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雨
人充满劳绩,但还是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荷尔德林
泰戈尔先生几乎人尽皆知:举世闻名的诗人、艺术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杰出的东方哲人。作为难得一见的多产艺术家,先生无疑才华惊人,但相比于其他出色的艺术家、文学家,先生的伟大之处又绝不止于才华。泰戈尔先生的令人崇敬之处,正如诺贝尔奖委员会所评价的,是“生活的理想主义哲学”。
与此相关的,我想起另外两位人类中的智者——梭罗和庄子;同样作为卓识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搭起木屋,却参不透工业文明的魔咒;庄子恣意烂漫,天地间容不下他的忧伤,他化蝶而去,给历史留下了无法企及的背影和惋惜。
至于泰戈尔先生,不像梭罗遗世独立,也不似庄子耽于虚妄。如果有谁的生活,抑或至少是生活态度,能既发自内心地热爱生命,又像诗歌般充满理想主义的浪漫和博爱,那么他就达到了自我与生命的统一,或者用古老的印度哲学描述——梵我同一。
泰翁无疑是梦想家,哪怕在道德沉沦的年代,也守护着仁爱、欢乐、自由与和谐的伟大理想。他的伟大不仅在于炽热的爱国主义,更在于作为“国家良心”的作家,对高尚道德和博爱信仰的坚持。泰翁曾看到民族罹难,人民受戕害,森林变作焦土,河流毁于污迹,可是他的笔下却没有声嘶力竭的悲伤:
即使爱只给你带来了哀愁,也信任它,不要把你的心关起。
我接到了这个世界的请柬,我的生命受到了祝福;我的眼睛看见了美丽的景象,我的耳朵听到了醉人的曲子。
无名岁月的感触缠绕在我的心头,像寂寂的青苔依附着老树。
泰翁的浪漫是卓然天成、不事雕琢的天真的浪漫。平易纯粹的句子,却让人眼前一亮,领悟不尽。不仅在于初次读到时的感触,每当遇到困惑,那些清丽词句中的感情便再一次降临心头。《园丁集》写有爱的悲伤,《吉檀迦利》诞生于丧失亲人的痛苦,可是诗篇里:林间奔跑着麝香鹿,午后静寂的花园有泉水淙淙,有沉醉在爱恋里的不安女郎,还有来自远方的智者……字里行间是露珠依傍着新叶,是林间氤氲的迷蒙,是惊鹿的眼神,是少女隔着面纱的笑容,是智者苍老而沉静的声音——新月、露珠、飞鸟、林木,美丽而脆弱,但没有生命易逝的悲哀鹿群飞驰,草木荣枯,风景变换,爱的苦涩里总有甜蜜,泥泞里藏着生机,乌云背后是彩虹。超然的眼光消弭了哀愁,深邃的哲理沉淀了心境。泰翁仿佛带着印度——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参透流年变换的悠然,他把握着生命的脉搏,把律动编织进自己的诗文中,于是丁零鸣响的清丽诗歌里,因为有了生命的蓬勃而从不显得寂寥。
泰戈尔又不仅是一位梦想者:他创办寂园,投身反帝爱国运动,走进乡村观察祖国和自然,周游各国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几度上下求索,哪怕“垂下头颅是为了让思想扬起,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坎坷没有黯淡他的目光,苦难反而启迪了他的诗篇。维根斯坦说:“我只贴着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如果说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云端,生活就是与之相对的热土。泰翁至高理想和追求并没有阻挡他对生活的热爱。文学的力量来自伟大的心。博爱和人道主义使他从印度人民恣意烂漫又坚韧不屈的土壤中汲取营养,给他的文学和艺术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文学和艺术仿佛人类手中的甘露,有人把它束之高阁,有人把它藏在自己的钵中,而当泰戈尔将它放入生活的海洋,甘露便不再是容易干涸的稀薄露水,而使人类一同享有了最甘美的海洋。他视万民于胞弟,视祖国如母亲:《戈拉》、《摩诃摩耶》……一部部小说,不同的故事,不变的是眼光——那一村、一井、一片田地,都含着直达心底的亲切情思。恣意烂漫、曲折淋漓的描写中,闪光的不只是精当的语言,更在于力透纸背的生命气息。衣衫褴褛的农民,郁郁寡欢的妇女,狭隘或进步的青年人……外表不美,不高大,却来自最真实的生活,看似粗糙却有蓬勃生机。对多灾多难的受压迫人民,泰翁同情中带着叹息,不平中夹着愤懑,恰如鲁迅先生说过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泰戈尔具有“对真理的热切探求,思想的洞察力,广阔的视野和热情,雄浑的表现手法,他在许多作品中运用这种手法维持和发展了生活的理想主义哲学”。他以康德的深沉,叶芝的忧伤,席勒蓬勃的热爱和马尔克斯厚重的鲜活,在作品中寄寓了鲜活的生命力、人性光辉和人道关怀,不仅捍卫了自己的祖国——印度在沉沦动乱年代的道德和理想,也跨越种族和国界,感动了无数同样热爱和平、追求真理的心。
泰戈尔在我心中,是缪斯的使者,写下震颤心灵的诗篇;是沧桑的哲人,启迪生命的哲思;是人道主义的战士,散发着令人崇敬的人性光辉;更是“生活中的理想主义者”,阅尽沧海桑田,却悠然诗意地栖居。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