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奶奶护理伤员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不妨也在此顺便交代一下:当时,组织上对住在乐陵的部分荣军和残废军人,除了养伤治病外,还有一个帮助他们安家落户的政治任务。也不知怎么的,当时那个南方人就看中了奶奶,他觉得奶奶这人除了是小脚之后,其他的都十分优秀,例如为人实在,心眼好,有能力,会持家,值得信任,让人依恋,等等。可是,他自己又不好意思表达心情,于是就把心事如实向组织上进行了汇报。组织很重视,派专人前来奶奶家给她做工作,但奶奶拒绝了,无论人家说什么,奶奶就是不同意,弄得对方很尴尬,很被动,也很生气。对方说与荣军结合不单单解决了你个人的家庭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国家利益,是为了共产主义、革命事业,马上就要进入新社会了,思想不能太落后。
很多人以为奶奶只所以不答应那个人的“求婚”,是因为奶奶嫌他少了半截腿,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事实上,那个人伤好之后安了假肢行走自如,干活、劳作什么都不耽误,而且他不光人长得很精神,脑子也特别聪明,连修剪枣树的技术都很快掌握了。他曾向周围人说自己是国立中央大学的大学生,有些人当时不相信,以为他是在吹牛,可组织上的人证明这是真的,他在大学里就偷偷入了党,后投笔从戎,走上战场;当然,有人反映他的家庭出身有点高,而这一点他也向奶奶作了坦白,没有隐瞒:他确实是一个资本家的儿子,但不是反动资本家,是红色的,进步的,爱国的。据说,他爹作为一名知名的爱国人士,建国期间还被周恩来专门接见,并受邀登上了天安门,参加了开国大典仪式。
奶奶原以为当兵打仗的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没想到其中也有富家子弟。而奶奶只所以回避姓盛的,既不是因为他穷,也不是因为他富,是因为她心里只装着爷爷。由于没有完成任务,组织上的人对奶奶开始有了成见。正如前边说的一样,虽然奶奶为革命事业确实做过一些贡献,但事实证明,那些都不是她自觉的行为,正象在讨论开除她党籍的会议上有人说的那样:恰恰相反,她的落后是有据可查的。对于这种说法,爷爷的战友、残疾军人于长江持相反的意见,他说:总起来讲,高书梅的觉悟还是可以的。于长江指的是,奶奶在爷爷当兵前,对爷爷为抗日武装提供资助的事,并不是一点都不知情,只不过她睁只眼闭只眼,装糊涂罢了。
后来当了市政协委员的于长江,在回忆过去时,还说起爷爷当兵前的那些事:早在“七七”事变后,乐陵就有一支叫什么冀鲁边人民抗日救国军,当时做生意的爷爷就暗地里与其有了来往,并经常时不时地给他们一定的资助。在那个组织里,有一个姓杜的,如果没记错的话,叫杜步舟,他是大孙乡杜寺村人,他认识了中共津南特委宣传委员兼中共乐陵工委书记贾振声,被发展成地下党员,老杜因与爷爷做生意时认识,于是他又引荐了爷爷,爷爷有意参与组织,但受老小拖累,所以就先做些地下工作。当时队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武器不足,一百多人仅有二十多条枪,于是杜找到爷爷,爷爷就找了自己的两个朋友--许家的张铁匠、后周的周铁匠,让他们帮助打制土武器;需要钱买铁时,爷爷又想方设法提供资金。那段时间,奶奶从一些蛛丝马迹上已看到爷爷有些不正常:爷爷天天忙着在外“做生意”,但就是不往家里交钱,有时还要从家里往外掏“老本”,她能没有一点觉察?只有一个可能:她知道了男人的所为,但觉得那是男人应该做的事,因此不想管太多。当然,爷爷离家当兵,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话说奶奶到底都没答应姓盛的求婚,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爷爷。当时有人说他牺牲了,也有人说他只是负了伤,并没有死。反正爷爷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直到多年后,于长江复员回家,奶奶才从他嘴里得到一个爷爷战死在曹县的准确信息。所以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奶奶哪有心情与别人成立家庭?她要等爷爷,哪怕只有星火一点大的希望。
奶奶拒绝的是老盛吗?不,被她拒绝的,是另一个世界,也是她另一个自己。她把自己关在了另一个世界的门外。
这事过后,姓盛的伤员曾一度情绪十分低落,但坦荡的奶奶并没有因此心存芥蒂,而是积极做媒,把姓盛的南方人说给了村东一户老实人家的姑娘。女方家没有男儿,盛算是入赘,两个的性格都不孬,在一块过的很好,很快生育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建国后,他们一家都迁到了男方的老家贵州,后来盛还在贵阳的一个科研机构当了院长。在大哥结婚那年,盛和他的媳妇孩子全家还回了乐陵一趟,在县长的陪同下专程到程楼看望了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