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极为佩服窦武和陈蕃,尤其窦武虽身为外戚首领,他同陈蕃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廉政洁行,敢于同宦官集团的胡作非为作斗争,其反对宦官集团的行动自然深得党人和名士的激赏。曹操也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上书为窦武、陈蕃鸣冤:“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魏书》)
但这句话虽然肯定了窦武等人品德行为的正直,但打击面太大了,一方面斥责了宦官的擅权,一针见血,义形于辞,另一方面也捎带了皇帝,指向皇帝用人不善。这哪是在翻历史旧案,还分明有些针砭现实,汉灵帝是不太聪明,但不至于这么傻,因而不采纳。
汉灵帝这个人很有意思,要说他傻也对,也不对,他有时候也能做一件正确的事。当时,由于这个宦官儿子和他的爹妈宦官的胡作非为,天下民怨四起,人们把那些没有政绩而又蠹害的官员编成民谣四处传唱,这汉灵帝居然知道了。于是就聪明了一次,光和五年(182)正月,汉灵帝诏令三公举奏州县官员中的被百姓编成歌谣传唱者,一一予以罢免。
汉灵帝是聪明了一回,但太尉许戫、司空张济却不听皇帝的,听皇帝爹妈们的,他们私下接受贿赂,媚上欺下,对那些民愤很大的贪赃枉法的宦官家属、亲戚等“关系户”不予查处,反而纠劾了边远小郡清廉自守、有惠民表现的官吏。这些被诬陷的官吏,自然不甘受辱,纷纷上奏陈诉冤情。司徒陈耽不愿与许戫、张济两人同流合污,上书汉灵帝劝谏说:许戫、张济这两个人假公济私,不可信任。
陈耽哪里知道这汉灵帝的聪明只是灵光一现,稍纵即逝,现在已经不聪明了,自然对陈耽的上书不感兴趣,因此许戫、张济依然逍遥法外,而且由于宦官的忌恨和诬陷,陈耽反被罢官,两年后冤死狱中。
就在陈耽上书的上半年,灾害频频发生:二月瘟疫流行,四月大旱,五月太后住的永乐宫失火。这一连串的天灾,搞得汉灵帝很害怕,认为是上天警告自己,于是下诏,向臣下广为征询政事的得失。
曹操对许戫、张济的所作所为早已心怀不满,于是利用汉灵帝因灾害不断而惶惶不安的机会,不顾官职卑微,甚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继陈耽之后再次上书切谏,谴责公卿举奏专门回避贵戚。
也许是近期灾祸频仍,使得汉灵帝心怀畏惧,于是将曹操的奏章发给三府,责备许戫、张济失职,那些被诬陷的官吏得到平反,许戫稍后被免职。
如果汉灵帝的聪明不是灵光一现,如果宦官集团不那么猖獗,如果那时候多一些曹操式的人物……曹操可能就会在“治世之能臣”路上狂奔,最终实现许劭的上半句,然而世界却风云突变。正是“我心本是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治世只是一个传说,即便曹操再努力也枉然,乱世还是来了,在众人的期待中来了,曹操没有选择,只能做许劭的下半句了,即“乱世之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