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年,刘邦的身体大不如前,由于他起事时已经是四十多岁了,长年的战争生涯,再加上担惊受怕、过度思考,让他的身体很快就衰退了。可是当淮南王英布叛乱时,六十岁高龄的他仍然不得已坚持亲自去平定这场叛乱。可惜,在这场战争中他没有以前的好运气,不幸身中流箭。衰弱的身体再加上重伤,刘邦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叶落归根,人老思乡,就想起许多家乡里的人和事来。
于是在平定英布叛乱之后,他专门绕道去了沛县,召集以前的故人、父老乡亲一起吃个饭喝点酒,从他们身上刘邦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也让他日益孤独的心情有了一丝的安慰。因为大家都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仰慕,自己也成为沛县的骄傲和象征,每个沛县子弟都光荣地对外人说,陛下是从我们这出去的。
宴会进行得很好,气氛融洽热烈,刘邦看着那些和自己一样两鬓霜白的儿时玩伴,有些已经去世了,有的是跟着自己出去打天下,死在战场上,都不能魂归故里。不禁感慨万千,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也许这是最后一次看到大家了。
宴会进行到高潮时,一百二十名沛县子弟跳起楚舞来为刘邦庆祝,刘邦亲自击筑,并慷慨高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百二十位舞者,共同唱和之。刘邦乘着酒兴,也起来跳舞,气氛悲壮,情绪高昂。沛县父老子弟全部起而共舞。
刘邦深受感动,不禁伤怀落泪。最后在临走时,下令沛县永远不用缴纳赋税给中央政府。以报答沛县父老子弟对自己的支持和自己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回到关中后,刘邦就开始一病不起,箭伤始终是难以治好,反而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他想改立太子最后努力的失败,更是沉重打击了他的自信心。为了防备自己死后,吕雉大权独揽,坏了刘家天下,他不仅先后分封了几位刘姓诸侯王,还把那帮功臣宿将召集起来,举行了个“白马之盟”,发血誓让他们一起保卫刘姓天下,若有异姓称王,天下共击之。
白马之盟以后,刘邦觉得自己做的够多了,生前身后事,基本都安排了。
应该是没什么漏下的吧。他长吁了一口气。
正当他放松了心情的时候,一个消息传来,给了他重重一击。
卢绾反了。
在本书的开头,我们已经说过,卢绾是跟刘邦同一天出生的邻居,打小一起长大,光P股玩泥巴,这份交情,是任何其他谋士、将军都比不上的。卢绾虽然没什么本事更没什么功劳,但是刘邦还是把他封为燕王,就是为了实现当初一起富贵的诺言,更重要的是刘邦知道卢绾是绝对不会反的。他想对天下人表明,我刘邦并不是孤家寡人一个,我有朋友,我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
但是卢绾反了。
卢绾的反,让刘邦悲痛的不能自拔。朝堂之上,他一言不发,对群臣表示了沉默,最后派樊哙去处理这件事。
经过这件事的打击,刘邦的病更加沉重了,精神也变得恍惚了。迷迷糊糊地,他听到有人对他说,樊哙已经跟皇后串通好了,就等陛下您死,然后他们就杀掉戚夫人和如意。这明显就是戚夫人在做最后的努力,想激怒刘邦,可惜虽然惹怒了刘邦,但却没有任何实效,反而把樊哙等人给彻底得罪了。
刘邦一听又有人背叛他,大怒,一点也不做考虑,就让陈平和周勃去军营里把樊哙给杀了,直接把人头带回来。
陈平和周勃走到半路上,陈平就跟周勃商量。陈平说,咱陛下现在精神上有点毛病,做事欠考虑,让我们去杀樊哙。樊哙肯定不会造反的,我们去了,不能杀他,就把他抓起来,送到京城让陛下自己去杀;如果我们杀了樊哙,等以后陛下归了天,樊哙的老婆是吕后的亲妹妹,吕后一定不会放过我们的。
周勃听陈平这样一分析,觉得有道理,就听了陈平的。两人到了樊哙的大营,把圣旨一宣,然后就弄辆囚车,把樊哙关进去,一路押往京城。
到了半路,传来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吓得慌忙把樊哙放了,并且打马向京城奔去。到了皇宫,赶紧找到吕后,向吕后解释一切,这才免了灾祸。
刘邦病卧床上的时候,吕后守在身边。刘邦看着眼前这个女人,想到自己宠爱的戚夫人,心里百般不是滋味。他知道,自己这一死,朝廷就是吕后的天下了。刘盈做皇上,吕后母以子贵,成了皇太后,谁也不敢违拗她了。戚夫人和如意的下场肯定很惨。但他最怕的,还不只是爱妾的个人命运,而是整个汉王朝。
吕后见刘邦要不行了,就宣医术高明的医生入宫诊治。医生看了刘邦的病情之后,说了句:“陛下,您的病可以治。”
刘邦就耍年轻时候那一套流氓脾气,对着医生谩骂道:“我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斩白蛇,夺天下,这都是天给我的。现在天要我的命,就算是扁鹊来了,又能怎样?”说完拒绝医生给他治病,给了那医生五十斤黄金,让他出宫去了。
吕后看刘邦有点想寻死,就问:“陛下,您百年之后,有太子代替您,那萧何死了,谁来代替他?”
刘邦想了想说:“曹参可以。”
吕后又问:“那曹参之后呢?”
刘邦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太忠厚了,不太会变通,可以让陈平辅助他。陈平脑子管用,但能力不足,不能独当一面。周勃这个人厚重少文,不爱说话,但是后来安定刘家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可以让周勃做太尉,管理天下兵马。”
说完后没过一会儿,刘邦就驾崩了。
刘邦驾崩后,吕后秘不发丧,找到审食其商议道,皇上跟诸多大将都是编户平民出身,级别是一样的,自从皇上得了天下,那些将军当了臣子之后,他们一直郁郁不乐。现在皇上驾崩了,让他们去伺候一个少主,他们肯定不情愿。不把他们杀了,天下不安。
有人听到后,就把这个消息告诉给郦商郦将军。郦将军赶紧找到审食其说,我听说皇帝驾崩了,你们四天秘不发丧,想要诛杀诸将。真要是这么干了,就天下大乱了。现在陈平、灌婴带着十万兵守荥阳,樊哙、周勃带二十万兵定燕、代,一旦听说皇帝驾崩,诸将被杀,肯定会带兵来攻关中。大臣在里面叛变,诸侯在外面造反,刘家的天下马上就没了。审食其听了,赶紧进宫把他的话说给吕后听,吕后听了,才罢了杀将的念头,将刘邦的丧事发布出去,并大赦天下。
刘邦死后,刘盈即位,是为孝惠帝。孝惠帝年幼,而且愚钝,朝政皆由其母吕氏打理。由此开始了吕后的专权时代,刘家江山,差点易主。所幸有一帮能干的忠臣,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才使刘姓一脉有惊无险地传了下去。
……
写到这里,刘邦的故事就算说完了。按照惯例,我们要对他做一个总结。刘邦的一生是很辉煌的。他从一个普通老百姓到后来的一代帝王,成就如此大的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属于破天荒的。如果说,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那么刘邦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皇帝。
刘邦出身于草莽之中,以布衣之身起义反抗暴秦。他不是贵族,没有背景,没有依靠,兵马钱粮等造反的所有资本都是他自己努力挣来的。他历经磨难,多次与死亡擦肩,多次将积累的资本赔的精光,但是却毫不气馁,屡败屡战。他顽强又多变的性格让他一直坚持到了最后,秦王朝、项羽、六国贵族诸侯、韩信、英布等人都是当世很厉害的角色,各个势力都很强大,但他们最终都败了,败在刘邦的手里。在那血雨腥风的岁月里,刘邦靠自己独特的生存智慧,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最终走上帝位。从励志角度看,刘邦无疑是一个好榜样。
当然,对吕雉来说,他不是个好丈夫;对刘盈来说,他不是个好父亲。但对刘氏后代子孙来说,他是个好祖宗。在帝制时代,是刘邦给了他们荣华富贵、权势地位!
巍巍大汉四百年的基业由刘邦一手缔造!
严格来说,汉朝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这个王朝奠定了中国主要思想基础,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并设立了各种制度;我们民族叫汉族,使用的文字叫汉字。中国内部从此再也没有什么秦国人、楚国人、齐国人等之分,而是统称为汉人,并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国人真正开始屹立于世界也是从刘邦开创的大汉王朝开始的。
在同一时代,在亚欧大陆的两端,一个大汉帝国,一个罗马帝国,分别创造两种不同的灿烂文化,举世瞩目!汉朝的文化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刘邦的后人汉武帝不但直接将匈奴赶出了他们的势力范围,还间接地把罗马帝国给摧毁了,由此可见罗马帝国与大汉帝国之间的差距。
这一切都源于刘邦这个人,源自当年沛县村子里的那个不事生产、不务正业的小混混。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他的争论始终都没停止过,有人说他是厚黑学的鼻祖,有人说他是一代英雄豪杰。这些争论到了将来也不会停止。
但对历史来说,他什么都不是,他就是个皇帝。历史将这一沉重的使命交给这样一个流氓来承担,结果他不辱使命,担起来了,而且担得还很不错。换做别的王侯将相,做得未必有他好。
这就是他的独到之处。
而且从他临死前对身后事的安排来看,他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和识人之能。后来的历史一一验证了他的猜测。吕氏果然专权,周勃果然安了刘氏天下。
仅凭这一点,就足以笑傲群雄。
所以,千载之下,我们该给他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呢?
真正的答案是,我们不该给他任何评价。因为一个聪明的人,是最看得清自己的人。最好的评价,是他的自评。
因此,当我提起笔,想要给这位帝王盖棺定论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两千多年前的一声断喝: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岂非天命乎!”
是的,他顺应天命,乘势而起,诛灭暴秦,图王霸业,开创盛世。
但作为一个成功者,他把这些都归为天命。因为他很清楚,这一切丰功伟绩都离不开天命-也就是时势-的支持。没有了时势,没有了风云际会,刘邦很可能一辈子就是个小混混。
是时势成就了他的一切!
因此帝王将相,千秋伟业,都可换作一句话:时势造英雄。
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