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不在于永不犯错误,而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只要交了学费,就应该学乖一些,老在一个地方跌倒,说轻一些,是不长记性,说重一些,就是愚蠢。
曹操是机警的,他善于汲取教训,这一点从他对张绣战败后的行动就可以知道。
徐州,对曹操来说,是一个伤心的地方,也是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说伤心,是因为前两次攻打徐州都失败而回,尤其第二次,为报家仇,失去理智,大开杀戒,结果大失人心,陈宫张邈联合吕布背叛了曹操;说魂牵梦绕,是因为从初平四年到建安三年打下徐州,曹操为了得到徐州,先后苦心奋斗六七年。
当真的打下徐州后,曹操没有再次举起屠刀砍向徐州的黎民百姓,他知道向黎民百姓举起屠刀就是间接自残。上一次,陈宫张邈背叛就是例子,而且现在正处在和袁绍对垒的关键时候,拉拢人心还来不及呢,哪还能举起屠刀呢?
曹操只是杀了吕布、陈宫和高顺等人,对于其他则是尽可能地收降,影响最大当属收降臧霸和魏种这两个人。之所以影响大,不仅仅是拉拢人心,还有战略上考虑,那就是在哪里和袁绍决战,如何在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地方决战。
在哪里和袁绍决战,曹操早就有了目的地,那就是——官渡。但这只是曹操一厢情愿的事情,还要看袁绍答应不答应,所以曹操要做的就是逼迫其不得不在官渡决战。
曹操也知道把决战地点安排在官渡,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要想实现这个战略,必须做到:第一,解除袁军对东线的威胁。第二,在黄河中线,曹操在建安四年九月就把主力指向黎阳(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给袁绍“下一个套”,“牵着”袁绍把主力也安排在黎阳、白马附近,为日后进一步牵引袁绍进官渡埋下伏笔。第三,截断袁绍在黄河西线从“敖仓到杜氏津”一线南下渡河通路,最好的办法就是控制河内郡,控制了河内郡就控制了敖仓到杜氏津。
打下徐州后,曹操就开始思索如何在这块地盘对抗青州的袁谭,因为这事关全局的成败。有地盘而没有有能力的人来守,只能为别人做嫁衣,就好比袁术,那么多的地盘不也丢个差不多了?想到这里,曹操倒吸了口冷气,人才,人才,只有人才,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这个时候,臧霸就进入了曹操的视线。臧霸,字宣高。这臧霸可不是一般的人,虽说没有“西山挖过煤,东山烧过炭”,但确实是有来头的,真的一点不逊于猛张飞。
故事要从臧霸十八岁那年说起,那时候臧霸的父亲臧戒在华县做一个监狱的官员,其间因执法如山,不肯听从泰山太守凭私欲杀人。太守因而大怒,小样的,还敢和我叫板,你不杀人,那我就把你抓起来,并派人送到太守府去,可能是害怕臧霸劫囚犯,光监送者就有百余人之多。
臧霸听说后,立即引领数十人在费县西山道中半途截劫,夺救亲父,监送者见状,均惧而不敢动,臧霸便与父亲亡命奔逃于东海,此后,臧霸也一举成名。
黄巾起义时,臧霸跟随陶谦镇压黄巾军,因有战功,拜为骑都尉。后来臧霸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聚合军众,臧霸为统帅,屯于开阳一带,自成一方霸主。
不过,臧霸对曹操好像没什么好感,所以建安三年(198年),当曹操讨伐吕布时,臧霸等曾带兵往助吕布,从这里可以看出,臧霸是勇猛有余而智慧不足。后来,吕布被擒后,臧霸隐身匿藏,曹操倒想见见这个胆敢相助吕布的人物。
于是,曹操点名搜索,不久就找到臧霸,一见之下大悦,这是人才啊,于是爱才的曹操就把臧霸收编了。这还不算,还派臧霸招降吴敦、尹礼、孙观、孙观之兄孙康等人。曹操以臧霸为琅邪相,还把青、徐二州委任于臧霸。
收降臧霸后,曹操差一点又犯错误,那就是对待曾经背叛他的徐翕、毛晖这俩人。看到这俩人,曹操就想起兖州之乱,当年陈宫张邈叛乱的时候,徐翕、毛晖二人也跟着背叛了曹操。后来兖州之乱平定后,这俩人亡命出逃投靠臧霸。可能是为了报当年之仇,收编臧霸后,曹操命刘备起行往见臧霸,并命臧霸奉上二人首级。
这件看起来,十分顺当的事情,却出了岔子。臧霸对刘备说:“以前我之所以能自立一方,是因为我不会做这种事。我受主公存命之恩,不敢违其命令。不过有意于王霸之道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愿将军为我辞却这个命令。”
回来后,刘备就把臧霸所言告诉曹操,曹操叹息地向臧霸道:“这是古人仁德之事,而你能够加以奉行,这也正是孤之所愿。”这就是曹操,他的聪明就在这里,虽然臧霸没有给他面子,但臧霸做得很对,因而他知错就改,而且很真诚,一点都不文过饰非。不仅如此,还分封徐翕、毛晖二人为郡守。后来曹操与袁绍相拒,而臧霸数以精兵投入青州,所以曹操不用顾念东方之事,能专心应付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