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韩信之死

  这些人对刘邦的新政权威胁最大,分封他们,多少是在他不情不愿的情况下,不得不做的决定。

  韩信的三十万大军,虽然已被刘邦夺取,划归为朝廷的主力部队。但韩信拥有楚地,除刘邦外,韩信的军事实力最强。最让刘邦感到恐惧的是韩信的军事天才,当世无人能及。

  如果韩信要造反,刘邦自认为是拦不住,也打不过的。因此,诛除诸侯王,刘邦首先锁定了韩信。但处理韩信是万万急不得的事,万一走漏风声把他逼急了,那就弄巧成拙了。

  刘邦心里明白,一定要小心谨慎地应付。

  不过第一个“中标”的,是那位始终保持中立状态的燕王臧荼。

  臧荼的燕王是项羽封的,看他一直比较老实,当时刘邦也不愿树敌,就承认了这个事实,双方也一直是相安无事。自从刘邦建立汉王朝以来,臧荼只是消极地不抵抗,并未积极表示支持新政权。这位燕王可能有“天高皇帝远”的感觉,一直想趁机会闹独立,脱离汉中央的管辖。

  由于齐地自从韩信迁调为楚王后,一直没有新王,更让臧荼觉得这是个好的机会。七月,臧荼便宣布独立,不再尊大汉王朝为主。刘邦二话没说,带着兵就去打他。

  臧荼一直在幻想刘邦不可能派部队前来,他可以强度关山,占领齐地,这样就让刘邦不得不承认这个既定事实。但没想到刘邦派兵来不说,还是亲自前来,他心里顿时恐慌起来。一个小小的燕地哪里干得过大汉王朝。估计军队人数都不够汉军的零头。没多久燕军便被汉军包围,臧荼只好投降被俘。

  刘邦于是以太尉长安侯卢绾为燕王。

  卢绾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位刘邦儿时的玩伴,两人同乡又同年同月同日生,是刘邦收的第一个忠心耿耿的小弟,两人感情经历了岁月的考验,亲如兄弟。

  虽然卢绾没有什么能力,在建国期间功劳也不多,但他背后有刘邦的鼎力扶持,因此成为第一个不靠自己力量受封的诸侯王。

  还没等刘邦准备怎么解决韩信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刘邦无法接受的大事。项羽手下头号大将钟离昧出现在了韩信的营帐里。

  钟离昧作为项羽的左膀右臂,在楚汉相争中,没少揍得刘邦满地找牙,抱头鼠窜。因此,刘邦每每想起,总是恨恨不已。可惜,在垓下之围时,这位钟离昧便不知道跑到哪去了,硬是没让刘邦给逮到!等到刘邦开立汉朝,做了皇帝,就向全国下达通缉令,追捕钟离昧。当初韩信还在项羽手下时,就对这位头号大将钦佩不已,因此在刘邦的追杀之下,钟离昧就躲藏在韩信之处。没过多久,就被刘邦知道了这个消息,下令逮捕钟离昧,解送到京城,但命令下达到韩信这,韩信却不予理会。

  有人就报告刘邦,韩信这是要谋反,要不干嘛窝藏重犯!刘邦就想借此机会,除掉韩信。可是经过深思发现自己如果跟韩信硬碰硬的话,赢的机会是很小的。这时,陈平这个老阴谋家就出了个主意,“以天子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来陈地相见”这个名义,向楚地发布公告:“我要去云梦那打猎。”

  刘邦到了楚地,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准备不充分,胜负难说,而且韩信其实是真的不想反,所以一直处在犹豫之中。但这就去拜见刘邦吧,自己心里还真有鬼,万一被擒怎么办?自己又不能拉上几十万人马去拜见。

  有手下就向他出主意,你只要把钟离昧杀了,皇帝高兴了,就不会追究你的责任,咱就没事了。韩信一想有点道理,就和钟离昧商量下能否借他脑袋一用。

  钟离昧却不认为这样就能解决韩信的危难,但也不忍心因为自己,而牵连到韩信及楚国军民,于是在叹息之中自杀身亡。

  公元前二0一年十二月,刘邦会诸侯于陈地,韩信则手提钟离昧的首级前往谒见。刘邦仍然命令手下人把韩信给逮起来。韩信大喊冤枉,为什么抓我?接着就长叹一声:“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安定了,我也该死了!”

  韩信的这句话,太出名了,而且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格言警句之一,一直流传了下来,后世还是有很多人在临死前说了和韩信同样的话。

  历史总是在惊人地重复着。因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只要人的欲望是一样的,那历史就大同小异。

  但韩信这次还没死,刘邦只把他降为淮阴侯,养在洛阳,没兵没权没地盘,韩信成了孤家寡人一个,刘邦很乐意如此,对于一只老虎来说,杀了他还坏了自己的名声,把它的牙拔掉就行了。没兵的韩信,军事才能再高,也是白搭。韩信也知道刘邦是畏惧自己的才能,怕自己造反了没人能制得了自己。为了减少他的疑心,韩信整天窝在洛阳的家里,喝酒看舞,来打发时间。也不去上朝什么的,更不参加什么军政大事的讨论。

  我们都知道韩信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你不让他发挥才能去打仗治理国家,却是整天把他憋在屋里,不管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会出问题。以前也许他还不怎么想反,可每天都这种生活,让他心里开始对刘邦产生了怨恨。他对自己目前这种状况非常不满。有一次,他路过樊哙的家,就进去转转。樊哙得知韩信来了,虽同是侯爵,却跪在大门口迎接他,还大声喊道,大王您竟然愿意光临寒舍!

  韩信走进去,看看跪在地上的樊哙,鼻子里哼了一声道,我活着居然跟你这种人为伍了!说完拂袖而去。态度极其狂傲。

  从这一句话里,我们可以得出两点信息。一是韩信的确很瞧不起樊哙,虽然两人的地位相当,但是我的威望极高,功业和能力都比樊哙要高很多。你樊哙何德何能跟我同级?二是我居然沦落到跟这个杀狗的在一条水平线上了,真是丢人。这不都是刘邦搞的把戏吗?怨恨之意,溢于言表。

  由此可知,韩信造反,是迟早的事。

  刘邦手下有位大将叫陈豨,他一向很佩服韩信,而且和韩信的私交也不错。这次准备接替樊哙掌管赵、代两地的军政大权。临走的时候得向老朋友来打个招呼什么的,就来到韩信家里向他辞行。

  两人边喝边聊着闲话,喝到一半,韩信就让奴仆都退下,然后仰天长叹,拉着陈豨的手说道:“我现在也没什么朋友了,能和你说说知心话吗?”陈豨当场就表示有什么话尽管说,咱哥俩谁跟谁啊,我听着就是了。

  韩信说:“你管辖的地方是靠近北方最前线的,因此多是精兵猛将,军队战斗力是很强的,而你是陛下最亲近、信任的臣子,所以才让你到那里去统兵。但如果有人告你谋反,陛下一定不会相信的;如果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有一丝怀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相信,大怒之下,就会派人来抓你,到时一家老小都保不住了。所以,反正都是个被告谋反,不如在那作好准备,而我则给你做内应,这样咱俩就能拥有整个天下了。”

  好像一般武将的智力水平都不太高,估计这位陈豨也是位猛将兄,也不考虑考虑,当场就表示我跟着你干了,你说啥就啥!韩信就这么三言两语把一位刘邦颇为信任的大将就给策反了。

  后来,这位猛将兄真的反了,刘邦气得不得了,居然自己最信任的人要谋反,再加上让他统帅的是最精锐的边防军,刘邦无奈之下,只能御驾亲征。

  韩信很高兴,真的很高兴,派人跟那位联系说,你尽管造你的反,京城里有哥们我就够了。韩信的计划是先假传圣旨释放那些囚犯和一些对政权极其痛恨的人,有这帮人加入,自己的力量就比较强大了,然后在他韩信的率领下再去杀吕后和太子。韩信推敲了几次,觉得这个计划可行,就定了下来,坐等陈豨那边打到京城。

  但不巧的是,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他,韩信就下令准备处死这个门客。

  那位门客的弟弟听说之后,前去求情,没得到允许。于是这家伙就跑到皇宫那向吕后报告说,韩信要谋反。

  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这么能忍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在这小事上栽跟头?真是怪哉。

  吕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大惊失色。因为此时刘邦不在宫里,韩信如果真的纠集一帮人造反,她一个女流之辈,可不是对手。于是他就赶紧找来萧何商议。

  萧何说,不如我们把他召进宫来,这样,他就算有什么党羽,也发挥不了作用。于是吕后就派人去召见韩信。

  韩信称病不来。

  吕后没法,又问萧何。萧何就想了个法子,去骗韩信。他跟韩信说,陈豨的叛乱已经被陛下平定了,在京城的大臣们都要进宫表示庆贺,你虽然生病了,可这种场合怎么能不去呢,就算是勉强应付下也要来啊。

  韩信听了萧何的话也不疑心,只是一味地为陈豨感到可惜,感叹自己的苦日子又要熬下去了。等他刚一入宫,吕后就派武士把他捆了起来,然后就地杀了。

  当年月下追韩信,逼着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成就了韩信一生功名,使他名扬天下的是萧何,到最后设计捕杀他的也是萧何。这就是所谓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

  韩信在临死的时候,不禁想起了当年做齐王的时候,自己的谋士蒯通说的那一番话,当初若是听了蒯通的话,自立为王,与刘、项并争天下,那结局未必会有如此之惨。

  于是他喟然长叹一声,悔不听蒯通之言。说完被杀。

  韩信被杀后不久,刘邦领兵回来,听到韩信被杀的消息,喜忧参半。喜的是一大隐患终被消除,忧的是这位昔日的战友,为自己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最终落得这个下场,自己也不免有点感伤。

  韩信可以说是中国绝代名将,他一生的事业,从投靠刘邦开始。从率军暗度陈仓到垓下会战,中间平定关中、破魏、灭赵、降燕、伐齐,无一败绩,功勋卓著,他的一次次战例也堪称经典,并为后世所学习和研究。

  下面一段史料,可以说明韩信的军事指挥才能高到什么程度。

  韩信被刘邦逮回来贬为淮阴侯,有一次,刘邦就问他:“我能带多少兵啊?”

  韩信回道:“陛下您不过能带十万兵。超过这个数,就不行了。”

  刘邦听了,又问:“那你呢,你能带多少?”

  韩信:“臣多多益善。给我多少,我就能带多少。”

  刘邦听了,哈哈大笑:“你多多益善,为啥还被我抓了呢?”

  韩信:“陛下您虽然不善于带兵,但你擅长带将。何况我的本领是学来的,而您的本领是天生的,是老天给您的,所以我才被你抓。”

  这个谈话也点出了刘邦和韩信的区别,韩信的军事才能胜过刘邦,但刘邦的政治才能要远高于韩信。因为能够带兵打仗的,是跟兵打交道,而能够坐天下的,是在跟将领打交道。指挥兵是一种才能,而指挥众多将领,使大将军们都听自己的话,则是一种艺术,一种天赋。

  韩信在政治水平上的低人一等,导致他最终死在吕后这一妇人手中。由于当年曾经被一个洗衣服的妇人接济过,所以后人用这样一句诗来评价他:“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