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型:魄力型的权威者马寅初(1882—1982)

  马寅初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跨越两个世纪,历经三个时代。在20世纪40年代曾被国民党政府软禁5年,在50-70年代又被诬为“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软禁20年,而终于活到百岁亲眼看见彻底平反——亲眼看见自己所坚持的真理得到最后胜利。

  马寅初的个性属于魄力型的权威者。

  马寅初给人们的魄力型(坚韧型)印象

  马寅初(1882.6.24—1982.5.10)童年时候想读书,而父亲马棣生认为他聪明伶俐,应该学管账记账,继承马家的“酒坊”家业,学做生意。马寅初经常挨父亲训斥、毒打,罚跪,可是他坚持“跪下也要去念书”,“打死我也不做生意”。马棣生于是劈头盖脸将马寅初一通暴揍。秉性倔强的马寅初说:“念不了书还不如死了算了!”推开父亲就向河边跑去,一头扎进河里,以死相抗争。厉害的严父终于拗不过儿子。

  马寅初是浙江嵊县人,嵊县人有名的性子是“亦柔亦刚”。以柔美见长的越剧发源于此,此地又多出绿林好汉,故有“绍兴多师爷、嵊县多强盗”之说。20世纪40年代初,马寅初批评国民党腐败政治。蒋介石气急败坏,骂马寅初是“嵊县强盗”,马寅初立即回应:“吾乃是嵊县强道”,意思说我手中掌握强大的道理。

  20世纪50-60年代马寅初因写《新人口论》而受批斗。全国围攻之时,马寅初的牛脾气又起来了,说:“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我个人被批判是小事,没什么,不过我想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我相信几十年以后,事实会说明我是对的。”

  在政治高压下,当时身为全国人大常委的马寅初没有写过一个字的检讨,这在那个年月极为罕见。他说:“检讨什么?我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提出控制人口问题,如果只为个人着想,我完全可以什么都不管。”

  马寅初的孙子马思泽记得,祖父会因为孙儿们淘气时屠戮蚂蚁而生气,却从没有为自己身处逆境、遭受批判和不公而动怒。在孙儿们的记忆中,每天他都在精神饱满地读书看报、运动锻炼,晚上他有时会写作到很晚,而周末,则照例带着孙儿们到公园或郊外去活动、爬山,没有一点颓唐的迹象,始终是开朗安详的阳光老人。

  马寅初魄力型(坚韧型)个性特点

  马寅初被称为现代中国的堂吉诃德,孤军奋战,绝不向恶势力投降。但他不同于那个中世纪末的“愁容骑士”,而是新世纪初的“欢容斗士”;他没有“以失败而告终”,而是在百岁高龄迎得了最后的笑声。马寅初的魄力型(坚韧型)个性,表现在:

  (一)面向大众,为民请命

  (二)赤诚说话清白做人

  (三)不畏强暴抨击贪官污吏

  (四)形色张狂,不拘言辞

  (五)跟鲁迅性格不合

  (六)注重健康,心宽体胖

  (七)坚持学术尊严,决不投降

  下面根据历史资料和已经发表的回忆录、访谈录,摘引一些实例,加以论证。

  (一)面向大众,为民请命

  马寅初既有农民朴实的一面,又有知识分子刚毅的一面,天真中饱含大度,厚笃中不乏温和。超凡的智慧造就了他面向大众的广博,而丰富的阅历则赋予了他由内而外的慈祥。

  1927年马寅初先生在杭州参加北大29周年校庆集会,讲演《北大之精神》说道:“欲使人民养成国家观念,牺牲个人而尽力于公,此北大之使命,亦即吾人之使命也。诸君当与寅初共勉之”。“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

  20世纪40年代,由于仗义执言,马寅初受到过国民党当局的拘捕、关押和软禁,然而,马寅初不改初衷。郭沫若曾经称赞他:“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爆的响当当的一枚‘铜豌豆’。”

  马寅初当年在重庆讲学,大呼“杀孔宋以谢国人”,被老蒋囚于鹅湖之顶。鹅湖乃八百年前南宋理学两大师朱熹、陆九渊论学之地,囚此一马,也算佳话。马寅初还曾激于义愤抬着棺材,准备杀身成仁,到南京国民党总统府去谏诤。

  (二)赤诚说话清白做人

  “粉骨碎身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这是马寅初留下的一幅书法。马寅初就是这样的性格,他曾说:“一个人,言人之言者易,言人之所欲言者难,而言人之所不敢言者,就更难了。民国以来的监察院,也算是言官衙门了,可是却没有听见他们的声音。仔细一看,原来言官的嘴巴给堵住了,只顾了吃饭,就顾不上说话了。我就要言人之不能言。”马寅初不是言官,可是他那张嘴巴实在令人钦佩。因为不管吃饭不吃饭,他都一定要说话的!

  重庆《新华日报》为马寅初六十岁辰送去的寿联是:“不屈不淫征气性,敢言敢怒见精神。”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推行专制独裁统治,面对一系列祸国殃民的政策,很多人敢怒而不敢言。时任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的马寅初却毫不畏惧。

  马寅初因积极投身民族救亡运动而入狱,在他囚禁期间,家人生活遇上了困难。有人奉教育部长朱家骅之命曾送上两千大洋,意欲让马先生“嘴软”,但此举却遭到马夫人的婉拒:“谢谢。先生临走时嘱咐过我们要清白做人,我不能接收任何施舍。”

  (三)不畏强暴抨击贪官污吏

  抗日战争期间,前方将士流血,后方百姓流汗,而“四大家族”却大发国难财。马寅初在一次立法院的会议上向四大家族发难:

  “大量的事实和材料证明:中国的几户大贪污犯其误国之罪,远在奸商汉奸之上。吾人以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一个握财政之枢纽,一个执金融之牛耳,将吾人之经济命脉,操在手中。”

  马寅初故意模仿蒋介石腔调,重复了蒋常说的一句:“此岂抗战之用意?”虽然马寅初自始至终没提蒋的名字,但对蒋的不满和讥讽已“尽在不言中”。

  1940年,他在国民党政府陆军大学将官班做讲座,说:“现在是‘下等人’出力,农民和劳动人民在前线浴血抗敌;‘中等人’出钱,后方广大人民受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之害;‘上等人’既不出钱,又不出力,还要囤积居奇,高抬物价,从中牟利,发国难财。更有甚者,还有一种所谓的‘上上等人’,他们依靠权势,利用国家机密从事外汇投机,大发超级国难财。这种猪狗不如的所谓‘上上等人’就是孔祥熙、宋子文等人。”

  在国民党陆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马寅初以更为犀利的言辞抨击了国民党高官见利忘义,大发国难财的丑恶嘴脸,并且指明道姓痛斥孔祥熙、宋子文等人:

  还有一种“上上等人”,他们是“上等人”的后台。他们有的靠滥发纸币赚钱,有的靠克扣军饷赚钱,有的则依靠权势,利用国家机密,从事外汇投机。·手成云,覆手成雨……

  说到这里,马寅初索性一“骂”为快:“发国难财的‘上上等人’猪狗不如!我可以直言不讳地告诉诸位,这种猪狗不如的‘上上等人’,就是孔祥熙和宋子文等人!”

  马寅初的矛头直刺国民党最高当局,让重庆大学校长叶元龙非常害怕,他问马寅初:“委员长对您是很尊重的,您的演讲是不利于蒋委员长的,他并没有得罪你啊?”马寅初答:“不错,他没得罪我,但他得罪了全国人民!”

  此后,马寅初态度更为坚决,言辞更为激烈。一次,应黄炎培的要求在重庆市实验剧院演讲,他直接向蒋介石“开火”:

  “有人说蒋委员长领导抗战,可以称民族英雄,但我认为他根本不够资格。因为他不能法办孔祥熙、宋子文,因为他包庇亲戚和家族,危害国家和民族。所以要说英雄,蒋介石也是一个英雄,不过并非‘民族英雄’,而是‘家族英雄’!”

  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以如此辛辣的言辞抨击蒋,除了马寅初,恐无第二人。在常人看来,以如此“大不敬”的语言斥责蒋总裁,完全可能惹来杀身之祸,而此刻他也知道台下有密探,于是索性打开窗户说亮话:

  今天,我把儿女都带来了,让他们都来听我的演讲,知道我的主张究竟是什么。我的讲话,算是对他们留下的一份遗嘱……

  1940年12月,蒋介石命令手下秘密关押马寅初。即使在牢房里,马寅初仍寻找“演讲”的机会,他向看守他的特务、宪兵讲战时经济,讲四大家族的腐败。渐渐地,特务、看守们开始同情他,对他的监视越来越松。他可以在牢房里自由看书看报,还可以给家人写信。有位名叫陈风超的副官听了马寅初的谈话,深受教育,决定不为蒋介石卖命,找了个机会跑回老家浙江务农去了。四十年后,陈风超还从浙江赶到北京看望马老,并对马老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完全是由于马老教育的结果。特来表示衷心的谢意。”

  1944年冬,历经近5年囚禁、软禁的“政治犯”马寅初终于恢复了自由,但仍被实行“三不准”:不准任公职,不准演讲,不准发表文章。但这些限制岂能束缚马寅初?1944年12月22日,在朋友的邀请下,马寅初出席了“星期五聚餐会”。他一身中式便服,一出场就对惊愕的听众侃侃而谈:“各位,前人(笔者注:指唐代刘禹锡)有诗说,‘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我说,政府伎俩施用尽,老马犹在今又来……”

  国民党用了5年时间也没能封住马寅初的嘴。1945年3月,重庆伊斯兰青年教会请他去演讲,他一口答应,说:“我曾作过许诺,只要我有空,青年们找我,我是随叫随到!”

  那天演讲一开始,马寅初就很巧妙地切入正题:“你们当中免不了有人要成为社会领袖,你们人人都有做大总统的机会。你们人人皆可以做什么‘袖’,什么‘长’!但是一旦成了什么‘袖’,什么‘长’,可千万要想着天下的老百姓,要使人民心悦诚服,大家拥护。不要使拥护你的人群,只限于少数的亲友!不要为自己私党,为几个亲戚朋友谋私利,让他们弄到几十万万、几百万万元到美国去享受。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领袖,中国并不需要!”

  虽然没有点这个“自私自利的领袖”的名,但听众已心领神会。马寅初越说越激动:“可有的人不这么想。他总以什么‘抗战领袖’自居,说我想做汉高祖、明太祖,还有什么祖的。人们告诉他,那不行了!那是一百年、几百年前的事了,现在的世界潮流是和平与民主,你那套现在行不通了!他却说:‘我就要这样做!’”——这末一句是蒋介石的口头禅,马寅初模仿老蒋说出这句话,引得听众一阵大笑。

  马寅初接着说:像这种人,一脑瓜壳的自我,一脑瓜壳的自私,外面的世界潮流一点也装不进去,拿他有什么好比的呢?只能说他是一个“真空管”,对了,真空管!就是你们在试验室里做实验用的真空管。真空管是肚子里空空的,没有东西,对外面的东西却又坚决地抗拒不让进来。

  “真空管”的比喻十分传神地刻画了蒋介石一意孤行的形象。此后,“真空管”一词在重庆流传开来,成了蒋介石的代名词。

  1947年5月,南京中央大学举行校庆,南京学联邀马寅初演讲。中央大学就在国民党总统府附近,马寅初去演讲,等于在总统府眼皮底下造反。国民党特务送来装有子弹的恐吓信,很多亲友劝马寅初不要去南京,但他说:“我不能让反动分子说,他们让我不出门,我就乖乖地呆在家中。我就是要和他们对着干,不让我去,我偏去。”

  在中央大学的礼堂,马寅初再次对蒋介石的独裁、专制痛加挞伐:“大家知道,民主这个词,在欧美叫作‘德谟克拉西’,我们就是要争取这个‘德谟克拉西’。蒋介石也喊要实行民主,并且召开了国民党代表大会,制定了什么宪法,竭力标榜民主。但是他这个民主,与全国人民要求的民主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可以把他所实行的民主叫作‘德谟克拉东’吧。”顺手拈来的一个“德谟克拉东”,辛辣又诙谐,引来全场一片笑声和掌声。

  1947年暑期,南京中央大学邀请马寅初(上海中华工商专科学校经济系教授)在校庆活动上讲话,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国民党特务机关获悉后,威胁要杀死他。演讲那天,马寅初写好遗书,身穿蓝布长衫,大义凛然地登上讲台。他一开头就说:“站在下面的特务先生们,你们要开枪就开吧!我马寅初在此专门恭候。你们不动手,我就要发表演讲了!”全场掌声雷动,台下特务们则面面相觑。

  (四)形色张狂,不拘言辞

  马寅初先生是性情中人,他演讲起来挥动胳膊,热情洋溢。他爱与人称兄道弟套近乎,常说的口头语是“兄弟我”。据曾经听他讲课的学生回忆,马寅初讲课是很少翻课本、读讲义的,而讲得激动时,往往走下讲台,手舞足蹈,言词密集。

  1951年马寅初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年过七旬,人称马老,但他讲起话来仍然自称“兄弟”,这是沿袭下来的一句谦词。他体格健壮,精神抖擞,异常活跃。在校园见到学生即能招呼攀谈,平易近人,也常在全校大会上做报告,兴之所至,无所不谈。

  (另一版本:每逢全校开大会,马老总是笑容可掬,用他那浓浓的江浙腔,讲上几句“兄弟我,代表北京大学”之类欢迎词。然后,他便打开随身携带的小马札,打横坐在报告人的身边,同全校师生一起,认真听讲。)

  马寅初是大学者,也是“领导干部”,但没有架子,一不像有的洋博士讲话动辄汉语外国语混杂运用,二不像大官儿搭起腔调摆资格。他作报告或讲课从来不看讲稿和讲义,讲起经典却如数家珍。或者低沉回忆,或者大声吼叫。一些坐在前排的学生开玩笑说:“听马校长作报告或上课,前排要撑雨伞。”尽管这样,抢坐前排的人仍很多。

  (另一版本:马寅初讲课很少翻讲义,讲得激动时,往往走下讲台,挥动胳膊,言词密集,如同阵雨。一些坐在前排的学生说:“听马先生上课,须撑雨伞。”)

  马寅初在公众场合也有糊涂的时候。有一次北京大学请李富春副总理作报告,他居然姗姗来迟,踏着规定时间的最后一秒钟到会。他慌忙主持会议:“今天高教部请客,兄弟我吃了几杯老酒。”他又自称“兄弟”,北大师生已经习惯了。问题在于,他欢迎李富春副总理时,却称“李副总统”。第一次这样说,全场都笑了。没想到会议快结束他作总结时,还是称“李副总统”。全场又是大笑,众人笑他而不怪他——他真是喝多了!

  “比较”梁捷在《马寅初和陈岱孙》一文中比较过马寅初陈岱孙二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言及两人都是少年出国,专攻财政,均以研究美国财政问题而获得美国名牌大学博士学位,马寅初以《论纽约财政》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陈岱孙以《麻省财政》获哈佛大学博士,两人归国后又都出任重要行政职务。其后马寅初在北京大学、陈岱孙在清华大学教书。两人又都熬过了文革,得享高龄,都被认为是北大教师的楷模,经济学研究的泰斗。

  但马寅初形色张狂。陈岱孙禀性内敛,所以造成马寅初在行政上有作为,而陈岱孙则一手开创清华经济系,奈何抗战加文革使得学术脉络尽断。

  (五)跟鲁迅性格不合

  不知何故,鲁迅对于比自己年轻一岁的绍兴同乡马寅初很少好感。

  1926年10月20日,正在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的鲁迅,在写给许广平的《两地书》中提到马寅初:“这几天此地正在欢迎两位名人。一个是太虚和尚到南普陀来讲经……一个是马寅初博士到厦门来演说,所谓‘北大同人’,正在发昏章第十一,排班欢迎。我固然是‘北大同人’之一,也非不知银行之可以发财,然而于‘铜子换毛钱,毛钱换大洋’演说,实在没有什么趣味。所以都不加入,一切由它去罢。”

  鲁迅所谓的“铜子换毛钱,毛钱换大洋”,指的是马寅初发表在1924年《晨报六周年纪念增刊》的《中国币制问题》,其中谈到了主币与辅币的换算问题。

  到1928年1月28日,鲁迅又在自己主编的《语丝》周刊4卷7期化名“楮冠”发表《拟豫言——1929一九二九年出现的琐事》,其中公开讽刺了马寅初:“有博士讲‘经济学精义’只用两句,云:‘铜板换角子,角子换大洋。’全世界敬服。”

  另据宋运郊在《回忆我们的老校长——马寅初先生》一文中回忆,1956年秋天,北大文科同学为了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建议邀请许广平到北大介绍鲁迅事迹。时任北大校长的马寅初虽然同意了这件事情,却“碍于情感方面的因素”没有出面接待许广平。

  (六)注重健康,心宽体胖

  马寅初注重饮食卫生,他出身酿酒家庭,却滴酒不沾。每天坚持热水泡冷水淋健身:先用热水擦热全身,然后用毛巾浸入冷水,拧干,再擦肢体,直到全身通红。有时他也只用冷水洗澡。

  《胡适日记》1922年8月10日星期四载:“饭后与马寅初同到公园,我自七月十四日游公园,至今四星期了。寅初身体很强,每夜必洗一个冷水浴。每夜必近女色,故一个妇人不够用,今有一妻一妾。”(胡适所记应当不是臆测,如此隐秘的床笫之事,外人无论如何是猜不准的。)马寅初洗冷水浴的习惯也确有其事。他1906年获北洋政府官费留学美国,入耶鲁大学矿冶系,一年后改学经济学。在耶鲁大学,游泳是必修课,校方规定,即便各门功课都是优等,不会游泳者不能毕业。在耶鲁的冷水浴室,马寅初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医生,得知冷水浴是锻炼身体的极好方式,从此常年以冷水沐浴。

  马寅初1942年就想来复旦大学,然而教育部不允。1949后,马老来上海复旦大学演讲,已七十高龄,为了在复旦显摆一下,在讲台上做了个“鹞子翻身”的动作,精彩至极。他说他身体之所以健壮,是由于他年轻时在日本(?原文如此)就开始洗冷水澡,终年不辍。后来他活了一百岁。(据杨宝煌《夏坝忆旧》,来自《复旦杂忆》复旦大学出版社)

  50年代毛泽东号召“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作为北大校长的马寅初就向学生介绍自己“身体好”的经验,主要两条:一是淋浴,先是中温,然后逐渐加热,至皮肤不能忍受为止,再逐渐降温,至凉水为止。水温变化,利于毛细血管开合,从而促进健康。二是爬山,每天下午四时驱车至颐和园(离北大不远)万寿山下,由山脚爬至佛香阁。他有时还爬香山主峰鬼见愁。这经验他介绍不止一次,所以当年北大的师生都能清楚地记得。

  马寅初还要把这经验发表在学报上,主编翦伯赞以为北大学报是要同世界著名大学交流的,这介绍经验的文章学术性不太够。翦伯赞先生敢于顶撞校长,马老也不以官大强加于人,都是前辈风范。但马老总还有点悻悻然,他又在大会上提到此事:“毛主席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这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怎么不是学问,他翦先生年龄比我小,一到校务委员会(翦为历史系主任)上就打瞌睡,不锻炼身体之过!”七十老翁言如赤子,天真之态可掬。

  马寅初任北大校长不久,毛泽东约他去谈,见面便说:“马校长,我听说有一天你喝酒后帽子掉地下了,腰却弯不下去,你就将帽子一边走一边踢。你求人家给你捡起来,有这事吗?”马寅初忍不住大笑:“主席,你是笑我肚子大吗?新中国成立后,我倒是觉得肚子太小了,知识不够用哩!”

  (七)坚持学术尊严决不投降

  20世纪50-60年代,他在解释自己不顾非议仍然坚持发表对中国人口问题的见解时说:“我为什么要这样讲呢?这完全是因为人口问题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确实太重要了,我既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就一定要坚持到底,直到最后胜利。否则,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和人民代表,我就没有尽到自己对祖国和人民应尽的责任。”

  耄耋之年,马寅初在报上写文章说:

  “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因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

  马寅初经历对个性的影响

  马寅初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排行在五。不久,父亲将酿酒坊和家搬至水质更好的嵊县浦口镇。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只允许他读私塾,马寅初则向往新学堂,父子间经常发生冲突。

  马寅初小时非常聪明顽皮,起初跟着兄长在嵊州浦口镇上的私塾念书,每日读书练字十分单调,马寅初对此深恶痛绝,于是他撕毁了课本而背着家人和伙伴们玩起了“掷骰子”、“推牌九”一类赌博游戏了,被父亲发现后狠狠打了一顿。后父亲听说泉岗村有位俞桂轩先生在邻村设帐授徒,俞先生的学问人品俱佳,以学识渊博教学严格而闻名乡里。于是父亲让马寅初转投于俞先生的门下,果然,在俞师的悉心指导下,马寅初的学业大有长进,《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他几乎都能倒背如流,几年下来,打下了厚实的国学基础。

  1898年由父亲的老友张江声安排到上海教会学校育美书馆读中学。

  我国最早的经济学家之一

  1901年回乡与张团妹结婚。同年入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903年改名为北洋大学堂,1951年更名天津大学),选学采矿业和冶金学。

  1907年北洋大学毕业,被保送赴美国留学,专攻经济学,1910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15年回国,任北洋政府财政部职员。

  1916年任国立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19年出任首任教务长。兼任浙江兴业银行顾问。

  1917年又在嵊县第二个妻子王仲贞结婚。小学毕业的王仲贞与女儿马仰班同岁的,比马寅初小22岁,当时年仅13岁。

  1920年,继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首任商科主任杨杏佛之后,出任国立东南大学附设上海商科大学(现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曾兼任中国银行总司券(总发行人)等职。

  1923年,当选中国经济学会第一任会长。

  1927年后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立法院经济委员会委员长、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并先后出任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国立重庆大学商学院教授兼院长。曾任广州国立中山大学、交通大学(沪校)、苏州东吴大学、重庆陆军大学、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中华工商专科职业学校等校教授。

  热心关注国计民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马寅初受聘于重庆大学,任商学院院长。

  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面对当局利用时局混乱,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大发国难财,马寅初写文章,做演讲,揭露当局贪污腐败,抨击战时经济,呼吁征收国难财者的财产税。因而罹罪,于1942年12月被捕,先后囚禁在贵州息烽和江西上饶。在社会舆论压力下,1942年8月出狱,但马寅初仍被软禁在歌乐山上,限止与外界接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马寅初担任重庆大学教授,后又到上海担任中华职业学校教授,上海工商专科学校教授。

  1948年当选第一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底,借道香港,转赴北京,参加新中国的筹建。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9月,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0月,被任命为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12月,出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1952年5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1954年9月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作为人民代表,马寅初走遍大江南北,深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兴奋,但他又发现处处婴儿绕膝,深感人口问题严重。

  从1955年起马寅初就对我国人口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在1957年3月召开的最高国务院会议上,马寅初就“控制人口”问题发表自己的主张。4月27日上午,马寅初又在北京大学作了“人口与节育”的报告,此稿几经修改,以《新人口论》为题,作为一项提案,正式提交全国人大一届会议,7月15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新人口论》。

  然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新人口论》受到了极不公正的批判。

  遭到围攻没有屈服

  围攻马寅初的斗争在毛泽东的亲自发动和中共中央的直接部署下,于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开展。当时《光明日报》开辟了批判马寅初的专栏,从1958年7月至11月,该专栏就发表了指名道姓的批判文章二百多篇。其他全国性以及各地的报刊杂志发表的批判马寅初的文章则是不计其数了。参加这场大批判的,有那些出于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忠诚而对经济学理论一无所知的“工人、农民、小知识分子、新老干部”,还有“大学教授、副教授、讲师、教员和助教”以及有关理论界人士,尤其是一些知名的经济学家如孙治方、王亚南、苏星、樊弘、漆琪生、骆耕漠等。这场批判运动集中火力批判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论”。这场名为学术批判运动实质从一开始就已定性为政治批判了。

  1959年12月15日,康生向北大党委书记陆平布置批判马寅初的事宜,还告知北大方面,在批判完成之后中央会将马寅初调离北京大学这个“战略重地”。陆平回校之后召开常委会,传达康生指示:“马寅初最近很猖狂,给《新建设》杂志写了一篇《重申我的请求》的文章。他的问题已经不是学术问题,而是藉学术为名搞右派进攻,要贴大字报把他拖住,不让他外出视察。”北大党委于12月17日给北京市委写了报告,提出批判马寅初的做法和安排。这个报告说,要通过学术讨论揭发马寅初的政治问题,要对马寅初的学术、政治问题一起进行批判,要把马寅初的“洋奴思想”搞臭,还要彻底揭露马寅初的政治面目。具体做法是:以北大人口问题研究会、毛泽东哲学会、经济学会民意出面组织学术报告会,批判马寅初的“人口论”、“综合平衡论”等谬论,然后动员群众在校园内贴大字报全面揭发和批判。据《北京大学记事》记载:12月28日,北大“毛泽东经济思想学习研究会”举行报告会,由经济学系教师作《批判马寅初团团转综合平衡论》的报告。31日,北大学报发表马寅初的长篇论文《我的哲学和经济理论》和四篇批判马寅初的人口论的文章。从1959年12月15日至1960年1月下旬,先后有两百多篇批判马寅初的文章在《光明日报》、《文汇报》、《新建设》上发表。许多文章直接辱骂马寅初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地主、资本家”、“披着学术外衣,贩卖反动政治观点,向党的社会主义路线进攻”。

  马寅初在这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面前没有屈服,他在反驳文章中指出:“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一遇袭击,就抱‘明哲保身,退避三舍’的念头。相反,应知难而进,决不应向困难低头。我认为在研究工作中事前要有准备,没有把握,不要乱写文章。既写之后,要勇于更正错误,但要坚持真理,即于个人私利甚至于自己宝贵的生命,有所不利,亦应担当一切后果。我平日不教书,与学生没有直接的接触,总想以行动来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一万零四百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总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随便低头。”

  1960年3月31日,马寅初被迫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由党委书记陆平继任。

  最后一笑,笑得最好

  1963年又被免去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职务。此后十几年间,马寅初彻底从公共领域消失了,他也被剥夺了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的权利。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直接操纵批判北大批判马寅初运动、并由此当上北大校长的陆平,在6年之后的文革中却成为北大的“黑帮头子”,十年间受尽折磨。在牛棚里、在批斗会上,陆平有没有良心发现的时刻,对自己昔日领导的“批马运动”进行忏悔呢?我们没有在公开言论中看到陆平曾向马寅初道过歉。

  60年代以后,马寅初长期蛰居寓所,撰写探索中国农业经济规律的巨著——《农书》。至1965年完成初稿,约100万字,在文化大革命中,却被付之一炬。

  马寅初受批判后赋闲在家。他常带家人去京郊各处爬山,尤喜攀援香山鬼见愁。过了80岁以后,就不再到远处去登山了,只在京城内的景山公园和北海公园小练。1966年文革期间,北京各公园关闭,马老就在自家院里遛达,每日要坚持走完3000米。1969年,马老已87岁高龄,他的右腿突然瘫痪(由于当年他被关押在息锋监狱,环境潮湿,落下后遗症)。但马老在房间里双手扶着一个高凳,拖着瘫痪的右腿,坚持运动,最终在地板上拖出一条很宽的痕迹。后来,他的左腿也瘫痪了,就坐在轮椅上活动手臂。夏季,他每天坚持挥动大蒲扇数千次。1972年,马寅初被确诊患直肠癌,此时他已91岁高龄。经过两次手术治疗后,竟然康复无恙。医生说这是马老几十年来的运动为克服癌症储备了良好的体能。在马寅初生命的最后10年,癌细胞都没有恶化和转移,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1979年9月,马寅初98岁高龄时,得到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同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11月《新人口论》正式出版,1980年8月,被选为全国人大第五届委员会委员。1981年2月,被推选为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1982年5月10日下午5时,马寅初因肺炎复发,病情恶化,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享年101岁。

  著作有《新人口论》、《中国经济改造》、《经济学概论》、《通货新论》、《马寅初经济论文集》、《中华银行论》、《中国关税问题》等数十种。

  马寅初的知识结构

  1901年入天津北洋大学,选学矿冶专业。

  1906年得到公费赴美国留学,1910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学成回国。

  马寅初魄力型(坚韧型)的16种个性特质(Traits)

  用因素分析法,可以得出马寅初的16种个性根源特质的测试结果:

  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求新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马寅初善于交际、赤诚、乐群,他不惯孤独、喜欢热闹;他聪明、富有才识、抽象思考能力强;他平时情绪稳定、态度温和、不易冲动;他好胜心强、但不武断,不好斗,而是温情、谦逊、随和;他热情、但又沉静、审慎;他自觉、负责任、讲道德、不敷衍、遵守规则;他胆大心细、敢作敢当、但不冒险,不退缩、不犹豫畏却;他敏感、但不抱幻想、不感情用事,而是着重实际、理智、能自我克制;他警觉、但决不刚愎自用,他善于接受、容纳别人的正确意见;他不狂放,而是现实、脚踏实地、合乎常规;他老练、世故、精明能干,但又坦率、朴实、天真;他自信、安详、沉着、满足;他求新、思想自由、爱批评、不守旧;他自立、当机立断、自有主张,不随大流;他严于待己、受约束、不任性、不松懈、重视细节;他一般很少紧迫感、不困扰,无拘束、镇定、放松自如。

  马寅初的个性因素(特质),可以概括为下表——

  马寅初的魄力型(坚韧型)个性因素表

  A,乐群性(+)外向、爱社交——内向、不善交际(——)

  B,聪慧性(+)聪明、理智——迟钝、欠理智(——)

  C,(情绪)稳定性(+——)沉着、情绪稳定——易激惹、情绪不稳(——)

  E,恃强性(+——)争强好胜——温顺、随和(——+)

  F,兴奋性(+)活泼、热情洋溢——严肃、冷静(——+)

  G,有恒性(+——)道德观念强——玩世不恭、漠视规则(——)

  H,敢为性(+)胆大、冒险——退缩、犹豫(——)

  I,敏感性(+)感觉敏锐——不敏感(——)

  L,怀疑性(+)怀疑、警觉——轻信、麻痹(——)

  M,幻想性(——)富于幻想、心不在焉——现实、脚踏实地(+)

  N,世故性(+)世故、老练——坦率、朴实(——+)

  O,忧虑性(——)忧虑、不安——无忧无虑、满足(+)

  Q1,求新性(+)求新、思想自由——守旧、保守传统(——+)

  Q2,独立性(+)独立自主、有主见——服从、依赖群体(——)

  Q3,自律性(+)自律、受约束——任性、无拘束(——)

  Q4,紧张性(——)紧张、紧迫感——放松、镇定(+)

  五因素模型检测马寅初的人格结构

  (E)倾向性(+)

  (A)随和性(+——)

  (C)认真性(+)

  (N)情绪性(+——)

  (O)开放性(+)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