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叫什么“好死不如赖活着”。从一些电影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活着》、《找乐》……
人总是应该有点追求的,罗素说过,经不得检验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曹操一生,尽管坐拥天下之富,却一生简朴。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说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辱取温,无有缘饰。”就是说,曹操生性节俭,崇尚朴素,不喜欢用色彩华丽的被子,但求能御寒取暖。帐子破了,修补一下,继续用,一点也不铺饰豪华。曹操的家人都不着锦装绣服,侍御之人不穿双彩的鞋,都保持着朴素的作风。
曹操这样做,当然不是因为吝啬,更谈不上因为穷。曹操掌一朝军政大权,“封兼四县,食户三万”,“穷”是与他挂不上边的。只有克制自己的物欲,在品德上加强自律,才能不使自己的心志流宕往返。曹操作为一个胸怀韬略的军事家,又兼备这样博大的胸襟,这样杰出的人物在事业上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就是因为太成功了,压力就更大了。曹操早年就有头风病,中年以后,日益严重。曹操生性多疑,压力大,又爱喝古井贡酒,一来二往就患上了偏头疼,而且很严重。头疼就是病,而且是大病,随时能要命。于是,曹操贴求医告示,各路名医前来救治,但都没有效果。这个时候,有人向曹操推荐华佗,虽然都是亳州人,但曹操和华佗的交集并不多,就问水平如何?推荐的人就说:“江东医周泰者乎?”就是说周泰受重伤时,就是华佗治好的,水平非常好。
曹操于是把华佗征召到身边,华佗应召前来诊视后,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进针,片刻便脑清目明,疼痛立止。曹操十分高兴。但华佗却如实相告:“您的病,乃脑部痼疾,近期难于根除,须长期攻治,逐步缓解,以求延长寿命。”曹操听后,以为华佗故弄玄虚,给脑袋动手术不就是要我的命吗?心中颇为不高兴,但还是热情招待。后来,曹操不仅留华佗于府中,还允许他为百姓治病。
由于没有接受华佗治疗方案,曹操病情越来越严重,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开始考虑后事。据《三国志》载,曹操带着没能统一天下遗憾,留下了遗言:“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其实,这是一则极具遗憾的遗令,一个一生追求“治世之能臣”的人,在临终前却说“天下尚未安定”,这是何等的凄凉和无奈。虽然历经艰险地奋斗了一辈子,但却没有实现自己的追求,结局只是“尚未安定”,对自己的后事安排有什么要求呢?能有什么要求呢?还好意思有什么要求吗?算了,不要“遵古”,这就对得起我了,简简单单地办后事,真的“遵古”,我也不配。以国事为重,下葬之后,你们立即脱下丧服。在外军队,要恪尽职守,皆不得离开守地。各有关部门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不要影响日常工作。不要厚葬,入敛时就穿平时的衣服,不要另做新装。
后来,曹操临死前亲自给自己安排寿衣,仅仅四箱子,在今天看来,四箱子也不少了。别忘了曹操当时可是半个国家的领导者,纵观古代帝王将相,哪一个人不是耗用大量人力物资修筑陵墓,用厚葬表达孝道。和他们比起来,曹操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另外,曹操专门在遗言中要求自己的丧葬“未得遵古也”,也就是不要铺张浪费。
正如有人对曹操的评价:曹操的一生,有一些功绩,也有不少罪过;是伟人,也是凡人。纵观曹操一生,在公事方面一直严于律己,对生活很热情,也很认真。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可以用鲁迅的话来给他做结语“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