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四节 错误的代价

  犯错误了就要付出代价,不要抱有丝毫的侥幸,要大大方方,坦坦然然的接受,不要再做无谓的蠢事,否则就有可能错上加错,代价就更为高昂,将失去更多。曹操在对待陶谦和徐州上就犯了严重错误,曹操为报父仇、曹操的青州军也是复仇,但除此之外,曹操忘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理想,俨然一介武夫的行径,他做了一个政治家最不该做的事。

  正当曹操在徐州大开杀戒炫耀武力之时,仍然有人不怕死,曹操的后院有人造反了,而且很严重。这很出乎曹操意料,更出乎意料的是,造反的人居然是自己最亲密、最信任的兄弟和朋友——张邈和陈宫。当然这也不是曹操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事,当年到扬州募兵的时候,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因而处理起来也有经验。

  张邈和陈宫都是曹操的老朋友老战友,有着很深的情谊。曹操年轻时和张邈袁绍在一起游侠,当初之所以在陈留起兵反对董卓,就是因为有张邈的支持。讨伐董卓时,袁绍作为盟主,有骄矜色,张邈当面批评了袁绍。袁绍不爽,撺掇曹操杀张邈,曹操不听,反而责备袁绍:“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张邈知道这件事后,更认为曹操这哥们值得交。曹操也没把张邈当外人,第一次东征陶谦时,把家人都托付给张邈。曹操对家人说:“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征陶谦回来后,曹操见到张邈,两人垂泣相对,可见两人友情之深厚。

  当然陈宫和曹操的关系肯定没有和张邈那么深厚,但也不是泛泛之交,根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典略》的记载:“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及天下乱,始随太祖(曹操)……”从这里可知,陈宫和曹操有来往应该在初平二年(191年),那时曹操刚任东郡太守,正在积极招揽人才,陈宫就是在这个时候投靠曹操的。

  曹操到东郡,虽说是凭武力进来的,但毕竟还是外来户,需要当地士族的支持,当然要笼络一下当地名人。陈宫能“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自然也不是一般吃闲饭的,不说有帝王之心,也有名扬天下的打算。陈宫确实有能力,在协助曹操代理兖州的运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不如《捉放曹》那样救曹操的性命,但他能为曹操谋划到兖州牧,仅此一点就胜似救命恩人。因此曹操也十分信任陈宫,看做心腹,带兵外出的时候,大多都是让陈宫留守最重要的根据地——陈留。

  然而,就是这两位战友却突然反叛了。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曹操杀了边让。边让之所以被杀,据《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记载是因为他“讥议”曹操。边让是当时的名士,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都很敬重他,尽管史书并未具体记载边让之死的原因,但从时间上推理,很有可能是边让不满曹操血洗徐州之举,加之曹操为阉党之后的出身一直被世人诟病,言谈之间对其处处讥讽,终于惹火了曹操,《资治通鉴》中说“操闻而杀之,并其妻子”。

  这种描述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让并非当着曹操的面“讥议”的,可能是在与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私下聊天里提及的。但因为边让是当时的名人,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引起广泛的共鸣,所以他的这番“讥议”对曹操在兖州的统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逼得曹操只好杀了边让。二是,从“并其妻子”一事中可以看出曹操对边让深恶痛疾,反之也可以说明边让的“讥议”不仅恶毒至极,而且传播范围甚广,曹操这样做的目的是杀鸡儆猴看。然而,这一切事情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曹操屠杀无辜,尤其在徐州的屠杀,充分暴露了其诡诈、多疑、残忍、嗜杀……从而大失民心,士大夫对曹操的暴行更是极为不满,进行口诛笔伐。其中以边让为首的知识分子最为不满,对曹操的行为指手画脚,指责曹操的屠杀。

  曹操当然不乐意了,我曹某人还需要你们来教怎样行军打仗吗?这帮读书人,书读多了,闲着没事管到我头上来了。于是杀了边让,为了以儆效尤,还杀了其全家。

  曹操的这一暴行自然激起了大多数士大夫阶层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谴责曹操,使得曹操的名声遭受了很大的损失。那么,陈宫这时候是什么想法呢?史料中并未记载,但就从陈宫素来以“刚直烈壮”的性格著称这一点来看,他对此应该也是十分不满的,曹操和陈宫之间的裂痕大概就是由此产生的。再就是,曹操打徐州因军粮耗尽撤回兖州,没几天就又杀了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大夫阶层的恐慌,使得局势急转直下。

  曹操的这次明显错误的行为最后还是引发了严重后果,曹操入主兖州时,当时就有部分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对曹操的到来就心存顾虑,而血洗徐州一事后让他们对曹操更加不放心,甚至产生了心理恐惧。曹操杀边让成了导火索,引发了巨大恐慌,从原本的少数派意见一下子就变成了如今的共识,再加上张邈这位老领导早就对曹操心怀不满,因此叛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曹操的行为,给陈宫造成了多坏的影响,带来多大的伤害,以及陈宫的反应,今天我们已经无法从史料中找到蛛丝马迹了。只是在关于陈宫为什么和曹操分裂时,在《三国志》看到“自疑”两个字。这两个字承载东西太多了,爱陈宫的人可以理解为,曹操血洗徐州使陈宫改变了原先对曹操“必宁生民”的看法;名士边让被杀事件又让这个素以“刚直烈壮”著称,并且“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的陈宫感到危险和难堪。想当初,若不是陈宫极力向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推荐曹操,他们又怎会接受曹操这个阉官之后呢?如今,曹操的残暴行径或多或少都会令陈宫在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的名声、威望扫地。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尽管陈宫原想跟着曹操干一番大事业,现在发现曹操和自己不是一路人,所以“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见《三国志·张邈传》)也实属正常行为。喜欢曹操的人可以理解为:陈宫是有野心的,也是有一定的能力的,但陈宫又有些过于自负,或者说有些自我膨胀,这在他帮曹操入主兖州之后表现得更为明显。或如裴松之注引鱼氏《典略》记载:太祖谓宫曰:“公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余,今竟何如?”这句话表明了曹操对陈宫的一个认知,那就是觉得陈宫平时自认为智计有余,但在曹操眼里,陈宫还嫩着呢,所以才会问“今竟何如?”

  无论怎么说,曹操的行为,使得陈宫名声扫地,尤其好友边让被曹操杀死,几乎把陈宫推向了和整个兖州人民为敌的境地。当初正是你陈宫把曹操招进来的,还说什么“必宁生民”,可现在“必宁生民”没有做,反倒杀了一些生民,你陈宫怎么解释?你陈宫当初把曹操弄进来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你得到好处了,却把兖州人民推向了深渊,把咱们给害苦了。这姓曹的,既不讲什么仁义,也不讲什么道德,只有赤裸裸的武力杀戮,杀完徐州会回来杀咱们兖州吗?你陈宫能保证了吗?边让不就是在你陈宫的反对下杀的吗?

  这样一来,陈宫就成了兖州的罪人,兖州人民的公敌、内奸了,陈宫也知道自己的算盘打错了,本以为,曹操是个人物,是个可以托付的人,没有想到曹操奸诈精明,远非想象的那样完美,自己真是很傻很天真。受到打击和挫折陈宫自然不能咽下这口气,既然曹操不仁不采纳我的建议,那我既然能把你请进来,也能把你赶出去,我陈某人可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正人君子,岂能任由你曹操做这种事?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你曹操赶走。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