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历经战争创伤的齐鲁大地,依然是满目疮痍。画面上旧坟新茔,枯树老鸦。镜头由远及近,悠悠定格于一条荒凉的乡野土路上,在兀自前行的一辆牛车上,越过赶车人,是一位年轻而憔悴女人的特写:神情呆滞,目光哀矜,耳际那一缕青丝,随风飘逸出大悲大痛后的漠然。她身边,是两个年幼无知的孩童和包袱被褥。镜头深处,是被牛车甩在身后的村庄,零星的几棵刺槐,楔刻在伤痕累累的村落间隙……
这个女人,就是奶奶。
在内心,我千百遍描绘当时的场景:荒郊,老牛,破车,烂衫……也许在那狼烟未尽的年代,此情此景司空见惯。但在今天,许是想象力的局限,我确实难以用文字来准确补填这个故事的空白。多少次,脑海里出现这组蒙太奇式的画面,时而清晰,时而混沌。我当然知道这组画面是真实存在过的,因为这个故事是用人的血肉织就的,但今天说来,却为什么又显得那么不真实?在这个物欲纷呈的年代,每时每刻都演绎着惊天动地、五彩缤纷、生生死死,但到底还有多少,是使你深信并敬畏的?还有多少,是值得你屈膝膜拜的?还有多少,是需要用心泪来祭献的?
又有多少故事,是可以让你用灵魂来研读的?
而对奶奶那一次史无前例的“远征”,我是用虔诚的灵魂阅读的。
那次,是奶奶一生中第一次出远门。
她不是去逃难,也不是去串亲,当然更不可能是旅游。她是要去找自己的男人。她知道自己的男人在哪儿,知道自己的男人已经死了,这一天,她就是要去一个只是听说过名字的、陌生的地方,去收拾男人的遗骨,并一定要把他拉回家,将他安葬在自己能看得见的地方。很难想象,凭着一张当时“政府”开的所谓“介绍信”,她这个大字不识的普通女人,带着几个小孩,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从鲁北平原,到鲁西南,行程一千多公里,来回二十多天,需要怎样的勇气和胆量?她唯一的动力,就是为了她的丈夫。做为军人,她的丈夫在菏泽(曹县)的一场战役中以职殉国。象成千上万革命先烈一样,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他洒尽最后一滴热血,浸润了中华民族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
血流尽了,但遗骨要回家,他的妻儿要知道他死后住在哪儿,不能让他成为游魂野鬼--也许,奶奶只是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是怎样找到了丈夫牺牲的地方?是怎样将其遗骸拉回了家?又是怎样在家门口安葬了他?细节无法杜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时她心里装着一个信念,她知道自己作为妻子,此时任务只是完成了一部分。她眼下要做的,就是替丈夫扶养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男人当兵离家时,她就知道一切只能指望自己。这个要强的女人,在丈夫生前和死后,没让娘家为难,也没向政府伸手,而是象男人一样自己种地、持家;屋里没了吃的,就带着几个孩子外出要饭,只要不让孩子饿死,就没有什么苦和累。最困难的时期,她不得不忍着心痛,将自己的女儿送给人家做童养媳,可换回的半袋口粮刚刚吃完,却得到女儿染病已经不行的信儿。作为母亲,她认为这是自己犯下的最不可饶恕的大错,也是她一生都无法抹去的痛。她把骨瘦如柴、身体已经发凉的骨肉紧紧裹在怀里,但整整一天,也没有将那个幼小的生命再暖过来……
过去的总是显得分外神秘。奶奶走过的路,一如待挖掘的矿藏:她将自己的丈夫大大方方拱手献给了国家,没提出非分要求,却一定要将丈夫的尸骨拉回家;她象男人一样撑起一个家,骨子里却深深镶刻着传统封建意识,守一辈子寡从没有想过二嫁;为了养育儿女,她可以掏大粪,但同时又能将家里收拾得利利索索,从不邋遢;为了生存,她可以象男人一样打打杀杀,另一方面又极其爱惜自己的名声,恪守妇道,全村没人敢将一个脏字泼在她身上;她能与克扣丈夫军饷的人大打出手、斤斤计较,而在大是大非面前又懂得进退,她儿子当了一辈子村支书,决不允许他贪占公家一分钱便宜;她是标准的慈母,却又家教甚严,满堂儿孙一个个都循规蹈矩,没有谁敢违背她的意志,连七十岁的儿媳对她也是惟命是从;她做人做事与世无争,受得委屈,邻里和睦,但在“敌人”面前又无比坚强,保持尊严。
她的故事,呈渐进式渗入我文字的骨架。在这些穿越时空的碎片中,有些情节让我无法想象,有些内容让我无法释怀:她是怎么想的?是如何做到的?是怎样熬过来的?一个三寸小脚女人,凭着怎样的毅力和信念,才能跨过注满雨雪的百年坎坷?到底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才能对她及其所经历的,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表述?
二零零八年初,一个寒冷阴霾的日子,奶奶终于走完了九十九岁的人生,回归天国。事隔六十八年,不知她的丈夫,是否还认识这个为了他的家裔无悔奉献了毕生的女人。不能用艰难二字概括她的一生,不能用磨砺形容她的过去,贫穷、苦难和残缺,不是刻意的选择,而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馈赠。她没有文化,没有官衔,却用血泪、坚韧和微笑,洋洋洒洒谱写了千古绝文。她走过的,是那一代人大都曾经的风雨,是史诗般的岁月。她是庞大群体的忠实代表,柔弱的肩膀,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荣辱与艰辛。从她远去的身影,我读到的是尊贵。
人生不是故事,生活不需要小说。奶奶传奇的一生,就是编也编不出的故事,就是一部原生态小说。曾经想到,奶奶的一生,是有着特殊历史印记的网页,应该有更多的人浏览它,可面对这个厚重的过去时,我复制了前人众多的表现手法,页面依然显得那么空洞无力。作为她的孙女婿,我很惭愧--以为可以游戏文字,以为可以笑谈生活,以为可以编撰历史……镜子里映照出的却是无知和苍白。是奶奶的年代久远?不,是我的心灵蒙上了太多尘埃。是人生飘渺难以驾驭?不,是自己沾染了太多世故、性情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