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奶奶为什么对棺材那么看重?生,要居有其所;死,要有安身之地。对于逝者来说,其实,棺材就是家。家,无论对一个活人还是死人,确实太重要了。
也许,奶奶领受了没有居所的滋味,所以才如此重视“家”。
在解放前,她曾经无家可归。那年她要饭回来,才发现自家的房子已经倒塌了,连土院墙都没留下一段完整的。就在奶奶一筹莫展时,曾爷爷提到了本家徐风明。徐风明是本村的财主,他一生娶了两房老婆,但只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徐风明活着时,考虑自己没有后,曾找过曾爷爷,说等他百年后出殡时,让棠儿给他挑幡儿,让爷爷给他兜罐儿,作为回报,徐风明将把堂屋留给棠儿,把三间东房留给爷爷。“挑幡儿”的意思大体知道,即走在送葬队伍最前头,打着“招魂幡儿”的,一般都是逝者的长孙;可“兜罐儿”具体都是怎么做,我对此不是非常明白,鲁北的风俗习惯与我生活的地方相差太远,想来无非是人死后祭奠时常规的一些做法,但肯定比较重要。
棠儿是徐风明的亲侄子,爷爷是徐风明的远房侄子,当时曾爷爷想:都是本家,让儿子给本家叔送葬也是应该的,房子不房子的无所谓,自己又不是没房子住。没想到多少年以后,自己一家老小真的竟然没有房子住了。
曾爷爷把事情前后经过给奶奶说了,奶奶也忽然记起来,爷爷在当兵前确实是说过这事儿,但那时是当笑话说的,谁也没当回事,谁也没想到真的有一天没有了家。再说,此前,奶奶根本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徐家的顶梁柱,她以为像房子这样的大事,都是男人才能考虑的,没想到自家的男人当兵走了,不能再指望了,而公公也老了、病了。怎么办?奶奶认识到,现在自己不得不出头露面了。
徐风明的老宅,已经被他的亲侄棠儿占用着。奶奶找到了棠儿说明了来意,棠儿却不认账,说哪有这回事?他问奶奶要凭证,没有凭证就是敲诈。没想到还有这么不耿直的人!奶奶哪来的凭证?谁能想到会有今天,真的要住人家的房子呢?徐风明已作古,死无对证,早知今日,就要他提前写下字据了,空口许诺有什么用呢?
当时,奶奶一家几口要饭回来后暂住在村北的破庙里。这座城隍庙早几年还象模象样的,庙里原先还有泥塑神像,但在民国十七年的时候,县城带头兴建“中山堂”,县长白风仪领着人到处扒庙、砸神,因此这程楼庙里的泥塑神像均被砸烂,墙也被扒了几个口子,四面漏风。再后来,好像是改革开放进入第七八个年头吧,已腰缠万贯的大老板程玉山旧地重游,打算重修程楼的城隍庙,为此他还专门郑重其事地征求了伯的意见;而那时,伯已“光荣退休”,不理“朝政”,最后此事终究不了了之。
话说当时本就有痨病的曾爷爷跟着外出要饭,一路食宿无常,身体愈加虚弱,回到程楼后又住在破庙里,致使病情再次加重。奶奶看这样不行,必须得有一个能够挡风雨的家,否则曾爷爷非得死在庙里,成为游魂野鬼。有一个家,这太重要了,哪怕很小、很穷,只要骨肉能够在一起。奶奶心一横,她领着曾爷爷、伯和姑,搀老携少来到黄夹找政府告状。程玉山的娘也是一副热心肠,她看奶奶一家实在可怜,于是托了本家一个认字的先生帮助写了状子,折腾了好多日子,没想到最后还真的赢了官司,这样棠儿才不得不把徐风明许诺的三间东屋还给奶奶一家,老小总算是有了个可以称为“家”的窝。复员后的于长江在多年后回忆:按时间推算,在奶奶为了打官司跪在政府面前那会儿,他和爷爷因为打仗负伤,正在鲁南枣庄一带的山区“进修”,说白了,就是一边休养疗伤,一边学习革命理论。他记得很清楚,当时有一个姓匡的,说是专门从根据地沂蒙山区请来的老师,大家都叫他匡部长。匡部长个头不高,瘦啦吧叽,但是他说起话来嗓门却很大。他给爷爷他们讲课,讲到为什么要抗战、为什么要打仗,说就是为了消灭侵略者,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安全的家,温暖的家。匡部长还讲到:家是什么?是你受伤了最想回到的地方,那里住着无条件爱你、对你好的人,无论你怎么样都不会放弃你的人;家是一个你时刻都惦记的地方,一个里面住着你最在乎、也最在乎你的人的地方,是一个失去了它你就会伤心的地方。他还挥着手说:我们打仗、流血、牺牲,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家,但前提是,要先有一个富强、安定的大家,这个大家,就是整个国家。他讲得通俗易懂,极富感染力,给爷爷和战士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讲到精彩处,匡部长还与战友们互动,问战友们对家的概念,当时爷爷正坐在前排,他回答匡部长的问话时,说:我对家的理解,就是种满了枣树、一年四季有枣吃的地方。这一答案引起了战友们的哄笑,但是却感动了匡部长,在得知爷爷是乐陵人后,他说对呀,谁的家里不种树呢,但是枣树,就是你家的特色,希望你有一天回到家,种植更多的枣树,让它们结更多的枣,让全中国的人民都能品尝到著名的乐陵小枣。
爷爷听了匡部长的讲话,心情十分激动,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就申请回到前线,参加了反扫荡战斗,直到战死在疆场。于长江后来听说,那个匡部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大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后来又跑到东北当了一所著名大学的校长。
有了一个“家”后,生活相对稳定下来,曾爷爷的病慢慢就有所好转,奶奶这才舒了一口气。当然,奶奶的个性十分要强,她并不愿长期寄人篱下,几年后稍微缓过劲来,在卖了一些枣树的基础上,于自家老宅子上重新盖上了三间土房,把徐风明的三间东屋又还给了他的侄子。毕竟是同祖同宗,解放后,棠儿与奶奶一家相处很好,在奶奶去世的时候,棠儿的后人前来吊唁,并尽心帮助操持,用大哥的话说:到底都流着徐家的血液,血浓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