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相信,被枪炮声浇灌的生命,肯定会充盈着缤纷的画面,肯定会绽放出无比璀璨的光芒。因此,我曾经无数次地遐想,如果真的可以穿越时空,我愿来到那个充满血性的年代,踏上那片焦灼的土地,亲身感受金戈铁马、枪林弹雨的诗意。
但事实上,战争年代,远没有电影和教科书上显示的那样浪漫。
爷爷从生龙活虎地离开程楼,到变成几块尸骨回到老家,这个简单的过程,已经诠释了那场由日本人挑起战争的罪恶。不经过那个岁月,就无法体验那种残酷,也许不只是后来的年轻人把历史当故事,就是从那个岁月活过来的人,有时也会无意间忽略由战争带来的血腥。比如伯。
伯在活着时,向我们津津乐道的,是爷爷当年所在部队的长官肖华。这应该是伯与人交谈时经常提到的最大的官之一。至少对我是这样。他很少渲染日本人的狼狗如何把他扑倒在地的场景,也绝少提到子弹怎样从他耳边掠过的惊险,可是,他却愿意不厌其烦地提到肖华,仿佛肖华是他的兄弟、子女,是他村的一个邻居,或者是他一位格外熟悉的好友。从我第一次作为准女婿的身份到徐家做客,直到我把他的小女儿欣月娶到俺家做媳妇,几乎每一次见面,只要在一起喝酒吃饭,他都要提到肖华这个人。从他的口气中,我能感受到肖华的神秘和智慧。说实在的,我这人读书不多,有些孤陋寡闻,对肖华的生平事迹知道的不多,面对伯的问题,我经常答不上话来。为了表示对泰山的尊重,我就找来一些关于肖华的书看,如果他再提起类似的话题时好有所应对,以便让他不会觉得我这个女婿那么无知。
时间久了,我终于意识到,伯对肖华的关注,其实是缘于他对爷爷的一种怀念。或者说,这是他怀念爷爷的另外一种形式。
肖华不仅是爷爷所在部队的最高首长,同时他和他的部队,还在乐陵呆过很长时间。抗日战争开始时,肖华曾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过平型关战斗。在抗日救亡爆发的第二年,共产党为了壮大其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中央军委决定抽调一支八路军主力部队组成“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开赴津浦路以东的冀鲁边区。那时候,肖华被任命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的司令员兼政委,他从山西孝义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雨兼程,最终来到冀鲁边中心区,在盛产金丝小枣的乐陵县,暂时扎下了根,在敌后战场大力开展游击战争,在这块热土上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当年,肖华一方面领导开展游击战争,一面对反共顽固派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瓦解“冀鲁联防”,打击反动民团,使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得到迅速巩固和发展。那时候,伯的年龄还小,虽听过肖华这个名字,当然不可能了解发生在肖华身上的这些事。在一九三九年底,肖华任三四三旅政委兼鲁西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第二年又被选举为鲁西行政公署主任,并任华北讨逆野战军政委。从教科书中我还查阅到,在这个过程中,肖华指挥了两次战役,粉碎了顽固派石友三的企图,巩固了冀鲁豫和鲁西抗日根据地。到了一九四一年年底,肖华担任了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从这时起直到抗战胜利,肖华在山东工作这段时间里,协助罗荣桓指挥山东军民粉碎了日寇的频繁扫荡。在山东工作的那几年,肖华在乐陵呆过相当长的时间,并多次途经并到过程楼。在整个乐陵、宁津一带,只要提起肖华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相当神话。作为佐证,肖华在乐陵与抗日民主县长牟宜之结义的结义园,至今仍保留在闻名四海的乐陵万亩枣园内。
时间长了,了解了爷爷当兵的故事后,我对伯为什么老是提起与我们的生活不相干的肖华,才慢慢给予理解。肖华只所以在他的脑子里扎下了根,是因为他是爷爷所在部队的首长。说肖华,就是在间接地说爷爷;怀念肖华,就是用另一种形式怀念爷爷。事实上,肖华与乐陵确实结下了不解之缘。二零一一年七月,也就是在枣儿从树叶缝隙里露出尖尖小脑袋的季节,在文联搞的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红色收藏展”上,我偶然看到了一份一九六五年八月二十八日的《解放军报》,上面就刊登了肖华的一篇回忆文章:《英勇抗战的山东军民》。文章纪录的,就是他当年在山东乐陵打游击时的情况。
当然,肖华在乐陵领导的游击战争,虽然给当时的日伪势力以沉重打击,但那时毕竟敌强我弱,在日寇的频繁扫荡下,他有时感到力不从心。为了巩固并扩大力量,肖华不失时机地广泛宣传,招兵买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爷爷加入了肖华的队伍,成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