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二节 《忽必烈汗》残篇里的奇幻中国

  柯勒律治(1772-1834)的残诗《忽必烈汗》以其奔放不羁的想象力和香馥浓郁的异国情调,为后人交口称赞,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作”。

  柯勒律治有着异乎寻常的想象力,又生活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如火如荼的时期,写出《忽必烈汗》这样充满奇幻色彩的诗章就不足为奇。柯勒律治非常推崇想象力,认为对一位诗人来说,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想象力之于诗,正如血液之于生命,它能够弥合,能够创造,使诗句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在他的文艺论著《文学传记》(Biographia Literaria,1817)中,关于想象力这种“综合的神奇力量”,有这样一段阐述:“最理想的完美诗人能使人的全部灵魂活跃起来,使各种才能互相制约,然又发挥其各自的价值与作用。他到处散发一种和谐一致的情调和精神,促使各物混合并进而溶化为一,所依靠的则是一种善于综合的神奇力量。这就是为我们专门称为想象的力量。这力量……能使相反的、不协调的品质平衡与协调起来……诗的天才以良知为躯体,幻想为外衣,运动为生命,想象力为灵魂--而这个灵魂到处可见,深入事物,并将一切合为优美而机智的整体。”《忽必烈汗》就是这种“综合的神奇力量”的结晶,而读者对其进行解读时,也要靠一种“综合的神奇力量”。

  《忽必烈汗》是柯勒律治吸食鸦片后的一个离奇梦境,一个超自然的图景。柯勒律治曾备受风湿病的折磨,后来找到一种神奇的止痛药,这就是鸦片。虽然鸦片带给他的痛苦往往多于欢乐,但却能暂时缓解他的病痛,有时还能使他进入如痴如醉的梦境。关于这首诗的产生柯勒律治有一个题解,说是1797年的夏天,他因病幽居在英国乡间的农舍里。一天,他因感觉不适服用了鸦片,坐在椅中阅读帕切斯的游记(Purchas His Pilgrimage,1613)。帕切斯是英国地理学家,曾搜集、编译过欧洲各国旅行家的东方游记,成为后世不少文学家创作的题材来源。柯勒律治自叙读罢关于“忽必烈汗敕命在此处营造豪华宫殿,并开辟御苑,将方圆三十里沃土俱囊括在四周墙垣之内”一段后,药力攻心,酣然入睡,沉睡了三个多小时,梦中赋诗二三百行,醒来时还依稀记得全诗,于是急忙奋笔追忆。刚写下四五十行,忽然一个生意人来访,客人一个小时离去后他再次提笔追忆时,梦中所赋的其余诗句却飘然已逝,柯勒律治几次试图补续,无奈总不满意,只好就此戛然而止。

  《忽必烈汗》全诗共五十四行,分三节,虽是残篇,却美妙无比。下面我们结合具体诗句,看看柯勒律治是如何驰骋想象力和渲染异国情调的。

  柯勒律治在开篇就给我们打开了一片迷人的景色:

  忽必烈汗降旨在上都

  建造壮观的行乐宫阙:

  艾弗圣河穿越此间的

  幽深岩洞,向冥冥沧海

  奔泻而去。

  宫阙围以城垣,上设望楼,

  三十里沃野尽收眼底:

  御苑中溪流蜿蜒,碧波粼粼,

  四处林木飘香,花团锦簇;

  丛林如此处的丘陵般古老,

  透过浓荫,洒下斑驳的阳光。

  (吴持哲译,下同)

  绿树掩映的小山,兰露香泽的花园,蜿蜒流淌的溪水,阳光明媚的绿地,四周环绕着高墙和塔楼,一条圣河喧嚣流过,穿越山洞,一直奔向大海。这样的一座宫阙,动静相映,明暗交织,衬托出忽必烈汗至高无上的荣耀和威严。诗人用了“降旨”(decree)、“壮观”(stately)、“神圣”(sacred)等词语来渲染帝王的高贵,用“幽深”(measurelesstoman)、周围的“城垣和望楼”(wallsandtower)来描绘皇家的气派,一连串的视觉意象“御苑”(garden)、“丘陵”(hills)、“溪流”(rills)、“丛林”(forests)和嗅觉意象“林木飘香”(incense-bearingtree)等词汇,生动地描摹出皇家宫院的风貌,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托物咏志,用含义朦胧的事物寄托思想感情,《忽必烈汗》亦复如此。蒙古大汗要把宫殿建造在一片沃野上,这里的一切都显露出勃勃生机:古木参天的树林,阳光明媚的绿地,明丽澄莹的花园,鲜花盛开、芳香四溢的奇花异木,还有象征着女性的城垣和望楼。诗人的想象力将各种物象啮合成一体,一种浓郁的生命氛围跳入眼帘,并且在这一生命图景中,还因艾弗(Alph)圣河带给人一段浪漫凄婉的爱情故事。在古希腊神话中,河神艾弗厄斯(Alphues)爱上了山林中的仙女阿瑞托萨,阿瑞托萨惊恐万分,逃至西西里附近的一个小岛,在月神的帮助下变成了一眼喷泉,痴情的艾弗厄斯便化作一条圣河与喷泉汇合。多么痴情的恋人!多么浪漫的故事!浪漫的故事与充满生命的图景相互辉映,带给人无尽的遐思和深情的向往。

  但在这一片盎然的生机中也跳跃着不和谐的音符。“艾弗圣河穿越此间的/幽深岩洞,向冥冥沧海/奔泻而去。”“幽深岩洞”(caverns measurelesstoman)和“冥冥沧海”(asunlesssea)则象征着黑暗的地狱,在这里诗人意在用隐喻表明表面的繁盛掩饰不住其必然衰亡的命运,荒淫无度的生活只会引向万劫不复的地狱,这在诗的第二节中有进一步的描述:

  但是,从古柏蔽日的青翠山坡

  陡然而落的离奇沟壑深不可测!

  一片荒野!仿佛有一个断肠的女子

  在残月淡淡的余辉下徘徊,

  为其亡夫的幽灵声声哀泣!

  整个大地俨然在吁吁地喘息--

  原来是一股喷泉在呼啸、翻滚,

  从沟壑中汹涌地迸出地面:

  喷泉穿过怪石,溅起片片水帘,

  既像无数的冰雹在乱舞,

  又如连枷下糠秕漫天飞扬:

  从这一片嶙峋的乱石间,

  圣河势不可挡,腾空而起。

  它曲折地奔流在这数十里的原野上,

  穿越森林的河谷后,

  遂潜入幽深的岩洞,

  喧嚣着向冥冥沧海直泻而去。

  字面上,残月下为亡夫哭泣的女子是变成喷泉的林中仙女阿瑞托萨,深壑中的波涛迭涌隐喻着河神坚贞不渝的爱情。然而,联想到第一节中象征着女性的“城垣”和“望楼”,我们能够领悟到其中隐隐的喻意:忽必烈汗下令建造的游乐宫殿,不仅有葱茏的林木,袭人的花香,潺潺的流水,还有许多宫女被囚禁在“城垣”和“望楼”中,她们是大汗欲望难填的牺牲品,有的甚至终生不被宠幸而在深墙幽院内走完寂寞孤独的人生。骄奢淫逸的帝王,只顾及时行乐,哪管宫女在月光下幽咽悲泣。这是一个残酷、幽怨的人间地狱,根本没有艾弗厄斯忠贞不渝的爱情。诗人在这一节中花费了大量笔墨来描写艾弗圣河,意在突出帝王的威严和神圣,但与希腊神话中艾弗厄斯变成的圣河向西西里流去,同自己钟爱的姑娘化成的泉水汇合不同的是,忽必烈汗的行宫坐落其上的这条河,却通向深不可测的洞窟和不见阳光的海底深处,作者在这里的反讽意味显而易见。

  接着,忽必烈汗再次出现:

  忽必烈汗从圣河急流的喧嚣声中

  听到了先祖征战的召唤!

  战争,不论是对古人还是对今人来说,都不仅是英雄创立辉煌业绩、施展雄才大略的机会,更是残杀、毁灭和死亡的场所。蒙古大汗的游乐宫,是战争意义上的游乐宫,在带给他辉煌业绩的同时,也必然会漂浮在波涛之上,最终漂入冥冥的沧海深处。

  接下来的第三节越是描写行宫的鬼斧神工,越能突出战争的那种毁灭性力量:

  行乐的宫阙阁楼

  碧波上投下倒影;

  从喷泉和岩洞

  传来共鸣的乐章。

  这冰寒的溪涧,明净的阁楼,

  真堪称神工鬼斧,造化的奇迹!

  柯勒律治用“冰寒的溪涧”和“明净的阁楼”这一相反的意象,暗示出所谓的游乐宫只不过是一座死亡的坟墓罢了。

  接下来的诗句似乎离开了蒙古大汗和他的宫殿,背景从上都转到非洲,韵律从轰鸣的泉水变为悠扬的琴声,主人公也从忽必烈汗转为诗作者本人。

  我在梦幻中看见

  一个操琴的女郎--

  阿比西尼亚姑娘,

  她轻轻拨动琴弦,

  把阿波拉山吟唱。

  这位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姑娘就是赋予诗人以灵感的缪斯,借着少女的歌声和琴声,诗人欣喜间营造了一座艺术之都,它同样用冰窟筑成,同样阳光明媚:

  啊,但愿我能在心底

  把她的乐曲和歌声复制,

  那时我就会如痴如醉,

  我只消用那悠扬的仙乐

  就能重建那天空瑶池,

  那阳光灿烂的宫殿和冰的洞窟!

  凡是聆听者都将目睹,

  大家都将高呼:“当心!当心!”

  这座灿烂的宫殿和冰的洞窟不是忽必烈汗下令建造的行乐之宫,而是诗人获得艺术灵感之后的杰作,所有能领悟神之启示的人也都能够看见它的存在,而诗人灵感喷发时更是如痴似狂:

  瞧他飘扬的长发,闪亮的眼睛,

  我们要绕他巡行三圈,

  在神圣的恐惧中闭上双眼,

  因为他尝过蜜的甘露,

  又饮过天堂里的乳浆。

  柏拉图在《伊安篇》里说:“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附凭着。”抒情诗人在做诗时,“心里都受一种迷狂支配”,“(他们)飞到诗神的园里,从流蜜的泉源吸取精英,来酿成他们的诗歌。”柯勒律治的这首诗正如柏拉图所言,是神灵附体时的代神之言。当然,这也并不是一种神乎其神的东西,从唯物主义角度来讲,它是作家平时积累的瞬间升华。

  第三节的主要形象是抚琴的少女和受灵感驱动做诗的诗人,似乎与前两节的意象相去甚远,但在这里,诗人是在把想象中构筑的艺术大厦同忽必烈汗下令修建的行乐之宫相对衬:一个建造在空中,一个修筑在水边;一个是精神的追求,一个是物质的享受;一个把诗人引入天堂,一个将大汗推向地狱,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赞美和对物质享乐的鞭笞。这样,全诗不仅在情调上前后贯通,在意象上也协调一致。

  通观全诗,意象突兀诡异,情景苍莽幽邃,主题若隐若现,节奏韵律变换无定,充分体现出梦幻的性质。柯勒律治对中国、对上都、对忽必烈汗都了解不多,他在诗中并不企图描摹现实,只是借中国题材作为驰骋想象力、渲染异国情调的艺术空间。从文学本身来看,文学特别是浪漫主义文学,有一种异国情调的美学追求,异国情调简而言之就是向特定民族呈现他民族的生活情调。在各民族交往因交通工具不发达而受到限制的岁月里,人们对遥远的国度充满了幻想而向往一种异国情调,应当说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或许可以说,这主要是审美情趣上追求新奇和差异的问题。异域情调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理解同我们自己的文化截然不同的他者文化时,它就构成了外来文化的吸引力。法国学者谢阁兰说:“异域情调就是关于不同的概念,关于差异的看法,是对非自我的他者的认识。”对谢阁兰来说,异域情调和审美是可以互换的概念。异域情调是一种审美态度,是对异己之物的理解和对美的崇拜,是一种诗化的想象,其中一个核心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差异性。“异域情调并不是一般的旅行者或庸俗的观察家们所看到的万花筒式的景象,而是一个强大的个体在面对客体时所感受到的距离,和体验到的新鲜生动的冲动。”在这个意义上,英国把中国看成和英国完全不同的一个个体,一种差异,对这种差异的审美理解带给人极大的审美愉悦。

  柯勒律治之所以选择中国,有一定的偶然性(他睡前正阅读忽必烈汗在上都建造行宫的章节),也有其必然性。中国从马可波罗时代起就成了激发西方人新的灵感、新的审美情趣和异国情调的地方,虽然到了19世纪西方人开始蔑视中国,但在艺术创作上,这个遥远的异域之邦对文人的诱惑力仍不可低估,她曾经有过的繁荣和传奇色彩,不断地激发着西方人强劲的想象力,而忽必烈汗那无尚的荣耀与威严,皇家宫殿的恢宏与奢华,更投合了浪漫主义诗人追求宏大气势的心理,带给他们一个想象的释放地和审美的安置所。因而,忽必烈汗和他的御苑,经过柯勒律治想象力的雕琢和异国情调的涂抹,悬挂在文学园林里的长青藤上,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一次又一次地抚摸。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