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最后一秒的奇迹

  人生一世,总有些片段当时看着无关紧要,而事实上却牵动了大局。

  --萨克雷

  最初的钻探石油,并不像现在一样成为机械化大工业生产的一部分,还处在一种摸索的状态,谁也不知道这个行业的前景到底如何,人们都像几年前的淘金热一样,一听到哪里出产石油便蜂拥而至,等到将这个地方的石油开采干净,就转战到下一个地方。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不这么看,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商业奇才,在他看来,开采石油不是一个精细的行业,有些粗放生产的味道,再者,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这样的无限制开采,早晚会造成石油资源的枯竭。于是他将目光盯到了炼油行业,他发现,越是接近一个行业下游的工业,越是利润最高的环节,因为这里加入了很多技术因素,产生了更大的附加值。没过多久,洛克菲勒拥有了这样的信念:炼油是从这个行业中获得最大利益的关键。

  一切并非都那么如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想法和合伙人莫里斯克拉克的理念越来越背道而驰。在莫里斯克拉克眼里,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是一个只会记账的吝啬鬼,而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却认为莫里斯克拉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短视鬼。

  起初,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隐忍着,一半是为了友谊,一半是为了保留最初创业时那份艰辛却振奋人心的回忆。可是道不同不相与谋,后来他们还是分手了。

  “因为我贷款扩大炼油业务,他非常不满,似乎我冒犯了他。”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这样说起他与莫里斯克拉克分手的原因。

  看来石油是两个老搭档的敌人,他们一个厌烦地看着那奇怪的液体,一个热恋着“黑色黄金”。莫里斯克拉克看到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越来越胆大,不再是当初那个看到半船黄豆半船垃圾而大惊失色的年轻人了,几年的光景,让这个毛头小伙子敢于动用成千上万的资金不说,竟然敢向银行借钱做生意了,而且那个数目大得惊人,他可不想冒险跟一个冒失鬼一起血本无归。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却认为莫里斯克拉克鼠目寸光,放着大笔大笔的钱不赚,偏偏钻到“借钱”的牛角尖里。自己敢借,银行又肯借,这说明自己和银行都有信心,那还有什么可怕的,你莫里斯克拉克坐等收钱,还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真是不可理喻。

  “我们当初的业务发展得多好,每个月都有很多收入,但是为了发展这个该死的石油业务,我们一直在借钱,借的钱太多了。”当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觉得资金有些紧张,请莫里斯克拉克再筹措点资金时,莫里斯克拉克一听又要借钱,就朝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发火了。莫里斯克拉克还是那种小富即安的心理,他从内心深处反感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激进做法。

  “钱这个东西,流动起来才是钱,不流动的话,只是一堆废纸。只要借钱能稳稳地扩大业务,我们就应该借!”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也不想再忍让了,他已经受够了合伙人的目光短浅,于是毫不退让地反驳说。

  “那我们的合作就到头了!”莫里斯克拉克企图用散伙吓退这个光想着借钱的年轻人。

  “看来也只能这样了。”让莫里斯克拉克没想到的是他的话并没有把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吓倒。

  貌合神离的合作勉强维持了几个星期以后,莫里斯克拉克和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不欢而散了。

  1865年1月,有人在皮特霍尔河边发现了一座油田,那些对石油感兴趣的人纷纷拥向那里,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也想在那里开展自己的业务,这个想法成了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和莫里斯克拉克决裂的催化剂。当年的2月1日,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把几个合伙人请到家里,向他们说明自己快速发展炼油厂的意图,重点是请大家一起筹措资金,这样的做法彻底激怒了莫里斯克拉克,他没想到他说散伙后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不仅没有克制,反而变本加厉,更加大张旗鼓地要做石油生意,两个人又吵了起来。

  强扭的瓜不甜,莫里斯克拉克和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都同意解散公司,公开竞拍价高者得之。

  拍卖那天,莫里斯克拉克请来一位专业律师,摆出了一副志在必得的姿态,而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则像证明自己的确是一个吝啬鬼一样,他省下了律师费,亲自出马。

  公司拍卖的底价是500美元,但是很快就涨到了100倍,这是一个天价了。当然没有谁期望在拍卖时以底价买到拍品,但是以高于底价100倍的价格购买也实在是太离谱了!还有更离谱的,50000美元还不是最终的价格,莫里斯克拉克和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频繁加价,他们曾经一起奋斗的公司以特殊的形式价值飙升,价钱提到了7.2万美元。

  “7. 25万!”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喊道。

  全场都窒息了,这个公司并不值这些钱,一向精明的商业天才疯了吗?人们等待下文,似乎莫里斯克拉克加价已经成了一种惯性,可是这惯性终止了,莫里斯克拉克没有再发出声音,他用沉默表示自己退出了这场疯狂的竞拍。

  莫里斯克拉克稳稳地拿到了他卖公司的钱,这些钱不会因为谁盲目投资而损失掉,可是同样也不会因为流动而带来新的伙伴了。不知道日后莫里斯克拉克看着当初的合伙人成为世界首富时心态会怎样,是懊恼还是平和,这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很兴奋,虽然他付出的钱多了些,但是他认为太值得了,因为从今以后公司就是自己的了,谁也不能左右他的意志了。标准石油公司属于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了,在26岁的时候,一个年轻人拥有了一个每天能提炼500桶原油的炼油厂,这是当地第二大炼油厂产量的两倍,这个产量也能跻身于世界大炼油厂之列了,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开心的吗?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具有全球性的视野,他的目标并不是做到克利夫兰市最大的企业。19世纪80年代初,标准石油公司的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实行全球垄断,“洛克菲勒”的大名威震海外。但是扬名立万不是石油大亨的目的,永久地占有市场,不断地赚钱才是商人的追求。

  1882年标准石油公司派出威廉赫伯特利比去远东进行为期两年的调查。

  利比到了远东,注意到石油在欧洲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当地的人们根本不知道这个乌黑的物体究竟有什么用。利比想起临行前洛克菲勒对自己的教诲:“要想让大家接受你的产品,最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大家消费这种产品的习惯。”

  于是利比便在当地劝说人们使用煤油。正如洛克菲勒所说:“在许多国家里,我们得先生产油灯,再教当地人学会使用煤油。”利比深刻地领会了老板的商业精髓,他印刷了一船煤油灯的宣传手册,指出煤油灯比传统照明物的优势所在。他还别出心裁,雇了一艘艘小舢板,满载标准石油公司的产品逆流而上,向中国内陆深处驶去。这次航行,是商业史上一次著名的案例。

  为了扩大人们对煤油的需求,公司以低价卖出了成千上万盏煤油灯和灯芯,有时还免费赠送给第一次买煤油的顾客。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洛克菲勒公司的做法也不例外,没过多久,洛克菲勒公司的产品就占有远东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

  但还是有坏消息传来--俄国的巴库发现了大型油田。很快,低价优质的俄国煤油取代了洛克菲勒公司的产品,占了欧洲市场绝大部分的份额。

  美国驻巴库领事JC钱伯斯向洛克菲勒警告说:俄国人的确雄心勃勃,他们的做法很疯狂,立志要把美国石油从欧洲市场赶出去。

  洛克菲勒觉得俄国的石油工业是一种威胁,于是使出了不二的商业法门--大打价格战。而且在贩卖煤油的时候,还顺便宣传一下俄国石油稳定性较差的缺点,尽管这种捕风捉影的谣言无从考证,但是久而久之,欧洲用户对俄国石油的产品真的产生了怀疑,美国石油的份额又奇迹般地上升了。

  这次海外市场的价格战,使得洛克菲勒意识到,一个公司不能偏安一隅,而应该有全球视野。激烈的海外竞争再次激起洛克菲勒的斗志,他决定设立自己的海外机构。1888年,标准石油公司设立了它的第一个海外分支机构--英美石油公司,这个公司集合了采油和炼油两个产业,很快垄断了英国的石油生意。

  两年后,标准石油公司又在德国的布莱梅成立了德美石油公司,负责德国的市场,这样德国市场又成为标准石油公司的新兴市场,获得了巨额利润。

  洛克菲勒又在荷兰鹿特丹建造了一个石油输送站,签订了一个向法国供应全部所需原油的合同,买下了荷兰、意大利石油公司的部分股份,并策划在亚洲进行一场激烈的价格战。标准石油公司还向欧洲派出了第一艘装载量为100万加仑的巨型蒸汽油轮,往来于美国和欧洲之间,传送石油产品。到1890年,标准石油公司为了抢亚洲的生意,甚至屈尊代销俄国煤油。标准石油公司终于在亚洲设立了一系列营业所,并向上海、马尼拉、加尔各答、孟买、横滨、神户和新加坡等地派去了一批职业经理人。从此,竞争便成了国际石油业一成不变的事实。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不害怕竞争,此时标准石油公司已在全球拥有了十万名员工,洛克菲勒创立的这个石油帝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融生产与商业为一体的行业机构。那个在最后一秒拍下来的公司已经完成了最华丽的转身。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