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
一次,亨利·福特将汽车卖给了一个名叫汤普森的医生,为了能听到客户的直接反应,他决定亲自指导汤普森试车。
汽车在汤普森的手中,好像是笨拙的大玩具,歪歪扭扭地始终不能直线行驶。亨利·福特耐心地为汤普森讲解,并不时地纠正他的动作。五月的底特律,正是鲜花怒放的好时节,很快,就在道路两旁挤满了诸多看热闹的人。
“嘿,伙计,你看!”
“可不是,这个铁家伙真带劲儿!”
“不知道哪年,咱兄弟也能弄上一辆,多神气!”
“这个容易。”一个工人师傅模样的人,打趣地说。“从现在开始,不出5年你就能拥有这个时髦的玩意儿了。”
“真的?”同伴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不敢相信。
“可不是嘛,不过有点小麻烦,你需要不吃饭,不睡觉,每天连续上班24个小时。”周围的人愣了一下,又瞬间发出了哄堂大笑。
只有一个人没笑,是亨利·福特。他听到了这个玩笑之后,陷入了思考。
“这位老兄说的是对的,将来你也会拥有这辆车,不过,略微不同的是,你不必吃不好睡不好,也不必每天工作24小时。最重要的是,根本不用等5年。”亨利·福特略微计算了一下,就严肃地对周围哄笑中的人说。
回到公司,亨利·福特就开始思考自己的经营理念问题。他发现,现在的商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低效,很多生产力因为低下的效率,而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二是逐利,这表现为以次充好、虚标价格。所以亨利·福特决定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利润来推销自己的汽车,他将之概括为薄利多销,亨利·福特要创造一个让修鞋匠也能买得起的汽车。
要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亨利·福特就必须建立一个大规模生产的综合模式,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亨利·福特来到生产车间,苦苦思索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要想找到解决办法,首先要发现问题。他发现很多工人要来来回回地取送零件,费时又费力。于是福特决定,要让生产动起来,要让产品零件统一起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汽车是奢侈品,多半都是有钱人买来当玩具的。它限速为5英里,比走路快不了多少,当时并不是代步的工具,只是一个很好玩的大玩具。当时在某些地区有规定,你要是开汽车的话,白天要有一个人打红旗走在汽车的前面吆喝,夜里还要有人挥灯。这些都显示当时汽车并不是一个交通工具,只是供有钱人打发时间的玩具而已。
亨利·福特一直想打破的就是“汽车玩具”的僵局。1903年公司成立以后,他试图寻找更好的出路,直到1907年,从A型车、B型车、C型车……一口气设计研制了十多款车型,他才觉得汽车制造已经比较成熟了,技术也比较成熟了,价钱也可以控制了,离打破僵局只有一步之遥了。还有一点没有解决的就是生产线的问题,以前的汽车制造是一个工人生产一辆车,从它的原材料开始,一直到这辆车组装完成。
亨利·福特苦思冥想,始终没有想出一种能够提高生产速度的方法。
有一天,他走在路上,路过一个屠宰场,牛被送进来以后先用电电击,然后放血,将牛吊起来,接着用锯开膛剖腹,最后分割。这个过程是分别由不同的人来完成的。福特深受启发,心想:我也可以将这种具有连贯性、又有工作效率的流水作业的方式运用到我的汽车制造上。这样产品的因素、技术的因素、制造过程控制的因素都加起来以后,T型车在1910年正式推出了。
亨利·福特设计了一个传输带,将各种零件放在一条机器控制的传输带上,用敞口的木箱装好,这样工人只需站在传输带两边,伸手就可以取到零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不过试行一段时间后,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这种传输带的方式虽好,但是只适用于简单的装配,组装后段的工作,需要更精密细致的安装,传输带显得过快了,反而需要工人到传输带终端去捡回零件。这样还不如改良系统之前的效率。
亨利·福特继续自己的改良实验,他将传输带的速度调整了一下,开始的工序快些,而后段的速度慢些,将装配好的底盘悬空,利于工人安装。这样,亨利·福特就完美地解决了速率不均衡的问题,而装配线的标准化也带来了极大的成功。原来需要12.5小时才能完成整车的装配,现在只需1.5小时,提高效率近9倍。
传输带设计可以说是工业史上的一次革命。因为传输带的速度是固定的,两边的工人必须以匀速来工作,否则,你面前的零件就会从身边滑过,自己的工作无法完成,也直接影响到下一个流程,这样就让作坊式的生产车间变为了一个流动的生产线。
不过,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意味着人的境遇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工人将自己戏称为机器人。人好像固定在传输带两边的机器人,动作千篇一律,且僵化无比。福特设计的传输带工业流程,后来给了卓别林以创作灵感,他在《摩登时代》里,穿着工作服,手拿扳手的形象,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形象。在工厂里拧动螺丝,动作僵化,到了大街上也无法停下来,闹出诸多笑话。这种变化也被福特看在眼里,其后福特公司实行了更多福利和人性化管理。
亨利·福特的第二项改革,是将零件生产标准化。将混乱不堪的型号、色彩、重量和规格做标准版计量。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统一的标准使得装配线运转更加流畅,二是便于顾客保养、更换零件。
因为别人的一句玩笑话,亨利·福特对汽车生产进行了改良,极大地提高了福特公司的生产效率。1912年,公司使用的是旧生产方式,年生产汽车只有7万多辆,而使用新生产方式之后,到1916年,就突破性地达到了24万多辆。平均每天能生产出9千多辆车,差不多平均每10秒就有一辆福特车从流水线上下线。
福特流水线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汽车制造本身。以连杆总成为例,传统模式下需要9小时进行装配,秒表测试发现,其中4个多小时花在工人到处走动上。1914年,福特在新落成的海兰公园厂房建成了第一条生产流水线。“让零件向人走来,而不是人向零件走去”,工人只用站在传送皮带旁的固定位置上“守株待兔”,不假思索地重复一个最简单的动作。所有多余环节和无效劳动被压缩了,生产效率提高了,汽车价格却随之下降了。由于流水线上千余种操作多半不需要特殊的技术和体力,连残疾人和盲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
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是产品性能的大幅提升,价格的直线下降。1908年,T型车刚面世的时候,每辆车需要850美元,后来,每辆车只需要260美元,这只是普通美国人半年的工资。也就是说,亨利·福特只用4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当年的承诺。
一句玩笑话带来了看似简单的两个改良,却是美国乃至世界工业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后来,美国被世人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多数是源于福特式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亨利·福特在自传中毫不掩饰对此事的自豪之情,他说:“最开始的汽车装配,工人需要到处走,寻找材料,那不是大工业生产,而是工人的步行锻炼。是我,从一个玩笑中,思考出了独特的价值。”
一个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理想的人,一定能看到上帝给他的启示,哪怕是在看似与汽车毫不相关的屠宰场。亨利·福特实现了为每一个平民造车的愿望,这个朴素的理想,使他成为富豪中的另类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