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渡被曹操击溃,袁绍那是一路逃亡,和霸王项羽不肯过江东不一样,袁绍是快速过黄河。项羽不肯过江东,为的是面子,项羽为了面子可以不要生命;而袁绍过黄河为的是生命,袁绍为了生命可以不要面子,袁绍逃到黎阳北岸,到部下蒋义渠营中,握着蒋义渠的手,说:“孤以首领相付矣!”每每读到这里,心里都有一种莫名的触动,难道袁绍要超越项羽,既不做人杰,也不做鬼雄,在蒋义渠面前掉份是为了卷土重来。
袁绍就是袁绍,蒋义渠是自己的下属,只是在黎阳把自己接过了黄河,仅此而已,况且这也是蒋义渠的分内之事。袁绍老激动了,说出了“孤以首领相付矣”之类的没有政治头脑的蠢话,的确如曹操所评价“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当年曹洪为了救曹操,把自己的马让给了曹操,曹操也没表示什么,就是后来典韦救了自己的性命,曹操也没有情绪失控,不顾自己的身份而胡乱许诺。
表面上看,袁绍为了活着可以不要尊严,这没什么,因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活着要有活着的意义,否则不如死了。但对待田丰,袁绍是要尊严的,据《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记载,在逃亡的途中不少将士痛定思痛,捶胸顿足大哭:“向令田丰在此,不至于是也。”
这个时候,关在监狱里的田丰,听说袁绍战败,有人对他说:“先生,你以后一定会被重用的。”田丰说:“不是这样的,袁公表面上宽厚其实很小心眼,如果这次大胜回来,我可能没有问题,现在大败而回,我的死期不远了。”袁绍对逢纪说:“冀州诸人闻吾军败,皆当念吾,惟田别驾前谏止吾,与众不同,吾亦惭之。”逢纪说:“丰闻将军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袁绍对身边的人说:“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为了虚无的尊严,找个理由把田丰杀了。田丰既能洞察大局,也能看透人性,却不去掌握主动权,身死人手,令人叹息!
尽管官渡之战,袁绍败得很惨,但冀州、幽州、青州、并州还是他的地盘,再差也比当年的曹操只剩下三城好得多。就是在这个时候,曹操的整体实力和袁绍也是有差距的,只要袁绍好好整顿,像杜牧诗中所说“包羞忍耻”,真的是“卷土重来未可知”。袁绍回到河北做了什么呢?大抵是说,袁绍的根据地冀州许多地方背叛了袁绍,袁绍要收复失地。也就是说袁绍失败后有人落井下石,其实这现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存在,这是一种生存法则,但却不是生存之道。
袁绍是一个好面子的人,官渡之战加上有人趁机落井下石,他不堪忍受如此之辱,不久就病了,而且很严重,最后和他的弟弟袁术一样——吐血而死,真是亲哥俩。
袁绍死了,但故事并没有结束,他还有儿子,而且还有三个。老大就是那个和袁绍一起逃回河北的袁谭,老二是袁熙,老三是袁尚。袁绍最喜欢后来的小老婆刘氏,爱屋及乌,对刘氏生的袁尚也是特别喜爱,打算让袁尚做自己的继承人,所以就把长子袁谭派到青州做刺史。沮授劝诫说:“这样不行,如果不改变的话,祸乱就要从这件事上发生了。”袁绍则说:“我的想法是让这几个孩子到地方基层去,锻炼一下他们的才能,以便选择优秀的接班人。”战胜公孙瓒以后,袁绍如果真的的这样做也没什么,问题是长子袁谭和次子袁熙都下放做刺史去了,却把留袁尚在身边,这是啥意思呢?不就是让袁尚做接班人吗?
如果袁绍活着的时候,把他和汉桓帝相提并论,袁大帅哥肯定不接受,但事实上他俩犯了同样的错误。袁绍口头上考察儿子们,谁都知道他最中意的就是袁尚,但他又不敢做,就这样犹犹豫豫,一直到死继承人问题都是悬而未决,最后和汉桓帝一样,犯了同样愚蠢的错误。
说是三个儿子,其实竞争就在老大袁谭和老三袁尚之间,老大袁谭年龄大、成熟、有些本事(长而惠),老三袁尚年轻帅气(少而美)。这本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选继承人选的就是能力,不是选美,也不是选妃,只要长得漂亮就行,长得帅有什么用?直接选袁谭,既符合当时的嫡长制度又符合继承人原则。再说了,继承人将来是要上战场的,战场不是演唱会,帅气能迷倒一大片,战场上讲究的是能力不是帅气,战场上没有人有心情去欣赏你。
但袁绍偏偏看中了长得帅气的小儿子,因为袁绍本身就是一个帅哥,不得不说的是,袁绍成功在某些程度上是沾了长相的光,据《三国志》记载,袁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所以袁绍就把个案做规律了,认为只要长得帅,就能成事,推己及人,就看上了小儿子。
但袁绍忘了,把他打得落花流水的曹孟德,不就长得其貌不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