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体制之争,力阻分封之议

  在整个封建时代,我国国家政治体制基本上是两种,周代是封建制,从秦开始一直到清是郡县制,但是在秦以后的较长时期中,经常有人想恢复封建制,于是便常有争论。

  这里所谓的封建制,是指分封诸侯的意思。周朝建立后,将西起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东至圃田泽(在今河南中牟县西)的渭、泾、河、洛地带的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由周王直接管辖,称为王畿,而将其余土地和民众,分别分给王室子弟及功臣,受封者称诸侯,他们在自己分封的地区里,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其实就是一个国家,但因隶属于周王,所以称属国。属国必须定期朝见周王并贡献本国的土产和周王需要的物资,承担保卫王室的义务,所以又称藩国。藩国与王室有严格的隶属关系,王权比藩国林立的夏、商时期集中,这对巩固和扩大西周王朝起了积极作用,因此这种封建制在当时是进步的。然而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发展的不平衡,势力强大的诸侯国,开始侵占乃至消灭小国,把小国的土地和人民据为己有,而且不服从周王号令,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分裂,战乱不已。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全国分为36郡,郡辖县,郡、县由中央直接管理,郡、县长官郡守、县令(县长)由朝廷直接委派,财政收入一律上缴朝廷,这种体制称郡县制。郡县制将一切权力集中朝廷,有利于国家的管理和稳定,比封建制当然更合理,所以一直为秦以后各朝沿袭。

  自秦汉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消除封建割据的祸根,对分封制度不断进行改革。汉时刘邦实行郡县、封王混合的制度,想借此互相牵制的办法,利用分封的王侯来保卫皇室,巩固中央的统治。经西汉文景帝和武帝的削藩集权中央,以及东汉光武帝的改革,分封诸侯的土地越来越少,诸侯在地方上无行政、司法、军事诸方面的权力,而只能享受征收当地百姓租税的权力。魏晋南北朝之后,王侯封爵逐渐成为虚封,并无土地之实,诸王一般并不离开京城。王国的租帛账册由中央管理,诸王如果至国就封,必须兼州牧刺史或将军等官职,否则毫无实权。至隋朝时,王侯封爵不但完全成为虚封,诸王所食封户的租帛,不归诸王征收,而改由朝廷的内府支给,也就是说,王侯封爵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也完全由中央政府所支配。至此,王侯制度在地方行政制度中已完全被排除,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总之,分封制演变说明,诸侯的权力、地位越削越小,及至有名无实成为虚封,这是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必然结果。

  唐高祖受禅时,因天下未定,便超越常规,广封宗室,想以此威镇天下,同时为了取得宗室的支持,封皇帝的堂兄弟和兄弟之子数十人皆为郡王,这不仅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并且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贞观元年(627年)七月,李世民的政权刚稳定不久,他就向大臣们征询过意见,如何才能使子孙长享富贵,永葆社稷平安。左仆射萧瑀回答说:“分封诸侯的办法,确实可以遵照实行。”在中央集权已巩固确立的时代,萧瑀的主张无疑是政治上的倒退,但世民却认为正确,于是分封诸侯的事便开始在大臣中议论开来,不过那时还只是私下交换意见,并没正式提出来讨论,但魏征已预感到这事很不简单,然事关重大,他得充分准备,认真思考。

  经过半年多的酝酿,贞观二年(628年)世民下令让大臣就分封诸侯的事公开发表意见。封德彝首先表示赞同,说:“万岁真乃圣明。依臣之见,我们大唐帝国还是应该推行周朝的分封制比较合适。”

  李世民就问:“那么依卿的看法,这分封的事情,得怎么样实行呢?”

  封德彝的意见是:陛下可以分别设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同姓的和异姓的功臣为诸侯,在各地建立诸侯国政权,以作为天朝的藩屏,向天朝进献贡物,提供兵耗和担负徭役等。这种做法,在我国的历史上,早就有成功的范例了,比如周朝开始实行分封诸侯制,使自己的国家固若磐石,相传800余年。

  李世民对他的意见表示赞同。

  然而,对于封德彝的这一套说法,魏征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是公开地要求圣上名正言顺地搞复古倒退,照这样下去,刚刚统一的大唐帝国,又要陷入各自为政,甚至形成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魏征对封老大人当然得客气点,但是意见还是得说。他先是对封大人精通国史,对周朝的封建制度很有研究,魏征深表敬佩,然后话锋一转,提出今天的大唐帝国,早已经不是昨天的周朝了,当今圣上,也绝非已故的周天子所能比,时事已经变迁,江山也已移异,如果我们仍然抱残守缺,因循复旧,那就正如刻舟求剑,正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李世民一听魏征的话觉得也有道理,但是,他感到魏征还没把其中的道理论述得深刻、详尽,还须要有更具体的阐述才好。李世民在这个关系到国家大政方针的问题上,不想草率,他想认真、广泛地听听大家的想法,所以,他也不想对某一种说法表示可否,他要众爱卿都畅所欲言,有什么想法就说什么想法,不要拘束。

  权万纪正琢磨封德彝和魏征的争论,听皇上这么一说,就想试探一下。

  他说:“陛下,依愚臣看来,分封诸侯嘛,也未免不可,只是,规模不能太大了吧?数量嘛,也不宜过多,当然,职权就更不能过重。把诸侯掺杂在州县之中,这封国的属官,得由朝廷来任免,这样,就达到了各守疆土,又互相制约的目的,最终,还是维护和巩固我们大唐朝廷的利益。愚臣所说的这种做法,是既借用了周朝分封的根本,又符合当今振兴我大唐帝国的需要,两全其美,何乐不为呢?”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权万纪是个折中主义者,是和稀泥,是又要发言又要不得罪谁,纯属搞技巧。尽管权万纪折中,实质上与封德彝的主张大体上是一致的,而且,还更有欺骗性。折中主义本来就是貌似公正,不偏不倚。然而,就是这种穿着华丽外衣的理论,不仅魏征不买账,连封德彝也不感兴趣,他要实行的是不折不扣的封建制,不要折中主义的封建制。

  李世民呢?李世民听完了权万纪走夹缝的方案之后,觉得这样一来,机构是不是就过于庞杂,他还是让各位爱卿都说说。

  封德彝被魏征反驳,闹得耳根子发热,又被权万纪折中一下子,心里相当别扭,他憋不住,言辞也有点激烈,他说,“吾皇圣明,高瞻远瞩,一针见血,一语道破折中做法的要害之处,权大人想出奇制胜,欲速不达!”

  权万纪挨了封大人一闷棍。

  魏征奇怪,他们自己一伙怎么还干上了?

  权万纪心中大为不快,然而,封德彝是元老重臣,像权万纪这样的还是敬让他三分才算聪明。于是,他勉强装出一副笑脸,卑躬屈膝地问封德彝:“请问封老大人,实行封建制的根据是什么呢?”

  不想,这一问正中皇上的下怀。李世民也叫封德彝说实行封建制的道理。

  封德彝更抖擞精神,说:“这个道理可以说很简单,我们只要翻翻周朝以来的历史,就可以明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可谓功劳大焉,然而他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仅仅维持了两个朝代就消亡了。汉朝采取‘郡国参建’的做法,也只是维持了400多年。魏晋以来,南北分裂,各代王朝全都短命,也都是因为废除封建制。所以,依愚臣之见,我大唐帝国要想长治久安,就非实行周代的封建制不可。”

  应该说封德彝的这番言论,代表了当时朝野上下不少王公贵族、豪强望门的思想倾向和愿望,所以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就是在一些元老重臣之中,赞同这一观点的也不乏其人。

  而魏征呢?他早就在观察、分析唐初的政治、经济形势。魏征发觉,这股守旧复古势力不仅来头不小,而且非常危险,这一势力的政治意图和主张,如果真的实现,刚刚统一的大唐的国家政权,就被架空,各路诸侯各自为政,分崩离析,黎民百姓将重新陷入无休止的战乱之中。

  魏征感到这件事非常可怕。

  但是他还是先沉住气,听听大家的意见再说。

  李世民当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也在猜测封德彝主张的政治目的和实质。

  李世民问封德彝:“封爱卿,您说封建制使周朝维持了800年,这段史实千真万确,人所共知,说明周天子创立的封建制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的。”

  封德彝听得很得意,他感到皇上在向他靠拢。

  可是李世民接着提出:“我大唐和那个周朝可是不一样了,肯定是不一样了,怎么个不一样法,你们能不能更深刻地说一说?另外,封爱卿您说秦朝仅仅维持两代就灭亡了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因为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呢,还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至于魏晋以来各代王朝都短命,其根源恐怕也很难全归到废分封行郡县这一制度上吧?”

  本来是李世民首先提出分封诸侯的意思,封德彝、权万纪是顺着他的思路拍马屁,一路拍下来,现在李世民又突然回头连刺数枪。

  封德彝、权万纪等人被问得干张嘴,一时答不上来。

  然而,李世民的提问,反倒给魏征理明了思路,点明了要点。

  魏征觉得李世民确实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对国家大事的处理,缜密深刻,而且在方式方法上,也妥善得体。魏征打击守旧复古派的机会来了。他思索了片刻以后,提出自己的主张:“周天子分封诸侯,应该说符合当时的国情,可是后来怎么样了呢?大家都知道,后来各路诸侯国的权力逐渐增大,这种诸侯权力膨胀的结果,形成了与周天子分庭抗礼的可怕局面,这才形成诸侯割据,诸侯混战,谁也管不了谁,谁也不服谁,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李世民一听,心中豁然开朗,鼓励魏征往下说。

  封德彝、权万纪等却神情紧张起来,他们已经预感到事情不妙。越是这样,他们越是认真地听着。

  魏征继续阐明自己的思想:“我们现在的思想、文化、劳动工具、生产技术、生活习惯等都已经不是周朝那个时代了,一切都发展了,进步了,周朝的那种封建分封诸侯制,已经毁掉了周朝自身,难道还能适应我们大唐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是总结了周朝分封诸侯导致国家灭亡的教训才实行郡县制的,秦始皇是对的,事实上对安定和统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于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主要在于横征暴敛,苛政如虎,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还有魏晋以来的各个王朝都短命的问题,也不能把原因归结到废分封行郡县制上去,而是各代国君昏庸无能,没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没有采取安定人心的国策。这些情况,仔细研究一下历史就清楚了,很多史实是可以证明的,请陛下明察。”

  应该说,这一番话,在李世民的心里深深地扎根。他非常佩服魏征的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但是李世民并不急于表态,他想让魏征进一步阐明实行封建制的危害,这样才能使更多人心服,使封、权等人再无他言。他有意地让魏征更详细地说一下大唐为什么不能实行封建制?

  魏征提出:“一看大唐眼下的情况和处境。首先,国家初建,老百姓经历隋朝暴政和多年战乱,社会凋敝,民生困苦。现在,我们刚刚统一,刚刚走上正规,刚刚开始治理,刚刚形成规矩,老百姓刚刚适应大唐的制度,这时又分封诸侯,把黎民百姓再转到分封的诸侯国去管理,一个诸侯国一个样,一个诸侯一个令,必定使人心不稳,甚至造成再度逃亡,使我们已经初见成效的国家又变得难于治理,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另外……”

  魏征正要往下说,话音却被被封德彝打断。

  这回封德彝真的火了。

  封德彝早就不耐烦了,堂堂的三朝元老,让一个曾经是圣上政敌的人,在朝廷之上,当着如此众多大臣的面,批驳自己,太失面子了。如果再让他说下去,让魏征的观点占了上风,不仅对自己的权势、地位、名誉是重大打击,而且对自己身后的势力,也是沉重的打击。

  封德彝本来很发火,可是打断魏征的话后又突然想到看李世民的态度,要是在皇上面前与魏征硬碰硬,并没有全胜的把握,闹不好,要是引起圣上的反感那就笨了。他这么一想,就从发火变成十分恭谦的样子,看看皇上,对魏征说:

  “魏大人所言,老朽佩服。只是把‘社会凋敝,民生困苦’两句话,用在我们当今的太平盛世,恐怕是有些不妥当吧?照魏大人的说法,太上皇还有圣上,再加上我们这些文武百官,不都是酒囊饭袋了吗?”

  封德彝真是没有白认真听,终于捉住了魏征的破绽,他这么一说,魏征岂不是从太上皇,到李世民,到上下群臣都得罪到了?

  对于魏征来说,最高的策略是不屑理他,继续讲自己的,他好像并没有听到封德彝的话,接着说:“陛下,刚才说的是其一,还有其二。”

  李世民也真和他配合,问:“其二是什么?”

  这就等于李世民和魏征合伙给封德彝一个大讪脸。

  魏征心里好笑,马上答道:“其二,既然要推行分封制,要封诸侯,就需要在各诸侯国建社庙、立官署和各种典章制度,一旦考虑不周,照顾不全,就会引起不满。如果想要办理得既完善又齐全,依臣看,就我们目前的人力和财力都办不到。皇上,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做这种自讨苦吃、自找麻烦、根本行不通、实际办不到的事情呢?”

  李世民嘴角现出笑意,他用眼睛瞥向封德彝和权万纪,这两个人的脸都是茄子色。

  魏征还越说越来情绪,他阐述,实行分封制,必定增加大批官员,他们的俸禄都从哪儿来?归根到底要从老百姓那来。国家如果少收赋税,官府财力则困难;如果增加赋税,老百姓又受不了,要是硬性催征,就很容易发生事端,这是对这个刚刚建立的大唐是非常不利的。还有,大量地分封诸侯之后,中央政府的直接辖区必然变得狭小了,区域狭小,所收赋税没多少,怎么维持朝政的费用啊?这就只好依赖诸侯朝贡了。少要?中央政府不肯,因为不够花;那就多要?诸侯各国又不肯给怎么办,长此下去,矛盾四起,不发生干戈才怪!

  “可不是嘛!诸侯国的地盘越来越大,天朝的势力越来越小,那大唐帝国可就名存实亡了。”李世民接着魏征的话,补充了几句。

  魏征又阐述了最后一点:“就目前情况看,北方的形势不太稳定,突厥势力还很强大,时常偷袭我们内地,大敌当前,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方可取胜。如若封诸侯,必然导致兵力分散,国力削弱,一旦发生不测,悔之不及呀!陛下,诸位大人,对于决定我大唐帝国前途和命运的这一大事,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慎重处置啊!”

  殿内的文武群臣被魏征这一番言论所震惊,所折服,许多人由不解、不满,转为信任、敬佩,李世民也很激动,他站起身来,高声说:

  “魏卿陈述五条,有理有据,切中时政,真乃高论也!”

  魏征的言论也得到礼部侍郎李百药的大力支持,他也撰写了《封建论》上陈李世民。李百药认为,国家命运的长短,是由上天决定的,只有政治好坏,才与人事有关,他列举历史事实,条分缕析,历数了封建诸侯之弊,也很有说服力。李百药宣扬“天命论”,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但“天命”在古代具有威慑力,用它来反对错误的政治主张,又未尝没有积极意义。由于魏征、李百药的反对,这次封建诸侯的讨论不了了之,李世民于是也彻底打消了这个复古倒退的做法。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