效。
“我们开发一款转换卡吧。”保罗·艾伦向比尔·盖茨建议。两个人一拍即合,随即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西雅图的一个高中学生尼尔·孔森。尼尔·孔森在微软公司迁回西雅图以后,毛遂自荐到了这家年轻的公司,他非常喜欢这里的气氛,紧张却愉快,总有新挑战,也总有新成就。
尼尔·孔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微软公司把自己的软件成功装进了成千上万台苹果计算机,为自己赚了一大笔钱,可谓一次成功的借“机”生蛋。
微软公司几乎每一次借花献佛都卓有成效,到1978年的时候,微软的BASIC语言程序已经成为了市场标准。标准一经形成就会产生很大的“正反馈”循环,所以微软的翅膀越来越硬了!
比尔·盖茨的构想就是让自己的软件进入每一台计算机,他的雄心一步步地实现了。他已经介入到了自我保护力很强的苹果机里,很快他将上演一场蚂蚁傍大象的好戏,因为IBM公司主动来找微软合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