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有个富商吴三,一次到北海,途经白州遇上劫匪,把钱财洗劫一空。幸好祖宗保佑,捡得一条小命,凄凄凉凉,流落到白州城内。
吴三头一回到白州,正是人生地不熟,心道今生恐怕难回家乡了。在白州的大街小巷转了两天,肚子饿成了一张薄饼。情急之下,他灵机一动,求人给他写了封求助信,摆在街上。
信上说明了自己的遭遇,恳求哪位好心人借他五两银子作盘缠,待他回梧州后,必定十倍奉还。
眼巴巴地等了半天,来往的人多是多,却没几个人肯把脚步停一停。即算停了,也没有耐心把他的信看完,看完的也是一走了之。吴三活了几十秋,哪曾受过此等苦楚,一时羞愧,一时悲伤。正心灰意冷,忽然面前蹲下来一个汉子,手里拿根甘蔗,一边吧嗒吧嗒地咬着,一边看他的信。
看罢,汉子哈哈一笑:“老兄,你这招不管用!照我看,还不如去找小孟尝夏一爷呢!”
吴三眼前一亮,一骨碌爬起来说:“请大哥指条明路。”
“去找夏一爷!”汉子眉飞色舞,唾沫纷飞地说,“找他包管会帮你。夏一爷视钱财如粪土,仗义疏财、侠肝义胆,人称小孟尝,白州城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
说罢,他站起来,拍拍P股,笑着扬长而去。
吴三听得一愣一愣的,一时也拿不准他说的是真是假,但好歹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当下急忙把信收起。可那汉子却没说夏一爷住在哪儿,只好向旁边一位卖藐的大嫂打听。那大嫂一听,嘴一努说:“小孟尝夏一爷呀?知道,你往前走就是了。”
吴三一路向人打听,被问到的人一听他说要找夏一爷,马上就给他指出路来。吴三暗暗高兴,心想:看来这夏一爷还真是名声在外,没有人不知道的。
哪知七拐八弯走了半天,最后居然走到了城外,却依然没看见夏一爷的家。吴三又急又疑,停下来不走了。后来看见一个担柴的老汉进城,就向他打听。
老汉呵呵笑道:“你再往前走一百步,就到了。”
吴三将信将疑,又往前走了约一百来步,忽然看见旁边有几间破旧的草房。再往前面看,却似乎没有什么人家了。
他失望透顶,不住叹气。这分明是一个穷人住的地方,哪儿有什么小孟尝夏一爷?又想起那吃甘蔗的汉子嬉皮笑脸的神态,问路时,那些人一个个都笑得很奇怪,分明是在捉弄自己呀!
这么一想,吴三禁止住又气又恨,悲从心来,一P股坐到地上,抱头大哭。
哭了一阵,草房里忽然走出一个女人来。这女人衣衫褴褛,一脸菜色,打量了几眼他,问道:“这位大哥怎么啦?”
吴三止了哭,擦了两把眼泪,看女人面善,就求他给碗水喝。女人给端了碗菜汤,知他饿了,又拿出来几块红薯,带着歉意说:“我本来该给你做点饭的,可家里没米了,请不要见怪。”
吴三连声道谢,接过来狼吞虎咽,把菜汤和红薯吃得干干净净。女人又问他从哪儿来,吴三摇头苦笑,把自己的遭遇说了出来。最后恨恨地说:“没想到那些人如此可恶,不帮我也罢了,却还捉弄我这个落难的外乡人!”
女人听罢,忙说:“大哥,你错怪他们了。的确是有小孟尝夏一爷这个人的,但你走错了路。”
吴三又惊又喜:“真的?”
女人指着前面说:“你从这里进城,一直往西走,看见夏府就到了。但你路上千万别再向别人打听,免得又走错了。”
吴三知道女人是个好心人,决不会拿自己寻开心,当下大喜过望,掉头就往城里跑。
这回他记着女人的叮嘱,入城后只管向西寻找。走了两条街,前面出现一座大宅院,大门上方正挂着“夏府”两个字。
吴三探头往里瞧了一眼,不敢贸然进去。在大门外等了一会,忽然看见一个丫环打扮的女孩要进去,他急忙叫住女孩,说自己想找夏一爷。
女孩问:“是小孟尝夏一爷么?你找他干什么?”
吴三把自己的来意说了,请女孩帮忙告知一声。女孩答应了,叫他在这等着。
吴三满心欢喜地在大门外坐下。谁知一等就等了半个时辰,里面却没有消息。他坐不住了,在大门外焦急地转起了圈。
又等了好一阵,一个打着赤脚的矮小汉子从里面出来,大声问:“是谁找夏一爷?”
吴三忙跑上前,连说:“是我,是我。请大哥帮帮忙,千万让我见一见夏一爷!”
汉子从怀里摸出一块银子,说这五两银子,是夏一爷送给他做盘缠的,不必还了。还说,夏一爷身染怪病,不便见客,请他见谅。
吴三喜出望外,冲里面拜了又拜,千恩万谢地走了。
半个月不到,乘船回到梧州。自这一次绝处逢生后,他一直念念不忘白州夏一爷仗义疏财的善举,自己也有意多做起善事来,时常资助穷人。遇到什么异地落难的人,更是如招待老友一般,接到家中,好酒好菜侍奉,临走送上盘缠。一时间,在梧州也得了个小孟尝吴三爷的大名。
眨眼过了一年有余,吴三要到北海,途经白州。他便借这次机会,备下厚礼,前去向夏一爷当面道谢。
来到钱府前,他请一个家丁把自己的名贴递进去。那家丁见他穿着气度不俗,提着许多礼物,不敢怠慢,请他稍候,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过了一会功夫,家丁搀扶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说:“这就是我们夏老爷。”老头冲他拱手笑道:“恕夏某人老糊涂,记不起阁下是哪位朋友了?”
吴伦上前一拜,说道:“多谢小孟尝夏一爷的相助之恩,吴三永生不忘!”
那夏老爷闻言一怔:“什么?你再说一遍。”
吴伦又是一拜,大声说:“夏一爷遇难必帮,仗义疏财,不愧担得起小孟尝这个名字……”
“混帐!”夏老爷不待他说过多,勃然大怒,把他的名贴往地上一摔,“什么狗屁小孟尝?什么狗屁夏一爷?老子通通不认识!你他妈存心找老子寻开心来了,滚!”
骂罢,一扭头,气冲冲地回去了。接着,大门咣当一关。
吴三顿时愣在原地,作声不得。刚好,这一幕被对面一家店铺的老板瞧在眼里,见吴三失魂落魄地呆站着,便把他拉过来,问他怎么回事?
吴三说自己一年前曾在此落难,幸得有人指点找小孟尝夏一爷,得夏一爷资助五两银子回家。他这次来是想当面感谢恩人的,谁料夏一爷无缘无故地发起了脾气,真叫人费解。
那老板听完,扑哧一笑:“你知道刚才那老头是谁么?”
“夏一爷啊!”吴三瞪着眼说,“他不就是小孟尝夏一爷么?”
“他?小孟尝?”老板又忍不住一笑,压低声音道,“他是姓夏不假。可这个夏老爷为人最为势利,贪得无厌。又极其小气,可以说一毛不拔,人称铁公鸡。他怎么会平白无故送你五两银子哟?你叫他小孟尝,那不是骂他吗?”
吴三张大了嘴巴,一时间糊涂了。那老板又说:“你要找夏一爷,该从这里往东走,出了城门,不远就到了。”
吴三心里一动:那不是给他指路的女人家么?难道夏一爷真住在哪儿?转念一想,那个女人也对他有恩,自己本来也要去回谢的,不妨先去那儿。
于是他又折回头,一路出了城门,走到了那几间破草房前。叫了两声,房里走出来一个女人,问:“这位大哥找谁?”
吴三激动地上前说:“大嫂,您还认得我么?”
女人打量打量他,摇摇头。吴三又问:“小孟尝夏一爷住在这里么?”
女人笑着点点头,请他进屋。
吴三反而怔住了,既喜又疑,大名鼎鼎的夏一爷果然就住在这!
进了屋内,一看灶上正生着火,在煎着什么东西。吴三探头一瞧,又愣了,锅里煎的竟然是米糠饼。
女人笑着说:“家里已经断粮了,只有一些米糠。这些东西是不能招待客人的,待会我丈夫回来,让他去赊点酒菜。”
吴三知道这女人便是夏一爷的妻子,忙问:“夏一爷呢?”
女人叹了口气,告诉他,夏一爷如今还在河里替夏老爷家挖沙。只因去年有个梧州落难的人向他求助,他便向夏老爷借了五两银子高利贷,说好要给夏老爷家挖两年沙偿债。故而这一年多来,他天天在河里挖沙,挣不到一丝一毫银两,又时常有人上门相求,只好又再向夏老爷借高利贷助人。债不但没还清,反而越积越多了。算到眼前,至少还要给夏老爷家挖上十年沙才行。
吴三听罢,震惊不已,扑通一下跪在女人面前:“大嫂,我便是那个梧州人啊!当初你为何不明说啊?倘若如此,我便是一辈子留在白州,也决不能要这五两银子。”
女人赶忙扶他起身,含泪道:“当初我若说了,怕你也不肯相信。正好我丈夫在夏老爷家做活,我就叫你去找他了。他自然也怕你不肯接受帮助,拿钱给的时候,所以也就没有说。”
吴三一下明白了,去年在夏府门前,那个打着赤脚的矮小汉子就是夏一爷。
女人不好意思地说:“什么小孟尝夏一爷?那不过是别人说笑的。我丈夫本名叫夏一鸣,自小就是这个性情,本来也有点家业的,可因为助人都散尽了。可他仍然有求必应,帮了人,也不求别人回报。那天我明知他已身无分文,可我若不指点你去找他,只怕他回来打我个半死。”
吴三听得感动之极,大声说道:“小孟尝算什么?这番古道热肠,又岂是孟尝君可比的!”
当晚,吴三与夏一爷痛饮一场后,两人成了至交。临走,他执意留下了一百两银子,并留字一幅:贵人不贵!
(发表于2010年《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