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一章 高处不胜寒

  一

  歌德说过,一个作家活着看到自己受人尊崇,成为不朽者,是非常难得的幸运事。学者的命运大体上比作家要好一些,但是一位人文学者从籍籍无名、坐冷板凳到成为众望所归的大宗师,路途依然漫长而艰辛。季羡林先生算得上罕见的例外。

  季先生一生得益于法西斯统治下的十年寒窗苦读,修成一门冷僻的学问,毕生受用。“国家不幸诗人幸”,曾做过诗人梦的季先生1936年西行求学以后,居然像诗人一样受到了命运的“恩遇”。入哥廷根大学,先师从瓦尔德施米特(Waldschmidt)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后师从西克(Emil Sieg)教授学习吐火罗文和吠陀;留德十年,八年身处法西斯德国的战争大后方,二战后期,饱受饥饿之苦和炮火之危。这一番绝无仅有的经历,也是上苍的额外垂青,“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祸福往往互相依存、转换。因缘际会,季先生居然在西方世界进修成一门东方文化的绝学功夫。

  回国后,季先生因陈寅恪教授之荐受聘北京大学,开创东方语言文学系,担任系主任,当了半年副教授即升为教授。诸多学者终生追求的世俗目标,回国半年、35岁的季羡林已经达到。更有甚者,1956年,季先生被评定为“一级教授”,同年又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这是中国读书人至高无上的称号。如果不是身怀无人敢与争锋的绝学功夫,季先生不可能刚届中年即膺此荣耀。

  季先生通晓英文、法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融会中外典籍,善于在东西方文化的纷纭现象中发现交汇点,他晚年发力写作完成的40万字的《糖史》,即是有关世界文化交流的扛鼎之作。在北大上学期间,我多次遇见年近八旬的季老在文科阅览室查阅《古今图书集成》,孜孜兀兀,足为后生垂范。1990年秋,我有幸聆听了季先生的一个小型讲座,主题是中印文学理论中辩证言意关系的神韵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直觉感受和大体认识,点到即止引而不发,没有做细致严密的论证,也未推导进一步的结论,却给听讲者留下了很大的思索空间。后生小子我不自量力,试图就此课题有所引申发挥,乃以“中国诗学中的神韵论”为题撰写毕业论文,第二年以此博得了硕士学位。

  二

  普通读者恐怕没有机会也没有兴趣了解季先生的本行专业--古印度学。多数人都是通过他的散文了解这位当世大学者的。

  季先生一生文学创作时间跨度之大,作品数量之丰,在现当代中国,罕见其俦。但纵观季先生的文学活动,可以说,他终身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业余作者;而在散文这一门类,他又是目光如炬的鉴赏者,痴心不改的实践者。

  从中学生时期到后来中国学术界泰山北斗的尊荣地位,散文创作一直是季先生的深切爱好。只要生活着、思考着,他就写作着。依照作品的写作时间依次读下去,读者可以完整地了解他的人生行踪和思想轨迹。

  他最初的创作开始于中学生时期,但文学情愫的培养主要得益于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读书期间。当时季先生有几个爱好文学的伙伴,经常在一起高谈阔论,臧否天下人物,主要有吴组缃、林庚、李长之,自命“清华四剑客”。“我们好像是《世说新语》中的人物,任性纵情,毫不矫饰。”(《怀西谛》)后来,另三位剑客皆以文学为安身立命之本,分别以小说、诗歌、文学评论名扬天下,而以文学创作坚持不懈、著作等身而言,实则季先生一人而已。昔者往矣,诗剑飘零,四剑客皆已重归道山,唯有著作长留人间。

  写于30年代初期的《观剧》、《黄昏》、《寂寞》、《回忆》、《年》、《兔子》、《红》诸篇,从标题即可以看出文学青年刻意为文的深重痕迹:创作激情难抑,但没有足够丰厚的人生阅历,情感找不到落脚点,只是定下题目对某一情景抒发感慨。这样的主题散文季先生晚年也偶尔命笔,但是风格与早年的习作迥然不同,平易自然意境幽远,允称佳作,如《八十抒怀》、《九十抒怀》、《听雨》等。

  从“欧游散记”系列散文起始,他的散文有了更加切实的人生内容。《WALA》写青年人萍水相逢的爱情,含蓄深挚又包含淡淡的忧伤。季先生的文字风格在诗意的抒情写作中难以焕发光彩,更适合切近实际生活的记叙之作--这一特点在他晚年的游记文、忆旧文中得到充分呈现。写于90年代的《赋得永久的悔》、《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台游随笔”系列等,沉郁顿挫,不抒情、不感伤而诚挚动人,风神潇洒枝叶苍劲。

  在人生最重要转折的两个时期--留德十年后期和“文革”十年里,季先生身处非同寻常的艰难生存之境,难以保持文学创作的闲情逸致,也没有适合发表文章的报刊,散文创作暂时中断。留德的后五年,希特勒的侵略战争给德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缪斯女神也无暇光顾;“文革”中无妄之灾往往祸从口出,文人噤若寒蝉,更何况形诸笔墨!但是如寒梅斗雪蚌、病成珠,苦难终得补偿,年届八旬以后,季先生为这两段非常时期撰写了两本辉煌的散文著作,《留德十年》和《牛棚杂忆》。他的以文纪年的两处留白,因此得到了浓墨重彩的填充。

  留德之前,作为诗情洋溢的文学青年,季先生的文章不免有刻意为之的痕迹。回国之初,季先生忙于学术研究和系务工作,作文偏少,像《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在当时也算是个异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季先生满怀热情地参加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作文章基调大多为单纯的乐观主义,有的失之平白浅近。

  “庾信文章老更成”。新时期开始,季先生的学术研究迎来了新的春天,散文写作的质与量也随之进入了持久的高峰期,赓续二十余年。这一时期的文章,伤逝忆旧的篇什将及一半。这是最具季羡林特色的珍贵篇什。

  季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于德国,35岁创办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新中国初期的一级教授、学部委员,担任过北京大学副校长,全国人大常委,获得多个世界著名大学的荣誉学位,身兼无以数计的荣誉性或顾问式的社会、学术职务,平生交游之旧雨新知,多为文化界大师奇才,星汉灿烂、胜流如云。1946年之后,他就处于中国学术的最高层,赓续六十余年。除了牛棚岁月,他的一生大体是平安的,在一系列纪念怀旧文章中,季先生的感恩心情跃然纸上,尤其庆幸,遇到了陈寅恪、汤用彤等前辈学者的赏识。朋辈中,还有在新中国身居高位、号称中共“党内一支笔”的清华校友胡乔木。经历曲折和辉煌,生命横跨一个世纪,亲历老大中国天翻地覆的巨变,目送前辈、同辈乃至后辈绝尘而去,中心伤悲发而为文,在季老是情之所至的表达。

  岁登耄耋的季老追述往昔,参透了人情、世态和物理,最能令读者动容,笔者对此也十分偏爱。这些前朝旧事,对于年轻一辈的读者,是弥足珍贵的见闻。

  三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

  季先生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辞藻,没有骈四俪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视同儿孙,其中一只最心爱的、浑身雪白的波斯猫咪咪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是可想而知的,但落在笔下也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命中消逝了,永远永远地消逝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里还颤抖不止。”

  清末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酒,质胜于文,不舍本逐末以辞害义。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得鱼可忘筌,见月当忽指。

  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机锋,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不如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那样珠玉杂陈琳琅满目,也不像何其芳《画梦录》那样错彩缕金雕绘满眼。是本色写作,不以机智和才气取胜。

  季先生是不世出的大学者,古印度学专家,但不是天赋使命的文化天才;人才之中,他也不算迥出同侪。较之同学朋辈,他的叙事之才不如吴组缃,诗艺之才不如林庚,论辩之才不如李长之。同行之中,涉猎广博、思维深湛不如金克木。但是做好学问的首要条件,不是才气,而是诚实和勤勉。

  季先生不强作才子姿态,口吐莲花满纸锦绣,他并不想借文章匡时济世。他的生活平静如水,纯净如水,所以他的文章也平白如水。然而平白朴素之中,有对造化的感恩,对弱小的怜悯,对悲苦的达观,博爱慈悲一往情深。弘一法师晚年书法,不计工拙,曾有遗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临终手书“悲欣交集”四字,字体与字义形神相融、浑然一体。季先生晚年文章,境界与此仿佛。

  生活中,季先生是坦诚而讲礼节的老者,坦诚是他的秉性,礼节是他的教养。我们后生晚辈登门拜访,多热多冷的天气,他都要礼送出门,脱帽躬身目送归客。也许他的礼节使得他不能够充分坦诚,不得不说一些场面上的话,做一些场面上的事,写一些应酬文章。他温和的个性,映照在文章里,有时难免显得绵软,不够有力度。

  季先生的性格含蓄内敛,温文尔雅,难得见他生气或者激愤的表情。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不示强而自强。当然也有例外,在原则问题上,他也会显示出书生式的激昂和倔强。90年代初,北京大学新生入学需要参加长达一年的军训,有关部门把这一特例当作惩罚措施。在一次座谈会上,季先生厉声责问主管教育的官员,究竟是何动机。翌年,年度军训乃告终结。

  某年秋天,我参加中国作家协会采风团到达了著名的江北水城--山东省聊城市,主人悉数搬出了他们的人文家底,景阳冈、光岳楼,还参观了傅斯年纪念馆和临清市内的季羡林资料馆。对诸多的同行者,只意味着匆匆到此一游,但我身处两馆却是怀着异样的心情。这两位让地方官员和百姓引以为自豪的社会贤达,恰是我敬仰的两位北大老校长。他们的个性有天壤之别,但秉公持正、不曲不阿却是共通的。傅斯年急公好义、疾恶如仇,在国民参政会上炮轰腐败的国民党政府,人称“傅大炮”,书生意气,“匹夫不可以夺志”。傅斯年纪念馆影壁上,赫然印着毛泽东手迹,1946年在延安窑洞题赠孟真先生的唐诗一首:“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当时初见,如参佛偈;今日思之,意味深长。

  四

  1982年秋天,在“还乡十记”之一《聊城师范学院》一文中,季先生写道:“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当然也想到祖国的前途,想到人类的未来,也想到21世纪,但是对我来说,21世纪实在是渺茫得很,我不大有可能活到21世纪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预言。

  季先生在文化界的尊荣地位,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加登临绝顶。晚年的季先生已经成为一面旗帜,甚至一个符号,面对隆誉他战战兢兢如临深履薄。无意而领受的赞誉、尊崇超越了事实和常识。老人家坚持操守,多爱少憎,偶尔变通立场,他对自己被当作某些场合的点缀、道具心知肚明,不善于或者不忍心拒绝。比起我在学生时代见识过的大学者如王力、钱钟书,季先生是最不愿意拂逆他人盛意的,既不能严词拒绝,亦不善巧言婉谢。一个孤独内向、喜欢宁静的学者,身不由己成了社会活动家。这位忠厚老者,于皆大欢喜之中深怀孤独。

  沧桑阅尽,冷对浮名,季先生头上已经不需要增添任何学术光环,偏有好事者平添尴尬事。季先生不是国学研究者,不是横通百家的才子,他也从来没有自命为国学家,但居然莫名其妙地戴上了“国学大师”这顶桂冠--用荆棘编成的桂冠。季先生宅心仁厚,谦谦君子书生本色,不愿意严词厉色驳人家的面子,但是他的谦抑否定之语淹没在嚣嚣众声之中。不虞之誉,必招不虞之毁;誉之也无据,毁之也无稽。誉者毁者同样出于轻率和无知。这仿佛一出荒诞剧。

  诸如此类树大招风的事情,五十余年前当他成为一级教授、学部委员,学术地位初登峰顶的时候就发生过。好在彼时斯文犹存,心裁腹诽不致演化成口诛笔伐。迨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研究成热点,季先生发表过“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这样的宏论。这不过是一个文化老人的善良而急切的愿望,不是逻辑化的严密论证的科学结论,十余年后却也一样遭到后生晚辈的严词抨击。说来令人啼笑皆非。

  季先生的专业过于冷僻,如同学术象牙塔的尖顶部分,寻常学人难以一窥其堂奥。因为学跨古今东西,季先生不免常常被一些学会组织请去装点门面,礼节性地讲话、题词。对于被尊奉为道具,季先生心知肚明,他怀着菩萨普度众生的心愿成其好事。私下也有过自嘲。某年在先生府上,季先生笑着对我说:“不久前应邀参观展览,看到有××的题词,比我的字差远了。所以现在我也斗胆用毛笔写写字。”

  2001年秋天,在故乡临清的祝寿会上,季先生有如下内心自省:

  我决不是一个完全没有虚荣心的人,我也决不是一个完全淡泊名利的人。只不过是,由于我运气好,在四十多岁风华正茂的时候,在学术界里,在大学里,所有最高的荣誉和工资级别,我全已拿到了手。因此在那以后不知道有多少次的评职称评工资级别的活动中,我都表现出一种淡泊的态度,从来不与人争。这并非由于我的人品高,而是由于我已经争无可争,我已经到了顶峰,还能争些什么呢?最近若干年来,我吉星高照,出了几本关于我的传记,报纸杂志上有很多关于我的文章,还有几顶让我脸红的桂冠,我实在觉得内疚不安。一有机会,我就要告诉读者:我没有那么好,没有那么了不起,书上和报刊上的话,只信一半就不少了。如果说我真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我还能有一点自知之明。

  从书斋到书斋的季先生不熟谙意识形态的波谲云诡,没有勘破文化时尚的虚情假意。但是仁者如山,厚重不迁,他兼具古之士人的包容胸怀、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独立、坚定、从容、宽厚,使沉迷功名利禄的宵小之徒心生惭意。先生亦儒亦佛的济世精神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道德典范。

  中国有句古话“寿则多辱”,季先生则是“寿而不辱”。他比他的北大同事翦伯赞教授幸运,熬过了牛棚劳苦和羞辱。他比曲学阿世的御用学者诸如“梁效”之流幸运,没有因自处沟渎而使晚年蒙羞。

  度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岁月,长期浸淫于佛学研究,季先生对于个人生命的存续寂灭超乎寻常地达观。他晚年作文常常引用陶诗四句表达胸臆: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学问如海,无边无际;人生有涯,缘起缘灭。世事洞明皆学问,参透了荣辱生死,如得正果如证菩提。

  冯友兰先生88岁时曾有一副自寿联:“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胸怀四化,意寄三松。”季先生米寿以后的一篇文章即以“相期以茶”为题,林庚教授95岁寿辰时,季先生手书此四字既贺且祝。季先生轻轻松松活过了米寿,将近百岁的时候才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终身研究一门冷僻的学问,高处不胜寒,季先生是寂寞的;寿且满百,同代师友在他之前纷纷离世,季先生是孤独的。他孤寂的心境,在他离世之后,我才慢慢体会领悟而逐渐明晰。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