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这篇所谓的散文《生活不需要小说--写给奶奶》里,有很多误笔,根据后来的深入采访和调查,需要更正一下:
例如,奶奶到曹县给爷爷迁坟,拉车的并不是一头黄牛,而是一头骡子,并且是棕色的;
例如,当时并不是只有奶奶和伯去曹县,其实还有玉山、玉山的娘,而且还有一个“公家人”的代表,也就是领路人于长江;而且,那次去曹县,姑并没去,实际上她是被奶奶之前安排到五姨奶奶家住了,等到从曹县回来时,才捎信将她从五姨奶奶家叫来,算是给爷爷安葬送行;
例如,奶奶到曹县,也不能说是第一次出远门,因为在十年前她领着伯和姑到陵县要饭时,那次的路途也不近,也能称为是远门;而且,那时候他们没有坐车--尤其是这一点,对奶奶特别重要,因为我想提醒大家,奶奶是小脚,用她的小脚从乐陵的程楼,一步步丈量到陵县的祁庄,然后,再从祁庄丈量到程楼,算不算远门,你用大脚试试吧;
例如,奶奶将小女儿菊送给人家做童养媳,第一并不是在最困难的时期为了换口吃的,第二也不是换来了半袋口粮,事实上是换了人家出钱,当然也可以说等于换了钱,好给曾爷爷和姑看病;
例如,奶奶在主观上并没有打算,在客观上也并没有将自己的丈夫大大方方地拱手献给国家,这点特别关键,因为事实是正相反,她是那么小气、自私,一心想把丈夫留在家里照顾老婆孩子……
当然还有其他失误的地方,不再一一列举。一篇小文章,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与事实不附的失误呢?两个原因:
一是听了妻子的一面之词。欣月做为奶奶娇惯的最小的孙女,日常生活受她影响太深,在叙述上肯定会偏向奶奶,尽量拣好听的说;二是就算欣月不偏向,依她的年龄和经历,也肯定不全面。任何事情一片面,就不公平了。而据我所了解的奶奶,她信奉和要求的,就是公平:不是她的,她不会要;是她的,你不要抢。
不记得是从哪儿看到的这句话:历史的真相,不是靠得太近能看清楚的。我想,看奶奶,以及奶奶的故事,也需要远远的,多角度地,这样才能更准确一些。因此,为了力求准确和体现公平,我对欣月之外的人,利用并通过各种方式和机会,进行了深入采访。这些人除了伯、姑、大哥、二哥以及大姐和姐夫之外,还有奶奶的一些远亲、老表,还有程楼以及邻村的一些中老年人,乡镇和县城一些认识奶奶和伯以及与他们的故事有关联的离退休干部、工人、军人。当然,我也到图书馆、当地史志部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所做的这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立体、纵深的采访和多角度地深入调研,还原奶奶及其所经历的那段历史真相。我希望有人读了这本书之后,不会认为我是对奶奶进行了一番表扬。我想,更重要的是,她根本不希望、不在乎也不需要任何表扬,她不会喜欢虚假的、远离真实的表扬;她感兴趣的永远不会是名垂青史,看重的只是家庭和睦。就跟她不想让爷爷当什么英雄好汉一样,她穷尽一生所追求的伟大事业,不是轰轰烈烈、天南海北,而是平平安安、妻儿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