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世界有关东方国王普雷斯特约翰的传说,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难解之谜。叶舟的小说《1898年喀什葛尔大事记》由此而生发,虚拟了一个名叫伊斯兰姆阿洪的人,一个中亚浪子,古本《圣经》的伪造者。现实世界中伪造经典、篡改历史被认为是不道德行为--最近日本国就爆出了考古学者伪造原始石器的丑闻;小说家的伪造,比如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虚构,却是无人指责的:虚构是他的特权,也是他应尽的职责。但是我们相信,叶舟虚构历史的快乐与伊斯兰姆阿洪伪造经卷的快乐是相似的:都是不涉功利、别出心裁的游戏,都发挥了完美主义的专业精神。
叶舟,兰州人,报社记者,早年以诗歌而得名。大家如果读了本期“小说新干线”专栏(《十月》2001年第1期)里他的两篇小说觉得意犹未尽,不妨去读读他的新书《大敦煌》。这部气势宏大、文体多样的著作,显示了他的写作实力和文学雄心。《1898年喀什葛尔大事记》是他的有关新疆天山南北的系列小说的第一篇,联系到他此前以敦煌、西藏、青海为题材的诸多诗文,我们可以把他的写作视为对西部诗意的不断发现。
中国的西部不仅具有地缘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假如把西部开发理解为首先是关注、了解和发现的话,那么认识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乃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西域的繁盛音消尘绝已悠悠千载,当初帝国主义者的觊觎和势力渗透,本来可以转化为中国政府与人民重新审视这一广大地域的契机。但在1898年,老大中国依然是西方人眼中沉睡着的狮子,北京城里正在酝酿走出困境的维新变法;此时斯坦因、斯文赫定的中亚探险旅行正渐入佳境,而大清帝国之一隅发现古本《圣经》之类的“大事”朝廷内外是无人齿及的。无论其初衷如何,斯文赫定们的确具有远见卓识;本期杂志杨镰先生的《被遗忘的丝绸之路》一文,也许有助于我们客观公正地看待西方探险家在中亚的考察活动。
相隔百年遥望西北,这种迟到的关注陡然增添了历史凝重感。西部的良性开发,理当是唤醒其沉睡的历史记忆,停止对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毁损,保存其绵绵不尽的诗意,而不是念念不忘去发掘历经千年风雨且寥寥可数的王陵后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