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人们对政治的热情太高了,这一点在启蒙教育里就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牙牙学语时,就跟着大人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俨然每一个人长大了都要成为政治家,受这样的教育,想不做政治家都难,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最不缺的就是政治家,随便拉出一个不识字农民,也能给你上上政治课,讲讲天下事。
平定了兖州,又找到了组织,曹操的政治热情就更加高涨了,又开始憧憬“治世之能臣”的理想了。也正在这时,谋士毛玠给曹操规划了一幅未来的宏图,同时也为曹操制定了平定天下的方略。毛玠说:“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众民强,皆无经无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从这份方案可以看出,毛玠也是政治家,根据“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的形式,毛玠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大手笔;为了保证大战略的实现,必须改变“生民废业”的状况,毛玠提出了“修耕植”;面对“公家无经岁之储”,毛玠提出了“畜军资”三项建议。这个方略被易中天先生赞为“曹操版’或‘毛玠版’的《隆中对》”,此言不差。
面对这份方案,据史料记载,曹操是“敬纳其言”,而且在曹操接下来的政治行动中均一一实践。这三项建议中,第一项是迎奉天子,毛玠提出建议的时候,天子远在关中,被如狼似虎的关西军包围着,没法儿迎奉。但没过多久,汉献帝就开始东归了。正当曹操想奉迎皇帝而不能的时候,汉献帝回到洛阳了,对曹操来说,无疑是天上掉下大宝贝。
但当时对皇帝有想法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不过能真正有实力角逐是的并不多,群雄中也就是:张杨、袁绍、曹操、袁术、吕布几个。
首先,虽然早先袁绍打算立刘虞为帝的时候,袁术坚决支持汉献帝,但那只是托词,真实的打算是,自己做皇帝,所以袁术是不会去迎接皇帝的。其次,汉献帝到河东的时候,张杨是第一个救驾的,并送给粮草。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说,张杨是最有条件迎立汉献帝的。但是,这位张杨同志太善良了,这样的秉性哪能在乱世安身立命。《汉末英雄记》记载:“杨性仁和,无威刑。下人谋反,发觉,对之涕泣,辄原不问”。人家都要杀他了,发觉后,和对方一起哭,就这样算了,敌我矛盾,焉能如此心软。
这样一来,在这些人物中,就剩下吕布、袁绍、曹操三个人了。
其实汉献帝当初首选既不是拥有大半河北的袁绍,也不是拥有精兵强将的曹操,而是吕布。东归路上备遭郭汜、李傕和张济折磨的汉献帝,实在是太怕西凉军人了,也许在这个年轻的皇帝看来只有吕布能镇住这些西凉人,吕布能杀掉董卓,当然也能摆平董卓的那些手下。虽然汉献帝抛出了媚眼,但和天子谈恋爱是要花钱的,刚刚被曹操打败的吕布实在是没有资本,而且当时吕布自己也正在闹粮荒,对于迎立汉天子这件事实在提不起兴致。
所以说,迎立汉天子的第一难题就是“粮食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其他的就没有意义。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当时群雄面临的最大问题,吕布正是因为粮食问题而被淘汰出局,失去了奉迎天子的资格。还是那句话,吕布的粮食不多,曹操家也是余粮不多了,由于当初接受荀彧的建议,曹操在打吕布的同时抢收了许多小麦,所以曹操的日子还是能过下去的。
就是这样,到最后,实力并不是最强,距离不算近,机会很一般,皇帝并没有抱很大希望的曹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