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附录

  附录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名录(1901--2013)

  1901年

  〔法国〕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

  表彰他的诗作,它们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结晶的实证。

  1902年

  〔德国〕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

  现存的最伟大的历史写作艺术大师,在他里程碑式著作《罗马史》中,他的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1903年

  〔挪威〕比昂斯腾比昂松(1832-1910)

  他的高贵、宏伟和才华横溢的作品,往往以新颖的灵感和少有的赤诚之心而著称。

  1904年

  〔法国〕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1830-1914)

  表彰他的诗作的新颖的独创性和真正的灵感,忠实地反映了自然景色和其人民的乡土感情;还由于他作为普罗旺斯语言学家的重大成就。

  〔西班牙〕埃切加赖伊埃伊萨吉雷(1832-1916)

  表彰他大量出色的剧作,它们以其独特的新颖风格,复兴了西班牙戏剧的伟大传统。

  1905年

  〔波兰〕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

  表彰他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家的卓著功绩,和对史诗般叙事艺术的杰出贡献。

  1906年

  〔意大利〕乔苏埃卡尔杜齐(1835-1907)

  由于他的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主要的是颂扬他的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的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1907年

  〔英国〕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

  他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思想新颖、气概雄浑和叙述卓越见长。

  1908年

  〔德国〕鲁道夫克里斯托弗倭铿(1846-1926)

  他对真理的热切探求,他的深邃的思想洞察力、广阔的视野和热忱,他的雄浑的表现手法,在他的众多著作中运用了这些手法,维护和发展了生活的理想主义哲学。

  1909年

  〔瑞典〕塞尔玛拉格勒夫(1858-1940)

  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崇高的理想主义、生动的想像能力和心灵上的敏感。

  1910年

  〔德国〕保尔海塞(1830-1914)

  赞扬他作为抒情诗人、剧作家、长篇小说家和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所显示出来的渗透着理想的、非凡的艺术才能。

  1911年

  〔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

  赞赏他多方面的文学活动,尤其是他的著作具有丰富的想像和诗意的幻想等特色,这些作品有时以童话的形式显示出一种深邃的灵感,同时又以一种神妙的手法打动读者的感情,激发读者的想像。

  1912年

  〔德国〕盖哈特豪普特曼(1862-1946)

  由于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富有成果的、多彩而杰出的创作。

  1913年

  〔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

  表彰他那含义深远、清新而美丽的诗歌。他运用完美的技巧,运用自己的英语词汇,使他诗意盎然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组成部分。

  1915年

  〔法国〕罗曼罗兰(1866-1944)

  赞扬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的理想主义和他在描写各种不同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1916年

  〔瑞典〕卡尔古斯塔夫魏尔纳冯海顿斯坦(1859-1940)

  表彰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首要代表人物的重要地位。

  1917年

  〔丹麦〕卡尔阿道尔夫吉勒鲁普(1857-1919)

  表彰他那为高尚理想所激发的丰富而多彩的诗歌。

  〔丹麦〕亨利克彭托皮丹(1857-1943)

  表彰他对丹麦社会的真实描述。

  1919年

  〔瑞士〕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

  表彰他史诗般的作品《奥林匹斯山的春天》。

  1920年

  〔挪威〕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2)

  为了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大地的成长》。

  1921年

  〔法国〕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

  由于他的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它的特色在于高尚的风格、宽厚的人类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的高卢人的气质。

  1922年

  〔西班牙〕哈辛托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1866-1954)

  由于他以得体的风格继承了西班牙戏剧的卓越传统。

  1923年

  〔爱尔兰〕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

  由于他那富于灵感的诗歌以精美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1924年

  〔波兰〕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

  由于他的伟大的民族史诗式的作品《农民》。

  1925年

  〔爱尔兰〕乔治伯纳萧(1856-1950)

  由于在他的作品中所具有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其令人激动的讽刺常蕴涵着一种独特的诗意美。

  1926年

  〔意大利〕格拉齐娅黛莱达(1871-1936)

  由于她那些为理想主义所激发的著作,明晰而透彻地描绘了她所生长的海岛生活,并以深刻而同情的姿态洞察了人类的共同问题。

  1927年

  〔法国〕亨利柏格森(1859-1941)

  表彰他丰富而生机勃勃的思想及表达上的卓越技巧。

  1928年

  〔挪威〕西格里德温塞特(1882-1949)

  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欧生活的强有力描绘。

  1929年

  〔德国〕保尔托马斯曼(1875-1955)

  由于他杰出的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日益被公认为当代文学中经典作品之一。

  1930年

  〔美国〕亨利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

  表彰他描述的刚健有力、栩栩如生和以机智幽默创造新型性格的才能。

  1931年

  〔瑞典〕埃利克阿克赛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

  由于他的诗歌创作。

  1932年

  〔英国〕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

  由于他卓越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1933年

  〔俄国〕伊凡亚历克赛耶维奇布宁(1870-1953)

  由于继承了俄国散文写作的古典传统,他的写作具有严谨的艺术技巧。

  1934年

  〔意大利〕路易吉皮兰德娄(1867-1936)

  由于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

  1936年

  〔美国〕尤金奥尼尔(1888-1953)

  由于他在戏剧作品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和深挚的感情,是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的。

  1937年

  〔法国〕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

  由于在他的系列长篇小说《蒂波父子》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性和真实性,通过这些描绘,展现了人类现代生活中的各个不同层面。

  1938年

  〔美国〕赛珍珠(1892-1973)

  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而真实的、真正史诗般的描述,以及她在传记方面的杰作。

  1939年

  〔芬兰〕弗兰斯埃米尔西伦佩(1888-1964)

  由于他在描绘两种互相影响的东西--祖国的本质和本国的农民、农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和运用的精湛艺术。

  1944年

  〔丹麦〕约翰内斯威尔海姆延森(1873-1950)

  由于他那雄浑而丰富的充满诗意的想像力,使渊博的智慧探求和大胆、新奇的独创风格结合起来。

  1945年

  〔智利〕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1889-1957)

  由于她那富于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作,使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946年

  〔瑞士〕赫尔曼黑塞(1877-1962)

  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一方面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深刻的洞察力,另一方面象征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

  1947年

  〔法国〕安德烈纪德(1869-1951)

  由于他的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和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种种问题和处境。

  1948年

  〔英国〕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

  由于他对当代诗歌的开拓性的卓越贡献。

  1949年

  〔美国〕威廉福克纳(1897-1962)

  由于他对现代美国小说作出的强有力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50年

  〔英国〕伯特伦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

  表彰他捍卫了人道主义理想和自由思想的多样而有重大意义的作品。

  1951年

  〔瑞典〕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

  由于他通过作品中深刻的艺术描绘和独立的论证手段,竭力为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寻找永恒的答案,表现了艺术家的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

  1952年

  〔法国〕弗朗索瓦莫利亚克(1885-1970)

  由于他在他的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体现了对心灵的深刻观察和艺术激情。

  1953年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

  由于他精通历史和传记的叙述艺术,以及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的演说。

  1954年

  〔美国〕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1961)

  由于他对叙事艺术的精通,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作《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对当代文风的影响。

  1955年

  〔冰岛〕哈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1902-1998)

  由于他以生动的、史诗般的作品,使伟大的冰岛叙事艺术焕然一新。

  1956年

  〔西班牙〕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881-1958)

  由于他的抒情诗在西班牙语言中已成为唤起高尚情操和艺术纯洁的典范。

  1957年

  〔法国〕阿尔贝加缪(1913-1960)

  由于他的重要的文学创作,以明澈的认真态度阐明了当代人良心面临的问题。

  1958年

  〔苏联〕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

  由于他在当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传统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1959年

  〔意大利〕萨瓦多尔夸齐莫多(1901-1968)

  由于他的抒情诗,以高贵典雅的热忱表达了我们时代生活中的悲剧性经历。

  1960年

  〔法国〕圣-琼佩斯(1887-1975)

  由于他以翱翔凌空和富有感染力的形象描绘,在诗中展现了现代社会生活充满幻想的沉思。

  1961年

  〔南斯拉夫〕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

  他的作品以史诗般的气魄从其祖国的历史中摄取题材,来描绘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1962年

  〔美国〕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

  由于他那现实主义的、富于想像力的创作,把蕴涵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结合起来。

  1963年

  〔希腊〕乔治塞菲里斯(1900-1971)

  由于他卓越的抒情诗作,在这些作品中倾注了对古希腊文化的深厚感情。

  1964年

  〔法国〕让-保罗萨特(1905-1980)

  由于他的著作具有丰富的思想、充满自由的精神和对真理的探索,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5年

  〔苏联〕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

  由于他在那部描写顿河流域的史诗般的杰作中,以强烈的艺术力和正直的创造性,真实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生活的一个历史阶段。

  1966年

  〔以色列〕撒缪尔优素福阿格农(1888-1970)

  由于他的深刻而独具特色的叙事艺术,描绘了犹太民族的生命这一主题。

  〔瑞典〕奈莉L。萨克斯(1891-1970)

  由于她杰出的抒情诗与戏剧作品,以感人的力量描述了以色列的命运。

  1967年

  〔危地马拉〕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

  由于他的出色的文学成就,以及他的作品深深地植根于自己的民族和印第安人传统之中,显得鲜明和富有生气。

  1968年

  〔日本〕川端康成(1899-1972)

  由于他高超的叙事艺术,以非凡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有民族本性的日本人的精神。

  1969年

  〔爱尔兰〕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

  由于他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中得到振奋。

  1970年

  〔苏联〕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2008)

  由于在他的作品中反映的道德力量,使俄国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

  1971年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

  由于他的诗作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1972年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

  他凭借对时代的宽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

  1973年

  〔澳大利亚〕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

  他的作品以史诗般的气魄和刻画人物心理的叙事艺术,把一个新大陆引入到世界文学之林。

  1974年

  〔瑞典〕埃温德雍松(1900-1976)

  他的叙事艺术显示了对过去和现在的远见卓识。

  〔瑞典〕哈里埃德蒙马丁松(1904-1978)

  由于他的作品能透过一滴露珠反映出整个宇宙。

  1975年

  〔意大利〕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

  由于他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以巨大的艺术敏感性和排除谬误与幻想的生活洞察力,阐明了人的价值。

  1976年

  〔美国〕索尔贝洛(1915-2005)

  他的作品中融合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湛分析。

  1977年

  〔西班牙〕维森特阿莱克桑德雷(1898-1984)

  由于他的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在继承西班牙抒情诗的传统和现代派手法的基础上,描述了人类在宇宙以及当今社会中的境况。

  1978年

  〔美国〕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

  他的洋溢着激情的叙事艺术,不仅是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中汲取了养料,而且还将人类的普遍处境逼真地反映出来。

  1979年

  〔希腊〕奥迪赛乌斯埃里蒂斯(1911-1996)

  他的诗歌从源远流长的希腊传统中汲取营养,并以强烈的情感和敏锐的智力,展示了现代人为争取自由和从事创造性劳动而进行的斗争。

  1980年

  〔波兰/美国〕契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

  由于他以不妥协的、敏锐的洞察力,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人类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所暴露的种种现象,以及他的著作的丰富多样、引人入胜和富有戏剧性。

  1981年

  〔英国〕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1994)

  他的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的震撼力,尤其是表现了德国古典文化的特征。

  1982年

  〔哥伦比亚〕加夫利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

  由于他在长篇小说代表作《百年孤独》中,运用丰富的想像能力,把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幻像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陆的生命与斗争。

  1983年

  〔英国〕威廉戈尔丁(1911-1994)

  表彰他以当代现实主义清晰的叙事体多样化的风格,描绘了一个普通存在的荒诞意识的神话,以阐明人类的境况。

  1984年

  〔捷克斯洛伐克〕雅罗斯拉夫塞费尔特(1901-1986)

  由于他的诗作中所具有的新颖的感觉和丰富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不可屈服的精神和多才多艺的诗人自我解放的典型。

  1985年

  〔法国〕克洛德西蒙(1913-2005)

  西蒙所搜索的内涵更多地体现在对人类生命意识的运动之中,他把语言的、绘画的和电影的炫耀而多变的技巧应用于文学之中,以使它能艺术地占领生活。

  1986年

  〔尼日利亚〕沃尔索因卡(1934-)

  由于他的文学天才--他的艺术技巧、语言魅力和独创性--的非凡成就,索因卡的热忱尤其表现在对非洲传统的信奉之中,并成功地综合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人类的自由而献身。

  1987年

  〔美国〕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

  由于对作为一名作家的身份责任的全身心领悟,以清澈的思想和强烈的诗意感染于人。

  1988年

  〔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1911-2006)

  他以大量刻画细致入微的作品,显示了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念--由此形成了为全世界赞赏的阿拉伯叙事语言艺术。

  1989年

  〔西班牙〕米卡洛何塞塞拉(1916-2002)

  他是西班牙内战后文学复兴的先驱者,他的作品具有丰富而炽热的散文风格。

  1990年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1998)

  表彰他具有广阔视野、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充满激情的作品,和成功地将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的文化、西班牙征服者的文化与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1991年

  〔南非〕纳丁戈迪默(1923-)

  她的作品在洞察历史进程的同时,也有助于这一进程的实现,并在反对种族歧视过程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1992年

  〔圣卢西亚〕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

  他的诗歌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的启发性,散发着巨大的光和热,并具有历史眼光,是多元文化驱动下的产物。

  1993年

  〔美国〕托妮莫里森(1931-)

  在她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作品中,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1994年

  〔日本〕大江健三郎(1935-)

  他以诗的力度创造了一个想像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现实与神话相互交融,呈现出一幅当代人类困惑而多变的情景。

  1995年

  〔爱尔兰〕谢默斯希尼(1939-)

  在他的诗歌中,具有抒情美和伦理上的深度,并使日常奇迹和具有生命力的过去得到升华。

  1996年

  〔波兰〕维斯拉娃希姆博尔斯卡(1923-2012)

  鉴于她的诗歌以精湛而准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社会中诸多方面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

  1997年

  〔意大利〕达里奥福(1926-)

  他在嘲弄权贵和维护被压迫者尊严的喜剧创作上,堪与中世纪的弄臣媲美。

  1998年

  〔葡萄牙〕若泽萨拉马戈(1922-2010)

  他以寓言小说的形式,通过持续的想像能力,以同情、讽刺的笔法使我们领悟到那段难以捉摸的历史。

  1999年

  〔德国〕君特格拉斯(1927-)

  他以戏谑的黑色寓言描述了曾被历史遗忘的一角。

  2000年

  〔法国〕高行健(1940-)

  其作品的普世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2001年

  〔英国〕维苏奈保尔(1932-)

  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2002年

  〔匈牙利〕伊姆雷凯尔泰斯(1929-)

  他深刻刻画了历史上脆弱易伤的个体在对抗野蛮专制强权时的痛苦经历。

  2003年

  〔南非〕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1940-)

  我们都相信他对文学所贡献的持久价值,指的并不是他作品的庞大数量,而是精湛的质量及其作品的多样性。他精确描绘了无数伪装下的局外人。他是一位值得继续讨论和分析的作家。

  2004年

  〔奥地利〕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6-)

  她利用小说和戏剧中声音或反向声音所形成的音乐律动,并以超凡的热情洋溢的语言,揭露了社会陈规的荒谬及其逼迫使人屈从的力量。

  2005年

  〔英国〕哈罗德品特(1930-2008)

  他的戏剧揭示了在日常絮谈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闯入压抑者紧闭的房间。

  2006年

  〔土耳其〕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1952-)

  在对故乡忧郁灵魂的探求中,他为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找到了新的象征。2007年

  〔英国〕多丽丝莱辛(1919-)

  她用怀疑、热情、有远见的力量提出了可供审视的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2008年

  〔法国〕勒克莱齐奥(1940-)

  一位集背叛、诗意冒险和感性迷狂于一身的作家,一位超越文明控制和主导文明人性的探索者。

  2009年

  〔德国〕赫塔米勒(1953-)

  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直接展现了无家可归者的境遇。

  2010年

  〔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

  他精确地绘制出权力结构,对个人抵抗、反叛和挫败给予犀利的描述。

  2011年

  〔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

  通过高度凝练、易于辨识的意像,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全新途径。

  2012年

  〔中国〕莫言(1955-)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3年

  〔加拿大〕爱丽丝门罗(1931-)

  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附录二与中国有关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赛珍珠和高行健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名单中,有两位特殊的人,他们虽不是中国人或不具有中国国籍,但却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在谈及和中国有关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时,人们避免不了提及和认识他们。这二位特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就是赛珍珠和高行健。

  关于赛珍珠及其创作

  赛珍珠于1892年6月26日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希尔斯博,三个月大时被父母带到中国,在那里生活了近四十年。她的父亲是传教士,为到中国传教的方便,取中文名赛兆祥,她的母亲凯丽是陪伴丈夫来到中国的。

  赛珍珠的本名是泊尔赛登特里克布克,赛珍珠是她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其中的“赛”字,主要是随她父亲的中文姓之故;至于“珍珠”之名,按中国文人的品味考量,不免有些俗气,但这也许出自她本姓的部分译音,同时以外国人的心态考量,“珍珠”之意乃“珍贵”之义,未必不雅。

  赛珍珠一生可呈二个阶段:从1892年到1935年,除1900年其父母为避义和团之乱而举家归国一年,1910年-1914年在美国道梅女子学院上学,1925年-1926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以及1932年-1933年短期返美外,赛珍珠基本上都生活在中国,分别在江苏的南京、镇江和安徽宿州度过了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在那里,她同当地中国人生活在同一街区,并通过中国家庭教师系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因此她不仅汉语纯熟,还精通和喜爱中国文化和历史。

  从1935年回国到1973年去世,赛珍珠一直生活在美国,与中国远隔重洋。但她的心中始终牵挂着中国和中国人民,努力创作反映东方和中国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着力向西方翻译介绍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上贡献颇多。这时的赛珍珠处在创作的高峰期,尤其是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她更是创作丰饶,硕果累累。

  1917年,赛珍珠与美国农学家约翰布克结婚,同在中国安徽宿县生活,这时的她有机会随丈夫深入农村工作并充当翻译,广泛接触中国农民,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观念,为她以后创作中国农村题材作品打下深厚基础。1929年,赛珍珠在南京生下一个女儿后患合并症医治不愈,最终丧失了生育能力。而她的小女儿也因出生后染病,造成终身智障。1935年,赛珍珠与布克离婚,离婚后二小时即与理查德威尔士结婚。此前,他们二人已坠入爱河,而理查德是发现赛珍珠文学才华的伯乐,也是她作品的出版商。他们的婚姻,也就是赛珍珠的第二次婚姻,用她自己的话说,是“真正的爱情”。

  赛珍珠在她的后半生,不仅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还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慈善大使。

  她主办的《亚洲》杂志刊登了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作家鲁迅、茅盾等人的作品;她创办了“东西方协会”,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1946年,当老舍等作家来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赛珍珠帮助老舍的文学作品在美国出版发行……

  她创办了慈善机构“欢迎之家”、“赛珍珠基金会”,帮助身体和智力上有问题的孩子、亚裔美国婴儿等寻找合适的领养家庭,让他们摆脱被遗弃的命运……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赛珍珠在美国和英国,利用各种形式举行各种活动,使用各种方法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42年,她在英国BBC广播电台上用汉语演讲,向中国介绍美国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理解和支持。随后她竟冒险回到中国搜集创作素材,回到美国后继续宣传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赛珍珠1935年回到美国后,仅在1942年短期回中国一次,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重返中国。就在她逝世的前一年,即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她以八十岁高龄要求随同前往,但遭到中国拒绝。1973年3月6日,赛珍珠逝世于美国佛蒙特州丹比城,被安葬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郊区的青山农场。按照她的遗嘱,墓地朝东向着中国,墓碑上篆刻着她的中文名字“赛珍珠”。从始至终,她选择汉语名字代表自己,体现出她对“中国故乡”的深挚感情……

  赛珍珠一生创作勤奋,共写作翻译了一百多部作品,包括小说、传记、儿童读物、政治论文以及散文、剧本、文学评论等。赛珍珠的文学成就以小说最为卓著,和许多美国本土作家不同,赛珍珠小说的题材涉及东西方两个世界,尤其是中国,她在创作和小说中,倾注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亲身的经历故事与感情寄托。她创作的有关中国题材的作品,包括《东风西风》《大地》《龙种》《群芳亭》《帝王女人》《同胞》等,都真实生动,质朴感人,体现出赛珍珠创作的独特风格。

  总的来讲,赛珍珠创作的有关中国题材的小说,主要是向西方介绍中国的社会和民众,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西方世界中是少有仅见的。因此可以说,她所创作的这些小说,成为西方了解当时中国的一扇窗,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有着积极的作用和贡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赛珍珠还在1933年用英文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英文全译本《水浒传》,在当时影响颇大。这部译作出版后,国内外对它褒贬不一,评论者见仁见智。其中,译作书名《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当时曾受到鲁迅的批评。但无论如何,这部英译《水浒传》的开创之功和阅读认识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同时,赛珍珠本人不仅翻译创作态度认真,而且她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典籍,尤其对中国古典小说有着深入研究,还有这方面的专门论著。特别是她在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瑞典学院的授奖仪式上所做的演讲,即以“中国小说”为题,具体而详尽地介绍了中国古典小说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的内容、特色和创作背景,同时还论述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大致脉络,由此可见其研究功力之深。而她最大的遗憾是,未能把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翻译成功。

  长篇小说《大地》是赛珍珠所有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她中国题材作品的代表作,为中国和其他国家读者所熟悉。她因撰写中国农村生活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由于《大地》的创作出版。同时,《大地》出版后曾在中国引起极大争议,致使它在1931年出版后,中国读者在1949年后的三十多年中无缘得见其真实面貌。

  《大地》是三部曲小说,分《大地》《儿子》《分家》三部分。赛珍珠是在1929年用三个月时间创作出这部家族小说的。小说描绘了世代居住在中国北方农村的王龙,从普通农民进化成地主,其子王虎从普通士兵变为土匪又转变为军阀,其孙王源从留洋学生转变成眷恋故土的知识分子的全过程,反映了王氏家族三代人的不同生活命运,以及他们对人生、亲情、家庭、社会的不同态度,揭示了在中国旧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下产生的形形色色人物的经历与心态,从最底层的人物生活反映出中国社会当时最基本的状态,具有不可估量的认识价值。

  毋庸置疑,《大地》是一部通俗小说,没有采用西方作家惯用的文学创作手法,而是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直白描写、表述,但她的故事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读者读过《大地》后,“不能不被作品中所展示的中国人民的痛苦命运所感染,尤其是中国妇女的命运,其双重奴隶的悲剧可以说是被写得惊心动魄”(刘再复语)。因此,这位中国评论家断言,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除了鲁迅之外,其他作家对中国妇女惨苦命运的描写,似乎没有超过赛珍珠的。可以说,这评价是中肯恰当的。

  《大地》在美国出版后,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并掀起阅读高潮,同时荣登畅销书榜,赛珍珠已然成为著名作家,1932年即获得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奖--普利策文学奖。

  赛珍珠的其他小说《东风西风》《群芳亭》《龙种》《母亲》《帝王女人中国最后一位皇后的故事》(简称《帝王女人》),都是以中国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其中,《东风西风》是赛珍珠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两对夫妇(旧式中国女子和留学归来的中国丈夫、女子在美国留学的哥哥和美国女子)的婚姻和家庭故事,展现了当时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体现出对两种文明的价值思考。《群芳亭》是赛珍珠返回美国定居后创作的小说,成功描绘出中国传统大家庭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以知识女性吴太太的刻画最为成功。《群芳亭》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再次登上美国的畅销书榜。《龙种》于1942年出版,是赛珍珠以中国抗日战争为题材创作的最为成功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南京郊区一个村庄中林姓一家在日本占领南京时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反抗斗争。《龙种》是第一部详细描述日本侵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罪行的文学作品,比美籍华人张纯如的纪实文学《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早了六十年。《龙种》出版后不仅在美国引起轰动成为畅销书,还被好莱坞拍成电影,发行海内外。《母亲》这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34年,是赛珍珠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的“母亲”形象是她塑造的坚强女性的代表,她的经历故事反映了旧中国妇女的普遍命运。《母亲》无疑是一部优秀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尤其是没有姓名的“母亲”可与鲁迅笔下《祝福》中祥林嫂相媲美。因此,《母亲》也是授予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时颁奖词所提到的作品,并断言“母亲在赛珍珠的中国女性形象中是最完美的,这部书也是她最好的一部。”《帝王女人》是赛珍珠唯一一部历史小说,主人公是晚清的慈禧太后,书中展示了她传奇的一生。由于美国人对那段历史了解甚少,该书出版后未能引起轰动,但它不失为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历史小说。

  此外,赛珍珠描写自己父母在中国传教士生活的传记作品《异邦客》《战斗的天使》,也被认为是其经典作品。授予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指出:“但从人物描写和写作技巧方面来看,而以她描写父母的两部传记《异邦客》(1936)和《战斗的天使》(1936)成就最佳。这两部书应当说是名副其实的经典作品,它们将流传后世,因为它们充满了生活。”正如其所言,这两部传记作品的最大成功,不仅在在于刻画人物,而且亦在于用冷静的笔法描述了西方进行的基督教在华传教活动。

  另外,赛珍珠还创作了散文《也谈中国》,在1932年美国《大西洋月刊》上连载发表。此后还有散文集《中国的小说》《儿童故事集》和剧作《光明飞到中国》《孙逸仙》《中国到美国》及短篇小说集《今天和永远中国短篇小说集》《发妻和其他的故事》等问世。赛珍珠一生创作的长篇小说还有《一颗高傲的心》(1938)、《爱国者》(1939)、《另一个神:一个美国的传说》(1941)、《中国天空》(1942)《希望》(1943)、《中国的旅程》《市民》《结婚照》(均为1945)《愤怒的妻子》(1947)《亲友们》(1949)《上帝的子民》(1950)《家声》《来吧,亲爱的》(均为1953)《北京来信》(1957)《命定时刻》(1959)《生活牧歌》《生长着的芦苇》(均为1963)《死在城堡中》(1965)《时当正午》(1967)《新年》(1968)《佛坛》(1970)《女神的等待》(1972)等。

  1938年中的一天,当记者蜂拥围住赛珍珠在美国的家门时,赛珍珠尚不知晓自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她从困惑中清醒并证实这一事实后,她仍然在心中盘问:为什么会是我?

  1938年11月,在得到瑞典文学院的正式通知后,赛珍珠在丈夫和养女的陪同下到瑞典领奖。在斯德哥尔摩,她受到热烈欢迎。12月1日,在颁奖典礼上,她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当天的庆祝晚宴上,她发表了简短的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答谢词。第二天,她在瑞典皇家学院发表了题为“中国小说”的演讲,第一次向西方社会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典小说。

  赛珍珠获奖时年仅四十六岁,是当时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因为中国而获奖的第一人。

  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美国和西方各国引起不同反响,许多作家和媒体都质疑,为什么会给赛珍珠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在美国,批评的声音尤为强烈: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尖刻地称,宁愿不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不屑同赛珍珠为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则公开表示,如果赛珍珠都能获奖,那每个人得奖都不成问题。

  质疑的焦点主要有一个,即:赛珍珠当时是创作了大量作品,但只是符合大众口味的畅销书;而按照传统的文学观点,只有适合知识分子阅读的高雅而富于文采且洋溢激情并闪耀思想光辉的作品才是经典之作。另外,对她的批评还暗含着这样的不满,她是女性作家,且大半生在中国生活。然而,正是后面这一点,奠定了赛珍珠获奖的基础,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对她及其作品的评价是:由于她在传记方面的杰作,更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真实、丰富和史诗般的描述。所以说,赛珍珠获奖是符合诺贝尔文学奖的要求,她是当之无愧的。

  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最终入围者多达三十人,其中不乏文学大家和著名作家,如:意大利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克罗齐、希腊诗人帕拉马斯、英国小说家赫胥黎,还有以后获奖的德国作家黑塞、丹麦作家延森和芬兰作家西伦佩等人。当时的圈内人预测是希腊、意大利和德国人获奖。而当最后一轮投票后,赛珍珠被四位瑞典文学院院士提名,最终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赛珍珠一生在国际上和美国获得了诸多重要奖项,以表彰她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的贡献和成就。1951年,赛珍珠从事文学创作三十年后,她开始担任美国作家协会主席一职。

  1973年赛珍珠去世后,她的遗作《全在天底下》《斯特灵夫人的问题》两部长篇小说出版。1974-1979年,赛珍珠的遗作长篇小说《东方与西方》《被改变的妇女及其他故事》《霓虹》《心灵的秘密》《情人及其他故事》和短篇小说集《基督教故事》、传记《流浪汉》,以及她唯一的诗集《爱的语言》被整理、出版。

  赛珍珠曾在1900年幼年时随父母在保留美国国籍的同时加入中国国籍,为后来的民国政府所承认(1911年以后至1949年前的中国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以及目前在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均承认双重国籍),所以她可以算是与中国最具渊源关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而她因为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过程,也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诺贝尔文学奖内幕的一个窗口。

  关于高行健及其创作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出生于中国江西赣州,祖籍是江苏泰州。他的父亲是银行职员,母亲是演员,他们都出身于破落的大家庭中。幼年的高行健,父亲虽常失业,但家庭生活依旧富足。他因体弱而由母亲启蒙识字,在她影响之下,高行健对戏剧、文学、美术产生了兴趣,为以后他在这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高行健年幼时的理想是做科学家,同时又想从事戏剧导演工作。高考时,他的条件不符合戏剧学院导演系的标准,又想报考中文系。当他参观南京大学中文系后,感到那里的学习气氛与自己理想中的不符,故最终决定报考外国文学或美术专业。于是,高行健于1957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在那里他学习了五年,大量阅读了马列主义著作和西方文学作品,同时从事剧本和小说写作。

  1962年高行健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后,到中国国际书店从事翻译工作。1970年下放到安徽的“五七”干校劳动,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1979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9年5月,他陪同巴金等中国著名作家访问法国,发表了文学特写《巴金在巴黎》。同时,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寒夜的星辰》(中篇)。1981年,他调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同年,出版文学理论文集《现代小说技巧初探》。1982年,他与刘会远共同创作话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引起轰动,但不久即被禁演,原因是这部戏剧的戏剧观念和思想内涵在文艺界和社会上都引发了较大争议。1984年,他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1985年与雕塑家尹光中举办泥塑绘画展,受到海内外关注。同年,他应邀赴欧洲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丹麦五国访问八个月,在柏林举办个人画展,卖画获四万马克。从此他走上以画养文之路,有了更多写作上的自由。1986年,他的剧作《彼岸》在大陆被禁演。1987年他应邀赴法国从事绘画创作,1988年在法国巴黎定居。1989年成为法国“具像批评派沙龙”成员,连续三年参加年展,1992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1997年加入法国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行健用中文和法文同时进行文学创作,作品有《生死界》《夜游神》《对话与反诘》《周末四重奏》《八月雪》等。2000年10月12日,高行健以长篇小说《灵山》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奖的中文作家。2002年2月,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为高行健颁发“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03年,法国以举办“高行健年”的形式来表彰他的艺术成就。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高行健主要从事剧本创作和戏剧导演工作,有诸多过去创作和新创作的剧作由他导演在各国演出。同时,他还从事绘画艺术创作。这时他的许多文学作品,如《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代表作被翻译成世界各国的文字出版。他还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艺术展,并出版个人艺术画册。他在世界各国进行演讲,听众颇多。2000年,他在获授诺贝尔文学奖时作了题为《文学的理由》的答谢演讲;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大庆时,他应邀在瑞典文学院(即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发表题为《文学的见证--对真实的追求》的演讲。这时的高行健,分别获得过意大利“费罗尼亚文学奖”(2000年)、美国终生成就学院“金盘奖”(2002),以及法国世界文化学院院士等称号。台湾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奖后的高行健,又有《母亲》《文学的理由》《车祸》《圆恩寺》《我给老爷买鱼竿》《叩问死亡》《论创作》《夜间行歌》等小说、散文、评论等文学作品发表出版。

  高行健的弟弟高行素,是著名音乐教育家,现居中国南京,目前二人彼此不通音信。高行健一生有两次失败的婚姻。1969年第一次结婚后育有一子,后因夫妻二人性格不合在八十年代初离婚,现其子与母亲住在南京。第二任妻子郭长慧,是他在外文局工作的同事,两人于1985年结婚,1989年离婚,未有子女,小他十二岁的郭现在法国工作。目前,高行健与一位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名叫“西塞”的女子同居。

  高行健的文学创作可分三个阶段:早期的戏剧和中短篇小说及文学理论著作创作阶段,中期的长篇小说创作阶段(即获诺贝尔文学奖前)、后期阶段(即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主要从事戏剧和美术创作。早期的高行健,是以话剧《绝对信号》闻名文坛的。用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十年“文革”对年轻人造成的内心伤害这样较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这部剧作最突出且成功的特征。《绝对信号》1982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后轰动一时,既受到观众欢迎,亦遭受非议和批评。虽然此剧遭到禁演,但随后几年,高行健又先后创作出《车站》《野人》《独白》《彼岸》等剧作,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采用西方现代的戏剧表现手法,突破话剧传统的时空结构,拓展戏剧表现空间,探索新的戏剧艺术观念。因此,高行健被认为是开创中国实验戏剧的先锋剧作家。自1979年发表中篇小说《寒夜的星辰》后,高行健又创作了若干短篇小说并结集出版。1980年,他又创作了中篇小说《有只鸽子叫红唇》,并以此为书名于1983年与《寒夜的星辰》合并出版一部中篇小说集。高行健这时的中篇小说,大都是运用一些西方现代的文学创作手法,重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事物潜在内涵,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这时的高行健,以戏剧和小说纯熟运用西方现代派创作手法为主要艺术特色,而这一特点,则得益于他对西方尤其是法语文学的熟悉和研究。作为最初的学术成果,1981年出版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和成名之作。另外,他还著有《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8年至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前),高行健在法国主要从事长篇小说创作,代表作有《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另有短篇小说集《我给老爷买鱼竿》,中文版由台湾联经出版社和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作为让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典型文本,200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关于授与高行健200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公报》中有这样的评语:

  长篇巨著《灵山》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罕见的文学创作。小说是根据作者在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偏远地区漫游中留下的印象创作的。那里至今还残存巫术,那里民谣和关于绿林好汉的传说还当作真事流传。那里还能遇见代表古老的道家智慧的人物。小说由多个故事编织而成,有互相映衬的多个主人公,而这些人物其实是同一自我的不同侧面。通过灵活运用的人称代词,作者达到了快速的视角变化,迫使读者疑窦丛生。这种手法来自他的戏剧创作,常常要求演员既进入角色又能从外部描述角色。我,你,他或她,都成为复杂多变的内心称呼。

  《灵山》也是一部朝圣小说,主人公自己走上朝圣之旅,也是一次沿着区分艺术虚构与生活、幻想和记忆的投射面的旅行。探讨知识问题的形式是越深入越能摆脱目的和意义,通过多声部的叙事,体裁的交叉和内省的写作方式,让人想起德国浪漫派关于世界诗的宏伟观念。

  高行健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一个人的圣经》和《灵山》在主题上一脉相承,但更能让人一目了然。小说的核心是对中国通常称为“文化革命”的令人恐怖的疯狂的清算。作者以毫不留情的真诚笔触详细介绍了自己在“文革”中先后作为造反派、受迫害者和旁观者的经验。他的叙述本来可以成为异议人士的道德代表。但他拒绝这个角色,无意当一个救世主。他的文学创作没有任何媚俗,甚至对善意也如此。

  由此可见,《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应该是目前为止高行健最重要的文学创作成果。就作品的具体情况而言,《灵山》采用了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交叉运用的叙述方式,书中的主人公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不止一个人。这样的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和当代小说中是仅见的。而小说中的故事(即事件)则分成若干不同的单元,没有连贯的情节脉络和发展,这又与一般的小说不同,而与中国古代的笔记体小说暗合,它们之间所不同的是,《灵山》的故事虽不连贯但反映的都是一个明确的主题-“对生命的真诚追求和对现实传统与精神世界的追求”;而传统的笔记体小说,则通过不同的故事表现相对不同的主题--尽管全书的主旨是明晰的。所以有评论者言,《灵山》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小说,而是一部长篇散文;《灵山》是个多意义的文本,“孤独”、“个体”、“逃亡”、“怀疑”、“追求”、“找寻”都是作品中隐喻的意义。而联系《灵山》的整个故事和高行健本人的经历,则可以考量出这部作品特点和价值。高行健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诊断为患了肺癌。在他认为仅有的最后几个月生命中,只身一人离开亲人和朋友,放下文学创作,在中国的西南偏僻地区甚至人迹罕见之地探险游历,待他游荡数月返回北京后,肺部的癌症阴影竟奇迹般消失了。《灵山》就是这样产生的,而小说中故事亦即如此。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灵山》的创作始于1982年,而终稿于1989年,这长达七年的创作过程,正是高行健从中国到法国的生活转折点,创作环境的改变以及对西方现代创作手法的自由运用,则是这部作品显示的独特之处的根源。《一个人的圣经》可称是《灵山》的姐妹篇。不同的是,这部小说是部“极端现代主义”的作品,书中以回忆的形式,描述了中国大陆从1949年起不断的政治运动,在“文革”十年达到高潮。小说主人公在这期间的经历故事,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深刻影响。对此,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有着简单的评述(见前面引文)。因此,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再复认为“描写大陆二十世纪下半叶现实的作品已经不少,这些作品触及到历史政治变动和“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运动及上山下乡等等。然而,没有一部作品能像《一个人的圣经》令我这样震动……《一个人的圣经》不仅把中国当代史上最大的灾难写得极为真实,而且也把人的脆弱写的极其真切。”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圣经》在高行健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所在。

  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高行健主要从事戏剧和美术创作。他多部戏剧作品在香港、台湾和西方一些国家上演;这期间他还在许多国家举办个人画展;同时,他的文学作品--小说、剧作、散文和文学评论等--在香港、台湾和一些西方国家出版;获奖后的高行健立即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他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邀请,在那里发表关于文学与戏剧创作的演讲,受到普遍关注和欢迎。其中,2006年他应台湾大学邀请,以录像讲座形式授课四讲,分别是《作家的位置》《小说的艺术》《戏剧的潜能》《艺术家的美学》,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与艺术观念。

  高行健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较大争议。在国际上一般认为高行健获奖是名归所至,再正常不过。而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一些海外华人学者、作家看来,高行健的获奖是因为他的政治立场所致--移民法国、对大陆的某些政策的抵触不满以及对某些敏感政治事件的态度,等等;而另一些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及海外的华人学者、作家认为,高行健的获奖与政治无关,而且他的获奖对中国文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其实,这是对高行健获奖原因的推测或判断,而曾有海外学者专门就此对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评委中唯一能使用汉语者)采访求证,而马悦然避重就轻,语焉不详,始终未能透露出人们想要探悉的“内幕”原因。其实,高行健获奖的真正原因,正如宣布他获奖的新闻公报所言,即:“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这句评语的涵义即是高行健获奖的理由,或称其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通俗地讲,就是高行健用他富于独创的观察、认识能力和语言、表现手法的灵动丰富,表现出作品的普遍社会价值。换句话说,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非政治因素,而是艺术上的特色--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即其独创性成为中文文学作品的开创者和示范者。这与高行健此前从事的文学创作活动与文学理论探索正相符合。

  到目前为止,高行健被认为是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家,不仅是小说家、剧作家,而且是身兼戏剧、歌剧、电影戏剧导演及画家于一身,同时还是“一位有论著的思想家”(刘再复语)。这里,引述刘再复在他主编的《高行健研究丛书》的总序中的话,作为对高行健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总体评价:

  (一)高行健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重要的并不在于这顶桂冠,而在于高行健确实在小说、戏剧、绘画、电影、美学和思想诸多领域成就卓越。他的文学作品已翻译成三十七种文字,他的剧作在世界各国不断上演,他的水墨画也在欧洲、亚洲和美国的许多美术馆频频举行个展,已是当今世界确认的一个罕见的多方位的文学艺术家。

  (二)高行健的作品不仅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而且艺术形式变化多端。他善于创作新文体、新形式,并诉诸充分而绵密的理论阐述,形成他独特的创作美学,为当代的文学艺术创作提出了许多新的命题,提示了新的途径和方向,值得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三)高行健的作品和思想既传承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又超越民族文化而具有普世的价值。他的写作不局限于中国社会而且面向世界,也毫不回避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的种种困境,提出的疑问与思考都十分透彻,具有思想家的高度和深度。

  高行健于1988年加入法国籍,但对于他来讲,中国仍是他的祖国。他曾经戏称自己有“三生”:一是生长在中国,二是生活在法国,三是生了场大病后恢复焕发创作活力(大意)。这“三生”实际是说,中国给予他创作的源泉和题材,法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作手法和宽松的创作环境,而生病则使他的思想更加深邃,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更加深刻。所以说,高行健是一位与中国有关的非中国籍的华人作家。对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学者费正清的评论是,“第一次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由海外的中国作家获奖,与两岸无关,既不是大陆本土作家,也不是台湾作家,这是很公平的交易”。可见,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在于,是中国人(尽管非中国籍)用汉语写作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对中文写作的首次肯定。

  附录三莫言颁奖词和获奖词

  颁奖词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主席/帕瓦斯特伯格

  尊敬的国王和王后陛下,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女士们、先生们:

  莫言是个诗人,他撕下了程式化的宣传海报,使个人从芸芸众生中突显出来。莫言用荒诞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的谬误、贫乏和政治的虚伪。他运用戏弄和不加掩饰的快感的技巧,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找到了最具象征意义的形象。

  高密县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却又超越了这些,进入一个国度,在这些民间故事中,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声,爱与邪恶都呈现出了超乎自然的能量。

  莫言无与伦比的想像力跳出了人类的生存现实。他善于描绘自然;他彻底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中国二十世纪的疾苦从来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他笔下的英雄、情侣、施暴者、强盗--尤其是坚强、不屈不挠的母亲们令二十世纪中国的残酷前所未有如此赤裸地呈现。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怜悯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鲁莽、无助且荒唐可笑的人们。

  中国历史上重复出现的“人吃人”行为证实了这些苦难的存在。莫言笔下的“吃人”代表着无节制的消费、铺张、垃圾、肉体上的享受以及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才能超越禁忌去试图阐释。

  在莫言的小说《酒国》中,极品佳肴是烤三岁童子肉。只有男童能够入膳,被忽视的女童反而得以生存。莫言还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部完整的小说《蛙》。

  莫言的故事包含着神秘和寓意,让所有的价值观在故事主题中得到体现。莫言笔下的人物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充满活力,他们甚至用不道德的办法和手段实现他们的生活目标,打破命运和政治设置的牢笼。

  莫言所描述的过去,不是共产主义宣传画报里的快乐历史,他用夸张、滑稽、变异和模仿写成的神话和民间故事,对五十年的历史宣传进行了修正,产生令人信服的效果。

  在莫言最著名的小说《丰乳肥臀》中,他以女性视角描述了196O年的大跃进和大饥荒。他以嘲笑的笔法讥讽了以革命为名义的伪科学,他们试图用兔子给母羊授精,并把所有对此表示怀疑的人斥之为右派分子。小说的结尾描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新资本主义,会忽悠的人靠卖化妆品富了起来,并幻想通过混种受精培育出凤凰。

  莫言的作品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甚至不惜用刺鼻的气息刺激感官,既冷酷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他笔下的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作者善于描写形形色色的人类生活,他通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土匪们的各种花招伎俩,并且通过他的精彩描述呈现出了整个人生。

  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当代的马尔克斯以来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更加震撼人心。他的语言辛辣,在他对中国过去一百年历史的描述中,没有跳舞的独角兽和仙女;但是他描述的猪圈生活让我们觉得身临其境。意识形态和改革运动有来有去,但是人类的自我和贪婪却一直存在。莫言为所有的小人物打抱不平,无论是从日本侵略中国到今天的疯狂生产。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他的家乡是一个美好品德和残酷卑鄙交战之地,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中国以及世界何曾有过被如此史诗般的文学浪潮席卷?当代人类的文学事业在莫言作品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瑞典文学院祝贺您。请您从国王陛下手中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演说讲故事的人

  莫言

  尊敬的瑞典文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只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但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出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