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太实际了,非常注重金钱与物质,以及那些看上去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就拿读书来说吧,本来读书就是明理、愉悦、陶冶情操,这哪行,一不能挣钱,二不能吃饭,三不能当房住……那还读书干吗?这样怎能调动年轻人读书的激情。于是乎,为了让更多的的人来读书,我们大宋王朝的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赵恒写了一首关于读书的励志诗,叫《励学篇》。全首诗内容如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不会吧,读书竟有这等好事,好小子快去读书,书中什么都有,世上之事难道有好过“黄金屋”、“美女”哉?快去、快去,黄金等你去搬,美女在招手。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皇帝,他写的这首诗太有诱惑力了,不仅在大宋,就是在今天也极具诱惑,别说“黄金屋”和“颜如玉”,就是今天的水泥结构和普通的新娘也足以让人发狂。忽想又想到,这对男同胞有号召力,但女同胞就有些不公平了,怎么她们都跑到书里面去了,她们要颜如玉干吗?再说,以此来鼓励读书,似有动机不纯,而且道德也大有问题,怎就如此市侩,老想着“黄金”、“美女”,将读书这等阳春白雪之事,搞得如此世俗、庸俗。
以“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作为读书的诱饵,确实有吸引力,但难免功利化,而且动力也不够持久。通过读书,功成名就,获得了“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那之后还读不读了呢?再就是已经拥有这些东东的人,还读不读书了呢?这种功利化的引导,将会产生我不愿但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一旦读书读到高位,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谋取“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最后的结局是害人害己,祸国殃民。所以书是不能这样读的。
“千钟粟”、“黄金屋”也罢,“颜如玉”也罢,这些曹操都不缺,曹操读书既不是为了黄金屋也不是为了颜如玉,更不会为了千钟粟,因为这些他都不稀罕。从父亲那里,曹操耳闻目睹了许多官场争斗,对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曹操逐渐明白,刺杀一个宦官是解决不了宦官问题的,游侠也拯救不了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于是曹操不再终日沉溺于飞鹰走狗的生活,逐渐静下心来勤奋学习。
大凡成为一代学术大家或者一代枭雄者,除了自身所具备的先天条件外,无不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且没有一个仅靠死读专业书、不关心天下事而成名的。作为枭雄的代表人物,曹操就是如此。曹操小时候酷爱读书,在做官以前,他就已经博览群书,知识储备已经相当丰厚了,年轻时在家乡就以“能明古学”闻名。
当然,作为一个立志要做“征西将军”的人来说,兵法自然是非读不可,而曹操本身就特别爱好军事著作,兴趣再加上工作需要,不久他就取得了成果——在广泛搜集、整理东汉以前诸家兵法书的基础上,编成了《兵法接(节)要》一书。
曹操以为春秋时期孙武的兵法最有价值,也最深奥。由于前人没有给它作过注解,读者往往不能领会其中的要旨。他便刻苦钻研,着手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作注,从原来的八十二篇中取其精华部分,缩编成十三篇,分篇进行注解,并写了序言,编成后题名为《孙子略解》。曹操的《孙子注》一直流传到今天。
后来曹丕回忆,曹操“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由此可知,曹操是有勤奋读书习惯的。曹操这一涉猎广泛,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为其以后成为一代枭雄和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知识条件基础。
我们所熟知的最经典的孙权劝吕蒙读书,孙权就是以刘秀和曹操为例子的,孙权对吕蒙说:“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强勖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吕蒙也不是一般人物,更不是朽木不可雕,经过孙权的指导,不久就成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大人物。
伟大人物和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共同特点就是:会学习,乐于学习,勤奋学习,持之以恒;不为名,不为利。他们共同的学习经验就是:博览群书,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