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遏制豪族,厉行法治

  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豪族初兴于西汉中期,发展壮大于东汉中、晚期。东汉中、晚期,巴蜀豪族大姓的势力空前发展,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他们垄断经济、干预政治、武断乡里,作威作福,致使广大农民逐渐丧失土地,沦为雇农,失去自由。

  刘焉、刘璋父子曾割据益州26年,刘焉时期,对当地的土著豪族尚采取了一些较为严厉的措施,企图用刑罚确立自己的权威,然收效甚微。刘焉病卒,刘璋接任益州牧。刘璋生性软弱无能,难成大事,刘焉旧部赵韪看刘璋软弱好欺,逐渐野心膨胀,企图夺权,便率领土著豪族武装一直打到成都城下,刘璋一度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幸而外来士族帮助刘璋渡过了这一难关,这之后刘璋对土著豪族扩张更加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甚至还频频赐以爵禄,试图用恩宠笼络土著豪族。此时土著豪族专权跋扈、欺压百姓,无恶不作,蜀中人民无时无刻不期盼着真正的明主来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刘备、诸葛亮作为外来集团统治蜀地,一旦拉开放纵姑息的口子将难以收复,因此,从一开始诸葛亮便极力主张厉行法治、从严治蜀。刘备取得益州后,就命诸葛亮负责制定法令《蜀科》,由法正、刘巴、李严和伊籍等人协助。在制定《蜀科》时,诸葛亮与代表益州地方势力意见的法正之间在立法究竟应从严还是从宽的问题上发生争执,法正认为诸葛亮刑法峻急,主张从宽治蜀。法正说:

  “过去汉高祖入关时,曾约法三章,秦民因此对他感恩戴德。如今主公以客人身份借当地势力跨据益州,尚未对他们进行安抚,便制定如此苛刻的律令,岂不是寒了他们真心拥护主公的心意吗!”

  诸葛亮也知道很多人抱有同法正一样的想法,因此他郑重得对此事给予答复。他说:

  “您只知道事情的一方面,不知道事情的另一面。秦朝由于暴虐无道,政令苛刻,百姓怨恨,一个普通老百姓大声号召起义,反秦斗争便迅速成燎原之势,秦朝很快就土崩瓦解了。高祖根据这种情况,政刑宽简,只约法三章,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刘璋昏庸无能,从他的父亲统治益州以来,父子两代人都搞些小恩小惠,政令废弛不能推行,官吏们相互之间唯唯诺诺,使好的政风树立不起来,威严的刑法不能严格执行。益州的豪族富户,把持权力,横行无忌,君臣之间的行为准则逐渐被破坏。用职位去收买他们,到无高位可给时他们就会轻视你;用恩惠去笼络他们,到无恩惠可给时他们就会怠慢你。造成这样弊病的原因,其实就在这里。我现在用严峻的刑法震慑他们,法令贯彻后,他们才知道什么是恩德;严格限制封赏官爵,一旦加官晋爵,他们才懂得什么是荣耀。恩荣并用,互为补充,上级和下级之间就有了秩序,治理国家的要领,就从这里体现出来。”

  这里,诸葛亮分析了蜀汉初期的“势”,指出:秦朝因刑法过苛,百姓怨声载道,天下“土崩”;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仅“约法三章”,便大获全功;但刘璋却过于软弱宽大,蜀中豪族专权自恣,君臣之间连正常的纲纪都没有了,这才导致其统治的结束。蜀汉政权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础、形势都与高祖时不同,欲与刘璋反其道而行之,“威之以法”,从严治蜀。

  诸葛亮厉行法治的主要目标是依法惩治目无法纪的土著豪族,彻底改变刘焉、刘璋统治益州时期,豪族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混乱局面。诸葛亮治蜀,靠的是严明的律令科条而绝非简单的杀戮。由于诸葛亮从严治蜀的态度坚决,土著豪族不敢以身试法,原来的行为大大地收敛了,通过诸葛亮一系列法治行为,豪强欺压百姓之事基本绝迹。

  诸葛亮厉行法治的又一目标是以法治督促官员们勤政廉洁,对待玩忽职守或徇私枉法者绝不姑息,从而保持了政治的清明和吏治的清廉。此外,诸葛亮为了整顿吏治,训诫鼓励臣子,还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详细地声明官吏必须遵循的法纪禁令: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应该警戒自己谨慎从事的,哪些是坚决不许做的等。详尽地解释科律和禁令,反复重申和宣传,自然有利于使人遵守法纪,尽可能减少和避免违法犯禁。在制定和完善蜀汉法令的过程中,诸葛亮反复研读古代典籍,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诸葛亮既是法令的制定者,又是执法的带头人和法令的维护者,他无私无畏,心平如秤,执法如山,赏罚严明。他竭力反对假公济私、谋国不忠、压抑人才、争权夺利等卑劣行为,一经发现,不论亲疏,不管资格多老,地位多高,一定严加申责。对危及军国大计的,不惜绳之以法,严惩不贷,他诛刘封,杀彭羕,斩马谡,黜来敏,罢廖立,废李严,这些受到法律制裁的人中,有的是皇亲国戚,有的是亲随旧故,有的甚至是托孤重臣。诸葛亮对这些位高权重的人犯了法,该杀就杀,该贬就贬,绝不姑息。当时大臣张裔称赞他说:“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我们讲几个故事来说明诸葛亮执法尚严、严而不酷的执法精神。

  彭羕,字永年,广汉郡人。他生性骄傲自负,把很多人都不放在眼里,言谈间总是得罪人。刘璋时期他最多只是州政府的小小的办事员,很多人在刘璋面前诋毁他,刘璋将他的头发剃光戴上刑具罚做苦工五年。刘备入蜀时,彭羕经庞统和法正的推荐,得以在葭萌拜见刘备。他与刘备进行一番畅谈,论述治理社会的问题,研讨建立霸业的途径等。刘备见他很有才华,认为他是一个奇才,成都平定后,便提拔他做了治中从事。彭羕从一个普通平民一下子跃居本州人士之上,仗着自己受到先主的厚待,举止更加轻狂,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诸葛亮认为彭羕心高气傲,野心勃勃,终有一日要制造祸乱,建议先主将彭羕改任他职。先主观察了彭羕处世为人确如诸葛亮所言,便将他贬为江阳太守。彭羕得知后心怀怨愤,前去拜访马超,他在马超面前攻击刘备为老年人,做事荒唐无理,又煽动马超造反。马超听到彭羕策动叛乱的阴谋大吃一惊,待彭羕离开后立即将谈话内容上报,于是彭羕被逮捕法办。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今湖南常德)人。此人少年得志,20多岁就担任长沙太守。刘备入蜀后,委任廖立为巴郡太守。廖立在巴郡太守任上,没什么作为,他恃才傲物,牢骚满腹,不理政事,政务钱粮都是一笔糊涂账。刘备死后,他公然在刘备梓宫(中国古代帝王、皇后所用以梓木制做的棺材。借指已死而未入葬的皇帝灵柩)旁抽刀杀人,以泄私愤。刘禅即位后,官员普遍晋升,廖立也被擢为长水校尉。但廖立自认为论才德和名望,诸葛亮第一,他也该列在第二。可是刘备偏偏让李严做了诸葛亮的副手,他心中十分不满,甚至当面告诉诸葛亮说他的官太小了,要求再提升。诸葛亮早年十分欣赏廖立的才华,认为他与庞统不相伯仲,没想到这些年廖立非但没有进步还一再倚老卖老,不知轻重。对于廖立的无理要求,诸葛亮严词拒绝,并告诉他晋升官职需要在一定的时间经过考察合格方可。此后,廖立仍然不知悔改,公然声称国家不任用有才德声望的人,而任用庸俗无能的官吏,又说将帅都是小子,他指名攻击诸葛亮任用的丞相长史向朗、参军文恭是凡俗之人;说侍中郭攸之不足成大事;又说司盐校尉王连是流俗之辈;他甚至还诽谤先帝,种种罪行,罄竹难书。诸葛亮查实后,上表弹劾廖立,指出他身居高位,行为不检,屡犯过错,又因贪欲未能满足,竟妖言惑众,危害极大,必须绳之以法。于是,廖立被削职为民,流放汶山。后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到汶山,廖立边哭边说:“我终为左衽矣!”左衽是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这里指廖立永无出头之日,只能在这少数民族地区终老了。可见,即使被罢黜,廖立对于诸葛亮却是真心叹服的。正如陈寿评价诸葛亮言:“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

  李严(后改名李平),字正方,是东汉晚期南阳豪族,少为郡吏,以才干著称。荆州牧刘表对他非常器重,委以镇守荆州西咽喉秭归(今湖北秭归)的重任,可就在曹操攻占荆州时率众投靠益州牧刘璋,用为成都县令,在刘备入蜀初期归顺。李严在犍为太守和江州都督任上曾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在生活作风上处处表现出豪族派头,对刘备善于奉承迎合。在刘备称帝前,李严曾挖空心思,一手在武阳炮制了“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事件,此后又遍邀蜀地官员800人签名,上表恳请刘备称帝。刘备称帝后,李严为宣传刘备的天命,在武阳建庙、刻碑,大扬其名。这些谄媚的手段做得极其高明,非但没有引得刘备的反感,相反讨得刘备的欢心,用其为尚书令,永安托孤时为副。先帝去世后,本应协助诸葛亮辅佐后主的李严却处处为自己的一家打算,喜欢小恩小惠,追求自身的安逸和名誉地位,毫不考虑国家大事。非常明显,李严在政治态度、工作、生活作风上与诸葛亮格格不入。李严还写信给诸葛亮,劝诸葛亮像曹操那样,受九锡,晋爵称王。九锡是九种礼器,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等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九锡包括衣服、车马、乐则、朱户(门上的朱漆)、纳陛(殿前特制的台阶)、虎贲(勇士)、弓矢、斧钺、柜鬯(用黑黍和香草酿成的酒)。受九锡晋爵称王,是古代社会君王对臣子的最高封赏。李严的本意是通过巴结诸葛亮,捞取政治好处,没想到诸葛亮接到信后,义正词严地回复道:

  “我与您算老朋友了,难道还不互相了解吗?您现在告诫我不要拘泥于常规,因此我不能再缄默。我本是东方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误被先帝重用,成为地位最高的大臣,俸禄和赏赐已经极多。现在,讨伐敌人还没有成功,对知己的人还未报答,然而您就叫我比照着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受到尊崇,自贵自大,那就不合道理了。假如灭掉了魏、斩了曹叡,皇上返还故都洛阳,那时我同诸位同僚一起升官晋爵,即使十锡我也可以接受,何况九锡呢!”

  诸葛亮这番软硬兼施的话终让李严的私欲难以实现。后来李严因为在北伐中督粮不利妄图诬陷诸葛亮而被流放,李严流放以后,生活水平却依然如故,奴婢宾客上百人,恐怕这位流放的官员比当时很多官员的生活还要奢华吧!

  刘琰,字威硕,是刘备的老部下,早在刘备还在豫州时,聘任他为州政府的从事。他是汉朝刘氏皇族的后代,天生有种贵族气质,能言善道,刘备对他尊崇有加。平定益州后,他被任命为固陵郡(治在今重庆奉节)太守。刘禅即位后,因他是汉室后裔,官阶很高,一向仅次于诸葛亮、李严,先后担任卫尉、中军师、后将军和车骑将军。不过他对朝廷的作用并不大,只作些劝谏、品评、耍耍嘴皮子的工作而已。刘琰其实本质就是一个没落的贪图享乐的纨绔子弟,如今凭借自己的家世和先主的厚爱得到权势和富贵,本性便显露出来了,他整日酗酒,对刘备、诸葛亮颁布的禁酒令置之不理,他的车辆、服饰和饮食,都是当时最奢侈最昂贵的;在他身边服侍的有数十名婢女,这些人还不都是粗鄙的丫头,各个都被调教得能歌善舞,刘琰还亲自教授她们背诵《鲁灵光殿赋》,平日里在府里他一面执爵赏酒,一面欣赏着婢女们的集体表演。当诸葛亮等人在为国事操劳的时候,刘琰却在府中享受着奢靡的生活。

  北伐时,诸葛亮看刘琰的行为在朝廷中影响极坏,便命他随军出征,尝尝苦头。建兴十年(232年),刘琰醉酒之后肆意说些荒唐无理的话,与前军师魏延发生口角,导致军中将领之间严重不和,诸葛亮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将他逐出军营,遣送回成都。刘琰失意之后不知悔改,酗酒已经到了神志恍惚的地步了。

  建兴十二年(234年)正月,刘琰的妻子胡氏依往年程序向皇太后贺年,可能是皇太后平日里比较孤单寂寞吧,皇帝非自己亲生,平日里除了客套的虚礼外,母子之间也没有多少亲情,很少能真正坐在一起谈谈心,再者两人都是贵妇,自然有很多话题可以讨论,皇太后盛情邀请胡氏陪她住下,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刘琰便怀疑胡氏与刘禅有私情,叫手下的勤务兵用鞋子殴打胡氏的脸,并把她抛弃送走。胡氏不堪其辱,向有关部门控告刘琰的荒唐之举,有关部门下达评议结果道:“士兵不应当是殴打妻子的人,脸面不应当是被鞋击打的地方。”

  因刘琰地位高,又是旧臣,都不敢对他进行处理,将事情的始末报送诸葛亮处裁夺,诸葛亮依法将他处死。

  由于诸葛亮政令严明,执法如山,不徇私情,所以蜀中社会很快便秩序井然了。无论官员还是平民,都不敢侥幸以身试法,即使触犯了法律而被诸葛亮处置,也都心服口服,难出怨言。当时的益州,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征,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诸葛亮制定的这些法治措施,对整顿蜀汉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加强和巩固新生的蜀汉政权,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都起了重大作用,与东汉末年三纲失纪,无法无天,极端腐败的弊政,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受到当时和后世众多的颂扬和称道。

  也有人说诸葛亮执法峻急,刻薄百姓,这实在是冤枉了诸葛亮。中国古代对待有罪之人动辄诛九族,更甚者要夷三族,上上下下数千口因一人之罪而被砍头的事例屡见不鲜,而诸葛亮却只是责罚有罪之人,从不搞株连。李严被罢黜后,其子李丰仍然留在丞相府做官,继续受到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还经常教育他要正确对待父亲的问题,正确对待自己。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