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北流
北流旧称“粤桂通衢”、“古铜州”,历史上曾经“富甲一方”,素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称。
北流何以有“金北流”之称谓,是因为北流有金矿而得名吗?对于这个别称的由来,范豪光曾经百思不解。后来,他向北流的名人、原自治区副主席李殷丹求证过,李告诉他,北流之所以又叫“金北流”,是因为北流古代圭江河水运发达,且处在中原地区通往海南、雷州半岛和越南的交通要道的节点上,故这里曾经生意兴隆,商业发达,在沙街这地方更是商铺林立,“金北流”之称便因此而来。
从“金北流”这个称谓里,可以知道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朴实、勤劳的人们,在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浓浓的商业基因。改革开放进入1980年代的中后期,经济体制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但还处于转型期间,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人们的商业欲望在遮遮掩掩中萌芽着,“犹抱琵琶半遮面”。范豪光意识到,要再扬“金北流”的风采,就得进一步解放思想,让人们大胆、光明正大地走向商业活动。
俗语云:“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士不兴。”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没有农民这个职业,粮食从哪来?没有工人,何谈经济发展?没有商人,我们的其他物资需求怎么办?所以说,无农社会要乱,无工天下不富,无商商机不活。恩格斯说过:“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说大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方如此,一个家庭也如此。
1987年,中央五号文件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农村各类自营专业户、个体经营者要实行长期稳定的方针,保护其正当经营和合法权益。”
作为一个小县城的北流,虽然也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但由于受到多年的思想禁锢,人们的商品意识还很淡薄,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疲乏,其头上“金北流”的光环早已退去。把商品经济激活,富民强县,成为横亘在范豪光面前,而且必须狠下功夫去跨越的一条“鸿沟”。
2、解放思想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北流的商业与其他地方一样,是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主,个体经济极少。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个体户有所发展,却是非常微弱。要搞活经济,就必须打破传统思想观念构筑起的那道蕃篱,不把这个蕃篱推倒,不打破它的束缚,发展商品经济只会是一句空话。
那时候,北流大街上的商铺,是国营公司和集体企业两分天下,以国营商店为主导,最多铺面是百货公司,然后是饮食服务公司、供销社门市部、五金公司,以及这些公司隶属的集体性质门店。这些门店屈指可数,分别坐落于为数不多、一眼可以从头望到尾的几条街道上。最有名的商店要数五金公司、百货大楼等商店,出了这些商铺,就没有什么购物的地方了。晚上,街道上也是冷冷清清的,夜幕一降临,繁华退去,只有昏黄的路灯抚弄清风,把行人的身影拉得老长老长。
而此时商品经济的观念,还只像是一点小微风,在水面上弄出一丝小小的皱纹而已,要让它吹皱一池春水,甚至兴起波澜,还得做相当大的工作。
因此,范豪光在加强中央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政策宣传的同时,就是要让群众敢于从事商业活动、合法地进行商品经营,给他们办理从事商业活动的营业执照。有了执照,他们才会安心、放心地进行商品的买卖。
范豪光在干部大会上提出了解放思想,放开商品经济的意见,会后,找来县工商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要求工商部门对于欲摆摊、开店铺做生意的群众,只要是合理合法的商品经营,都应该给予办理营业执照。
然而,好长一段时间过去了,这些部门在放开商品经营上还是畏缩不前,对于个体户营业执照的办理进展极为缓慢,范豪光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找来有关部门的领导商谈。但最后仍然统一不了思想认识,有个别干部固执地认为:“放开私人做生意,那是资本主义的一套,绝对不能这样搞。”
“这怎么就是搞资本主义呢?我们是做生意,搞买卖,增加群众的收入,不打、不砸、不抢,合法地进行经营,有什么错?”范豪光反驳道,但不管他怎么说,他们就是转不过思想的弯子,还是一味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看来,观念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思想不够解放,必然束缚发展的手脚。不久,自治区党委陶爱英副书记到北流调研,范豪光把他的想法、困惑和遇到的问题向他作了汇报。陶爱英对他发展商品经济的想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群众富裕起来的事情,我们就要大胆地去干;至于观念一时跟不上来的,我们也要想办法去引导,提高他们的认识。上级领导的支持,使范豪光更加坚定了发展商品经济的信心,为了排除阻力,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对观念落后的个别领导进行了工作调整,让思想解放、敢于改革的同志负责这些工作,从而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繁荣。办到了营业执照,不少群众洗脚上田,做起了生意。
有好几次,范豪光逛街,在个体户开的摊挡里购买东西,摊主们见县长进来,脸上绽满微笑,高兴地说范县长让我们做生意,是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实事。对他购买东西,推辞着不肯收钱,范豪光说道:“你们做生意也不容易,一定得收下。”在范豪光好一番坚持下,摊主才收下了钱。这些只是一些小事情,但它说明,一个干部真的为群众办了实事,群众是记在心里的。
观念一变天地宽,天高地广舞大戏。
北流的个体私营经济从此得以快步发展,原来,城区只有一个望街岭小市场,城区的几条街道也窄小,越来越适应不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让人们有地方做买卖,让北流重新焕发“金北流”的风采,当时领导班子拍板在北宝公路旁建设大型综合市场--铜州市场。铜州市场于1991年5月破土动工,开业后成为当时广西县级规模最大、设施和功能最齐全的综合性市场。市场总面积3.5万平方米,主楼高4层,总投资2560万元。一楼经营各种农副产品,小五金、小百货、鞋帽,二楼经营服装,一、二楼共有固定摊点1990个,店铺62间;四楼为文化娱乐场所及旅业部。成为广西县级最大、功能比较健全的集贸市场,先后荣获“自治区文明市场”、“广西先进集贸市场”、“国家级文明市场”等荣誉称号。
3、劳务输出
北流是个人口大县,劳动力丰富,在抓好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范豪光根据北流劳动力富裕的特点,结合他在六麻任职期间的工作经验,抓好以建筑为主的劳务输出工作。
劳务输出是解决人多地少,促进人才流动,提高群众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渠道。在我们国家,最早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就有了劳务输出;近代的劳务输出,在鸦片战争(1840年)之后即有雏形。19世纪中叶,北美、澳洲大陆发现了金矿,由于黑奴买卖已经停止,加之当时的清政府把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当作“贱民”、“弃民”对待,采取不予保护的政策,殖民者便趁机通过利诱、拐骗、强拉等不法手段,掳掠了大量中国劳动力,即“华工”。这是我国近代劳务输出的开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劳务输出有了新的发展。但这一时期的劳务输出大都是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以援助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蒙古、坦桑尼亚等的经济建设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劳务输出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真正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
北流的劳务输出,主要是向县外、区外的输出。其中,把建筑业作为劳务输出的主要载体。那时乡镇集体性质的建筑公司和个体建筑公司纷纷涌现,为提高那些个体经营的建筑公司的竞争力,范豪光对这些建筑公司进行了“升格”,分别以北流县第几建筑公司来命名,并经常到建筑公司里去检查指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通过对个体的建筑公司进行“升格”,使这些公司的知名度大增,促进了建筑业务的发展,那时,仅建筑劳务输出就达到15万人以上。据有关资料显示,1986年以来,北流的建筑队伍就已遍布广东、海南、云南、贵州、湖北、上海、黑龙江等省(市)的建筑市场,并于1987年开始国际建筑劳务输出,到索马里承建援外电站工程,到越南承建水泥企业。此后,北流建筑业发展迅速,企业品牌效应越来越大,企业资质不断提高;还形成了建筑与其他工程项目捆绑发展,如形成了从建筑工程设计、土建,到产品设备安装、生产技术培训、产品达标管理的一条龙总承包的水泥厂工程建设项目的方式。北流当时的建筑大军,在全国17个省、市和非洲、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均有承建工程。
北流的“建筑之乡”称谓,也就是因为当时建筑业的大发展而得名。
4、力推陶瓷城建设
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程度如何,群众生活水平的好坏,关键是看这个地方的工业发展水平。其时,北流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怎样促进工业的发展,其出路又在何方?
“北流应该搞一个糖厂。”地区一位领导在推进玉林工业发展的构想上,建议北流上马糖厂项目。一来可以促进工业的发展;二么,糖厂的上马,势必形成农村大规模发展甘蔗的种植,也由此促进农民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对这个建议,范豪光思考开了。对于甘蔗的种植,北流并没有大的规模,只有一部分群众种植果蔗,再说,北流本来就是个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县,如果大规模种植糖蔗,粮食生产必然大受影响。为此,他否定了这个建议。
北流是一个内陆县,不沿海不靠边,也没有大江大河大交通网络,工业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制约,起步低,发展缓慢。但北流又有着丰富的石灰石和瓷土资源,瓷土在23个镇均有,探明的贮藏量约为2000万吨,石灰石贮量约为1000亿立方,纯黑花岗岩矿藏约5亿立方米,且水泥和陶瓷生产都有一定的历史,特别是陶瓷,从夏朝至商代,北流河流域出现了私有制陶瓷作坊;北宋中期,制瓷窑炉已遍布广西各地,北流河流域的影青窑炉更是星罗棋布,如今平政镇的岭垌村依旧有“九十九条窑”的传说。那时的岭垌,大小涧溪之中,有以粉碎瓷石、制作瓷土、釉果的水轮车1000余部、水碾800余支。当车轮旋转,水碾翻滚之时,便是“重重水碾夹河开,未雨殷传数声雷”之景象,蔚为壮观。
看清了资源优势,发展的思路也就捋直了。范豪光提出以资源优势为依托,重点在陶瓷行业上先行突破,为全县工业的大发展进行引领,并制订了《北流县关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的优惠办法》、《北流县关于发展横向联系,引进外地资金、技术、人才的优惠办法》。
范豪光担任县长时,工业规划已经转向城北区,并已上马了陶瓷企业。因此,在工业这篇大文章中,范豪光的一个大手笔,就是推进和完善城北区的工业建设,将其重点发展陶瓷企业,建成“北流陶瓷城”。
那时,北流的城北区还是一片荒坡。为发挥北流的陶瓷生产资源优势,先是加快项目的建设力度,从1987年起,在原来的基础上,投资2000多万元,于城北区新建了6家陶瓷企业和一个陶瓷研究所,将周围5平方公里纳入陶瓷城建设范围,全力建设好这个陶瓷工业区。其中1987年6月21日在陶瓷城成立了广西北流炻瓷厂,该厂就是目前北流最大、全国有名的陶瓷企业三环集团的前身。接着高档瓷厂、第四瓷厂、第五瓷厂、第六瓷厂以及煤气厂、原料厂陆续兴建,他们组成了“北流县陶瓷集团公司”,北流陶瓷从此走向了规模生产。在陶瓷企业发展起来的同时,要求企业抓好产品质量、产品销售、产品出口等工作,促进企业稳步发展和带动新企业上马。此后,新的陶瓷企业在城区周边和各乡镇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不断的开拓发展中,使整个北流陶瓷业蒸蒸日上,盛况空前。
现在,北流已经在原陶瓷城建起了北流国际陶瓷贸易城,还在民安镇十字铺建起了陶瓷工业园区,陶瓷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北流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并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北流)陶瓷博览会。如今,北流已从一个千年瓷乡演变成为中国陶瓷名城、中国日用陶瓷出口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这一华丽的蜕变,其动力之源就来自于当年陶瓷城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