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节 谶言的真真假假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过一种非常奇特的学说--谶纬之学。这种学说是古代儒学发展起来的一种神奇的,也是怪异的学说。这种学说,有时是以古代经学的片言只语,预言时事,有时是以民间流传的谶言、童谣揣测未来。

  这类谶言就象巫蛊,往往没有作者,不知出处,但流传甚广。其出现的时间地点多不确切,它对人类的心理,有较大的“蛊惑”作用,甚至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起来,影响到了历史的发展。

  例如:“亡秦者,胡也”,就这句谶言就直接“蛊惑”了秦始皇修筑长城。在一定程度上讲,如果没有句谶言,就很可能没有长城;再如“点检为天子”这句谶言,很大程度上就让赵匡胤黄袍加身,如此等等。

  根据《辞海》,谶是巫师或方士等以谶术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又称谶语、符谶、符命,是迷信的说法,谓之将来会应验的话;因通常配有图,故又叫图谶。

  所谓谶言,就是预言,“立言于前,有征于后”,但其并非一般预言,而是一种神秘主义的政治预言。神秘主义预言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佛教的末劫说,基督教的末日审判等。谶言则是中国古代神秘(迷信)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自周秦时代的“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亡秦者胡也”,直至元明时期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十八子,主神器”,几乎每一次重大历史关头的民众起义、王朝更迭,都有谶言适时出现。

  可以说,谶言一向多用于政治斗争中,被谋求权力者或已登上权力宝座的统治者大造舆论,从而收服具有传统天命观的民众,证明其权力的合理性,如西汉的王莽与刘秀就分别利用图谶、符命,作为“改制”与“中兴”的合法依据。在这些事件的推波助澜之下,到了东汉,谶纬神学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历史上最有名的谶言之事要数秦始皇时那出闹剧了--

  2200多年前,秦始皇赢政集全国之力,大兴土木,修筑长城,结果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造成国力衰竭。他之所以这么做,据传是因为一句“莫须有”的谶言,宋程大昌《演繁露胡床》云:“秦得谶言:‘亡秦者胡也’,乃起长城以捍胡……”一句小小的谶言改变了历史,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根,还真是小事不小。

  这句谶言是谁说的?据太史公《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载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胡人势力日益壮大,已成为他的心头之患,并为之忧心忡忡,时刻担心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秦王朝会亡在这个“胡人”之手。

  燕人卢生是个方士,察觉到了秦始皇的这种心理,便谎称自己能找到长生不老之术,永保王朝万代不衰。于是秦始皇便派他前往蓬莱三岛,向仙人寻求长生术。卢生出去逛了一圈,当然不会找到什么长生之术,回来却献给秦始皇一本录图书,上书一则谶语:“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迷信方术,对方士的话一向深信不疑,认为谶语中之胡是指匈奴,于是命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以绝亡秦之患,让胡人硬生生地当了一回替罪羊。他还不放心,为了能高枕无忧地优哉游哉,又下令不惜血本在北方边塞修筑成万里长城,幼稚地以为如此这般就能阻挡匈奴的南侵。

  到底有没有这句谶言,无从可考。既使有,估计也是卢生搞的鬼。他奉命外出找寻长生不老之术,找不到回来那是死罪,便杜撰出这么个“胡人”的谶言,无非是为了交差或者显示自己的本事了得,而这恰恰又正是秦始皇日夜焦虑的。

  不过,令卢生和秦始皇万万没有料到是,真正应了“亡秦者,胡也”预言的,不是胡人的“胡”,而是他儿子胡亥的“胡”。

  秦始皇驾崩后,二世胡亥通过宫廷权利斗争鬼使神差地坐上了皇位,横征暴殓,变本加厉,终于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最终致使秦国灭亡。就像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郑玄曰:“胡,胡亥,秦二世名也。秦见图书,不知此为人名,反备北胡。”这是一个惊人的巧合,还是历史的作弄?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今人看来,此例不过是“父在母先亡”之类的骗术,左说也可,右说也行,却骗来了世界一大奇迹,难道是冥冥中注定的么?很难说得过去。

  有人说,强大的堡垒都是从内部开始攻破的,原来这话在秦朝之时就成了真理!“亡秦者,胡也”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弄假成真的谶言,至于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我们今人不得而知。

  历史上还有一则弄假成真的有名的谶言是朱明王朝的“遇顺而止”--

  明洪武初年,一次朝会结束,朱元璋留下刘伯温,要刘伯温测测朱明王朝的运数。

  面对如此敏感的问题,刘伯温自然不好回答,只得客套地说:“我大明王朝福泽长久,陛下当传万孙。”

  朱元璋自然不满意,要他“为朕据实以闻!”见此,刘伯温只得可能是装模作样或者是细心推演后说:“我大明王朝,历世当在三百年左右,后遇顺而止!”

  转眼之间,明朝皇帝换了几届。明万历死后,太子朱常洛继位,即为明光宗。明光宗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便死于庸医之手。明光宗死后,太子明熹宗继位。明熹宗是个“占了茅坑不拉屎”的家伙,称帝八年,因无嗣,所以由皇弟朱由检继位,他“恰好”是明万历皇帝之孙,可简称其“万孙”。刘伯温的客套话,说明朱朝会传之“万孙”之说,十分荒唐滑稽地“一语成谶!”

  等到崇祯帝即位,他虽有重振雄风的壮志,但大厦将倾,只是时间问题了。

  公元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了山西,开武昌创建了政权,自称新顺王。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了西安,改西安为西京,李自成创建了大顺王朝。

  明王朝开国功臣刘伯温谶言,“遇顺而止”里的第一个“顺”就这样出现了。而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李自成自称“新顺王”之后,其时,还远在关外的另一位清朝皇帝爱觉新罗-福临,于1643年继承皇帝,他称帝的年号,居然是“顺治”!他是大明王朝,碰到又一个“顺”。此外,还有一个“顺”,就是已经在四川称霸了数年的张献忠,他创建的大西国年号里,与顺治一样,也有一个“顺”,大顺!

  至此,“遇顺而止”这一谶言,也算是阴差阳错地得到了应验。也许,大多数人会说,好灵哟!真神呢!

  其实,依我们现在的思维去考虑,只能够说仅是一种巧合而已,并不能说明真有这玩意儿。就象平常咒骂之言--“你明天会被车撞死!”如果没被撞死,我们可以理解说的是气话,过眼云烟,过了就忘了;如果真被撞死,那他真神了,是鬼魂附体了,得顶礼膜拜才行。所以说,这信与不信与人的心理有关,与读谶言的人的心理有关,与迷信谶言的人的心理更有关,所谓“三人成虎”说的就是此意。

  此外,我们切莫忘记古代一些人的投机取巧行为。李自成创建的王朝,所以命名为大顺王朝,很大程度上与其听了“遇顺而止”的谶言而有意为之相关。据传,其手下有一军师叫宋献策,此人非常矮小,却“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应该就是他建议李自成,创建国家的国号用“大顺”这两个字,以求应谶,好借此称王。

  谶,本指某种不祥的预言或预兆。“谶”或者“谶言”这种东西,它像一根神秘的线,把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用“谶”的方式联系起来。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受到谶言影响的历史:没有卢生求仙得来的谶言--“亡秦者胡也”,很可能就没有秦长城;没有隋王朝安伽陀和尚的谶言--“李氏当为天子”,很可能就没有中国历史上的李唐王朝;没有“点检为天子”谶言,中国历史上的大宋王朝的历史,很可能会改写……

  纵观整个历史过程,谶言像一只看不见的上帝之手,每每在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口,或通过操控历史人物,操控历史;或通过影响历史事件,操控历史人物。在两汉之后的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朝,几乎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王朝,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那儿,我们都能看到“谶”的魅影。可以说,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徘徊着“谶”的幽灵。

  有人认为,中国人骨子里是有神论者,古代中国人尤甚。所以,有许多中国人,在心里上存在受“谶”影响的可能性。即使是一些现代人,或自命现代的人,也是如此。而这种“谶”现象的存在,可能就是所谓的“鬼”或“神”,在与我们玩弄的一种游戏。他们用“谶”的方式,向我们示兆,或向我们示警。

  那么,这个世界果真有神乎?有鬼乎?虽然至今仍然存在我们无法解释的现象,但实证科学已经证明:这个世界上本没有鬼,因为心里有鬼的人多了,所以就有了“鬼”。

  所以,自古至今,大凡恶人闻“谶”自欺,小人闻“谶”自扰,君子闻“谶”自警,是故,我们要见“谶”不怪,其“谶”自败!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