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戏子》和《美人图》(《十月》2001年第4期)写的都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乡村的艺术生活。那是只有孩子们才有内心生活的年代。乡间一位爱唱戏或者爱画画的女孩子,其内心世界之丰富,恐怕远过于今日正在电脑与电视机前成长的未来的主人翁。旧戏的唱词和古装美人画片,美艳逼人又含蓄深沉,让板滞粗糙的乡村生活变得绵软细腻,顿时生动起来。当全民都在期盼一个伟大思想雨露滋润的时候,孩子们的精神凭借艺术的不羁想象得以远走高飞。作者毫不掩饰生活的悲剧底色,把人物的命运推到了悲凉的谷底,同时又善于运用工笔细描,曲尽其妙,写出了小女儿的万般心事。乡村题材,如果脱去了土气俗气,超越了庸常琐碎,未必要有大开大合的时代风云,一样可以令读者掩卷叹息。
现代化的社会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中国目前细看起来如同一个巨大无边的乡村。就像身处前工业社会的学者热衷于谈论后现代主义一样,人民大众的阅读趣味已摆脱了散发泥土气息的集体记忆,正越来越远离土地和乡村。他们也许更愿意接受经过筛滤提炼的与乡土有关的时尚理念,或者一大批词汇:自然、空气、阳光、绿色、水土、环保……但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到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这一脉根基深厚的文学传统终究会冒出新芽长成新枝。文学的兴衰炎凉,也许合得上“九叶派”诗人陈敬容的那句妙语:
奶奶的旧衣箱,翻出来就是时装店。
当然,创造与翻新是绝对必要的。至少要给旧衣裳系上一条新腰带,或者绗上一道新边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