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公孙瓒和袁绍炮声正隆、曹操和黑山军也打得激烈的时候,长安那边也是乌云密布,一场重头大戏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
回到长安的董卓以为天下太平了,就是不太平毕竟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等而次之,也是“我董老二的地盘我做主”,还有人敢在董老二的地盘撒野?别说,还真有人不信邪,谁呀?
第一就是老百姓,为了给除掉董卓的人以勇气和支持,老百姓创作了一首谶语“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后汉书·五行志》)。歌词中“千里草”、“十日卜”合起来是董卓的名字,“何青青”、“不得生”就是寓意董卓死期不远。永远不要小瞧小老百姓的力量,虽然他们只是口头上支持,但他们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正义的代表。虽然这首谶语流传十亿次,董卓未必就会死,但却给对董卓有所行动的人以鼓舞和力量,尤其在迷信谶语的时代,这种鼓舞就更具有煽动性、鼓舞性和正义性。
第二就是所谓的精英,因为中国历来是精英统治,所以在中国,精英几乎就是统治者的代名词。也许正是这种理念在作怪,以至于产生了用官位衡量精英的标准,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一个人成功的标准首先是官位,其次才是金钱、才能、文章之类,也是官本位思维产生沃土。
有了小老百姓谶语的正义支持,精英内部夺权就有了合法性,尽管董老二人高马大身强力壮,但精英玩的可不是相扑游戏,他们可不是一对一的玩“fairplay”,为了胜利他们讲究不择手段,“人人得而诛之”是他们的游戏规则。
当然这也不是说,董卓是无辜的,相反这一切都是董卓自食其果,根源就是太过迷信权力和武力。当年在洛阳的时候,由于在别人的地盘,董卓多少还有些胆怯,行事多少还有些收敛。现在到了长安,在自己的地盘,皇帝是自己的令箭,想收拾谁就收拾谁,而且名正言顺,身边有天下最厉害的勇士吕布做贴身保镖,外围有几十万西凉军团随时调遣。在距长安260里的地方筑了座城,名叫郿坞,积存了大量的粮草兵器。用董卓的话说:“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三国志·魏书·董卓传》)。从这个事,就可以看出董卓是个典型的山大王,注定成不了气候。
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别迷信哥,哥只是一个传说”,可惜董卓没有看见,如果看见的话,应该有所收敛的,其实关于“权力和武力”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要迷信权力和武力,它们同样也只是传说”。
就这样,就像打麻将一样,终于凑够手了,初平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与董卓的亲信吕布共同密谋诛杀董卓。这次行动总指挥是王允,王允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颖过人,被同郡人郭林宗誉为“王佐才也”。事实也正是这样,读书读得好王允确实有“王佐之才”,但却没有“王佐之能”,原因还是读书读得太好了。
王允十九岁就踏入仕途,年轻时曾担任过豫州刺史,因为在与中常侍张让的斗争中失败,被迫辞官隐退。一直到中平六年,何进执掌大权后,王允才重新出山,历任中郎和河南尹。在何进被宦官杀死,董卓上台时,王允已经取代杨彪做了司徒兼尚书令。后来,董卓进入洛阳以后,在和张让的斗争中吃了亏的王允吸取教训,他一面高举反对董卓暴政统治的旗帜,一面又在某种程度上迎合董卓,使得董卓信任于他。正是凭借着这种能屈能伸的精神,王允才得以和董卓义子吕布结为密友,利用吕布和董卓之间的矛盾,于初平三年,与吕布联手杀掉了董卓。
这里要说一下除掉董卓的执行者——吕布,字奉先,不知道这字是谁起的,“奉”字好理解,“遵从、奉迎”之意,“先”就不好理解了,到底是指“先人”还是“先前”,很不好理解。如果从吕布的行为来看,无疑容易理解一些。
人生中有一些事情是无法选择的,比如出生与否、出生的时间、出生的地点,最为无法选择是父母,古往今来,什么样的人我们都见过,就是没见过能选择父母的人。而且一旦出生,父母就固定,永世不能改变。即使是哪吒,也只能“割肉还母,剔骨还父”,也没有做到再无瓜葛。
吕布非同常人,在三国时期,有谚语“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就是在三国英雄谱中吕布也是“一哥”,“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关羽也才仅仅第四位。现在强调双向选择,即你可以选择我,我也可以选择你,你相中大爷,大爷还瞧不上你呢!人们常说“良禽择木而栖,良马择槽而食,良将择主而事”,吕布当然算良将了,他肯定要择主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