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姚崇27岁了,经过几年的奋发学习和刻苦努力,他以文章扬名天下的机会终于来到了。仪凤二年春,高宗在京城长安主持制举考试。27岁的姚崇也被人举荐同数百名应制举的德才文学之士,参加了策问考试。制举结果,姚崇以才华横溢、文思敏捷、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而制举高第,中了“下笔成章”科。姚崇制举高第后,被朝廷授予濮州司仓参军,外放做了地方官,先后在地方上做了13年的地方官。
仪凤二年(677年)的夏天,姚崇走马上任濮州,州治在鄄城(今山东鄄城北的旧城)辖5县,属名州上郡,有5.7万余户,46万余人。姚崇出任的司仓参军,是一个辅佐州刺史的从七品官员,职责是掌管一州的财政收支、钱粮保管、租赋征收、官府修缮建造、集市商贾、度量标准等政事。姚崇上任后,敬业勤勉,任劳任怨。《旧唐书·职官二》记载,说他尽力做到了“谨于盖藏,明于处纳”,管理市场“市廛弗扰,奸滥不行、公平可称”。后又调任郑州司仓参军,州治在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辖7县,有7.6万余户,36.7万人口,同属雄州名郡。姚崇在濮、郑任职13年期间,接触了解到处于最下层人们的生活疾苦,体验到吏治和典章制度的利弊得失,为日后到朝中做宰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就在姚崇在地方官的任上勤勤恳恳地工作时,一件大事发生了,那就是武则天先后废掉了唐中宗和唐睿宗,自己以太后的身份垂拱而治。姚崇意想不到的是,李唐王朝的巨变,恰恰成了他进入权力中枢的契机。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关于武则天的生辰和出生地一直扑朔迷离,相传唐高祖武德七年正月二十三生于长安(亦有利州之说,即四川省广元市);其父武士彠家境殷实。隋炀帝大业末年,李渊任职河东和太原之时,因多次在武家留住,与其结识。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所以唐朝建立以后,武士彠因“元从功臣”出任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后来历任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都督、荆州都督等职,贞观中,改封应国公。
武士彠掌握数州的军政大权,但他终究只是山西平民出生的木材商,只是靠战乱平步青云。所以,骆宾王在《讨武氏檄》中说武媚娘“地实寒微”。母亲杨氏,本名不详,一说名牡丹,号太真夫人。
武则天12岁时父亲去世,她和母亲受到族兄的虐待。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在长安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
唐高宗即位后,他的妃子萧淑妃专宠,永徽二年,皇后复召武则天入宫,企图“以毒攻毒”,这年武则天26岁。武则天回宫后的确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高宗的宠爱,第二年便升为昭仪(二品),后还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李弘。后来,武则天不满昭仪之位。开始动起了当皇后的念头。
武则天攻于心计,心狠手辣,兼涉文史。30岁才产下长女,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的长女出生后才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过她的女儿之后,她就亲手把女儿给掐死,并嫁祸于王皇后,高宗一气之下把皇后打入冷宫,后来被武则天暗中杀死。书里的原话是“送到日本”。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唐高宗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很多大臣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武则天前进的道路也因此充满艰辛。唐高宗企图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势力。于是,武则天开始成为高宗政治上的“战友”。他们重赏首个明确支持“废王立武”的五品官员李义府,很多中层官员看到支持“废王立武”有利可图便转而支持立武则天为后,形成了“拥武派”,打破了原来铁板一块的局面,后来功臣元老中的李勣(即徐世勣,字茂功,唐高祖赐姓李)说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打动了高宗的心,使高宗和武则天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转过来了,可以说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于是在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武则天随后做出一系列举动:残忍地虐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让自己的儿子李弘做了太子;为高宗出谋划策,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至此,高宗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废王立武”事件沉重打击了关陇贵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情况被改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显庆五年十月(660年),唐高宗风疾发作,让武则天处理朝政。然而也让武则天和唐高宗出现了裂痕,也导致了武则天差一点被废。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让宰相上官仪起草了废掉武则天的诏书。墨迹未干时,武则天及时发现,软硬兼施,废掉皇后的事只好以失败告终。于是,武则天向唐高宗建议让她和高宗一块上朝,临朝听政。合称二圣,使她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进一步增长了。但武则天还不满足,她要与高宗封禅泰山。由于高宗年间国力昌盛,武则天积极窜掇高宗封禅泰山。祭祀昊天上帝时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时太后配享。封禅的时候先由皇帝初献,公卿当亚献。但封禅毕竟没有皇后的事,于是她又说,封禅为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让公卿当亚献非常不妥,因为男女有别。不能让外臣来祭祀。所以要让她自己充当亚献,好孝敬孝敬自己的婆婆,高宗果然答应。后来在麟德三年正月初一这天,她与高宗一块封禅泰山,充当亚献,而且还给百官赐爵加阶,使百官对她感恩戴德。
唐高宗的身体每况愈下,繁重的国事必须由武则天来决断。于是武则天又有了新的想法。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撺掇高宗以孝顺的名义,把祖宗封了个遍。追尊唐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他的皇后窦氏为太穆神皇后;追尊唐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长孙皇后为文德圣皇后。于是为了避讳,唐高宗自称天皇,武皇后改称天后!可见武则天这时的欲望有多大!
不仅仅是这样,武则天还上书唐高宗,提出十二条改革措施,向全天下颁布了她的政治纲领。历史书一般把它叫做建言十二事。这十二件事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施惠百姓,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停止对外作战,减少公共工程。把京城老百姓的徭役给免了。第二方面:笼络百官。从提高官员的待遇入手。给八品以上的官员涨工资,给才高位卑、长期得不到晋升的中下级官僚升官。第三方面:提高母权。如果母亲去世,父亲还在世,也要为母亲守孝三年。第四方面:取悦皇帝。第一,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第二,提倡节俭,要求服务于宫廷的手工业作坊停止生产奢侈品。当时皇后的裙子一般是十三个褶,可武则天只穿了七个褶子的裙子。提倡节俭。建言十二事使武则天的威望更加提高了。
永淳二年(683年)十月,高宗的病已十分沉重,而武后则认为高宗既然无药可救,那么她就得理所当然地挑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一天,御医秦鹤鸣给高宗诊治了病情后说:“如果在头上扎针放血,可以将病治好。”武后听了大怒,骂道:“你好大胆!竟敢在天子的头上刺针,真是恶毒之极,罪当斩首!”秦鹤鸣闻言,一时大惊,立即伏在地上叩头不止,请求宽恕。可高宗头痛难忍,顾不了天子的尊严,对秦鹤鸣说:“刺头之法未必不能一试,你就刺吧。”秦鹤鸣于是先后刺了高宗头上的百会穴和脑户穴,放出了一些血。高宗果然感觉头痛舒缓了很多,眼睛也明亮了起来。站在旁边的武后虽然对高宗的病势减缓,多少感到有点失望,但她表面上却喜形于色,连声说:“这真是天赐啊!”当即令人送给秦鹤鸣100匹彩缎以示感谢。
但高宗的病已入膏肓,20多天后,终于又病倒了。十二月,高宗改元弘道,并下诏大赦,他在左右的搀扶下,登殿宣布了赦令。当晚,他就将宰相裴炎召到御榻前,接受遗诏辅政。十二月初四,56岁的高宗永远闭上了眼睛。根据高宗遗诏,太子李显在灵柩前即皇帝位,有疑难不决的军国大事,都要请示太后决定。为稳定局势,任命刘仁轨为左仆射,以裴炎为中书令,刘景先为侍中,岑长倩为兵部尚书,魏玄同为黄门侍郎(门下省的副长官),他们同为宰相。又将原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迁到中书省。还派左威卫将军王果、左监门将军令狐智通、左金吾将军杨玄俭、右千牛将军郭齐宗,分头到并州、益州、荆州、扬州四大都督府,与原来都督府的长官一同镇守,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嗣圣元年(684年)正月初一,中宗李显改元为嗣圣。第二天,册立原太子妃韦氏为皇后,提升皇后父韦玄贞为预州刺史。尊天后武则天为皇太后。韦玄贞刚刚到职,韦皇后又请中宗再为其父加官,中宗因宠爱韦后,也就应允,准备再升韦玄贞为侍中,进位宰相。中书令裴炎认为韦玄贞没有功劳,不应突然之间一再升迁,跻身宰相之列。可中宗不听,还说:“我就是把天下交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赐给他一个侍中的官职,有什么不行呢?”裴炎见劝阻不了,便将此事告诉了武后。武后听后极为不满,她认为中宗刚登上皇位,就如此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擅自谋私,将来自己死了,无人威慑他,还不知要闹出什么样的荒唐事呢?武则天当即决定将中宗废掉,自己亲手掌管朝政。
二月初五那天,武则天将文武百官召集到东都乾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样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带兵入宫,当众宣读了太后的圣旨,废中宗为庐陵王。中宗大声抗议说:“儿受先帝遗诏继位,不过数日,一直勤于国政,不知犯了什么罪?”武则天威严地说:“你想把天下奉送给韦玄贞,怎么说没有罪?”说完,命令将他软禁在别殿,恢复原来的名字李哲。中宗的长子,原皇太孙李重照,也被废为庶人。韦玄贞则被流放到钦州(今广西钦州)。
中宗李显,只当了两个月的皇帝,便从皇帝的宝座上跌了下来。接着,武则天立自己的小儿子李旦为皇帝。李旦时年22岁,历史上称他为睿宗。他生性懦弱,没有治国的能力,所以自即位起,就是武则天的傀儡,被安置在别殿。政事全然由太后做主,他不得过问。从此,武后正式临朝称制,独揽大权。
太后将皇帝作为傀儡,撇在一边,自己居正殿临朝称制,这引起了许多怀有浓厚忠君思想的人的不满。但许多人只敢在私下里议论,不敢公开劝谏,只有留守西京长安的83岁老臣刘仁轨上表劝谏。他在奏疏中说,自己老了,身体又多病,无法担当重任,请求告老还乡。另一方面,他又引用汉高祖刘邦的皇后临朝称制,信用诸吕,以至她死后,诸吕荡灭殆尽,为天下人贬责的事例,劝武后以吕后为戒,免得遭后人非议。武则天接表后有些气愤,但鉴于刘仁轨是太宗、高宗两朝老臣,德高望重,不便得罪,而且还要利用他的声望来安定人心。所以,武则天亲笔给刘仁轨写了一封信,派她的侄子武承嗣送去。信中说:现在皇上年幼无知,我暂且代他治理国家,这是为了大唐的帝业。多蒙你忠心耿耿,用吕后的事来劝告我,这使我很感快慰,也感到惭愧。你的忠贞、耿直,古今以来是少有人能比的。你的话是一面镜子,我要经常用它来对照自己。况且,你是先朝老臣,德高望重,远近闻名,我素来对你十分敬重。我刚刚执政,面临着许多困难,还希望你多多帮助,不要由于年老而告退。刘仁轨知道武太后的手段,如果敬酒不吃吃罚酒,那下场可就惨了。因而,他只得留任。其他大臣见刘仁轨直言上书,太后也没有怪罪,还对他说了许多赞赏的话,都赞叹太后的度量。
但是,太后对那些无足轻重的人,可就大开杀戒了。一天,参与入宫逼中宗下台的十几个禁军士兵,在市上饮酒。其中一人发牢骚说:“早知道得不到勋赏,还不如拥立庐陵王当皇帝。”这话当即被人告到了太后那里。结果,他们酒还没有喝完,就全部被抓捕下狱,第二天就被处死。告密的人得到了五品官的官职。从此以后,告密之风刮了起来。
后来,太后又接到密报,说废太子李贤在巴州行为不轨。她立即派左金吾将军丘神勣赶往巴州,对废太子贤的行踪加以监视。可丘神勣竟自作主张,将李贤囚禁起来,后又逼他自杀。太后知道后,认为丘神勣擅杀故太子,将他贬为叠州刺史。并为李贤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封他为雍王。
接着,太后又将高宗的另外两个儿子杞王李上金徙封为毕王,都阳王李素节徙封为葛王。
五月,太后陪高宗的灵驾回长安,八月,将高宗葬于乾陵,武后亲笔撰写了《述德碑》,为高宗歌功颂德。九月,武后改年号为光宅,将旗帜改为金色,八品以下的官服由青色改为碧色,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改尚书省为文昌台,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御史台改名为左肃政台,同时增设右肃政台;官名也作了相应的更改,尚书左、右仆射改称左、右相,侍中改称纳言,中书令改称内史等。武太后的这些改制,是为了表明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样,61岁的武则天,终于实现了她的愿望,掌握了大唐的最高权力,成为事实上的女皇。
大唐朝廷中的这些纷争,对还在当地方官的姚崇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随着武则天称帝的日子一天天接近,姚崇的命运也开始有了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