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型:达观的和谐者宗白华(1897—1986)

  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哲学家、诗人,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20世纪中国唯一的一个建立了自己美学体系的美学家。与朱光潜先生并称为20世纪中国美学界的“双峰”。

  宗白华把中国的“体验美学”推向了极致,作为一个审美悟道者,后人很难再出其右。

  宗白华的个性是达观的和谐者。

  宗白华给人们的达观和谐者印象

  宗白华(1897.12.15-1986.12.20)是最早建立中国美学体系的人——不仅冯友兰这样指出,当代许多学者也都是这样认可的。

  在美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心目中,对于宗白华的印象,就是一个“美学散步者”。

  求学时代的宗白华常常挂在口边,尤其是在他独自一人散步的时候吟诵的唐人诗句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宗白华一辈子的特色就是散步,在缓缓的散步中,看水、看云、看天;在上海、在南京、在北京,在金字塔畔、在卢浮宫、在佛像旁。在德国大学校园,在罗马古建筑里,在意大利教堂……不慌不忙地、悠闲自得地,在散步中观察,在散步中思索,在散步中构思他的文章——一句话,在散步中寻求美,美的感悟、美的发现、美的表达、美的境界。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但并非没有计划,没有系统,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宗白华是中国散步美学的创始人。

  1919年夏,22岁的宗白华应上海《时事新报》主编郭虞裳的邀请,编辑学艺性副刊《学灯》。他发现并扶持了年长自己5岁的郭沫若。郭沫若永志不忘,他说:“使我的创作欲爆发了,应该感激一位朋友,编辑《学灯》的宗白华先生。”甚至由衷地称宗白华为“我的钟子期”。

  30年代中期,宗白华逛南京夫子庙时,在一家古董店偶尔发现一尊雕刻精美的隋唐石佛头,爱不释手,店主见顾客十分喜爱,也没出什么高价,生意就这样谈成了。宗白华高潮运回中央大学寓斋。佛头重数十斤,低眉瞑目,秀美慈祥。他曾对学生说:“我回家只要一看见它,就什么烦恼都消失了。”终日把玩,兴趣盎然。此事在同事中传开,大家纷纷到宗白华家观赏和拍照。徐悲鸿、胡小石等好友亦交口称赞,爱抚不已,为此,宗白华就有了“佛头宗”的雅号。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南京沦陷,宗白华跟随中央大学仓促西迁重庆。临先前只将佛头埋在院中的小枣树下。在渝期间,谈话中常常提及,惘然若失,很是惦念。抗日胜利后,复员回到南京,家中所有书画古玩荡然无存,惟有此佛头深埋地底得以幸存,宗白华望着佛头感到由衷的喜悦。1952年院系调整,宗白华调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佛头亦随之迁往北京。数十年来,他将这尊雕刻精美的佛头一直置于案头,朝夕相处。

  宗白华上课时,多半是一袭灰布长衫,衣着极为朴素。他讲书喜欢低,头对着书案,一堂课下来,很少抬几次头,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声调铿锵,无论吐字遣词,都优美如诗。

  他讲“美学”时,形容一幅画,说是好像在一个字静的秋天下午,全身披满了金色的光灿;形容一阕音乐,仿佛一会儿风声竹韵,泉水涓涓,一会儿金铁交鸣,雄浑悲壮。

  学生们听得悠然神往,被美的气氛所感染了。那时宗先生大约四十三四岁左右,已入中年,每逢讲得出了神时,也会偶尔对着学生们一笑,从这里显示他尚未磨损的天真和鸢飞鱼跃的心灵。

  下课铃响了。从教室窗外忽然刮来的一股劲风,把讲台桌上的讲稿撒落一地。好心的同学要去帮助老师收拾残局,可老师执意不肯。只见他倏地躬下身来几乎跪到讲台上,躲着风把一张张讲稿按序拾了起来,掸了土,码齐了放进一个手工制的蓝布口袋里。他就是宗白华先生。

  那时他教《中国美学史专题讲座》课,每次上课总提着那个宝贝口袋,放在讲台的桌上,慢慢掏出讲稿来。但讲课时几乎不看偶尔一瞥的仅是用一张纸写的提纲。他在滔滔不绝的讲授中,有时注视着天花板凝思,更多的则是转过敦实的身子,在黑板上既写且画。

  宗白华老师晚年自得其乐,身体一直康泰,几乎天天在未名湖畔散步;但有一夜突发泌尿障碍,这并非什么疑难病症;送到北医大第三医院急诊室,谁料院方竟以“不够高干级别”为由,拒绝动用进口设备,终于不治。当我赶到宗老师身边时,禁不住悲从中来。宗老师抚摸着我的手臂,宁静地微笑说:“……我这一生,很充实……追求美,归于淡”。

  宗白华和谐型个性特点

  宗白华的个性属于达观的和谐型。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正是宗白华的青年时代,他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青年烦闷的解救法》。他说:“现在(20世纪初)中国有许多的青年,实处于一种很可注意的状态,就是对于旧学术、旧思想、旧信条都已失去了信仰,而新学术、新思想、新信条还没有获着,心界中突然产生了一种空虚,思想情绪没有着落,行为举措没有标准,搔首踯躅,不知怎么才好,这就是普通所谓青年的烦闷。这种青年烦闷的状态,以及由此状态产生的现象,如一方面对于一切怀疑,力求破坏;他方面,又对于一切武断,急求建设。思想没有定着,感情易于摇动,以及自杀逃走等等的事实,这本是向来‘黎明运动’所常附带的现象,将来自然会趋于稳健创建的一途,为中国文化开一新纪元,就着过去历史上看来,本是很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自己既遇着这种时期,陷入这种状态,就不得不自谋解救的方法,以求早入稳健创造的境地。”宗白华提出了三条途径:(一)唯美的眼光,(二)研究的态度,(三)积极的工作。

  他是这样认识的,也是亲身实践的。由此,这就形成了宗白华的个性——

  (一)唯美的眼光

  (二)艺术的生活

  (三)客观的观察与研究

  (四)人生就是工作

  (五)一往情深

  (六)不建体系,直接感悟

  (七)通——融会贯通

  (八)简朴淡泊的日常生活

  (九)坚持学术本位

  (十)达观的态度——归于淡

  下面主要根据宗白华自述和已经发表的回忆录、访谈录,摘引一些实例,加以论证。

  (一)唯美的眼光

  宗白华认为:把世界上社会上各种现象,无论美的,丑的,可恶的,龌龊的,伟丽的自然生活,以及鄙俗的社会生活,都把他当作一种艺术品看待——艺术品中本有表写丑恶的现象(注:以丑为美)的——因为观览一个艺术品的时候,小己的哀乐烦闷都已停止了,心中就得着一种安慰,一种宁静,一种精神界的愉快享乐。

  把社会上可恶的事件当作一个艺术品观,厌恶心就淡了。

  对于一种烦闷的事件作艺术的观察,烦闷也就消了。

  持纯粹的唯美观点,在一切丑的现象中看出他的美来,在一切无秩序的现象中看出他的秩序来,以减少厌恶烦恼的心思,排遣我们烦闷无聊的生活。

  (二)艺术生涯

  宗白华认为:作艺术的观察,又常同艺术接近,就会渐渐的得着一种超小己的艺术人生观。这种艺术人生观也就是把“人生生活”当作一种艺术看待,使他优美、丰富、有条理、有意义。总之,就是把一生生活,当作一个艺术品似的创造。

  这种艺术式的人生,可以使得人格高尚。艺术品是人类高等精神文化的表示。

  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宗白华先生讲美学,挂上一张仕女图,可以连着讲几星期,就以这张图为例,把美学的一些知识、理论贯通起来讲活了。

  (三)客观的观察与研究

  遇着一个困难或烦闷的事情的时候,不计较切己的利害,以致引起感情的刺激,神经的昏乱,而平心静气,用研究的眼光,分析这事的原委、因果和真相,知这事有它的远因,近因,才会产生这不得不然的结果,对于这切己重大的事,就会同科学家对于一个自然对象一样,只有支配处置的手续,没有烦闷喜怒的感情了。

  这客观研究事实是不含痛苦的,是排遣烦闷的,而同时于事实上有极大的利益。

  他原来是学医的,只是后来觉得“终究不适于拿手术刀解剖人的形体,而适于用理性去探索人的内心,就改行钻进了美学”。

  和众多的书斋型学者一样,宗白华度过的是单纯的学者、教授的一生,少有起落与波澜,平静得近乎平淡的一生,然而,平淡中自有其不平淡者在。

  宗白华通过对“流云”种种形态的观察、体悟、参照自己的心情,表达诗人所追求的“流云”之美。宗白华的学术领域极广,其西学方面,涉及古希腊到20世纪的多种哲学流派,对于中国的孔孟、老庄、《周易》、玄学、佛学、理学以及近代思想等,亦无不涉猎。在中西广博深厚的学术背景下,宗白华确立了他对于中西哲学和美学思想研究的比较意识和观念,并在这一基础上建立一个贯通古今中外,汇通文史哲,沟连艺术、宗教甚至科学的中国美学体系。

  (四)人生就是工作

  人生的生活,本来就是工作。无工作的人生,是极无聊赖的人生,是极烦闷的人生。有许多青年的烦闷,就是为着没有正当适宜的工作而产生的。试看那些资本家的子弟,终日游荡,没有一个一定的工作,虽是生活无虑,总是烦闷得很,无聊得很,终日汲汲的寻找消遣排闷的方法。我以为,正当的积极的工作,是解救烦闷与痛苦的最好方法。最危险的时候,就是完全没有工作的时候。这时候,最容易发生幻想,烦闷,悲观,无聊。

  做精神工作的,不可不当附带做点肉体的工作,以维持他的健康。

  (五)一往情深

  宗白华自己说,他从小就爱静思和浪漫,喜欢对着天上的白云流连想。宗白华艺术境界造诣之高,不仅基于他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还是他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

  宗白华回忆他在留学德国期间写“流云小诗”时说:“民国十年(1922)的冬天,在一位景慕东方文明的教授的家里,过了一个罗曼蒂克的夜晚;舞阑人散,踏着雪里的蓝光走回的时候,因着某一种柔情的萦绕,我开始了写诗的冲动,从那时以后,横亘约摸一年的时光,我常常被一种创造的情调占有着。黄昏的微步,星夜的默坐,大庭广众中的孤寂,常时仿佛听见耳边有一些无名的音调,把捉不住而呼之欲出。往往是夜里躺在床上熄了灯,大都会千万人声归于休息的时候,一颗战栗不寐的心兴奋着,静寂中感觉到窗外横躺着的大城在喘息,在一种均匀的节奏中喘息,仿佛一座平波微动的大海,一轮冷月俯临这动极而静的世界,不禁有许多遥远的思想来袭我的心,似惆怅,又似喜悦,似觉悟,又似恍惚。无限凄凉之感里,夹着无限热爱之感。似乎这微渺的心和那遥远的自然,和那茫茫的广大的人类,打通了一道地下的深沉的神秘的暗道,在绝对的静寂里获得自然人生最亲密的接触。我的流云小诗,多半是在这样的心情中写出的。往往在半夜的黑影里爬起来,扶着床栏寻找火柴,在烛光摇晃中写下那些现在人不感兴趣而我自己却借以慰藉寂寞的诗句。”

  (六)不建体系,直接感悟

  宗白华的治学特点:不建体系,而是注重对艺术的直接感悟,充满灵气与睿智。他毕生重视自己亲身体会的艺术实践,流连于美与艺术的领会,没有留下鸿篇巨制,但他总能在那看似闲适、随意的艺术品评中引发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他那弥漫着浓重诗意情怀的美学文字总能让人在心悦神驰中领略美的神韵,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去理解他的思想。宗白华这种独特的美学风貌与他的天才情结有着直接的联系。

  宗白华以艺术家的态度感受着世间万物,并用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将其形诸笔端。这样写成的书绝不只是艺术理论,还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在宗白华看来,天才追求的对象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体验与表现宇宙人生真相的最好方式是感悟艺术。对宇宙人生真相的不懈探求,直接影响了宗白华的美学风貌。

  (七)通——融会贯通

  宗白华的学问,归纳而言便是一个“通”字,他非但融会贯通了我国古代文化、思想长河的背景中包含诸多艺术门类相依相生的美学历程,并且融会贯通了古代美学与包括东、西方在内的发展的交接与比较,因而他的讲授往往能高屋建瓴、抓纲带目,从一点引发开去,或以大见小,或以小见大,引导学子在浩瀚无际、美妙无穷的世界里徜徉。

  例如他讲《易经》中离卦的美学蕴涵,说离者丽也,离卦首先具有附丽的意思。古人以附着在器皿上的花纹为美。既是附着,自然就可以分开和脱离,这正如德语里的“扬弃”一词,兼有“扬”与“弃”的意思。但它本身又包含有华丽之美、雕饰之美。它是附丽与美丽之统一。有趣的是,它却与平凡朴素的窗子发生了关系。宗白华在黑板上离卦卦符的阴爻中间加画了一个圆圈问道:“你们看它像不像一扇窗子!?”宗白华接着说,人与外界接触要穿过窗户,又相通又有距离(“隔”)便是窗户的功效,而既有遮拦又相通则是中国建筑的基本特点,“隔而不隔”的审美观念或许源于古代的窗户。

  又例如在讲离卦还具有“明”的意思时再对窗户情结作了美学阐释。他一笔一画逐个儿描出古代十个形状各异的“明”字,几乎占了半面黑板。然后认真分析道:为什么古人写“明”字多为窗形?因为只有把墙壁掏通才能得到明朗;“明”还与“月”相连,字形中一边是月,一边是窗,乃因夜晚上从窗户里望月光格外显得明亮。中国人喜欢明亮,喜欢与外部广大世界沟通,所以古代建筑里便以雕空的窗门来体现有隔有通的思想,这与埃及金字塔和希腊神庙等的封闭式团块造型截然不同。

  宗白华总结道:有隔有通就是实中有虚,因而可以说离卦的美学就是虚实相生的美学,就是内外相通的美学。宗白华先生的“窗子说”乃见他人之未见,这建立在严密推理下的合理想像不仅极具启发性,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如此深奥的古代美学精髓,经先生这么一点化,蓦地变得亲近起来。

  (八)简朴淡泊的日常生活

  宗白华的日常生活是简朴而淡泊的。他从来不抽烟不喝酒,不会下棋和打牌,也并不注重美食和品茶等等。他只注重吸取精神生活的营养,如欣赏雕塑、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园林、建筑、戏曲、话剧等等。因此他同画家徐悲鸿、戏剧家田汉、音乐家吴梅、佛学家汤用彤以及一些书法家、考古学家保持着深厚而长远的友谊。这种友谊是纯粹建立在艺术欣赏方面的,是不带有任何功利心的。

  宗白华选择了纯粹的中国艺术,也就塑造了一种简朴淡泊的生活方式。他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中国艺术至境的乐趣,这样选择的生活方式,贯入一种深沉挚厚的生命意识。他本人对各门艺术都感兴趣,尤其重视对中国书法,绘画,诗歌,园林建筑等艺术的鉴赏,有机地融合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九)坚持学术本位

  宗白华曾在20世纪60年代美学热潮中有心想写一部“中国美学史”。当时国内哲学界和美学界的诸多大师都健在,如朱光潜,邓以蛰,冯友兰,汤用彤等,学术上可互通有无。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将全国所有大学的哲学系都合并到北大哲学系成为全国唯一的哲学系。因此,宗白华写作《中国美学史》的学术优势是得天独厚的。

  1962年国务院指派周扬主持大学文科教材的编写工作,当时列入计划的美学教材有3部,一部是《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另一部是《西方美学史》,由朱光潜先生独撰;还有一部就是《中国美学史》,应该由宗白华主编。《西方美学史》在60年代出版,《美学概论》也在1981年正式出版,唯独《中国美学史》夭折,最后只勉强辑录《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两册)交差了事。宗白华先生留下来的大量中国美学史笔记,被束诸高阁。

  宗白华开始主编《中国美学史》的时候,还同汤用彤谈到研究中国美学的特殊方法和见解。从艺术实践总结的美学思想出发,强调中国美学应该从更广泛的背景上搜集资料。

  但是由于当时编写中国美学史的班子成员意见出现分歧,导致宗白华不能按照自己意愿去完成这个功在千秋的学术事业,“著史”愿望终成梦幻泡影。宗白华要坚持学术本位,而以周扬为主持人的另一方,坚持教条化的马列主义政治立场即文艺的机械反映论,二者道不同不相为谋,立场的歧见,造成散摊。这个当时流产的美学史计划一拖就是几十年,至今,如宗白华那样的学术功底又精通中西各类艺术的美学家还没出现。宗白华当然并非不可超越的学术高峰,但就目前的中国来说,产生如宗白华一样的大师的基础条件还不具备。如此看来,宗白华先生未完成的这部《中国美学史》,将是学术界永久的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个遗憾令人深思。

  (十)达观的态度——归于淡

  郭沫若提出,这是一种“达观”主义,它“建立在对于宇宙及人生透彻了解的基础之上”。(引自《新发现的郭沫若书简》,《文汇报》1993年1月10日)不像浮士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而以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脱的,但又不是出世的。

  宗白华的“归于淡”是一种对世界的认同、一种对人生的心态。它并非一张白纸“始于淡”,而是大笔淋漓后的空白,强烈音响后的寂静;必须经历许多曲折反复的事理和体验,方能领悟出的深层哲理。细细分析起来,“归于淡”有多重含义。

  “归于淡”的一重含义是提高气质涵养。惟其“归于淡”,才能心平气和、谦虚大方,平易近人、潇洒自如。具备高度有效的自我控制能力,克己制怒、戒骄戒躁。20世纪应该实现人类文明史告别奴役、告别暴力的基本转折。“归于淡”诉诸理智而摈弃野蛮,尊重平等而决不屈从。所以气质上“归于淡”体现一种人格的高尚和优雅。

  宗白华指出:“归于淡”的又一重含义是任重道远的行为准绳,“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

  “归于淡”表现为特立独行的勇气;有时候,为追寻和坚持真善美,需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归于淡”体现一种人本主义的价值观。惟其“归于淡”能做到“众旨醉而我独醒”,“匹夫不可夺其志”;惟其“归于淡”能实事求是地坚持独立思考而非趋炎附势;惟其“归于淡”能对自己的社会义务愉快胜任、排忧解难,义无反顾地承担历史使命而举重若轻。

  宗白华指出:“归于淡”的另一种含义是宽容的原则。首先尊重别人然后可以自尊,爱护别人然后可以自爱。对于利害和是非的冲突看得透彻、看得淡,从而“归于淡”,就在人际关系上能宽容不同的对像(异己),在学理争鸣中能宽容反对派的意见(异端)。深刻认识到宇宙、世界的多元性多变性,认识到每一个人肉体生命的渺小和短暂,认识到每一个人精神思维的独特和可贵,“归于淡”从而承认并宽容人群的多样化,承认并宽容所有的人都享有自由发展实现自我的权利。“归于淡”,在挫折时能自甘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在成功时谨慎存心,而不忘乎所以。这才是“归于淡”的深层含义。

  最后,“归于淡”是一种诗化哲理的境界,是一种美的体现。宗白华说:美是多元的:在空间上是变化的、在时间上是发展的。中国文明在4千年进步积累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美,如正气磅礴的美,如天马行空的美,如镂金刻银的美,如行云流水的美……而其中备受推崇的美乃是一种“玉”的美,是“绚烂之极而归于淡”的美。青年人在事业之初,追求绚丽、灿烂、曝光、辉煌,这些都是可选之途无可厚非,但难免滞留于肤浅。经历了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初级阶段,经历了许多曲折反复的事理和体验,如果努力的话,大衍求一,到了成熟之年,由“绚烂”而终能“归于淡”,也许可以对于这种“玉的美”有一二领悟,返璞归真。这种“归于淡”或者说“淡化”是生之解脱、美之超越,是人生的极致、自然的归宿。

  宗白华经历对个性的影响

  宗白华原名宗之櫆,字伯华。1897年生于安徽安庆小南门方宅母亲家中,祖籍江苏常熟虞山。

  父亲宗嘉禄,清末举人(先祖为抗金名将宗泽),曾任江南商业学堂堂长。母亲方淑兰,为桐城派散文家方苞之后。

  学生时代兼任编辑

  1905年,宗白华随父母亲迁居南京,入思益小学,和茅以升等人同学;1909年入南京第一模范高等小学;1912年金陵中学;1916年随母亲移居上海,入同济医工学堂(1927年改为同济大学)医预科,1918年毕业。

  1918年,宗白华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的筹备工作。1919年8月,宗白华受聘参加上海《时事新报》的文艺副刊《学灯》等编辑工作。11月,宗白华正式担任《学灯》的主编,8月15日开辟新文艺栏目。9月11日发表了郭沫若(笔名沫若)的两首新诗《鹭鸶》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在任《学灯》主编期间,宗白华为郭沫若提供了发表作品的阵地,发表了郭沫若的大量作品(后备编入诗集《女神》)。

  宗白华与郭沫若,以及田汉三人书信往来,三人的通讯后被亚东书局编为《三叶集》出版。

  在此期间,宗白华还担任《少年中国》的校勘工作。

  毕生钻研中国美学

  宗白华原来是学医的,但他觉得“终究不适于拿手术刀解剖人的形体,而适于用理性去探索人的内心,就改行钻进了美学”。1920年德国留学,又专门学习美学和历史哲学。“回过头来再研究中国的东西,似乎进展就快一点了”。

  宗白华认为中国美学应以生意盎然的气韵、活力为主,“以大观小”,而不拘于模拟形态。他说:“中国人不像浮士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而以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脱的,但又不是出世的。这样的人生态度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以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为特色的庄子哲学,以及并不否弃生命的中国佛学——禅学,加上屈骚传统,从而构成了中国美学的精英和灵魂。

  1920年四月底,宗白华辞去了在《学灯》和《少年中国》的工作,赴德国留学。他先在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学习,第三学期转至柏林大学学习美学、历史哲学。1925年回国,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系主任,讲授美学、艺术学等。

  抗战期间随中央大学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继续在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改为国立南京大学)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宗白华离开南京大学,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史教授。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自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白华的知识结构

  1905年入南京思益小学,1909年入南京第一模范高等小学;1912年入金陵中学;1916年入上海同济医工学堂医预科,1918年毕业。

  1920年4月底,宗白华赴德国留学。先在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第三学期转至柏林大学学习美学、历史哲学。1925年回国,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系主任,讲授美学、艺术学等。

  宗白华和谐型的16种个性特质(Traits)

  用因素分析法,可以得出宗白华的16种个性根源特质的测试结果:

  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求新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宗白华不善于交际、赤诚,习惯幽居独处、不喜欢热闹;他聪明、富有才识、抽象思考能力强;他平时情绪稳定、态度温和、不易冲动;他温情、谦逊、随和;他热情、但又沉静、审慎;他自觉、负责任、讲道德、不敷衍、遵守规则;他胆大心细、不冒险,不退缩、不犹豫畏却;他敏感、但不抱幻想、不感情用事,而是着重实际、理智、能自我克制;他警觉、但决不刚愎自用,他善于接受、容纳别人的正确意见;他不狂放,而是现实、脚踏实地、合乎常规;他坦率、朴实、天真;他自信、安详、沉着、满足;他求新、思想自由、爱批评、不守旧;他自立、自有主张,不随大流;他严于待己、受约束、不任性、不松懈、重视细节;他一般很少紧迫感、不困扰,无拘束、镇定、放松自如。

  宗白华的个性因素(特质),可以概括为下表——

  宗白华的和谐型个性因素表

  A,乐群性(——)外向、爱社交——内向、不善交际(+)

  B,聪慧性(+)聪明、理智——迟钝、欠理智(——)

  C,(情绪)稳定性(+)沉着、情绪稳定——易激惹、情绪不稳(——)

  E,恃强性(——)争强好胜——温顺、随和(+)

  F,兴奋性(——)活泼、热情洋溢——严肃、冷静(+)

  G,有恒性(+)道德观念强——玩世不恭、漠视规则(——)

  H,敢为性(——+)胆大、冒险——退缩、犹豫(+)

  I,敏感性(+)感觉敏锐——不敏感(——)

  L,怀疑性(——+)怀疑、警觉——轻信、麻痹(+)

  M,幻想性(——+)富于幻想、心不在焉——现实、脚踏实地(+)

  N,世故性(——)世故、老练——坦率、朴实(+)

  O,忧虑性(——)忧虑、不安——无忧无虑、满足()

  Q1,求新性(+)求新、思想自由——守旧、保守传统(——)

  Q2,独立性(+)独立自主、有主见——服从、依赖群体(——)

  Q3,自律性(+)自律、受约束——任性、无拘束(——)

  Q4,紧张性(——)紧张、紧迫感——放松、镇定()

  五因素模型检测宗白华的人格结构

  (E)倾向性(——)

  (A)随和性(+)

  (C)认真性(+)

  (N)情绪性(——)

  (O)开放性(+)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