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节 曹丞相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迎天子到许都后,就成了丞相。按《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里描述:

  操既定大事,乃设宴后堂,聚众谋士共议曰:“刘备屯兵徐州,自领州事;近吕布以兵败投之,备使居于小沛:若二人同心引兵来犯,乃心腹之患也。公等有何妙计可图之?”许褚曰:“愿借精兵五万,斩刘备、吕布之头,献于丞相。”

  这是《三国演义》里第一次称曹操为丞相,时为建安元年(196年),也就是说,曹操被丞相了,比曹操真正做丞相早了12年。此后,《三国演义》都称曹操为丞相,由于罗贯中标明了是“演义”,所以大可不必当真,权当曹操被丞相了。

  其实,在曹操做丞相之前,汉朝已经没有丞相好多年,那时候,丞相已经成了传说。西汉汉成帝时,何武以丞相一人无法处理烦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立三公制。于是汉成帝趁机进行改革,把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然后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汉哀帝时又改丞相为大司徒,取代了丞相。

  《三国志》记载,建安元年,曹操刚刚奉迎汉献帝的时候,汉献帝授予曹操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官位不算太高。很快,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这个位置不错,权倾天下,比三公的地位还高。但是,曹操在大将军的位子上P股还没坐热,袁绍就骂街了。曹操不敢得罪袁绍,曹操于是以汉献帝名义封袁绍为太尉。太尉虽列三公,但地位在大将军之下,袁绍认为这是在羞辱自己,坚决不干。无奈之下,曹操只得委屈一下自己将大将军一职拱手送给袁绍。

  曹操的威名大多是打出来的,所以并不能让天下人信服,而自从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之后,曹操显然不甘心只做司空、州牧之类的官职了,他还要高升,可是已经升不了了,要高升也只能把袁绍的大将军给自己。可这也不好玩,大将军毕竟还是军人,而自己的理想“治世之能臣”,然后“好作政教,以建名誉”,减退身上军人色彩,从“征天下”向“治天下”转换,这正契合了陆贾的“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其实,曹操从一开始就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在意的是“治世之能臣”,而绝不是“乱世之奸雄”,所以身处乱世,他都竭力去营造一个治世,为的就是实现自己的理想。

  初入官场时,任职洛阳北部尉,棒杀宦官蹇硕的叔父,京师人民很高兴;镇压黄巾有功,升迁为济南相时,始终能公正严明,不畏权势,政治上除旧布新,希望以此为自己的社会能力及政治地位正名。

  济南相之后,曹操就奔波于战场之上,没时间也没机会顾及政治,直到官渡打败袁绍。但这个时候,曹操已不是那个官场愣头青了,而是一个可以驾驭皇帝的人物,若是这个时候的曹操的目标还是“欲作一郡守”,那曹操就不是曹操了,而是刘禅了。

  在汉朝,开国功臣萧何到咸阳之后,主抓的第一件事不是封仓库,而是接收图册,包括地图、户籍和卷宗档案。这就是萧何的高明之处,基层官吏出身的他知道要管理一个国家,手上一定要掌握相关档案和数据资料,还有就是萧何搜集了这些资料后,并没有交给刘邦,给刘邦,刘邦也未必要,当然萧何也不会给。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些档案、数据与资料,掌控了这些基本上就控制了整个国家。

  正是因为萧何手里拥有这些东东,才创立了一套丞相和皇帝的分权制,丞相就相当于首席执行官,皇帝就相当于董事长。也就说,皇帝做皇帝之事,就是形式意义大于实际,也就是发发圣旨、任命罢免官员、求求天、拜拜地……而丞相则是实际执行者,代表法律和秩序。也就是权在宫中,能在府中,和今天的公司制一样,一旦董事长任命了总经理,总经理就掌握了所有行政权和公司的资料数据,而董事长应该退居到二线。这就是传说中的丞相制度,就好像为曹操量身打造的一样,自从奉迎汉献帝,曹操做梦都想着做丞相呢,罗贯中先生替曹操提前十二年圆梦。

  所以刚刚打败袁绍后的第二年,即建安七年,曹操就在老家亳州颁布《军谯令》,标志着曹操打算回归强人政治,也就是按照法家的思想治国。

  为了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曹操率先进行经济建设,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多年的征战使得曹操知道,若要军队有粮食,必须先要老百姓有粮食,于是《军谯令》就应运而出,内容无非就是经济方面的策略,是曹操屯田制度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第一,兴修水利:曹操和他的后继者在各地修造陂塘,广兴稻田。正是曹操不遗余力恢复了中原地区的经济,使北方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奠定了曹操的政治地位。

  再就是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在战胜袁绍之后,曹操做出这番调整,可以说曹操从袁绍那里吸取了经验和教训,于是在建安八年颁布《败军令》。即是要求身为负责人,不管职务高低,上下均要负责,必须做到赏功罚罪,正大光明。而赏罚分明之前必须立法,让大家明确责任归属,谁有过失谁受惩罚,负责人不能畏人畏事。

  曹操不但重视经济的发展,也重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曹操认为,才能之士多有某方面欠缺,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基础上,要对于可能产生的会严重影响组织问题给予预防并准备应急方案。他颁布《禁比周令》,严禁阿党比周行为(指士大夫相互依附,结党营私,相互吹捧现象);颁布《效力令》,严禁收受贿赂;颁布《抑兼并令》,严禁兼并重敛。对于作战常见问题,颁布《军令》《船战令》《步战令》等,要求强制执行。这些律令颁布实施,对于保护组织利益、协调组织工作和保护人才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做完这些之后,据《三国志》载,建安“十三年春正月……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看来,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废除了三公官,设置丞相职位,并被任命为丞相。这样,置丞相一人,就可独揽大权,所以曹操就当然地当上丞相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